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文 / 周亦川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据人民网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该文引用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这次基因手术利用“基因手术刀”把编码CCR5蛋白的基因修改成了它的变体CCR5Δ32,这里的三角形是希腊大写字母“德尔塔”,意味着它少了32个碱基对。而CCR5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前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 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贺建奎还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这条新闻一出,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这项实验是如何通过伦理审查的?“转基因”孩子会被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这项实验是如何通过伦理审查的?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根据媒体披露,这项临床试验已经通过深圳一家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完成注册登记。根据披露的申请书显示,期望建立完善的基因手术治疗严格行业质量控制标准,“占领整个基因编辑相关治疗技术门槛的制高点,在国际日益竞争激烈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中脱颖而出。”业内也有人表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是莆田系医院。

搜狐健康记者也注意到,截止下午发稿,人民网已经删除了该新闻稿件。但在人民网原来的报道中,基因编辑婴儿拉了哈佛教授做背书,但在实际外媒原文中,哈佛教授表达了强烈质疑。

著名的遗传学家,哈佛大学的George Church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Kiran Musunuru教授对这次实验表示强烈的质疑。Church教授表示,基因编辑技术目前还处在测试阶段,而不是用于避免发生疾病。即使基因编辑得十分“完美”,没有正常CCR 5基因的人也面临着感染某些其他病毒(如西尼罗病毒)和死于流感的更高风险。Musunuuru说,因为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HIV感染,即使不幸患上艾滋病也是可以治疗的。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做基因编辑试管婴儿。“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接受试验孩子在预防艾滋病毒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却面临着所有未知的安全风险。”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使用基因编辑胚胎在大部分国家都是禁止的

目前,使用基因编辑胚胎建立妊娠发育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非法的,在美国也是禁止的。

根据 2003 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试管婴儿的指导文件,也是禁止这种做法的。

但目前尚不清楚贺建奎是否得到特别许可或无视指导。贺建奎似乎预料到了他的研究可能引起的担忧,于是去年 11 月他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我支持基因编辑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但并不赞同为了提高或改善智商,那对社会没有好处。”

“转基因”孩子的可能会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我们拥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我们还未拥有使用这些技术的智慧。

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技术得到了推广,事情发展很难遵照几个科学家的控制。通过基因编辑免除疾病,编辑选择身高、相貌、智商的基因特征,是否会“编辑”出一个完美特质的孩子?

不能让孩子输在受精卵阶段,貌似就要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艾滋病有着明确的传染途径,并不是难以预防的疾病;深受艾滋病困扰更多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他们没有能力和财力使用这种技术预防艾滋病。两个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仅因为一种并没有威胁到他们的疾病导致体内的基因被改变,是否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在文章《NEJM关注基因组编辑与临床医疗:机遇、挑战和风险》中表示,早在2015年4月,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团队首次报道了在异常受精的人类三倍体受精卵中进行基因组编辑的尝试,这项工作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巨大争议,特别是人们担心人源受精卵的基因编辑所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不成熟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产生的脱靶效应会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可遗传的基因改变可能会扩散到群体中,有必要对任何此类基因改变做出安全预测和评估。人们的另一层担忧是,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和法规约束,人源胚胎的基因编辑有可能会被滥用,比如制造“完美婴儿”或者具有增强性状的“超人”等,造成严重的伦理问题和社会不公。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新庆早年曾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时指出,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梦想通过改变人类胚胎内特定的遗传性状,让新生儿不再携带致病基因,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和治愈疾病。这种朴素而又善良的治本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如今如日中天的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还是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动物实验阶段的生殖细胞系基因治疗,都是人类为了自身健康而主动开展的技术尝试。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因治疗先驱科学家Anderson和Friedman就进行了充分的伦理学思考,撰写了多篇伦理学文章,提出了生殖系基因治疗应用的三个条件:首先是经过若干年的体细胞基因治疗经验清楚地证实体细胞基因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其次,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明在人体上使用同样的载体和程序,生殖系基因治疗是可复制的、可靠的和安全的;其三,必须有公众的批准,公众应完全了解这种治疗的含义,仅当知情的公众通过种种途径表达他们的支持,才能开始临床试验。

体细胞基因治疗已经进行了35年之久,需要大量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其中有些已经进入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有些已经批准临床应用,这早已不存在问题和争议。但是,当下并没有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生殖系基因治疗对人体安全和有效,它的风险太大。这些条件并未谈及人类胚胎的体外研究问题,胚系研究同样具有潜在的不可预测性和遗传效果,因此科学共同体对此仍存争议。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首先需要做的,是与伦理、法律和社会学专家以及公众代表一起进行充分的讨论。

张新庆直言,国内的现状是,为了占领科技竞争制高点,可以放下争议,做了再说。正是因为这种观念,造成了几年前我国干细胞临床治疗的乱象,打乱国内干细胞研究正常秩序的同时,也破坏了科学的形象。相似的是,如今的生殖细胞基因改造不仅没有立法,也没有正式讨论。

张新庆说,对于诸如基因编辑技术这样有可能影响到人类基因库多样性的“攻击性”强的崭新形态,有两个伦理问题需要深入思考:该不该做?应该如何做?前者是实质伦理问题,后者是程序伦理问题。在该不该问题上,人类社会已经达成较大共识的是,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来达到生殖目的或增强人类性状和能力的做法均得不到伦理上的辩护,主要的理由是:不可接受的风险-收益比、漠视了胎儿开放性未来的权利,甚至背离了人类尊严。

出于医学目的之胚胎基因编辑该不该得到伦理上的辩护,学术界对此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主张暂缓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基因脱靶效应诱发医源性不可逆伤害,编辑人类胚胎基因只是防控遗传疾病的备选方法之一,直接操纵人类胚胎基因,冒犯了人类尊严。当然,即便是不少伦理学家也对上述反对声音不以为然,更不要说那些志在捷足先登的科研人员了。

面对伦理认识分歧,人类社会应该为基因编辑技术设立禁区呢?还是不顾道德风险而“勇往直前”呢?

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均不可取。张新庆在《科技导报》上曾经以“暂缓编辑人类胚胎基因之伦理论证”为题表达本人当时的伦理态度。“暂缓”的隐含着两层含义:出于医学目的之基因编辑技术临床应用不存在实质性伦理问题,可以得到伦理辩护,但在程序伦理上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当伦理讨论不充分、伦理准则和伦理审查缺失又监管不到位时,一系列不受伦理约束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有可能蔓延,最终危及这项被患者和社会公众寄予厚望的新兴技术本身。21世纪初的干细胞治疗从如火如荼到2012年“自查自纠”政策出台后的戛然而止就是前车之鉴。

在伦理审查和监管的实际操作中,张新庆曾撰文指出,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要尽快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纳入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研究制定伦理规范、技术标准、准入门槛,未经备案不得擅自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对于国内科研人员而言,尤其要加强伦理培训,树立伦理意识,加强自律,负责任地开展涉及人类胚胎的基因研究。同时,学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也要遵循出版伦理规范,对伦理争议较大的论文严格把关。

张新庆补充,饱受伦理争议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为伦理学、哲学、法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990年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启动以后,欧美国家、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均有一批学者致力于他人类基因组研究之伦理、法律和社会蕴含(ELSI),催生了基因伦理学这样的新兴学科,对基因决定论、基因专利、基因隐私之议题的深入研讨为哲学、法律注入了新的活力。

集体甩锅?相关部门纷纷表示不知情

11月26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从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获悉,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11月26日下午对界面新闻记者回应,否认该院和此事有关“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上热搜,正在调查。”而至于贺建奎是否有挂靠深圳和美进行相关研究,深圳和美方面表示“不了解情况”。

南都记者称,上月刚从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离职的医务部主任秦苏骥介绍,签名可能是伪造。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其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并没有印象,医院开过这个会议。作为伦理委员会成员,他的签名没有在申请书上。秦苏骥介绍,他特地去找了上面有签名的前同事了解情况,几名前同事表示,自己并没有签过这张申请书,也没有印象召开过有关这个项目的会议。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搜狐健康将继续关注事态发展……

1.https://mp.weixin.qq.com/s/Lk9B6MK8qmDJ1b9yCmC9ZQ

2.http://www.cssn.cn/zf/zf_dh/201604/t20160401_2949228_1.shtml

3.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605/c1007-27107874.html

4.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c4NzU0MQ==&mid=2247485298&idx=1&sn=7959f1bb316b989ded2b033780b87807&chksm=9793b608a0e43f1ea78cf33860fd7fae0ee6ccf9f0eca10f0921b7bb399b7462c1f39e03b3b6&mpshare=1&scene=1&srcid=1126GS5KHyOM1KhGh1Kcwnw5#rd

哈佛教授表示不背这个锅!基因编辑婴儿是“闹剧”还是“科幻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