日本战国时期一万石封地可以养多少兵?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日本战国时代各个家族采用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在战国时代前中期,各家采用贯高制较多,例如我们津津乐道的武田氏、上杉氏、北条氏就都是采用贯高制。贯高制出兵的人数其实并不固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直到战国时代中后期,太阁检地以后,各大名领地开始采用石高制,现如今流传比较广的“一万石三百人”是江户时代的军役,江户时代之所以规定一万石三百人,一方面是考虑到领主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压制大名的军队数量。

那么,在采用石高制的战国大名里,军役又是怎么样的呢?

天正十九年时,立花宗茂的领地为八万石,其军役为三千人,其中战斗员一千四百人,非战斗员一千六百人。

文禄元年时,五岛纯玄的领地为一万五千石,其动员出征朝鲜的军队为七百零五人。

不过,这些超出江户时代军役标准的,大多数是丰臣秀吉麾下的大名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而故意多带了人出阵。在小田原合战时,平均军役基本上是百石四人,也就是一万石四百人,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并非是大名所有的军队人数,仅仅是出阵人数而已,各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通常都会留下留守部队。

实际上,在战国时代要说一万石养多少兵是不合适的,即便是石高制,军役也是平摊给大名手下的家臣的,这些士兵不需要大名来养,而且出阵的士兵、民夫,都会从领主处获得一些免除税赋的特权。


指尖看日本


不知道楼主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既然提出来了那么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楼主这个问题提的就有问题,封地就不能按“石”来做单位计算,“石”只是土地上产出粮食的单位!



在战国时期一亩地约等于六石左右

按楼主所说10000÷6=1667亩地等于现在的1110000平方米地方左右,相当于150个足球场大小吧!



在日本战国时期的1石米=现在18公斤左右,1石稻谷=14公斤左右

正常的士兵,不包括农民当兵的,一个月一个士兵耗粮=1.8石,一年耗粮等于21.6石

养兵肯定不能按月养,最少也得一年,如果一年的话:10000石÷21.6也就约等于463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就要各家各户筹粮,因为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这还是正常的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亩可以产出6石,所以在古代一打仗就要闹饥荒!


惜说人生


一万石的封地,粮食产量就是差不多每年一万石,扣除耕种农民的口粮(领主征税基本上在五成以上),还有乱七八糟的损耗,入库的估计能有个4000石吧。

一个低级武士的俸禄大约是30石一年,4000石的粮食理论上能养活130名低级武士。但大名不可能把钱全花在军队上,能花六成就不错了,一支部队也不可能只有低级武士,还得有中级武士担任军官,他们的俸禄肯定要高很多,而且还要养战马,一匹战马的粮食消耗差不多是人的三四倍,另外还要储备粮草以备战争。所以一万石封地能养活30名武士就是顶天了。

武士是职业军人,一旦发生战争,大名还有权征召领地上的农民组成农兵,虽然战斗力低下,但也能凑凑人数。古代田地亩产低,1亩地的亩产也就1石到2石,1万石估计就是六七千亩地,按照30亩一户来算,一万石的土地上应该有200户农民耕种,每户出一丁,200个人。

一旦发生战争,一万石的封地能够动员的力量就是大约30名武士和200名农兵。当然,如果发生生死攸关的大战而且准备时间足够,领主们也可能涸泽而渔直接按每户二丁的标准征召部队,那样一万石封地就能动员超过400名士兵,但维持时间不可能太长。

举例,桶狭间之战前,织田信长拥有的领地大约是40万石,按照上边的算法其总兵力应该有1200名武士外加8000名农兵。事实上织田信长投入桶狭间之战的兵力是3000人,根据历史研究,由于动员仓促以及北方和西方都需要留守兵力防御斋藤家和本愿寺的长岛城,织田家实际上能投入桶狭间之战的只有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多点,也就是织田家的实际兵力是8000-9000人,基本与上边的算法相符。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日本战国时期,军役制度并不统一,自1582年羽柴秀吉所实施的太阁检地,发布了石高制,这是表示土地生产力的一种制度,举凡税贡、劳务、军役等对政府的义务皆依据石高的多寡来课征。

(1585年羽柴秀吉就任关白后,获赐氏姓“丰臣”,是为丰臣秀吉)

图一:羽柴秀吉像


图二:太阁检地

石高的计算是以公定的土地预估生产量(石盛)乘以面积而得的,以石为单位。杂粮、水产、矿产亦计算在内(如石见银山就相当五十万石)。在土地为主要财富象征的农业时代,石高就代表了所拥有的财产,而地主与士族阶层之下的受薪阶层俸禄也沿用石高来表示。

日本在明治维新地租改正以前一石约重20至30公斤,在军事上一石也就相当于能够屯养一个士兵的能力。石高的多寡既是财富的象征,也可视为领主所能动员的兵力。依照江户时代的军役令规定,大名的军役义务为石高乘以年贡率,因此表高一万石的大名约有动员250至300人兵力的义务。



因此,让我们以石高制为标准,来看一下日本战国时期军役能力。

一万石约合2,000贯文,早期前田利家家族即为2,000贯等级,真田幸隆在武田家时期也同样是这一等级。

一万石的军役:骑马武者10人、铠武者16人、十骑的马伕10人、若党10人、枪持10人、具足持10人、手替5人、小者6人、数弓10人、手替3人、铁炮20人、手替5人、枪持30人、手替12人、旗差9人、宰领1人、立弓2人、手筒2人、手替1人、长刀2人、甲胄柜持4人、雨具持2人、草履取1人、马伕6人、沓箱持(主公战斗用毛靴箱)3人、手替1人、押足轻6人、箭箱持2人、弹药箱持2人、马印持3人、宰领1人、小马印持2人、挟箱持4人、蓑箱持(雨具)2人、茶弁当(挑整套茶具)1人、坊主(负责泡茶)1人、长持二倬8人(挑夫)、宰领2人、小荷駄(兵粮输送)10人;随员计235人。

图三:前田利家


图四:真田幸隆


需要说明两点:

1. 日本领主军队是由武士、常备兵(足轻)和农兵(武装农民)构成,个别情况下也会招募出名的浪人,比如天文12年(1543年),浪人山本勘助在板垣信方推荐之下出仕武田家,武田晴信给予的俸禄就是100贯。

2. 一揆众没有统计标准。


附:其他等级的军役组成

二百石级的军役(约40贯文):铠武者1人、枪持1人、马伕1人、甲胄持1人、小荷駄1人,草履取1人;随员共6人


四百石级的军役(约80贯文):铠武者2人、草履取1人、小荷駄2人、甲胄持1人、枪持1人、挟箱持1人、马伕1人;随员共9人

注:山内一丰在秀吉的长滨城因功被封此等级


五百石级的军役(约100贯文):铠武者2人、甲胄持1人、枪持1人、马伕2人、小荷駄2人、草履取1人、挟箱持1人、立弓1人;随员共11人

注:蜂须贺正胜在木下藤吉郎时期还是草履取的等级


千石级的军役(约200贯文):铠武者5人、立弓1人、铁炮1人、枪持2人、甲胄持2人、草履取1人、长刀持1人、挟箱持2人、马伕2人、押足轻1人、沓箱持1人、小荷駄2人;随员计21人。


五千石级的军役(约1,000贯文):骑马武者5人、五骑的马伕5人、枪持5人、具足持5人、小者5人、若党5人、数弓3人、箭箱持2人、铁炮5人、弹药箱持2人、枪持10人、手替3人、旗差6人、铠武者9人、马印持3人、主公马的马伕4人、挟箱持4人、草履取1人、茶弁当持1人、坊主1人、甲胄柜持4人、立弓1人、手筒1人、长刀持1人、雨具持1人、长持一棹4人、沓箱持2人、押足轻4人、小荷駄5人;随员合计107人。


注:以上军役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兵种也可能更动。


【没有看起来很漂亮的图……感谢关注,我是夜未央】


万里长空夜未央


有一个非常基础的换算比例,就是100石=5名士兵/年;

所以一万石就是大约500士兵的常备军;


比如说,我是信长家的旗本武士,被信长分封了10000石的领地,那么你需要在战争年代被大名要求出征的时候,带上至少500士兵参阵;

而且按照各家不同的要求,每100名士兵的战斗物资是有法度要求的,比如有10支铁炮,300发的弹药组,20匹军马等等;


因为我是旗本武士,所以我个人是呆在信长周围的,而我带来的士兵可能会交给我的家臣率领,也可能会按照兵种区别被编入兵种方阵之中,交给各类队长指挥。


战国泥趣史御伽众


战国时代已经不能用石高来判定养兵人数了。武田家甲斐国10万石却能养兵8000–10000,主要是因为本国有甲斐金山的支撑,还能组建赤备。越后上杉家为佐渡金山及银山,使其拥有大量骑兵,虽质量不如赤备,大多是轻骑,但人数多。织田家则有陶瓷器拳头产品,销往其他国,后期重视城下町改造,乐座乐市税收改革。此外大内,细川,毛利有朱船印可以于朝鲜,明朝进行贸易往来。


沉睡者1


石是体积单位 日本战国 一石糙米约等于130千克(现代日本一石等于150千克)日本古代一个成年人每日的口粮约为6合 一石等于十斗等于一百合 所以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大概在1.8至2石,按照江户幕府的兵役要求 万石的兵役负担为250人 这是和平时刻的要求 战争时刻更高


神威柚子


石”是容积单位,1石=10斗=100升=1000合,现代一石相当于180.39公升,或者折合大米约150千克[1];“高”,意指高度、程度,这里指的是数量。 对大名和武士而言,“石高”是授受封地(或禄米)以及承担军役的基准,即石高知行制(知行,原义为行政管理,后转为封地制或与之相当的俸禄)或石高知行军役制(如每百石出军役5人)。对农民而言,“石高”则是农民持有(不是私有、无所有权)份地(不是封地哦)数量以及承担赋税的基准。通过检地,每村建立土地清册,按“一地一农”原则,登录实际耕种者即年贡负担者的名字(称“名请人”,既“本百姓”),由此确立领主制下的单婚小家庭耕作体制,其耕作面积一般不超过1町步。领主直接向农民(本百姓、高持百姓)或以村为单位(称“村高”),按“二公一民”或“三公二民”的比例征收年贡,排除“庄园制”时代复杂的中间盘剥,否定家臣或地方豪族(地侍、有力名主、大百姓等)的土地所有权及其对农民的奴役、征收实物等权力,推进由地方官吏管辖的村落制度。
至于一石的重量,根据《日本古代史》,“(日本)一反稻米产量,公元1594年上等水田平均为1石3斗,到1686年则为1石5斗了。”1反(段) = 10亩(日本亩) ≈991.7平方米,也就是说上等水田每990多平方米产出1石3斗到1石5斗左右,900平方米水田产量,不可能只有17-20公斤这么少,据估计至少在400斤以上。

日本战国时代的石是156.3公升,一石大约有220斤粮食,日本战国初,有1200万石700万–900万人,战国末有1800万石,1200万以上的人,(日本轻足农兵打仗,长枪不是用来刺的,是用来砸的,只有短枪是用来刺的,嘿哈嘿哈,农兵就崩溃了,所以一百多年的混乱时期,人口不减反增。)
领主会隐瞒自己的真实实力,免得被上级收回。
一下说的什么地方有多少石,庆长检地时的数据。
一万石的领地,可大可小,在尾张,尾张57万石,尾张只有1717平方公里,一万石大概只有30多平方公里,而贫穷的信浓一万石有300多平方公里。按日本战国有28万平方公里,有1800万石,平均一万石有155多平方公里。这些数据不准确,因为家臣会想尽办法隐瞒自己的真实实力。
再说一万石的收入,一般六公四民,太阁的四公六民不算,因为太阁统治日本不到1 0年,或者阴奉阳违等等。一万石收入,有大概6000–7000石的粮食收入,还有矿,鱼,树,商税,关税,等等平均下来一万石土地,收入最少有7000石,但是不可能全部用上去养兵,城堡内家族的生活,教育下一代,家臣的俸禄,雇佣的俸禄,建设领地,存钱粮,购买武器装备……一般用在养兵上的只有25%–60%,大概1750–4200石,按照日本士兵的军粮,一日一升(这一升包括粮食、粮食的价值换的其他东西比如盐味增等),一个轻足一年要吃2.4石,但是常备,不可能天天操练,所以一个轻足一年吃2石的粮,加上盔甲武器,一年5石,加上工资奖励一年7-8石,武士要25石以上,按照常备军,一般40%武士,60%轻足,一万石能养160-400常备军。
但是这种是特殊情况,如果处在两种势力间,就会加强常备军,但是大多在本势力的其他地方,一般一万石的领主只会有30-100名常备军,而且武士居多,因为其他人要进攻要召集农兵,召集了还要训练,训练了才进攻,两种势力间会有大大小小的城寨,进攻进度会很慢,你会有许多时间召集军队,所以如果不在本势力的边缘一般不会有那么多常备,一般会加大存粮以便战时军力更强,或者加强武器装备,一万石的领主会开发骑兵或者铁炮兵。
综上,一万石领地能养160-400人的常备军,正常情况,军队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就行了,没有人会大规模养兵,战争频发的时候会多养点,和平时候会修城堡开发建设领地,加强军备。

在下成云


在古代中国 石通担 是容量单位 装米100~150斤之间 根据日本作家山岗庄八的描写 日本战国时期一万石封地可以养足轻300人 那么每个足轻33石 约合四五千斤粮食 看起来虽多 但足轻是脱产士兵 而且田地实际出产一般没有理论高 应该还是比较真实合理的


至黑之夜78407111


我对日本这些不感兴趣,我就想知道在中华战国时期一万石的封地能干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