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敏1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

颜光敏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颜光敏,字逊甫,又字修来,别号乐圃。他自幼颖悟过人,9岁能写八股文,13岁已善行草书,工诗赋;15岁入四氏学;18岁参加乡试;因非孔氏后裔,仅中副榜,贡入国子监就读。后来,他再次中试为举人。又6年,殿试成进士,授官国史院中书舍人。康熙八年(1669年),皇帝驾临太学,加恩在京的四氏子孙,颜光敏被升为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次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出监龙江关税。他到任后,搜捕“诸蠹”,严把关税,但对查出的漏税者从宽处理。因此,商旅们对他感恩而不得。期满,他却借钱为途资还京。蒙天子封赏,改授奉直大夫。第二年,遭父丧,在家服孝三年,又养病二载,至康熙二十一年回京,补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加一级,又升本司员外郎、郎中。

颜光敏1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

二十四年秋,迁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五年,充任《一统志》纂修官;是年九月病逝,年仅47岁。颜光敏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对大学章句尤得奥旨。他曾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交游,互相唱和赠答,共同讨论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诗家的得失;他还和宋荦、田雯、曹禾、林尧英、王又旦、曹贞吉、谢重辉、汪懋麟、叶封,号为“十子诗社”,众推颜光敏为诗坛盟主,刻有《十子诗略》,“世多称之,其所为干禄之文,亦穿天出月,光怪赫。与颜光敏知已者,莫过顾炎武和孔尚任了。顾炎武在给颜光敏《五月十九日院审》信中,署名“通家眷弟顾炎武拜”的字样,可见相互关系之深。

颜光敏1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

颜光敏著的《乐圃集》是顾氏校订完稿的;而顾炎武著《音学五书》,颜光敏为其题写书签。颜光敏与孔尚任是故土至交,情同手足。孔尚任给颜光敏的信中写到:二人在家合作《鲁谚》时,“六月酷暑之夕,红炬两行,洒汗如雨,亲家赤体秉笔,弟挥扇充副座,漏下三更,采风于臧获仆役之人,亦阙里之胜事也。”孔尚作得知颜光敏病逝的消息后,在给其弟学山的信中说:“知二兄修来,忽弃宾客,如山裂星陨,尺痛欲绝,乃于北郭为位而哭。四海茫茫,谁为解人?谁复知我者?学问文章,犹属声气之末,而无气无声,如磁针珀芥之投。所谓生平更无两人,一旦人琴俱亡,泪枯声失。从此,闭户深山,终世不必更一语矣。”后来,孔尚任又为颜光敏作了“墓表”。

颜光敏1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

颜光敏1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

颜光牧,字学山。年幼时其父逝世,其兄颜光敏把他带至官邸,亲自教授。颜光牧生而奇警,喜读《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对不懂及不太懂的地方,好沉思孤专,直至精通为止。他读起书来,精神非常集中,寒冷、暑热、饥渴、风雨都可忘却。写起文章来常常“抉幽出险,剑拔弩张”。初学射箭时,不中不吃饭,直至夕阳西下,连发五箭得中三箭,方肯罢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颜光应乡试中举,是年冬,康熙皇帝驾幸曲阜祭祀孔子,颜光牧为助祭官,特恩授职,应为知县,但他辞而不受。又三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检讨。康熙皇帝因宫内讲官缺,又想起颜光牧,便立即召见了他,问及家世康熙帝和幸鲁时的情况,光牧一一应对。甚喜,遂补他为日讲起居注。后提升他为主考浙江乡试,提督浙江学政。作为翰林检讨,直接破格提为学政的,颜光敩是有史以来第一名。颜光敩居官期间,多提拔贫苦而有才干的学生,并送请礼部列名。

颜光敏1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

而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绝请谒,严校勘,束刍粒米,不以累有司,阅文每夜分乃寐”。直至积劳呕血,仍坚持不懈。他“训士严师慈父,士气腾踊。文风歪变,所拔之牍,琅琅可诵”。此时浙江文风有“甲天下”、“天下莫不求而读之”说法。因此,士子都称他为“学山先生”。光敩为官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时有一府官想托他办私事而送给一些礼物,他拒不应;并且还教育这位府官,如坚持再这样做,就奏请皇上;乃至府官跪在他的门前,认错方才罢了。但有些权贵人士往往捏造一些流言蜚语,诬谄他有私;上边的文吏也向他催索财物,见他分文不给,便挑他官署文书中的毛病、错误,降他二级。

颜光敏1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旁通律历勾股之学

光敩离任时,巡抚以给他送信为名来践行,直入光敩卧室,见行装极简,室内除书籍外,并“无长物”,叹息而走,光敩抵北新关乘舟时,巡抚又派使人以谒为名入舟,见仅有的几个破箱子也没有锁,使人感到惊讶,羞愧地辞谢了光敩。光敩回京回报后,即托病辞官归里。后来,康熙皇帝得知光敩居官清廉,特命大学士王抵曲阜探望他。次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颜光敩卒于家中,年仅40岁。著有《怀山遗稿》1卷,《学山近诗》1卷。至今,民间仍传诵着“一母三进士”的美谈,以启迪后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