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人民幣(二)——第二套人民幣

話說人民幣(二)——第二套人民幣

背景介紹

由於第一套人民幣券別繁多(62種),印刷質量差,破損較嚴重,且受民國時期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的影響,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過大(最大的達5萬元),而單位價值卻很低,流通時往往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且由於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較嚴重。為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提高印製質量,進一步健全中國貨幣制度。

由於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中國的印鈔造幣工業只能求助於前蘇聯。當時為了獲得前蘇聯技術援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等抵達莫斯科與蘇聯財政部長茲維列夫等就代印人民幣展開技術性談判,至1953年2月初共談判30餘次。因當時中國大陸實行計劃經濟,人民購買力低下,貨幣流通量不高,同時為防止國外進行偽造,經周恩來批示,將面額改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其中3元、5元、10元券是在蘇聯印製。1953年2月談判結束後蘇聯開始印製3元、5元新版人民幣。1953年9月底至1955年初在滿洲里鐵路口岸交接給中方。

話說人民幣(二)——第二套人民幣

我方同前蘇聯達成協議,由他們提供印鈔紙張和設備。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老大哥”卻突然變卦,保留了三種鋼版,保留了三種鋼版,於是該套紙幣中的這三種票幣,被迫在蘇聯印好後運回中國。那時中國印鈔紙全部從前蘇聯進口,紙面的防偽水印圖案也是從前蘇聯做好後運回,油墨顏料則從香港購進。

我國與前蘇聯交惡後,因為印版留在蘇聯,國民黨和蘇聯在邊區投放假人民幣,破壞了東北經濟形式和經濟體系,且在新疆市場上發現大量在蘇聯印製的3元、5元和10元券人民幣,為免發生意外,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在1964年4月14日突然宣佈,蘇聯印製版3元、5元、10元於4月15日只收不付,至5月15日全部廢棄,停止收兌。代之以中國自行印製的5元券。說明了當時經濟形式的嚴峻。快速回收導致了,三元和五元存世量的縮小。

話說人民幣(二)——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版人民幣3元人民幣

在第二套人民幣中,出現了唯一的‘三元’。三元人民幣紙幣的設計風格是以淡綠色作為襯底色調,紙張面積相比同期的面值微微略大,其正圖選取了井岡山龍源口石橋作為紙幣的背景圖案,而且圖上清晰的印刷著“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大字。證明了三元紙幣曾經在中國內流通過。

其流通時間較短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當時的經濟環境制約,人民對收藏人民幣的意識還是很薄弱,大部分已經被有能力的機構收藏,或者裝訂成冊贈送和銀行回收的方式消耗。因此市場上存量很稀少,價值已經被炒高了1萬多倍,因此三元紙幣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的升值空間。

話說人民幣(二)——第二套人民幣

投資的價值

第二套人民幣大全套共發行了11種面值,共16種版別:1分、2分、5分,1角、2角、各1種,5角2種(有水印、無水印),1元2種(紅1元、黑1元)、2元券1種,3元券1種,5元券3種(1953蘇三版,1956年海鷗水印,1956年五星水印),10元券1種。發行期間,新中國經歷眾多波折、坎坷,眾多人經歷工資只有幾元的年代,甚至1角錢可以吃飽飯的時代,流通量甚少,蘇三珍之價格飛漲(10元、5元、3元)特別是10元劵,俗稱大黑拾品相好的價值20多萬元,在2009年價格5萬左右,叄元價格高達5萬元左右,先前才幾千元。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在這裡得以演繹。相比第三套人民幣大全套增值了10多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