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手機用戶52035789060


想起小時候經常會看的一部古裝喜劇《武林外傳》,其中有個滿口“子曾經曰過”這樣半古不古的迂腐窮書生角色叫呂秀才,他的存在豐富了好多笑果。後來我也知道了所謂秀才不是姓名而是古時候舉世名目的一個稱呼,也常常用來形容身邊學識淵博的人。那麼古時候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秀才這一稱呼出現在很多朝代,所代表的含義總體一致但在程度上也有些差異。先就按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的科舉制度來說,考試的等級分別為:童試、歲試、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只有通過了歲試的人才可以稱為秀才。而當時的歲試一年舉辦一次,而且鄉試由上一級科試單位來督考和查驗考場。

只按照晉級等級來對比的話秀才差不多隻是達到了我們現在的高中以上學歷,然而和現在不同的是秀才在當時是進入士大夫階級的最低門檻,現在公務員和事業編制至少也要有大學本科學歷。不過考慮到以前全國普遍教育匱乏,這樣也算合理。


明朝時,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按學歷和現在對比約到大專,不過要是按全國受教育人口對比差不多能到研究生程度。元朝治國時間極其短,而且教育崩壞,國家受教育人數寥寥無幾。且選官制度畸形,秀才也更多的是以一個對文化人的戲稱存在的。隋朝開創科舉,唐朝完善科舉,宋代則延續隋唐做法,它們都是從各地選拔生員參加禮部會試,並把這些選中人統稱為秀才。

這時候的科舉制度剛剛興起,和我們現在的全國性考試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秀才所代表的應該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來還擁有參加全國官僚體系考試資格的本科生到研究生程度。秀才一詞起源於漢代,不過在這之後亂世居多。僅就漢晉而言秀才作為全國一等一的人才無論受教育程度還是政府重視程度都可以達到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地位。


總的來說,雖然可能是受到了很多古裝影視劇的影響,現在大家一提到秀才,腦海裡冒出來的就是“窮秀才”、“酸秀才”之類的字眼。但在古代秀才的學歷絕對不低,且作為官僚體系的最初一級其社會地位也是極高的。


大三老學長


秀才,在許多人心目中,覺得秀才就相當於一個高中生,甚至有人認為就是個初中生。如果你也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古代要考上個秀才,是很不容易的。一個縣,同一個時間段,平均存儲的秀才一般二三十人,文化好點的縣,可能就有三五十人有秀才功名就了不起了。清代人口三億,現在人口我們就算作十五億,增加了五倍,按這個比例存儲秀才,放今天,一個縣也就長期存儲100人或150人。今天在一個縣常駐人口中,有大學文憑的有多少呢。最起碼上千吧,你說一個秀才只抵初中生或高中生。

秀才也是一級一級考出來的,先是縣裡考 然後到府裡考,一個府一次最多錄取幾十名或一百名左右為秀才,從這個難度說,考取秀才至少相當於今天考取985大學,而且是排名前二十的985大學。


陽光空靈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這個問題,選取兩個維度,給與兩個答案:

1.以制度而論:

科舉制:童生、秀才、舉人、進士...

學歷制:小學、初中、高中、本科...

所以,秀才僅相當於初中畢業。

2.以稀缺程度而論:

現代:高考綜合錄取率最高的90%以上,低的也能到60%;研究生錄取率為20%左右;博士生5%左右;

古代:明、清兩朝每年參加考試的考試生都在50萬人左右,但錄取人數僅僅2萬人不到。

所以,秀才在古代的稀缺程度相當於現代的博士。


琴楓茗月酌


哈哈,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太爺爺還有他的父親或者祖父當年就是秀才(我也記不清是太爺爺的父親還是祖父了,反正就是出了兩代)。秀才也是考出來的,讀書人不等於秀才(縣裡考試的前幾名)。雖然秀才沒有官職,但是在縣城裡也挺吃香的。因為那時候文盲很多,很多人都不會寫字,所以打官司就花錢請秀才寫承子,縣官一看是某某秀才寫的,要是民事糾紛一般有秀才寫承子的一方就贏了。所以秀才一般人緣挺好。另外好像秀才再縣城裡也有工作,生活比一般老百姓能好點。以前土地能買賣的,兩輩秀才倒是買了不少地,有的戶賣地不要錢,就用糧食換,以前用牛車,我們家是七車糧食換一畝,反正換了不少(不是地主,不過也有長工)。不過一解放地都沒了。總之一句話,以前秀才的地位也是不低的,最起碼比現在的大學生受歡迎。


木衛二1111


如果從知識結構來講,

秀才與現代教育沒有可比性。

但是

可以從社會地位和稀有程度上來比較。

如果在1949年以前,

應該是相當於高中生的地位。

在1949-1978之間,

也是相當於高中生的地位。

在1978年恢復高考以後,秀才也就相當於大學生的水平了。

而舉人相當於研究生。

進士相當於博士後了。

總結一下,到了今天的中國,

秀才我認為可以與大學生相當,高中生已經不合適了。

舉人應該相當於研究生。

進士相當於博士後的地位了。

你們看呢?

我是頭條號:燭光一點,歡迎評論,點贊,關注,我會盡力回粉,願我們並肩同行。


燭光一點


作為一個現代人,當“秀才”這個詞映入眼簾時,有書君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到才高八斗之人那麼。

如此學問淵博的秀才,若是放到現代社會,他們的學歷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有書君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從錄取率角度說。

秀才是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一道關卡,其每個縣一年的指標也就十個左右,我們都知道,雖然古代人口沒有現在這麼龐大。

但一個縣至少也有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在清朝後期,全國每年參加考試的考生大約有40-50萬人,但錄取人數約為2萬名,比例大約為5%左右。

再看現代,能稱之為學歷的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目前我國高考改革取消本科二三線的劃分,單就地區來說。

本科錄取率最高的為113%,最低的為20%;研究生的錄取率,據有關數據顯示為20%左右;

因為博士是每個學校都不一樣,但根據參加基數和錄取人數來說,博士的錄取率約為7%。

由此看來,秀才的學歷接近於博士學歷。

二、從分配工作的角度來說。

孔子云:“學而優則仕”,那麼在古代要想成為知識分子,走上仕途之路,享受國家給分配工作的待遇,單是考上秀才是否能行呢?

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的考取比例雖然也很低的,但考取秀才只是向上考試的敲門磚。

秀才並不能享受朝廷給分配工作的待遇,只有考到舉人才可以出仕為官,在《范進中舉》中。

范進高中舉人之後,之所以瘋癲如此,也是因為終於了了多年心願,可以出仕為官。

在看現代社會,自90年代以後,對於大學畢業生國家不再分配工作,近幾年對於體制內來說更是逢進必考,一視同仁,但在一些地方為實施人才引進政策,針對博士畢業生可以直接給予其事業編制,享受一定級別的幹部待遇。

如此看來古時的秀才並不比現在的博士學歷。

三、從知識儲備角度說。

在古代,要想考取秀才,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有才,有德和有能力。那麼,對於其中的才學又是作何要求的呢?

據有關史料記載,考取秀才必須得有以下知識儲備:

要學習的科目有:《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等,共合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

對於這些文章,不僅要求死記硬背,還要學會融會貫通,不僅要求做到出口成章,還要求具備以此延伸以外的更廣闊的見識。

因為古代的認知水平有限,秀才考的多為文科類內容,而現在講究綜合型人才,數理化統統都學。

所以,從知識儲備角度來比較的話,我們只做文科的比較。

再看現代,小夥伴都知道,因為是高考統招進入本科階段,要照顧到大多數人的水平,本科學的科目雖多,但內容不夠精,比較淺顯。

進入到研究生階段,有一定的專業主攻方向,但學的比較單一。

博士雖學的更加深入,但和秀才出口成章比起來,也並不是每一個博士生都能做到的。

由此看來,古代秀才要相當於現代博士學歷。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歷。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范進中舉告訴我們,中不了舉的秀才就是貧困悲催。那您知道白衣秀才嗎?無憂們立即說:誰不知道啊?就是王倫!那王倫為什麼叫白衣秀才呢?喜歡穿白衣唄!不少人答到。福垊說:不是這樣的,白衣秀才就是不第秀才,也就是范進中舉前的范進!其實明清的秀才,遠不會像范進那麼落魄,小說不是歷史,不是生活!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985工程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沒有考取功名的都叫童生,一般情況是童生需要靠三次,只有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才能取得秀才資格。



【縣試】考五場,第一場合格後考第二場,第二場合格考後第三場,以此類推。第五場考合格者,知縣備酒席,請大家吃飯。縣試第一名為縣案首。有人說請那麼多人,吃飯開資太大了吧。您過慮了,縣試錄取者也就幾十人,很難考的。

【府試】也是五場,也是一場及格考下一場,第五場過去了。知府請大家吃飯,幸福吧。第一名叫府案首。

【院試】考三場,地方官不在主考了,學政主考。第三場為提復場,就是學政提問你答覆,類似於論文答辯。一般縣、府案首都能晉級為秀才。不是縣府案首的必須寒窗苦讀,不然考秀才就是做夢。洪秀全就是卡院試上了,考了四次都沒考過,依然是個童生。



一個縣也就20左右個秀才。也就是相當於985工程院校的本科大學生。因為一個縣能考上985工程院校的也就20人左右。另外秀才還分廩生和增生。



【廩生】即廩膳生員,就是吃皇糧的秀才,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增生】即增廣生員,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擴招生。【附生】附學生員,相當於其他985院校的本科生。


福垊


10萬人的縣,大約有100個秀才,秀才高於一本!

100個趕考的秀才,可以中舉5~10個,舉人相當博士後!每省舉人少於500個!

進土,每三年,全國取200名。都是過目不忘之徒。相當於天才級博士後!比如,那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楊慎,十二歲讀完大學了!

中舉中進士者,智力一般相當過人,都是每十萬人中,首一首二佼佼者,看看海瑞寫的《治安疏》,足可見他們智商過人(海大人中舉名次相當靠後,未中進士),他們取功名後,一般三妻四妾老婆多,兒女也多,兒女智力也偏高,經過一千多年進化,客觀上講,三妻四妾對中華民族智慧上的貢獻大大的!


黃山黃河101


秀才,在古代算是最基層的知識分子,雖然沒有頭銜在身,但怎麼著也是文化人了。要說秀才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這個恐怕真不好太準確的來衡量。畢竟一個是古代傳統的科舉制度,一個則是借鑑自西方社會的的制度。

如果真要做個對比,我想首先咱得拋開學歷能力,單純從社會發展能力、接受度等方面來衡量。

下面,先看這幅“狀元通關圖”。

我們可以把考狀元比作一場遊戲,在這場遊戲中要連闖四關,全部通關後才能有望成為狀元。而秀才,只是通過第一關時的身份,處於遊戲鏈的最底層。

獲得秀才身份,只是說明你這個人有一些文化,能識文斷字,有了繼續闖關的資格。至此,你可以選擇繼續通關去做官,也可以選擇去衙門當吏或者當秘書(師爺)、當老師(私塾先生)等。

放在今天,這個秀才可能相當於大專和本科學歷吧。畢竟,真正升官的起步價也是研究生了,(研究生差不多相當於舉人吧,考中舉人老爺才有了做官的資格)。本科生即便通過公務員考試,也是要先到各衙門去老老實實做個小吏,至於後面的發展就不是學歷能控制的了。

現在社會,本科學歷是混飯吃的起步價,無論是一家三五人的小公司,還是國企、外資,招聘時本科學歷是最低要求。教師資格證考試,也是大專、本科起步。

在古代,秀才還是有一點政治地位的。雖然沒有資格當官,公堂之上,秀才能夠自稱學生且不用下跪。這就好比今天的人,進了大學,讀了本科,具備了與主流社會進行有效的交流與領悟的基礎,卻很難通過公務員考試取得官職。

最後,秀才是古代科舉考試最低級的知識分子。今天的高考常被比作古代科舉,今天通過高考選拔出的最低等學歷是大專和本科。

綜上,古代秀才差不多相當於今天大專和本科學歷。


凡塵往事


一提秀才,大家腦海裡就會浮現窮秀才、酸秀才,還有《劉三姐》裡的蠢秀才形象!所以很多人會認為秀才也就是一般中等文化水平,其實不是,雖然每個時期對秀才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無論任何朝代,秀才都是出類拔萃的文化人。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為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另有舉孝廉),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稱茂才。

秀才:唐宋時凡應舉者皆稱為秀才,隋唐科舉制有秀才科隋文帝是科舉制的開創者,廢棄舉薦制,用考試的辦法選人才,考試極為嚴格,隋代考取者不過十人。

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武德(唐高祖年號)至永徽(唐高宗最初的年號)年間,每年不過一兩人。唐高宗後來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朝時各府向朝庭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先進行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但不論你選沒選上都稱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

之說。大家看《水滸傳》都知道王倫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又稱他白衣秀士,白衣秀士並非是說他喜歡穿白衣,而是因為他不及第、無功名,就是一白丁。

明清時必須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才能稱為秀才。只有通過童子試,才有資格進入府學、州學、縣學,稱為

進學,通名生員,就是秀才。參加童子試的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而秀才再經過科考選拔取中者為舉人。

秀才也就是生員分三等: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官府供給膳食,每月廩米六鬥,銀四兩。而增生、附生都沒這待遇。

各州、府、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的稱貢生,可直接進入國子監,稱為監生。

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權,免差徭,見知縣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

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沒有俸祿,鄉試中沒有中舉的也不能做官。


鄉試三年一次稱鄉闈,因在秋天舉行也叫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通過的稱舉人(大家對范進中舉一定有印象)。

第二年春天會試,也叫春闈。考中的稱貢生。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貢生在殿試中不存在落榜,只是皇帝重新排名。錄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員,殿士第一名稱狀元,如果三場都是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讀書人的讀書進身之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大學士→翰林學士。

這樣看起來秀才的學歷似乎還在初、中級階段,但實質是想成為秀才也很難(孔乙己一生也沒有進學,最後連茴香豆也吃不起)。秀才已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我認為已經夠得上

211大學學歷,像一等秀才廩生夠得上985大學學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