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失勢後,為何六國皆發國書誅殺商鞅以謝天下?

大秦鐵鷹劍士


正史中並未見商鞅失勢後六國發國書請誅商鞅的記載,商鞅失勢後,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大意為:商鞅入魏被拒,理由是:強秦的盜賊入魏不可留。無奈商鞅再返秦境。之後便是返回自己的封地之內,其隨從調動商邑中的軍隊往北改鄭邑。秦惠王派兵攻打商君,在鄭黽池殺死他,並車裂商鞅的屍體以示眾。這是正史關於商鞅人生最後經歷的記載。



提問者所說的情形很明顯是小說《大秦帝國》裡的情節,小說情節是不能作為正史來看的,原因在於:小說可以因為主題的需要,在不脫離主題的情況下創造情節。這是完全可以的。然而正史則不能,正史則是一便一,是二便二,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要說小說《大秦帝國》裡為何要出現“六國聯書誅商鞅”這一情節的話,本人認為作者無非出於這幾方面的考量:一是出於封建保守派對於改革派成功的仇視;二是出於對改革的成功例子影響到自己國君效仿從而觸動自身的利益;三是起到強化主題的作用。



總之,雖然《大秦帝國》是一部非常接近正史的小說,但小說畢竟是小說,絕對不能當正史來看,正史與考古是講究鐵證的。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商鞅失勢後,六國發書堅請誅殺商鞅,六國為什麼要殺商鞅?是商鞅得罪他們了嗎?殺了商鞅對六國有什麼好處?



六國與商鞅個人並沒有什麼過節,之所以對商鞅深惡痛絕,在於商鞅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了,秦國的強大使東方六國逐漸失去優勢,形成了對自己的威脅。曾經不起眼的秦國迅速壯大,六國心裡不平衡。



商鞅變法後,獎勵耕戰,對戰的獎勵使秦人勇於作戰,秦新軍銳士的煉成,使秦國戰鬥力大大增強,一時之間使六國為之膽寒,成為六國最強勁的對手。



對耕的獎勵,使六國流民百姓競相湧入秦國,一方面增加了秦的人口和生產力,一方面使六國損失了大量人口和國力,尤其和秦接壤的三晉和楚國。



誰都不想有國家比自己強大起來,秦國的強大自然觸動了六國利益,而使秦國變得強大的商鞅變法的主人商鞅,自然成為他們咬牙切齒都想剷除的對象。


津城沐雨


商鞅失勢後,魏國拒絕他入境,絕不存在六國發國書誅殺商鞅。

就算秦惠文王不誅殺他,要商鞅性命的人比比皆是。

商鞅視秦國百姓,保守派為愚昧之人,自己是聰明之人,聰明之人制訂規矩,愚昧之人遵守規矩,由此可見商鞅的狂妄之大。

商鞅濫用秦孝公給予他的權力,變法初期,借太子老師樹立個人威信;變法後期,防止百姓言論變法。

商鞅的目中無人,僅秦孝公能容忍他。

商鞅每次出行,身邊都有護衛保護。

趙良一句話點破,百姓是怕他,而不是敬重他。勸他趕緊主動請辭,或許還能安度晚年。

當然商鞅沒有那麼做。

商鞅失勢後,想要逃亡魏國,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五味社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商鞅其人。商鞅生於公元前395年逝世於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意義。商鞅變法顧名思義就是有商鞅主持的一場在秦國實行的變法行為。商鞅變法可以說是秦國由弱變強的一個轉折點。商鞅在秦國主持的變法初期就讓秦國成為了當時的強國。由此可見商鞅的變法對於秦國的意義有多麼的重大。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殘存著大量的奴隸制思想的殘餘。商鞅的變法推動了封建社會的進程,加速了奴隸社會制度的瓦解。為了提高秦國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承認了土地私有,並且允許土地進行買賣。大力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增加了秦國糧食產量存儲。加上,商鞅在變法中,鼓勵百姓以鐵製農具代替牛耕,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產力。為了吸引人才,商鞅變法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度,這一做法提高了士族階層的信心,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程。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軍隊作戰能力低下,每每只能被動挨打,軍隊戰鬥慾望十分低迷,而且屢次戰敗。針對軍事作戰能力方面,商鞅實行獎勵軍功的方式,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在軍隊中對於表現優秀的士兵給予鼓勵,加強士卒在社會中的地位,商鞅的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能力。而且商鞅變法在軍中實行獎勵軍功反對私鬥,所以人們都以打架鬥毆為恥辱,以為國家立功為光榮,所以秦國的實力越來越強。


商鞅通過自己主持的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舊的腐朽的制度被廢除,軍隊的實力大大地增加。所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在經濟、政治、軍事領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成了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為什麼秦惠文王要誅殺商鞅。而六國又暗中推波助瀾。“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強大的臂助就是當時國君的大力支持,也就是秦孝公的支持。而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的變法就可謂是寸步難行了。因為商鞅的變法動的是國家的根本。沒有君王的絕對信任和頂力支持。商鞅推行變法純粹是奢望。



秦惠文王上位之後處死商鞅主要出於幾個方面。第一,秦惠文王還是儲君的時候身邊最受信賴的兩個老師,一個被商鞅割去了鼻子。一個被砍掉了右腳。當然他倆主要是阻礙商鞅變法才會被處置。而當時的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身為儲君的惠文王也沒有辦法。但是商鞅忘了一點,打狗還得看主人。就此商鞅和惠文王結下了樑子。第二,雖然商鞅的改革對於秦國舊勢力衝擊很大,但多多少少還有殘餘的勢力,想有大的作為不太可能但是亂起來也很麻煩。惠文王剛即位不希望國家混亂,只好用商鞅的腦袋去安撫舊的勢力,達成一種暫時的平衡。第三,功高震主。商鞅的變法在使秦國實力增強的同時,對於商鞅個人的影響力也在同時增強。有一個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的臣子,哪個君王能安心睡覺。第四,那就是其他六國的施壓。秦國通過變法在短時間內迅速強大起來,這對於其他六國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肯定會擔心在這麼下去秦國實力會更加增強,從而對自己產生威脅。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對秦國施加壓力。雖然此時的秦國屬於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也沒有實力同時和其餘六國開戰。所以只能犧牲商鞅。我的結論就是,不論是站在個人角度還是國家角度,於公於私商鞅都必須得死。古代主持變法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商鞅如此王安石也如此。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最後,六國使者為何不惜語帶威脅的上書秦惠文王要求殺商鞅?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海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這句話就是六國要請殺商鞅的原因。

1、避免商鞅被重新重用或者被別的國家搶走

商鞅的能力在這個時候毋庸置疑,把一窮二白,面臨亡國危機的秦國治理成一個西方強國,“天子致伯”。出將入相,可能會是一個比吳起還要厲害的能人。

這樣一個能人目前雖然失勢,但是對於六國來說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尤其是是商鞅還年輕,隨時都可能會再次出山,在秦會把秦國治理的遠超六國的強大。

如果被六國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招募過去,那將會造就第二個秦國。對於能改天換地的大才,誰都想要,但是如果存在無法招攬到的情況,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毀了他,讓任何國家都得不到。

2、給秦國保守派以聲援,試探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威脅了六國,也觸碰了秦國老士族的利益。這就讓雙方有合作的利益基礎。六國請殺商鞅,第一給秦國老士族以聲勢壯威,如果老士族能趁機掀翻新法,恢復舊制,六國會更高興。

第二試探秦惠文王,新王究竟會不會想要繼續重用商鞅,會不會繼續變法?

這一下就試探出來了,如果惠文王要繼續重用商鞅,繼續進行變法,對於六國來說威脅會更大,那趁現在六國合作整體上實力比秦國強很多,就攻打秦國,削弱秦國實力,順便殺了商鞅。

如果惠文王同意殺了商鞅,那說明惠文王不會重用商鞅,甚至可能不會繼續變法,或者想變法但是不敢跟六國硬碰硬,所以只有殺了商鞅。

對於六國來說,去除一個大敵,一個重量級對手。沒有了商鞅,秦惠文王會如何主政秦國,變數很大。

六國不可能干涉到秦國之後的走向,所以請殺商鞅,砍掉秦國的一根頂樑柱,是能取得最大的成果。


妖鬼雜談錄


春秋無義戰。戰爭威脅就是為了利益。

其實七國在處死商鞅的事情上意見出奇的一致。秦惠文王為私仇,也為收君權,六國則擔心秦國進一步發展壯大。就六國合縱伐秦來說,完全是外交恐嚇。要是真有能耐,在變法初見成效的時候,秦國收復河西的時候就應該徹底打壓住秦國。那時候都沒實現,在秦國變法大成的時候怎麼可能實現?

而惠文王正好趁這個機會報了私仇。再者,變法已經大成,惠文王的君權卻受到商鞅威脅。在商鞅面前,惠文王永遠是小字輩的孩子,連他父親對商鞅都言聽計從,何況惠文王。所以,殺商鞅的時機對秦君來說已經成熟。

真正的國士不懼身死,而憂道之不行。商鞅遇到秦孝公是幸運的,也一定是無悔的。因為歷史就算重來,他也只能選擇秦孝公來行他的道,或者默默無聞的一輩子。

既然變法大成,六國只是幫助秦君收回君權,以此弱秦的想法是瞎胡鬧。六國君主這樣的格局註定不能強大。


立馬吳山1


這只是小說裡的說法,實際上在當時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六國合縱也沒有哪個國家有發聲支援秦國殺商鞅。秦國成為天下眾矢之的是在公元前325年嬴駟稱王以後的事,在秦國殺商鞅的時候依然是名不經傳,沒人把秦國當成一回事,自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合縱伐秦的說法。

在當時,商鞅實際上已經成了秦國發展的絆腳石。我們引入一個現代化的用詞GDP,秦國在商鞅的主政之下開展了變法,從秦孝公在公元前362年繼位到公元前343年的19年時間裡,秦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每年保持增加的。但是從公元前343年到秦孝公死的公元前338年的5年時間裡,秦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則沒有明顯變化。這已經說明了商鞅在掌權的最後五年時間裡遇到了發展瓶頸,這個瓶頸就是秦國的可用國土已經來開墾得差不多了,必須去掠奪更多的土地來發展。但是商鞅以及商鞅的人佔著茅坑不拉屎,秦國沒法啟用新人上來。這才是秦國殺商鞅的理由!所以,留著商鞅實際上對六國更加有利,可以阻止秦國強大。

其次,六國在這個時候混戰在一起根本沒空搭理秦國。由於馬陵之戰齊國殲滅了魏國十萬魏武卒,魏國超級大國的霸主被拉了下來,這時候被魏國欺負了幾十年的韓國趙國和楚國便齊著向魏國討要說法,索回被魏國搶走的失地。這場大混戰從公元前339年一直打到公元前333年,而秦國在這個時候恰恰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處理商鞅跟老世族的事。


優己


一,商鞅的能力太強了,他的目標是要讓秦國奪取天下,六國感到恐懼不安,生怕商鞅東山再起,秦國越來越強大,這對六個諸侯國來講都是深感不安的。

二,商鞅變法成功後,由於秦國軍事實力的日趨強大,已經構成了對鄰近幾個諸侯國的威脅,這些諸侯國多少也認識一點唇亡齒寒的道理,在六國中間就會形成一種共識,也就會採取一致的行動,要將商鞅置之死而後快。

三,這個時期的六個諸侯國,已經意識到人才對富國強兵的巨大作用,秦國擁有商鞅這樣的人才,就會遭到忌恨,靠軍事手段給秦國施壓已經很難達到目的,如果能夠用一紙國書借秦國國王之手,剷除掉商鞅,不損兵折將也能解決問題,這是最為上策的。

商鞅之死,當然主要是秦國內部矛盾造成的,六個諸侯國推波助瀾也起到輔助的作用,但這個影響是很有限的。


求圓4


六國發檄文對商鞅口誅筆伐。可以理解。大家想想。商鞅隻手遮天,把一個積貧積弱的秦國弄成了一個談秦色變的國家。什麼翻箱倒篋,妯娌同房而眠。在商鞅的變法下。幾乎一切,都被商鞅一股腦的進行了陸陸續續的改革。廢井田,開阡陌。短短几年,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的成為了當時的世界老大。我們說,商鞅變法的成功,對秦國是好事。可對東南六國來說。又何嘗不是災難或夢魘的開始呢?所以,六國對商鞅的恨是咬牙切齒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風雨中的梅雲


商鞅之所以被殺我以為是商鞅變法之徹底是歷代變法都沒做到的,他改變了國家的性質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度,商鞅變法後地主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社會的階級改變了,他改變了傳統的禮法破壞了周禮這是各國所不容的,然後才是秦國的富強!

春秋戰國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變法雖然招到了扼殺但是都比這次嚴重,齊國,魏國,楚國,趙國的變法鬥沒有招到各國討打伐這是因為社會得性質沒有改變而商鞅變法則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