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筆下機靈的閏土成年後變得麻木?

潤楊閬苑


過去讀魯迅,不自覺把自己當成他,直到最近,我才痛苦地意識到,自己更像是他筆下的閏土。

在一些人看來,讀了名校,拿到博士學位,儼然人生贏家,至少是準人生贏家。其實,就像在賭場,贏家永遠是少數。在遊戲中,其他玩家不會因為你多讀幾年書,就主動烘雲托月,甘做陪襯。

現實社會,就是這麼一個大的賭場,底層出身如我輩,籌碼不多,勉強因為納稅人的支助,多讀了幾年書,但玩其遊戲來,未必就能勝人一籌。


機靈的少年閏土,為何變得麻木,世故?還不是拜現實所賜,是社會大學“調教”的結果。如果不需為生計發愁,衣食無憂,有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不用求爺爺告奶奶,還能體面的生活,何必對“老爺”們卑躬屈膝呢?

俗話說,三分錢難倒英雄漢。再豪氣的漢子,在飢腸轆轆,生命難保之際,都不能不低頭。否則,只能等死。

少年時代,父母幫我們遮擋風雨,肩負生存重擔,我們得以躲進象牙塔,無憂無慮地做著五彩斑斕的夢。當父母老去,需要我們自立時,才發現生存的艱難。

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方曉行路難。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一次又一次的憤懣,一次次的受挫,一次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絕望……如下下去,不出幾年,少年的天真,必然蕩然無存。少年的熱血,幻想和激情,必將雲散。


閏土,就是這麼老去,這麼逐漸老去。在閏土老去的過程中,麻木救了他。

外界的風風雨雨,一再襲來,每次都覺得特別悽慘,像第一次被冬雨吹打那般,或者十分憤懣,為自身的命運不平,那麼,不出幾年,閏土如果不去做土匪,不報復社會,就只有憤恨而死了。

麻木,對加於自身的不公,不再敏感,不再希求改變,不再幻想,安於現狀,誠然可悲。如果不麻木,又沒能力改善命運,閏土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來直面慘淡的人生呢?

麻木,並非一無是處。它分明是一種保護殼,是弱者在無法自保時,生出的一種防衛武器,久而久之,就成了自身的一部分了。


麻木者可悲。令活潑可愛的少年變得麻木的社會可恥!

人們時常抱怨社會現實,人心不古,世路多艱,那麼,世道為何如此呢?人們為什麼就不能互相尊重,有愛相助呢?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經深入思考過這一問題,他的思考,最終形成了一本名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書。在這部書中,盧梭認為,生產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貧富差距的出現,是導致人類不平等產生的重要原因。

其實,就是私有制尚未產生的原始社會,人類還未脫離自然狀態時,人類也不完全是平等的。身材高大強壯的雄性,往往能夠捍衛群裡的利益,時常佔據更多的食物和雌性。

人類本身在體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差異,構成了人類在事實上不平等的基礎。當這些強壯的原始男人衰亡後,新的強壯的男人成為群體資源的主導者,他們未必是前首領的子嗣。

然而,當私有制產生後,強壯而聰慧的男人,把他們所佔據的財產、地位和權勢等優勢強化和延續了下去。他們的後代,儘管未必格外強壯,聰慧過人,然而,因為投胎技術一流,生下來就具備其他嬰兒未具備的優勢。

而之前那些不甚強壯的男人的後代,也可能出現一些非常聰明,甚至同時非常強壯的後代。這些強壯而聰明的年輕人,痛苦地發現,那些並不如自身優秀的同齡人,佔據了更多資源,自己拼搏一生,可能都無法與人相提並論。對平等的渴望,對不公的怨恨,就產生了。其中,強大一些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躋身統治階層,或者取而代之,自己成為新的統治階層。弱小的一些,只能適應環境,安於命運,苟且偷生。


閏土,顯然屬於弱者。人類的不平等,是一種現實而無比冷酷的普遍存在,私有制強化了人們的不平等境遇,弱者要繼續生存,不能與強者爭鋒,只能給自己培養出一副越發堅硬的外殼,它的名字,叫作麻木。


當弱者無法變強大時,強行去掉硬殼,就像去掉蝸牛的殼一樣,他們將很快死亡。魯迅先生個頭不大,卻有把硬骨頭,是凜然難犯的強者,他對弱者不爭的憤怒,很容易理解。他對弱者的同情,人們似乎也不難理解。大概只有那些曾自己為是強者的弱者,才更懂得弱者的懦弱和麻木,那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而已,雖然只是短暫的防護。


風雅人文觀察


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可以說是一段時間以來,頭條上答案質量最高、高質量答案最多的了。

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有一些切身體會吧。不論是覺得自己的角色是“迅哥兒”,還是“閏土”,幾乎每個人都能在他們倆人的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而這,也恰恰證明了魯迅的偉大。

為什麼閏土成年後會變得麻木呢?

小說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包括生活的巨大壓力,窮困潦倒的生活等等。但是,總而言之,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生活,而是在於:等級。

閏土變得麻木,根本的原因不是生活壓垮了他,而是他全盤接受了自己作為社會底層的卑微命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當成年後的閏土在別離多年後,對成年後的迅哥兒吐出的那兩個字:

“老爺。”

這兩個字,濃縮了兩個人半輩子的命運,也濃縮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

再艱苦的生活,再窮困的境遇,再多舛的命運,都不一定能夠壓垮一個人,也不一定讓一個少年從天真爛漫變得辛苦麻木。自古以來,兵荒馬亂的時代常常有,反而會湧現出各類英雄豪傑。唯獨社會等級的森嚴,卻會導致底層的人不得不出賣尊嚴,奴顏婢膝。

因此,是階層和階級的壓迫,才促使了閏土失去了個體的獨立,才使得閏土意識不到自己和所謂的“老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最終推動他成年後轉變成了最普通的底層人士。

這個鏈條是這樣的:

階層壓迫——底層失去尊嚴——失去獨立人格——辛苦麻木

因此,我與其他答案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承認生活的壓力一定會令人變得麻木,只有不平等的階層壓迫,才是導致一部分人變得麻木,淪為“奴僕”的根源。

這,也恰恰是魯迅的毒辣之處,他不是簡單的哀嘆一個人的命運,也不是泛泛的發一些“人到中年,大家都好辛苦”之類的感慨,而是直接揭露根源和本質:中國人的個體是缺乏獨立人格,缺乏尊嚴的。


danyboy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閏土,到了中年之後也開始變得麻木,生活甚至還不如閏土,不敢辭職不敢換工作,不敢有自己的理想,上有老下有小,小心翼翼的過著自己的每一天,每當我們回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學過的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細細想來原來自己也變成了和閏土一樣的人,一樣的麻木,一樣的會有一個自己手製的偶像,只不過今天的這個偶像叫做奮鬥,叫做學習,叫做希望,叫做創新,叫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最終都成了閏土。

閏土變得麻木,其實並沒有特別的原因,像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麻木的,自己曾經喜歡的慢慢開始放棄了,自己看不慣的也慢慢習慣了,看著每個月都要交的房貸和孩子的學費,每天都得去做那重複的千篇一律的工作,魯迅先生太深刻了,原來我們都成了閏土,當然極少數人成了“潤”,那只是傳說中的,我們並不曾見過的。

少年潤中年土,我們都曾經是夜裡看瓜扎猹的少年,如今大多數都成了那個麻木的中年閏土,是的,我們學過這篇課文,只不過想不到的事,我們以為不會發生的我們身上的事還是發生了,這種知道答案也無法避免的或許就是命運的力量吧。


昭烈名臣


讀了樓上,樓下關於魯迅的小說裡的閏土由機靈到麻木的變化體會文章,感覺寫的都非常好。自已也想談談個人體會。

閏土是魯迅小說中的真實小夥伴的生活原型,是生活在封建社會受壓迫,受剝削中幹千萬貧苦農民的典型代表。

閏土雖然從小跟父親學習了農村十八般武藝,一年到頭忙裡忙外,累死累活且養活不了一家人,沒辦法賣掉了土地給別人扛長活,在閏土的眼裡看不見前途,由機靈的少年變成了思想麻木的中年,最終在五十七歲哪一年因病去逝。成為封建社會的黑暗制度,統治中的犧牲品。

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有千千萬萬個像閏土一樣的農民工,臨時工,下崗工在工地上,拚命的掙錢來維持著最間單的生活,買房靠貸款,上學靠貸款,吃飯靠低保,如果在有天災人患,就會回到解放前一貧如洗。

但是應該說開革開放這麼些年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一靠黨的好政策,二是靠黨要脫貧的堅定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期不遠了,使千千萬萬的閏土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和美好生活的未來,咱們在苦幹幾年,一切都會有的,一個個新生的閏土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羅英華752


在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小說裡,閏土這個形象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小學各版本課文中,一直都有《少年閏土》這一課。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在這一優美的文段裡,一個聰明伶俐的海邊少年月夜看瓜刺猹的情景躍然紙上。這少年便是閏土。

少年閏土,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叫閏土。他項戴銀圈,頭戴一頂小氈帽,會裝弶捉小鳥雀,他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純樸,天真爛漫。

少年閏土,動作機敏,語言充滿智慧,在作者(一個少爺)眼裡是個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閏土,眼神呆滯,動作遲鈍,與作者"我"闊別重逢,眼神先是歡喜,轉瞬變得淒涼,後來竟至於呆滯、木訥、沉默,麻木"像一個木偶人"。與少年時鮮活的形象天壤之別。

造成閏土變化的原因,在書中作者是這樣清楚、明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

據資料介紹,閏土原型是一個叫章閏水的人。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是魯迅先生著力塑造的藝術形象,閏土是中國小說中典型的農民,他代表著舊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是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勞動人民。他與祥林嫂、阿Q 等農村人物一樣,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對這些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紅豆詩社


每個少年都有閃閃發光的夢想,每個女孩都認為自己是尊貴無人比的公主,兒時的天空無疑是碧藍碧藍的,卻不知道自己,抬頭只也看見四角高牆的天空。

富家子弟迅哥兒,津津有味的聽著,閏土講那些離奇有趣的故事。比如說亮閃閃的鋼叉擊中了偷瓜的猹,眼睛裡閃耀著崇拜的光芒,激勵著小閏土講下去,覺得他將來能成為有本事的大英雄。



誰又不曾做過英雄的夢呢,即便青春漸老,那些小人物縱橫天下,從變形金剛,小飛俠換成了魯賓遜,超人,又變成了OO7或了不起的蓋茨比,而今又希望猜中五百萬的秘碼,再無奈讀讀《凡人修仙記》,看看穿越劇也許回到古代,也能成就一番霸業…

夢總要醒的,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喧囂之後都塵歸塵土歸土。一地雞毛,人到中年萬事休。"深夜,我們的酒杯碰在一起,聽到的都是心碎的聲音”。


魯迅和閏土再見面時,兩人的境況大不一樣了。如果說少年時,他們還能平行,而今迅哥兒成了"老爺”,閏土則土成了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生活的苦難艱辛,把機靈的少年,刻畫成今日衰老的模樣了。

這讓人想起電影《孔雀》當中的姐姐衛紅,縱是拼盡全力,用盡力氣也只能平凡。

小說《繁花》中宋老師說,不要怕失敗要勇敢。滬生則說蟋蟀再勇敢,也是要輸要死的。

迅哥兒留學歸來,天分和階層不同。除了純真的童年,還有什麼共同?面對木頭人樣的發小,先生只剩下可憐同情了,把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儘可以送他。

就像許多人參加同學會歸來,總不免要失意和憤恨。好同學加死黨,牢固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了。成功的看見落魄的只有嘆息,所謂友情再無利用價值,唯多喝酒多吃菜,把當年的糗事再重翻一遍罷了。

改變命運實現理想,逃脫冥冥之中後宿命,任何時代逆襲雖然都不是件易事。因為我們都是草根,喜歡那些勵志的故事,雷海為因為得了詩詞大賽的冠軍,終於不用送外賣,有了辦公室,餘秀華會寫詩,出了名也進了作協,大衣哥會唱歌掙了錢,過上好生活…

希望總是有的,正如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多虧了和魯迅的交情,閏土的後人,才能在魯迅紀念館謀得一份看門人的差事,繼續講述那個脖子上戴著明晃晃的銀項圈,名叫潤土的少年故事。

元元,金沙江邊的小🐟兒,默默做著大海的夢,期待您的關注,隨手點評,手有餘香哦。🌸:🌸:🌸

元元的天下


閏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很簡單呀,就是因為生活。因為生活的種種艱辛,生活的各種不易。可以這樣說,生活會讓我們過成我們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是生活同時又會讓我們過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在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迅哥兒對於閏土的回憶:那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是一個何等威風的小少年。小時候總是沒有那麼多的偏見,也沒有被生活磨平了稜角。



我認為閏土之所以變成這個樣子,具體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就中國根深蒂固的階級思想。在小時候,迅哥兒和閏土是很好的朋友,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迅哥兒稱其為閏土哥。閏土也帶著迅哥兒一起捕鳥。在長大了之後,閏土變成了像他父親一樣的人,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松樹皮了。他對於魯迅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態度變得恭敬起來。叫了一聲老爺。從這個就可以看出,植根在中國數千年的思想中的階層意識。


第二點的話是生活的貧窮。他們所處在的時代是一個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時代。生活的不易,生活艱辛,讓他變得麻木,愚昧。其實閏土他正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縮影。

第三點是自身的愚昧。閏土雖然說是父親最寵愛的兒子,但是他依舊是社會的底層,他的思想依舊是舊中國的思想,是封建農民的思想。故鄉的結尾處寫到,閏土從迅哥兒家中拿走的是香爐和燭臺?魯迅稱他總是崇拜偶像。其實這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迷信愚昧的思想,而且我覺得,社會總是在不斷的循環,不斷的輪迴之中。人也一樣。




紅雨說歷史


這個問題不難解答,因為與我們現下很多人的處境一樣,尤為青年一代。



閏土在小時機靈活潑,魯迅描寫他回去,看到一個男孩手握鋼叉,看護田地,在月色下,這是一個很是清晰明亮的少年形象,後來多年之後再回去,閏土已經是和自己一樣的成年人,木訥寡言,對於這樣的變化,當然是與成長經歷有關,殘酷無奈的經歷無非給人造成這麼幾種影響,大部分是麻木,昏昏碌碌生活,過一日算一日;剩下的一部分人會大徹大悟,離開這個世俗世界過起隱居生活,不再過問世事;再一部分人就是社會精英,勇於面對困境,不斷強大自己,與困境做鬥爭;但在這裡面又會分出兩三種,一種是成功者,一種是失敗者,迴歸平凡人,一種是失去生活信念的。閏土就是其中那部分失去信念,昏昏碌碌過一生的。



就當下來說,大部分年輕人也是這樣,不是他們不努力,是真的難以成功,縱然再努力,還是沒有機會成為理想中的人,那這樣還不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人真的很無奈,在面對殘酷堅硬的現實時,沒有辦法讓步也沒有辦法緩和,惟有自我的接受與屈服才能活下去,但這樣的活下去又會招來無數的冷嘲熱諷,在世俗道德里那就是不孝就是無能之輩,但他們真的盡力了,試問誰不想成功。



似乎在現今,只有和現實碰撞的粉身碎骨才是真漢子,才能得到眾人世俗的理解,可我們有時候會想,為什麼要得到世俗眾人的理解,何必呢,活出自我不好嗎?但我們又不是單獨的人,是社會中的人,需要與好些人相處,唉,真是無奈,閏土經歷的大概就是類似的這些,當然在那個時代或許表面形式有些不同,但就其本質是一樣的。


書房記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一響就給電擊,狗會在籠子裡四處跑躲避痛苦,但始終跑不出去。多次實驗後,打開籠子,釋放蜂音,狗本來可以跑出去卻趴在地上呻吟、嚎叫。這種心理學現象在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在學校中,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遭受批評打擊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在家庭中,受到家庭暴力的一方,會變得順從不敢反抗。而閏土也是社會中的一例,他由幼年的活潑機靈變得麻木就是在生活中遭受的打擊太多了而無力又無助,沒有出路。閏土受著封建等級制度和生活的雙重重壓,多子,饑荒,苛稅。這些像山一樣壓在他身上,沉默和麻木只是表象,在閏土的內心是痛苦的。


在當時那個年代,封建等級制度是首先的壓迫。這種想法在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話,意味著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求助自身而是順從更高等級以求護佑,越是如此就越容易麻木、無助。這是魯迅一直批判的國民性的特點之一。對於閏土,魯迅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閏土是沒有抗爭嗎?他在這種觀念的領導下,所有的抗爭都將是失敗痛苦的,令人灰心和無助的,因為封建等級制度就是困住他的“籠子”,逃不出籠子就沒有辦法反抗。


其次是資源分配的不公,在生活上遭遇饑荒,缺少一定的生活資料,生存受到挑戰。在精神產品的分配上,閏土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沒能像文中的“我”一樣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所以不能深刻認識自己的處境,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改變,而這些是時代的侷限。每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制約,這是不能歸咎於他的。但是個人一方面是時代的產物,另一方面在時代中,個人也要力求發展,而不是用麻木來逃避。“天道遠,人道邇”,如果天不能變得風調雨順,人至少要學會努力找到一間屋子來遮風擋雨。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吧:霍老爺(ddz_233)


佛系告別少年


被生活強姦久了,是個人都容易麻木!

《少年閏土》的寫作背景就是軍閥混戰,致使民不聊生,雖然民國終結著舊世界,連接著新世界,但在這種承上啟下的過渡中,則是像閏土及其家庭這般卑微家庭的災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少年閏土是純真、善良而又見多識廣的,在魯迅筆下“我”的眼中,這就是一個有關三農的百科全書。

一個可以在冬天雪地裡利用籮筐、縛著繩子的棍子來抓麻雀;

一個可以在夏天拿著鐵叉刺一種叫“猹”的物種;一個可以在海邊找到五彩貝殼的人。

總之,少年閏土就是魯迅筆下“我”的眼中的小智多星,能幹極了的人物。

但是,當“我”長大了,當“我”出息了榮歸故里來接家人時,閏土一是幾個孩子的父親,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家庭的重擔壓垮了他的脊背。

而暗淡無望的生活前景,則將少年閏土的那種靈性磨滅的無影無蹤,只留下一個麻木、愚笨,守著日子得過且過的人,這不正是千百萬中國老百姓慣有的生活狀態嗎?


顯然,再靈動的少年,也打不過殘酷的社會現實。

社會現實?這也正是魯迅筆下的言外之意,魯迅的筆端對於吃人的舊社會,從來都不吝嗇批判的著墨,少年閏土只是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再次揭露了吃人的舊社會對於人性的泯滅,以及對於普通老百姓自由生活的強姦。

這些無依無靠無地可種的農民,天生就該過上一種苦日子,這是舊社會替他們安排好了的,在其中像閏土一般的人斷然沒有反抗的理由,當然,也沒有反抗的能力,造反的農民都是走投無路,閏土卻可以苟延殘喘。

偉大的封建社會其實也有他的極妙之處,那就是讓窮苦的老百姓吃不飽餓不死,在造反的邊緣卻又不願造反,這種“度”的拿捏,的確需要統治者超人的智慧。

顯然,魯迅筆下的閏土也是中了這樣的毒,被吃人的舊社會噬沒了心智,掙扎於生死邊緣,自然會麻木,麻木到除了活著,再無其他的想法和念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