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鞭長莫及

成語“鞭長莫及”裡的鞭指馬鞭子;莫:不;及:夠得上。整個意思是馬鞭雖長,但打不到馬肚子上。原意是說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為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後來比喻力量達不到,多表示距離遠而無力相助或無法施加影響。典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鞭長莫及

春秋時,楚國欲和晉國爭霸中原,楚莊王想從攻打宋國開始,派申無畏以訪問齊國途經宋國而向宋國挑釁。

按當時的諸侯間的規矩,途經宋國理應事先通知宋國,或者讓使者帶假道文書。但楚莊王故意找事兒,自恃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既不先通知宋國,也不讓所派的申無畏帶假道文書。

申無畏以前曾仗著楚國強大,做過汙辱宋國國君的事,知道宋國人恨他,說:“如果這樣,宋國是不會讓我通過的。宋國有人認得我,如果讓他們認出來,只怕我性命難保。”楚莊王便說:“你把你的名字改為申舟,他們就不知你是當時的申無畏了。”申無畏說:“那也不行。改了名字改不了面目啊。他們仍然可以認出我來。”楚莊王說:“你放心,宋國如果敢對你怎麼樣,我就發兵攻打宋國。”申無畏說:“可那樣,我的性命就沒有了啊!”

楚莊王為了找宋國的事,打算犧牲申無畏,非要讓他這樣做不行。申無畏無法,只得把後事交待給兒子,第二天就出發了。

宋國也不是任人欺負的。申無畏改名經過宋國時,來到關卡上,受到了盤查,有人果然認出他是申無畏,申無畏便用楚莊王的話威脅宋國關卡上的官兵。宋國關卡上的官兵就毫不客氣地扣下了他,並馬上去報告給右師華元。

華元非常惱火,向宋文公請示要殺申無畏,以報前仇,對宋文公說:“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作已經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藉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亡國。寧願戰敗而亡,決不受辱而亡!”就把申無畏殺了。

楚莊公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見宋國果然中計,立刻親率大軍,大舉進攻宋國。宋國抵抗不住,楚軍打到宋國的國都睢陽,把睢陽城包圍起來。

宋國頑強抵抗,兵民團結一致,楚軍攻打了幾個月,也沒能把睢陽城攻破。但宋國守城耗費巨大,最後城內無糧,情況危急,宋文公便派大夫樂嬰齊去宋國的友國——晉國求援。晉景公考慮到宋國是晉國的老朋友,如果宋國亡於楚國,晉國就丟了宋國這個最好的朋友,於是決定出兵援宋,但大臣中卻有人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勸晉景公不要出兵。大夫伯宗向晉景公進諫說:“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君其待之。”

伯宗引此語說明晉國雖然具備爭雄逞強的實力,但楚國銳氣正盛,不宜因一時之急,貿然與其爭一日之長。雖有抗衡之力,亦應選適宜時機,鞭子不應打在不該打之處。一些大臣贊成伯宗的意見。晉景公躊躇不決,說:“那樣,宋國豈不就危險了?”於是又有人向晉景公出了一個主意:派人去宋國送信,就說晉國很快就會出兵,讓宋國堅持住,這樣就會提振宋國的士氣,宋國兵民堅守城池,楚軍不能攻破睢陽,時間長了,楚軍也許會被拖垮。

一位叫解揚的大夫自告奮勇,說他能完成這一任務。於是晉景公就讓解揚來了宋國。結果解揚到睢陽城外被楚軍截獲,楚莊王讓解揚上到高處向城中喊話說晉國不會發兵救宋國,勸宋國投降。解揚心生一計,當即同意,上去後卻向城內說:“宋國的朋友,我是晉國的使者解揚,來向你們送信被楚軍抓住了。我告訴你們,我君馬上就出兵援助你們,你們千萬要堅持住。”楚莊王要殺解揚,解揚毫不畏懼,結果楚莊王怕惹惱晉國,把解揚放了。這一次,晉國並沒有給宋國任何實際上的援助。

這件事被《左傳》記載了下來,雖然“雖鞭之長,不及馬腹”與“鞭長莫及”形似而質已迥異,但後人還是藉以表示距離遠而力量達不到。例句:“除掉腹地裡幾省外國人鞭長莫及,其餘的雖然沒有擺在面子上瓜分,暗地裡都各有了主子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劉秀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