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看上去很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Irene_haha


一個人的友善是因為在這個社會中需要生存 若是對每個人都冷冰冰的 然後私底下還獨來獨往 請問在這個社會中怎麼生存呢?估計早被人排擠 或者趕走了吧

你所看到的友善可能只是他的一種生存技能 並不是他想表現出來的,為了生活 又沒有辦法不這麼做,其實在他心裡根本就不想跟你們相處 也不想每天違心的對你們笑臉相迎 一切都是不情願的。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 改變了我們模樣

有些人可能沒進入社會之前話很多 很愛交朋友 進入社會之後變得默默無言 對於朋友也漸漸疏遠了。社會和現實會把一個人磨鍊的像一個球那樣圓滑,即使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也要表現出一副很樂意的樣子。

人前傻笑 人後冷漠。是現在社會中 很多人的一種常態。笑臉總是留給別人 悲傷只能留給自己。

看上去的友善 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友善 也是你感應不到的友善,獨來獨往的性格剛好告訴他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就算生活是一把無情刻刀 我們也要用它刻畫自己喜歡的模樣


就是流浪人呀


有幾個原因。第一,他心高氣傲。這種人確實友善,但他心裡會覺得你和他不是一個高度的,你達不到他的層次,他沒有想和你一起玩的衝動。

第二,他人前人後大不同。他在你面前表現的友善,實際上很討厭你,根本不想和你有什麼深入的來往。

第三,他的興趣愛好很特別。遇到你會跟你打招呼,但不會找你吹牛,因為你們沒有共同話題。

第四,他內心孤僻自卑。這種人由於心理原因,很難和人打成一片。他不是故意疏遠你,也沒有看不起你,他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

我就屬於第一第三第四種人。我會覺得有些人的玩的東西比較low,或者他們玩的我不喜歡,我玩的他們也不喜歡。我尊重他的喜好,卻很難和他成為好朋友。同時我也有不善交際的一面。


動漫犬夜叉


我就是那種待人很友善、卻總是喜歡且習慣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之人、我不喜歡扎堆、因為女人堆裡是非多、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我有知心朋友、可以暢聊的那種、但為什麼還會獨來獨往呢、



原因如下:1:我習慣了跟所有人包括知己保持相應的距離、不想太過親密擾亂彼此的生活習慣及生活軌跡



、2:即使價值觀雷同、消費觀也會略有不同、女人的虛榮心和攀比心都是有的、人總會拿自己沒有的跟你有的比、



3:每個人的靈魂生來都是孤獨的、我享受其中、不願被太多打擾、



4:每件事情再沒被打擾的前提下我才能真正的思考、感悟當下!例如:當有事情困擾我內心的時候、我會選擇一個人去某一個地方或者爬山、在這個過程中、內心被困擾的事情迎刃而解、若是大家一起、只是去了某一個地方或者鍛鍊了一下身體而已……



甜利紋飾藝術中心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麗霞(頭條號 王麗霞):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首先,友善與獨來獨往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概念。友善可以獨來獨往,友善也可以不獨來獨往。

獨來獨往有時是真的孤獨,有時卻也是真的灑脫,完全看當事人的真實情境而定。

無論屬於哪種情況,獨來獨往不是錯,獨來獨往應為一種被尊重的狀態。如果有人需要獨來獨往,我們為什麼不允許呢?

若是您被獨來獨往的人所吸引,很有可能,您內在也有獨來獨往的渴求,只是您不敢這樣去做罷了。

在以往,獨來獨往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因為不合群,就會被孤立;不附和別人,就會受到打擊;而且獨來獨往有時也會給群體帶來“異類”的挑戰,成為眾矢之的。

但現在,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意識的提升,人們的包容性更大,人們開始看到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與需求,人們對獨來獨往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甚至隨著人們對自己內在的探索與追求,人們對獨來獨往會抱有更深的熱愛。

所以,如果您認為:“友善就要合群”,或是“獨來獨往就是在拒絕別人”,您就會處於困惑之中。看穿自己觀點的限制性並不難,靜下心來即可。

友善並且合群很好,友善但獨來獨往也很好,因為他終究還是友善的。如果您想走近獨來獨往的人,那就上前去,告訴他:我很喜歡你,我想和你交往,做朋友。這是一種和諧的相處相交之道。

不過,在交友方面,最好不要去窺探別人、修正別人,否則最後受傷的肯定是自己。交友,只是去奉獻出自己的真心與真情,讓它成為自己的一種表達。這一句閒話,送給有緣人。

很喜歡倉央嘉措的一首詩《見與不見》,放在這裡也別有味道。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獨來獨往並不代表這些人是孤僻的人。一個友善而獨來獨往的人,很有可能是一個內向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生理層面,內向和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與生俱來,在嬰兒時期就會表現出來,並會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的風格,很難被真正改變。

其中,內向的人對刺激更為敏感。當面對刺激時,內向的人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內向的人會更傾向於獨來獨往,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

以下再為大家分析5個關於內向者的常見誤解:

1. 內向 = 害羞/社交焦慮?

內向與害羞/社交焦慮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慮是指參與社會交往時感到焦慮、緊張,在生理上還可能會有出汗、發抖、口吃等等現象。社交焦慮者之中的很多人,內心是渴求與他人接觸的,只是對外部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過分關注和過分擔憂,對犯錯誤的恐懼和尷尬,阻擋了他們與人交往。

與之相比,內向的人並不害怕社交活動,不參與活動其實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很多時候,他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

2. 內向的人是自卑的?

並不是,很多內向的人,內心都是堅定而強大的。

圖自pexels

3. 內向者不善言辭,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內向者並不是喜愛沉默,也不是討厭與人打交道。他們只是不喜歡無意義的閒聊。比起一大群人出去high,內向者更適合並擅長於一對一的談話或和少數幾個人的交流,並偏愛有內容和深度的談話。

另外,很有趣的一個研究表示,以口才謀生的人(比如主持人、相聲演員、演說家)中,內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簡單說來,內向者的寡言、獨處等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而是“不想”。

4. 內向者不如外向者那麼快樂?

外向者總被認為是樂觀、精力充沛的。內向者可能會因為沉默而被貼上“不合群”、“高冷”的標籤;需要在家裡獨處休息的內向者總是被朋友勸出門“放鬆一下”;內向的孩子雖然自己並沒有什麼不適,卻可能會被憂心忡忡的父母強行要求“變得活潑些”,等等。而這些經歷可能更容易帶來困惑和自我否定。

但人格特質其實與快樂無關。內向者並不是不快樂,他們只是喜歡享受另一種類型的快樂,比如沉浸在無人打擾的平靜中,讀一本書。

5. 內向的人不適合做領導者?

事實上,在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中都有內向者的身影,只是旁人可能看不出他們是內向的人。

內向者非常適合做領導,因為選擇自主性更強的、有獨處機會的工作,可能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在領導者崗位上的內向者是更好的傾聽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細節、更擅長收集信息、激勵員工,也善於思考抽象的藍圖,對於決策更慎重。特別是,他們往往能夠在管理團隊中的外向者時很有自己的一套。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我個人認為,友善是待人處事的態度,獨來獨往是為人處世的方式。

一個待人友善,卻習慣獨來獨往的人,往往會是一支高情商的潛力股。



人是群居動物。待人友善很多人都能做到,可在同時有勇氣脫離群體,堅持獨來獨往的人卻不多。

我一個鄰居的同事,是一名機械工程師,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平時對誰都是一副笑臉,從沒和人紅過臉、吵過架,說話也很謙遜客氣,大家有事沒事都愛找他嘮上兩句。但是他基本不參加各類聚會,就連大boss出面,都不一定請得動他。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他不愛參加活動。突然有一天,一個出版社找他簽約,幾天後他的書面世,瞬間爆紅。大家知道後都驚掉了下巴,沒想到一個理工男心中竟然還住著一個文藝青年。沒過多久,他就被某個報社高薪挖去當了編輯。



一個待人友善卻愛獨來獨往的人,人際關係肯定不會差,這種人的情商必然高。

首先,待人友善需要很強的包容心和耐心,親近和睦,樂於助人,善解人意,不計較個人得失,願意接納別人的優缺點,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和別人產生嫌隙,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會給人一種溫馨愉悅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要親近。

其次,保持特立獨行、習慣獨來獨往,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與他人拉開一定的距離,給彼此留出一些空間,不但能保持住自己的一份初心,還能幫助維護好現有的人際關係。

一方面,保持思想獨立、做事果斷、行事低調的作風,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獨來獨往的人一般都會有自己特別的堅持,或堅持著一種興趣愛好,或固守著一種獨立思想,或沉醉於一門特殊技能,但又不喜歡、不擅長或疲於做表面上的社交應酬,因為與之有共同想法、共同觀念的人少之又少。他們享受孤獨,與自己對話,灑脫自在。

另一方面,保持好彼此的距離,就不會有三觀衝突,減少不必要的矛盾。



在這浮躁不安的社會里,他們不但能妥善處理好身邊的事,還能夠沉下心來,遠離喧囂,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真好!


錦瑟韻流年


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她們待人友善卻常獨來獨往,她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因為她們知道在無意義的喧鬧中她們更喜歡獨處的時光。


友善是她們待人接物的方法,她們喜歡用這樣柔和的方式去善待身邊的人。


所以她們特別有親和力,多數人都喜歡願意和她們來往,但這並不代表著她們願意和多數人保持過份親近的關係。


她們懂得避免無效社交,更注重交真正的朋友和進行有意義的交流。



她們是友善的也是智慧的,明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時是非多,所以不陷入世間過多的紛紛擾擾。


她們儘量避免世間的喧囂,她們更鐘愛獨處的時光。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


這個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自由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光裡才有的。


獨處的時光裡她們可以與自己對話,可以認清自己,也可以不用取悅別人做自然又隨意的自己。



於她們而言待人友善是一種修養,而喜歡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你會看到友善的她們一個人的身影,其實那並不是孤獨而是自由。


荒海拾書


友善是表示,你和我相處,我不會傷害你。

獨來獨往則是表示,我不渴求你的理解,同樣,我也並不想試著接近你,理解你。

咱們兩個在一個安全範圍內,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好了。

《甄嬛傳》中的端妃,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整部劇中,她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的,帶著她的侍女,參加某些在她認為,十分重要的活動。

在宮中,她沒有打算和某些人做閨蜜的想法,即便對於她喜歡的皇上,她都保持了剋制。

大概是她明白,愛是虛妄,皇上不可能愛她,靠得太近,反而會讓人生厭。

而宮中的人,又有幾個能真心的呢?她把甄嬛當成了戰友,但是都沒有當成朋友。

大概是因為,當年她和華妃,其實關係也不錯,但是皇上與太后一起設局,徹底將她與其他人的情分剪斷。

久而久之,她明白了,若是不想傷害他人,若是不想被傷害,就只能離人群遠一點,只有這樣,她才可以活得稍微安心,活得稍微有安全感一點。

這其實和大部分獨來獨往的人的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

受盡了家庭、朋友、戀人、婚姻中另一半的傷害,於是只想逃。

被傷害過的人,倘若心存善念,就會變得友善一點,因為他被傷害過,知道如何不去傷害他人,當然,也知道怎麼去用一點手段,就傷害他人。

此外,那些想逃的人,就會變得獨來獨往,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讓自己活得安全一點。

或許有人很幸運,不用經歷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糾葛,不過至少應該試著理解一下,不是所有人都是幸運兒。

有些人的遭遇,決定了他們的選擇。

當然,也有另外一些友善的獨來獨往的人,比如《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

這些人選擇獨來獨往,有的是已經是一代大俠,不想再和這個世界糾纏。

有的人選擇獨來獨往,則是想把自己修煉成大俠,他們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必須有所捨棄。

捨棄人世間的關係就是最基本的,你只有不糾纏於世事,專心於自己的事業,才會不斷地開拓進取。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皇帝的後宮,不是用來愛的,只是用來繁殖的。

一個人沉溺在世間的人際關係裡,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的生活一團亂麻。

只有擺脫人際關係的束縛,才能輕裝上陣。

獨來獨往的人,有的是受夠了人類的傷害,有的是受夠了人類的喧囂,有的則是為了追尋內心的腳步。

保持友善,則是一種道德,既然不能脫離人世,那就把芸芸眾生視作一個人,他們不好不壞,只需要微笑對待。


林一行


我應該就是這樣的人,簡單分享下我為什麼要獨來獨往…

我在日常生活中也算個友善的人吧,但所謂的友善是因為我在生活中不擅長拒絕別人,並且習慣性的幫助別人,這是習慣使然!


但我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獨來獨往,因為:

1、待人友善、樂於助人是我的處事方式,但與我而言,我並不願意麻煩別人,我對自己的期望是“自己能辦到的是儘量不麻煩別人”

2、我是個不善交際的人,雖然經過社會的改造,但還是不喜歡講話


3、朋友不多,我待人友善,但大部分也僅止於友善

4、喜歡或者說習慣於一個人,這樣會更加自在

與我而言,經常獨處就是這些原因啦(當然最重要還是因為單身(◔◡◔))

你呢?又是為什麼經常一個人?


讓生活慢下來


你這問題問的好,你好像說的是我,

我就是一個對誰都友善的人,可我卻有一個外號叫作獨行俠,我特別喜歡獨來獨往,上哪兒玩兒去,都是自己去,還特別喜歡小孩子,門口的小孩兒跟小花園的小孩子們都對我挺好也很熟悉了,那麼為什麼呢?我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不樂意跟人交往的主要問題是,現在很多人,滿嘴抱怨,牢騷,議論一些個不是普通百姓該議論的事,再有就是滿嘴大話連篇。吹牛b,從之都是負能量,又都不是什麼壞人,所以我選擇獨來獨往的,但我對他們以然友善該打招呼,但我卻不樂意和他們長期待在一起,我想現今社會樂樂呵呵兒的搞點有意義的事不好嗎?俗話說,迴避是最正確的選擇,所以我選擇獨來獨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