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創業者

有一段時間,在自身業務上一騎絕塵的阿里,卻沒能在投資界落下“好名聲”。

坊間一度傳聞,但凡有點理想的公司,都不想被阿里投資,因為命運只有一個——被收購,

甚至有人說,被阿里收購後大多數沒有“好下場”:近有蝦米在10週年誕辰之日獨自躲在角落狂歡,遠有天天動聽被阿里音樂用商業模式這架巨大的機器攪碎。

同為被收購者,蝦米的命運似乎並沒有比天天動聽好太多,最後還是要眼看著對手“風光”,騰訊音樂打算赴美IPO;百度音樂與太合音樂整合,並投資了網易雲,而自己獨自緬懷十年創業故事。

“消失”的創業者

(左一為王智罡,右一上為黃曉傑,右一下為趙然)

常言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蝦米10週年之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它昔日的老對手天天動聽的興衰故事。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對於王智罡、黃曉傑、趙然這三位天天動聽創始人而言,他們最初闖入互聯網音樂的2008年,無疑是這樣一個好壞兼併的時代。

彼時,互聯網音樂從漸顯頹勢的傳統實體唱片中斜刺殺出,酷狗、酷我、千千靜聽等音樂網站相繼上線,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日後稱雄的BAT三巨頭中,百度上線了Mp3頻道並收購老牌音樂播放器千千靜聽,騰訊成立QQ音樂項目組,唯獨忙著上市的阿里沒有動靜,只有一名叫王皓的員工坐不住而出走創辦蝦米。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機會總是有的。儘管每座山頭上都插滿了旗,但王智罡他們還是找到了一塊“荒蕪之地”——移動端,那時候,絕大多數音樂網站都有一個特點——發力pc端。

他們三人都是典型的技術客,是不折不扣的碼農,也是解碼器領域的專家。因為志趣與經歷相仿,機緣巧合下,三人結識並發展為“戰友”。

創業的想法是王智罡提出來的。三人中,留著及肩中長髮的王智罡頗有文藝氣息,平日無事,跟其他碼農忙著打遊戲不同,他好聽聽小曲、看看電影這樣的文藝活動。那時候,他經常用的兩款軟件分別是“電驢”和“千千靜聽”。

“消失”的創業者

王智罡

有一次,他突然發現自己青睞的這兩款軟件都是一些年輕人獨立寫出來的,這不就是赤裸裸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兩相對比下,他深感自己也要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於是趕緊找來自己的小夥伴黃曉傑和趙然,將創業想法和盤托出。

很快一拍即合,三人抱團取暖。可在創業方向上,遲遲沒有結論,他們都擅長解碼器,但解碼器並非專門給人用的,細思密恐下,他們靈機一動,從解碼器端著手,篩選出視頻和音頻,最後選定音頻。

“選擇的創業方向一定是大眾都有需求的產品,這樣才能夠做大,音樂播放器在PC上已經被證明是一個大眾用戶需求。”後來王智罡在某次採訪中這樣解釋。

2008年5月,手機音樂播放器天天動聽橫空出世,憑藉著用戶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在塞班論壇上走紅。

當天天動聽用戶越來越多,他們決定一起辭職創業。於是,三個初入商海的新手創辦了一個極其應景的公司——“水渡石”。

“我們三個人都是第一次創業,清楚地知道創業這條路異常艱險且水很深,但是我們相信只要聚集一幫志趣相投的人,大家齊心協力一起摸著石頭過河,肯定可以走出一條神奇的創業之旅,‘水渡石’就是這麼個由來。”創始人之一的黃曉傑這樣解釋公司名字由來。

程序員出身的他們,極度享受“被用戶熱捧”的快感,一味死磕技術,比如歌詞顯示、EQ均衡器設置以及皮膚等,短板也開始暴露無遺。

“消失”的創業者

他們既沒有做戰略佈局,也對盈利這樣現實的問題視而不見,每每被問到,王智罡直言,“我們暫時不考慮盈利的問題,因為互聯網業務首先要有流量,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有了足夠的流量,收入自然不是問題。我們的團隊不擅長說,只擅長做,所以融資都是以我們的用戶量、產品、市場佔有率為依據,水到渠成的事情。”

草創時代,流量為王的打法無可厚非,天天動聽也因此俘獲了一大批忠實用戶,據公開資料顯示,上線僅一年,天天動聽用戶量就突破1000萬,到2011年,用戶量突破5000萬。

在一片利好的形勢下,他們趁熱打鐵,先後進攻安卓和iOS系統,到2012年,用戶量高達1億。

然而,全是往前衝的兵,而沒有在大後方把控的將,當浪潮退卻,誰在裸泳一目瞭然。

當然了,融資還是有的,不然這三位辭了職的技術宅,如何養活自己,只是用黃曉傑的話來說,融資數額不方便透露。

天天動聽最大的靠山,當屬阿里巴巴。

互聯網人自嘲開門三座山:BAT。從2012年開始,當互聯網進入移動時代,為拿下一張船票,三巨頭就像戰場上殺紅眼的將軍,除了在主戰場近身肉搏,還將戰火延伸到視頻、網約車、外賣、音樂等領域,所用手段不是投資就是收購,俗稱買買買。

天天動聽,這款彼時擁有2億用戶的音樂網站,開始進入阿里視線的。這一年10月,正在為大文娛招兵買馬的阿里,以戰略投資方式“牽手”天天動聽(投資金額未公開)。

次年12月,阿里的野心開始顯山露水,天天動聽成為它的“囊中物”。創始團隊也開始分崩離析,黃曉傑受暴風CEO馮鑫邀請,加盟暴風魔鏡,跨界轉戰VR,而王智罡和趙然隨同天天動聽進入阿里。

併購第一年,天天動聽保留“完整之身”,可以獨立運營,雙方有著還算和諧的“蜜月期”。

其實,由於巨頭們的攪局,以資本為支撐的版權之爭愈演愈烈,有的應聲倒下,有的順勢崛起。王智罡他們此時的選擇,多少帶點無奈。

“消失”的創業者

原本由阿里“乾兒子”晉升為“親兒子”,對天天動聽而言也算是一樁美事,但就壞在阿里的“親兒子”並非它一個,沒多久,阿里收購它的競爭對手蝦米。蝦米是由前阿里人王皓在2007年創辦的,可謂是嫡系。

在這場“嫡庶之爭”中,與蝦米用戶高度重合的天天動聽被阿里多次“動刀”,先是和蝦米一起被整合為阿里音樂,接著變身為泛娛樂粉絲交互平臺“阿里星球”,最後慘遭用戶和阿里拋棄。

2016年,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的啟動頁上出現這樣一行字,“10月1日起天天動聽將停止服務,感恩一起走過的洪荒歲月”,天天動聽就此成為歷史,而此後關於有關王智罡的消息,只能在其個人微博上看到。

王智罡他們後悔嗎?這個答案沒有人知道,因為結局,早已在答應收購的那一刻寫下,就像高曉松在王皓離開蝦米所說的那樣,“任何一個小而美的東西,當決定賣給BAT的時候,你其實就想好了的,小而美就應該永遠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