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證據證明法國的“黃馬甲”是美國支持的,會怎麼樣?

大海lucky001


剛過去的週末,第五輪黃馬甲運動也走上了巴黎的街頭,但好消息是,人數已經減少了一半,也沒有暴力事件了。這說明什麼?說明老百姓的一些需求滿足了。

所以對這個問題木叔談3點:

第一,外界誇大了巴黎騷亂的程度,包括陰謀論太多,需要分辨。

雖然連續一個多月,黃馬甲運動起來到如今逐漸歸於平靜,只有幾次出現了騷亂事件。

特別是最近的兩次都沒有太多騷亂,這得益於警方嚴陣以待,也得益於法國人對這類亂局也表示了厭倦的態度。

所以從這點就能看出,黃馬甲運動沒有國際社會想的那麼糟糕,根本不是什麼革命。

看看埃及、烏克蘭的廣場革命吧。一鬧就是好幾個月,而且都是數萬人,不分黑夜白天,也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就在抗議。

而黃馬甲運動只是週末,普通的市民和郊區的民眾走上街頭而已喊口號,完全沒有別的國家那種革命的風格。

所以陰謀論應該休矣。

第二,法國人正在調查俄羅斯政府和俄羅斯媒體在幕後的推動作用,沒調查美國人。

木叔瞭解到的情況是,法國人已經注意到,有600多個與俄羅斯政府相關或者俄羅斯官方媒體相關的帳號在黃馬甲運動中推波助瀾。

法國外長已經表示,他們正在調查是否俄羅斯人介入了背後的局勢,可能會干涉到法國的內政。

這是木叔看到唯一法國官方確定可能有外國勢力滲透鼓動的消息,完全沒有調查美國人或者指責美國人的報道。

特朗普雖然批評了幾次馬克龍,還嘲笑他們做的不好,不過法國人也只是把特朗普的態度當作發洩,沒有看作是要煽風點火的意思。

第三,黃馬甲運動的起因是內因,經濟政策,美國人沒必要插手。

瞭解這場運動,還是要看馬克龍的政策。

他的政策與特朗普的相反,他是要加稅、而特朗普要減稅。他是要在環保上出力,而特朗普則對所謂的巴黎協定不感興趣,認為這會損害美國利益。

因此可見,老百姓上街其實是政策的不滿,後來逐漸發展到對馬克龍政府的不滿。而不是一開始就如同革命一樣,要用暴力推翻馬克龍政府。

因此,這種情況在西方社會很常見,美國人每天也有不同的抗議特朗普的活動,大家習以為常了,美國人也不會隨便輕易就介入的,畢竟就算馬克龍下臺,也不意味著對美國有什麼好處。特朗普介入幹嘛!


你如何看待黃馬甲運動?


木春山談天下


已經有傳言,美國前白宮首席顧問班農的“運動基金”參與了法國的“黃馬甲運動”。雖然還沒有實質性證據,但是美國人討厭馬克龍卻是眾所周知。如果“黃馬甲運動”能夠讓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前下臺,美國當然樂見其成。不過,即使法國找到美國支持“黃馬甲運動”的證據,也不會直接與美國翻臉,而是會在經濟、軍事、政治等領域加速疏遠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此外,美國民主黨一向主張加強與美國盟友的合作。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支持了“黃馬甲運動”,法國也會尋求美國民主黨的幫助,向特朗普政府“開炮”。

第一,經濟上疏遠美國。美國對歐盟加徵鋼鋁產品關稅以後, 一直想歐盟施壓,要求雙方建立“零關稅”的自貿區。法國與德國是歐盟的兩大核心,一個擁有安理會五常的身份,一個是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如果法國不支持與美國建立歐盟“零關稅”同盟,美國的如意算盤自然難以實現。更何況,“黃馬甲運動”已經擴展到了比利時,大有在歐盟蔓延的勢頭。如果真的有證據表明美國與黃背心運動有關,歐美“零關稅”同盟很難實現。

第二,軍事上加緊成立歐洲軍。美國控制歐洲最重要的手段是控制了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防務!除法國以外,幾乎所有歐盟國家在國防上都需要依靠美國。因此,馬克龍曾經在11月份向特朗普提出建立獨立於美國之外的“歐洲軍設想”。結果,特朗普大發雷霆,甚至諷刺法國在二戰時投降德國的舊事。言外之意,法國人戰鬥力不強,有什麼資格組建歐洲軍?但是,歐盟想要擺脫美國的控制,組建歐洲軍是必經之路。如果有證據表明美國支持了“黃馬甲運動”,正好給了馬克龍加緊組建歐洲軍的理由。

法國外籍軍團

第三,政治上加強與中俄的關係。法國是美國的北約盟友,但同時也與中俄關系不錯。法國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西方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兩國就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冷戰時期,法國也從未與蘇聯撕破臉,雙方保持了不遠不近的關係。馬克龍成為法國總統以後,加強了與俄羅斯的關係,多次訪問莫斯科。如果美國支持了“黃馬甲運動”,馬克龍也絕對不是忍辱負重的人。恐怕,馬克龍會加強與中俄的外交關係,從而向美國示威。

馬克龍與普京

第四,向美國民主黨求助。美國是兩黨制國家,共和黨更保守,民主黨更開明。在對待盟友關係上,民主黨一向主張在國際事務上重視盟友關係,共和黨更注重單邊主義。如果美國政府支持了“黃馬甲運動”,已經重新控制了眾議院的民主黨一定會想到向特朗普“開炮”,指責其損害美國盟友的利益!

馬克龍與特朗普

歡迎大家討論,您認為美國參與“黃馬甲運動”了嗎?


美國觀察室


法國因燃油費漲價引發的動亂持續了一段時間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宣佈去消燃油費漲價,也無計與事,法國的動盪愈演愈烈,而且席捲整個法國。

為什麼局勢失控呢?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法國國內矛盾進入突顯期,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由於近幾年來法國的經濟不太景氣,基層民眾的收入受到一定影,人民對法國政府極為不滿,各種矛盾疊加燃油費漲價是這次動亂的導火索。

第二,從馬克龍上仼以來,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引起了歐盟的不滿,馬克龍在多個場合批評特朗普。尤其是前一段馬克龍提出組建歐州聯軍,激怒了特朗普並對馬克龍進行了抨擊,這次法國的動亂不排除美國滲透影響,有讓馬克龍下臺的信號。

所以說馬克龍得罪了美國,美國自然要趕馬克龍下臺,才能平息法國動亂。








張書明8023



法國的“黃背心”騷亂,如果是俄羅斯在幕後干涉,推波助瀾,法國就會變成一頭憤怒的公牛,狂懟俄羅斯,並可能效仿英國對於雙面間諜中毒案的做法,糾集恐俄的西方國家“圍攻”俄羅斯,轉移法國國內的矛盾,讓普京給馬克龍的治國無能背黑鍋。如果法國查明是美國在或明或暗支持的,那法國就尷尬了:俄羅斯惹不起美國,法國同樣也惹不起美國!還能咋整呢?認栽唄,當然,為了面子,或許得硬著頭皮跟美國打一點“口水仗”,才能顯示法國引以為傲的“獨立性”。

法國的“黃背心”騷亂表面上看是社交媒體化的自發的群眾運動,但多數的西方都相信這個持續了一個月的騷亂背後一定有黑手在策劃、組織,或推波助瀾,美國、英國、烏克蘭等國家把矛頭指向了俄羅斯,法國對此寧可信其有,而不敢信其無,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前幾天披露,法國國防與安全秘書總局正調查俄羅斯涉嫌插手法國“黃背心”抗議活動一事,現在還沒有發佈調查報告,俄羅斯干涉“黃背心”騷亂的真偽目前無法證實。

也有輿論認為是美國煽動了法國的“黃背心”騷亂,幕後黑手是特朗普的前軍事、美國極右翼的總頭目班農,是他精心策劃了這次長達一個月的騷亂,給馬克龍政府致命一擊。對於這樣的傳聞,法國國防與安全秘書總局肯定也會去秘密調查的,至今沒有這方面的官方消息,要麼還沒查出實錘,要麼忌憚於美國不敢公開公佈調查結果。

至於特朗普是否干涉法國的“黃背心騷亂”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特朗普不僅幹了,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幹了,很“光明磊落”,從不藏著掖著:12月8日,特朗普發佈了關於法國“黃背心”騷亂的二條推文,公開支持“黃背心”們的訴求,並稱法國的“黃背心”們高喊“我們愛法國,我們更需要特朗普”的口號。

第二天,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回擊特朗普的干涉:請不要干涉法國內政!他是這樣子說的:“我們沒有參與討論美國事務,讓我們過自己的日子。”面對強權的公然干涉內政,老牌的殖民帝國也是相當的無奈。

特朗普“光明正大”地干涉法國的“黃背心”騷亂,其目的當然不是要推翻馬克龍政府,而是敲打馬克龍,警告對方不要再叛逆,要做一個聽話的小弟。從根本上講,美國與法國、德國的矛盾屬於西方的內部矛盾,而不是敵我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這個跟西方與俄羅斯的矛盾完全不同。只要俄羅斯不屈服,不做大號的德國、日本、韓國,那他永遠都是美國、歐盟的戰略對手、潛在的威脅,這樣的矛盾是結構性的,幾乎不可調和。

美國與法國、德國的矛盾並不致命,是可以調和的,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更換美國總統,矛盾就消除了,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甚至小布什、克林頓都跟法國、德國相處得很愉快。

當前,美國與法國、德國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利益之爭與路線之爭。利益之爭的焦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美歐的貿易戰,另一個是天然氣,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為39%,而德國的依賴度高達60%,這裡面不僅牽涉歐洲的能源安全,歐美俄的地緣政治,更是牽扯到每年幾百億美元的大生意——今年,美國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同時也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天然氣出口大國,歐洲已經成為美俄爭奪石油、天然氣出口的“主戰場”之一。

路線之爭方面:特朗普的崛起、上臺,說明美國已經右翼化,而法國的馬克龍自稱不左不右,是中立者,卻有左翼的影子(他脫胎於法國左翼政黨社會黨);默克爾領導了18年(2018年12月7日才卸任黨主席)的德國主要執政黨基民盟黨是一個老牌的中右翼政黨,但在默克爾的帶領下早就有名無實,蛻變為左翼政黨,這是基民盟黨在2017年9月舉行的聯邦議會大選滑鐵盧,以及在2018年10月舉行的德國地方議會大選中,基民盟黨與姐妹政黨基社盟黨雙雙慘敗,默克爾被迫宣佈不再謀求連任總理,卸任黨主席,結束長達十幾年的“默克爾時代”的原因。用通俗的語言來講,默克爾、馬克龍的意識形態偏向左翼,強烈反對民族主義,而特朗普則偏向於極右翼,是典型的民族主義者。

11月11日在巴黎舉行的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活動上,特朗普當著馬克龍、默克爾及其他許多歐洲國家的領導人的面,公開回擊馬克龍抨擊民族主義的言論,並驕傲地宣稱:我就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一個愛國者!

特朗普公開支持法國“黃背心”,是引導法國人民,主要是中下層人民(跟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類似)走向民族主義之路,而不是在政治正確的不歸路上沉淪,成為國家的炮灰。

歐洲的碎片化、歐盟的鬆散化、法德兩國的民族主義化,是特朗普政府的歐洲政策的核心,也是美國控制歐洲,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精髓,而德國總理天天喊“歐洲人不要再依賴美國保護,要掌握自己的命運”,甚至為了對抗特朗普頻頻打俄羅斯牌,多次慘遭特朗普的羞辱,比敲打高喊搞“歐洲軍”的馬克龍出手更重。

關鍵問題是面對特朗普的敲打、羞辱,默克爾、馬克龍都毫無還手之力,除了喊口號麻痺自己,因為德國法國更需要美國,只要俄羅斯仍然是多級世界裡的一極!


飛狼


不會怎麼樣,法國是世界少數幾個強國之一,這次在法國鬧得轟轟烈烈的黃馬甲的行動,其幕後指使者究竟是誰,法國方面其實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但是有的時候就是這樣,你明明知道兇手是誰,但是為了國家利益的考慮,你還不能去指正凶手,甚至有的時候還要違心的把無辜的人當做兇手進行指責。

比如12月10號左右的時候,法國外長勒德里昂表示,法國國防部與國家安全秘書總局(SGDN),已經開始調查所謂俄羅斯涉嫌參與法國抗議活動一事。這實在是讓人感到難以理解。

法國發生的“黃馬甲運動”,實際上就是前一段時間,美國針對法國提出建立“歐洲軍”的報復行動。

所謂的“黃馬甲運動”,指的是從11月17日開始,發生在法國巴黎的一次示威事件,這次示威活動大約有逾28萬法國民眾參,其主要目的是因為抗議政府加徵燃油稅,而做出的示威行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示威行動很快就變了“味道”,示威人群提出的口號,從一開始抗議政府加徵燃油稅,開始轉向要求獲得公投權,以及要求馬克龍政府立即下臺而轉變,而且抗議者也開始呈現出統一化、規模化、有組織行動的態勢。

從“黃馬甲運動”活動方式發生的轉變來看,這次行動很顯然不是一次自發行動,而是一次有組織的、有外部勢力支持的行動,非常類似於曾經在東歐以及中東發生的“顏色革命”。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法國的“黃馬甲運動”的幕後指使者就很清楚了,那就是美國下屬的情報機構策劃了這次行動。其主要目的,可能是為了攪亂法國,以報復其在最近一段時間裡,不斷提議建立“歐洲軍”的企圖。

美國在歐洲掀起“黃馬甲運動”,實際上就是要打壓歐洲崛起的勢頭,並企圖繼續領導歐洲。

從2008年開始,由於美國遭受次貸危機,導致其國內經濟陷入困境之中,在這個時候以法德為首的歐洲國家,則看到了擺脫美國的希望,並且開始在一系列政策上,加快與其他各強國比如俄羅斯、中國的合作。

此外在外交事務上,也開始表露出獨立自主的傾向,比如在今年4月份,美國發動的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中,英、法兩國雖然派出軍艦參與了針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但是在最後關頭卻只是做了個樣子,最後一彈不發,讓美國出了個大丑。而德國更徹底,乾脆拒絕了美國的要求,沒有參與相關的軍事行動。

以上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對歐洲地區的控制力逐漸減弱感到十分的不安,而在今年11月5號召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年紀念活動時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再一次提出,要建立歐洲人自己的軍隊——“歐洲軍”,更是讓美國人感到異常的惱火。

所以為了給法國人一個深刻的教訓,就在法國人提出建立“歐洲軍”不到20天,法國就爆發了“黃馬甲運動”,如果說“黃馬甲運動”與建立“歐洲軍”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內在聯繫,那是沒有人會相信的,這很明顯就是美國人給法國這種不“安分守己”的行為一個教訓,目的是讓法國人搞清楚到底誰才是歐洲的老大。

所以就算法國知道“黃馬甲運動”是美國人乾的,他也沒有辦法,因為今天的法國不僅在軍事領域完全落後於美國,而且他在經濟領域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美國經濟體的嚴重製約。

除非現在的馬克龍政府能領導者法國人民不顧一切,立即對美國宣戰,否則他是沒有辦法報復美國政府的,當然了相對於美、法的全面對抗而言,法國政府很有可能會因此換一個總統,這就是為什麼法國政府最終會向一群“抗議者”屈服的更本原因。


落下m



如果“黃馬甲”運動是美國支持的,法國又能怎麼樣呢?其實,美國支持“黃馬甲”運動是公開的,它也並沒有遮遮掩掩。特朗普就曾多次發推文嘲諷馬克龍,為此,法國外長勒德里昂回應說“別來煩我們!法國不干涉美國的內政,也請美國不要干涉法國的內政!”。以這句話來解讀,則明顯能感覺到法國的無奈。不過,美國對“黃馬甲”運動的支持也是隱晦的,從特朗普的推文中可以看出,它支持的是“黃馬甲”的訴求,而不是推翻法國政府。不過,從內心來說,特朗普肯定希望馬克龍下臺,但並不希望法國政府被顛覆。法國畢竟是西方陣營的重要一員,畢竟是美國的戰略盟友。通常情況下,美國是很少干涉盟友的內部事務的,但這次對法國“黃馬甲”運動的態度確實有些“反常”。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法國和德國一起與俄羅斯“眉來眼去”,試圖削弱美國在歐洲的支配地位。是可忍孰不可忍!美國勢必要藉此警告法國:不要與俄羅斯走的太近,更不要與美國走的太遠!否則,有人會後悔。

美國對法德兩國的表現早已經不滿。特朗普上臺後曾連續敲打過法德兩國。尤其是對德國,特朗普的態度似乎更惡劣。特朗普上任總統後在白宮第一次會晤默克爾時,曾拒絕與默克爾握手。要知道,默克爾可是個女性。這除了說明特朗普缺乏必要的修養和禮貌外,也反應出他對德國是多麼的“憎惡”。特朗普後來還不止一次的公開說過:“美國在歐洲的真正敵人是德國”這樣的話。法德兩國究竟幹了什麼傷害美國的事,才能使特朗普不顧盟友的關係而嘲諷和打壓法德兩國呢?原因只有一個,法德兩國試圖合起夥來將美國排擠出歐洲。因為法德兩國在骨子裡都有“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個情節。


我們來分析一下法德是如何排擠美國在歐洲的支配地位的。法國雖然在二戰中有過“不戰而降”的屈辱經歷,但法蘭西民族的基因裡除了浪漫,也有“拿破崙式”的高傲。所以在二戰後他們一直都很糾結,更有急於證明法蘭西仍然偉大的心態。所以在戰後,戴高樂將軍除了制定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還提出了“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句名言。其用意自然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那時的世界是美蘇兩強的,沒有法國的份。但是,在蘇聯解體後,世界局勢變了。俄羅斯雖然依然生猛,但顯然與原蘇聯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法國就有了想法。最主要的是,德國和法國的想法“不謀而合”。二戰後,德國一直揹負著沉重的精神負擔,他們低調行事,一方面不停的謝罪,一方面不停的發展經濟。終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在潛移默化中,德國不僅恢復了元氣,增強了實力。最主要的是增強了在歐洲的話語權,逐漸成為了歐盟的領導者。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德法的想法也在與時俱進。他們認為,現在的俄羅斯已經不是歐洲的威脅,而將美國趕出歐洲才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既然法德是“不謀而合”,那接下來的“一拍即合”也就順理成章了。於是,法德兩國聯手幹了許多令美國不滿而又警覺的事情。

英國為什麼脫歐?通常的解釋有三個原因。一個是英國自古以來的海洋大國心態,不願摻和歐洲大陸的事務,它追求的一直是歐洲的戰略平衡,而不是領導歐洲。其次是英國不願受到歐盟條條框框的限制,使自己失去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再者,是美國的因素,因為美國不願英國留在歐盟,那樣會使美國自己束手束腳。其實,英國脫歐還有第四個原因,那就是不堪忍受法德兩國的排擠。事實上,在歐盟內部,法德一直都在排擠英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來法德是大陸國家,排擠島國是很正常的心態,再者,英國和美國的關係世人皆知,有英國在,法德難免會不舒服。他們對英國的真實心態如何,從英國公投脫歐後,德法兩國對英國的毫不留情的狠勁來看,便一目瞭然。將美國的“眼線”排擠出歐盟,是法國兩國實現自己目標的其中一個步驟。


法德的另一個戰略佈局是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和政治關係,並以此逐漸將美國排擠出歐洲大陸。我們很清楚的看到,法德是最不願意俄烏髮生衝突的,所以,在2014年是法德兩國的斡旋才簽署了《明斯克協議》。在上個月25日發生俄烏海上衝突事件後,又是法德兩國堅決反對制裁俄羅斯。為什麼?因為法德兩國不願讓俄烏衝突成為美國的“藉口”,這個藉口是什麼?是“俄羅斯的威脅”。也就是說,北約之所以存在,美國之所以冠冕堂皇的留在歐洲,唯一的藉口就是“俄羅斯威脅”。所以,法國和德國要盡其所能的“淡化”俄羅斯威脅論。如果俄羅斯不是威脅了,那自然就可以和俄羅斯發展經貿關係。所以,也就有了北溪1號,也就又有了北溪-2的立項。特別是北溪-2對美國的傷害最大。可以這樣說,如果北溪-2真的建成了,也就是美國退出歐洲的開始。當然,那也可能是歐洲多事之秋的下一個輪迴。不過,那是後話。北溪-2對德國的利益最大,其實對法國無關痛癢,因為在能源渠道上,法國有非洲的原殖民地供著。可是,法國卻重度參與了北溪-2。目的自然是力挺德國,實現法德兩國的“共同願景”。試想,美國能不對法國有氣嗎?

特朗普曾說過“德國是美國在歐洲的最大敵人”這句話,這句話裡的歐洲不包括俄羅斯,因為俄羅斯是美國世界性的博弈敵人。難道特朗普的話是危言聳聽?當然不是,在這方面美國還是不傻的,或者說是有著清醒的頭腦。假如有一天美國被趕出歐洲的話,必然拜德國所賜。而幫襯者首推法國,另一個就是俄羅斯。請看,歐洲軍其實是法德兩國“合謀的產物”,在前臺首先提出的卻是法國,因為德國現在仍然還被美國在安全上死死控制著,不便自己提出。而法國就不同了,法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自己三位一體的核打擊體系,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美國對法國都沒有太好的辦法。所以,在歐洲軍問題上,美國更恨法國。關於法國的“黃馬甲”運動,其實美國也清楚,那不過是法國民眾的正常訴求而已,雖然發生了騷亂,但總有平息的時候,並不會對法國的政權性質構成“塌陷式”的損害。所以,美國也不過是藉此奚落馬克龍,並給法國一個警告而已。美國不會去支持“黃馬甲”顛覆法國政體,因為他們的價值觀畢竟是相同的。不過,特朗普肯定希望馬克龍下臺,因為他早就看著馬克龍不順眼了!其實很多人看他也不順眼。


卞競婉


截至2018年12月1日黃馬甲運動已至少造成65人受傷、169人被捕,巴黎市民甚至將斷頭臺拉到街頭,這幾乎就是在影射現任總統馬克龍是在法國大革命被巴黎市民砍掉腦袋的路易十六。12月8日巴黎爆發新一輪示威抗議活動,巴黎警方逮捕278名參與抗議活動人士。15日數百名身著的“黃背心”遊行示威者再度來到香榭麗舍大街,示威者高喊口號、向警戒線方向前進,其中一些人還向維持秩序的防暴警察投擲石塊和瓶子。關於黃馬甲運動的幕後推動者是不是美國的問題目前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但尚未能完全斷言。儘管美國和法國是盟友關係,但其實我們仔細梳理此前的美法關係就不難發現:法國一直都是美國的盟友中一個較為特立獨行的角色。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的法國一直試圖在國際上扮演一個大國角色。目前的法國是全球九大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也是北約成員國中對美國軍事力量依賴度最低的:法國在全歐洲所有國家中擁有最完整的國防工業研發體系,絕大多數關鍵性武器都實現了自主研發生產,以幻影戰鬥機為代表的法國武器甚至在國際市場上同美、俄兩個軍事大國形成了競爭關係。目前法國在東非、中非和西非擁有8000人左右的駐軍。2009年法國在阿聯酋設立的軍事基地使其得以在中東這個全球石油命脈之地插上一腳,幾內亞灣的軍事基地使法國得以在石油儲量堪與中東波斯灣比肩的幾內亞灣站穩腳跟,乍得的軍事基地可以為法國提供鈾資源,甚至在被美國視為自家後院的美洲加勒比地區法國也擁有2萬駐軍。位於印度洋南部的凱爾蓋朗群島是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的交叉路口,法國在當地的駐軍可以觀察幾乎整個印度洋。處於海外基地中的1.1萬法國主力攻擊部隊、1/5的空軍和大量的安全保衛部隊使法國事實上控制了從美國到歐洲的大西洋。根據倫敦戰略研究學院的調查報告:法國海外軍事基地的數量僅僅少於美國,排名全球第二。正因為如此法國才成為美國的盟友之中保持著相對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的國家:當中美關係尚未解凍時法國就率先作為西方大國的代表與新中國建交。2018年6月25日法國甚至拉攏德國、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愛沙尼亞、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防長在盧森堡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承諾組建一個歐洲聯合軍事幹預部隊,此舉擺明了就是要在北約的框架體系之外組建一個足以同美國分庭抗禮的歐洲軍事聯盟。

如果說美國暗中策劃了黃馬甲運動,那麼其目的很有可能就是為了推翻試圖組建歐洲軍的馬克龍政府。如果證實黃馬甲運動確係美國暗中支持的話,那麼法國馬克龍政府會採取什麼樣的應對呢?其實歸納起來無非不過就是兩種結局:要麼主動向美國屈服,放棄打造以法國為核心的同美國分庭抗禮的歐洲軍事聯盟體系;要麼就加快構建歐洲軍事聯盟體系的進程,但不會因此和美國徹底撕破臉。說到底希望在國際上扮演大國角色的法國儘管同美國存在競爭關係,但法國畢竟清醒地意識到:以法國目前的綜合國力是不足以與美國對立的,況且法國也從沒想過要與美國對立,法國只是在保持與美國的盟友關係這一大前提基礎之下儘可能增強自主權。無論法國是選擇直接向美國屈服,還是選擇加快歐洲軍事聯盟體系的構建,但都不會使自己處於同美國完全對立的狀態。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曾回應特朗普對馬克龍政府的嘲諷說:“別來煩我們!法國不干涉美國的內政,也請美國不要干涉法國的內政!”這固然代表了法國對獨立自主權的一種追求,但從中我們也不難讀出一絲無奈,也就是說法國最終還是會以維持和美國的盟友關係為底線,唯一可能出現的變數是法國究竟是打算完全向美國屈服呢?還是打算有限度的進行一些妥協呢?如果法國已準備完全屈從於美國的意志,那麼也許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能聽到法國政府的官方結論認定黃馬甲運動使俄羅斯暗中支持的。那麼如果法國試圖在進行一定程度的妥協的同時盡力為自己爭取獨立自主權呢?如果是這樣,那麼法國也許會採取以下對策:

加快歐洲軍事聯盟體系的構建——美國對馬克龍政府的不滿就源自於歐洲軍問題。要知道美國正是通過控制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防務實現對這一工業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極高的地區,整個歐洲除法國之外幾乎沒任何一個國家的防務不需要依賴於美國,任何一個單獨的歐洲國家是無法與美國抗衡的。事實上歐盟的成立本身就是試圖在當時對立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作為第三方勢力盡可能維護自己的獨立自主權,而在歐盟的成立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的就是法、德兩國。然而歐盟說到底只是一個經濟組織,說到底它無法替代北約的政治軍事職能,所以對法國而言乃至對整個歐洲而言:擺脫美國控制的唯一出路其實就是組建歐洲各國之間的軍事聯盟體系。如果黃馬甲運動被證實是美國暗中支持的,那麼無疑為馬克龍加快歐洲軍建設進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理由。問題在於:要加快歐洲軍事聯盟體系的構建可不是馬克龍政府一廂情願的事——這畢竟牽涉到歐洲各國的防務問題,不是法國說了就算數的。況且在法國內部是不是人人都支持馬克龍的歐洲軍方案呢?是否存在反對這一方案的政治勢力呢?所以這條對策能否發揮功效其實是充滿不確定因素的。

加強與中、俄等國的外交關係——這也可以說是法國外交政策的一貫風格:作為美國盟友的法國總是在和美國的關係出現波折時就向中、俄靠近。1964年1月27日法國搶在美國之前同新中國建交,成為率先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儘管此舉遭致美國的強烈反應,但法國堅持維護本國外交的獨立性,這無疑比起在國際事務中一直追隨美國的英、日等國顯得特立獨行得多。當2003年美國執意對伊拉克發動軍事打擊時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的法國和中、俄一樣投了反對票,最終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未能獲得聯合國的授權,儘管美國最終繞開聯合國組建聯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但到底是一場不被國際社會認可的名不正言不順的戰爭。當然對法、美之間的矛盾也不能過分誇大,總的來說法國同中、俄的靠近一般都是處於同美國的關係出現波折時,而風頭一過就會重投美國的懷抱。如果黃馬甲運動被證實是美國暗中支持的,那麼近期法國可能會主動改善加強同中、俄的外交關係,不過對此也不能過高估計。

和美國在經貿領域展開競爭——目前的美國一方面同中、俄、印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存在著貿易糾紛,另一方面由於鋼鋁關稅的問題使美國同歐洲傳統盟友的關係也出現了波折。如果黃馬甲運動被證實是美國暗中支持的,那麼法國有可能會一方面積極遊說歐盟各國,另一面向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伸出橄欖枝,從而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同美國在經貿領域的廣泛競爭。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如果黃馬甲運動被證實是美國暗中支持的,那麼法國還可以採取一條對策就是有樣學樣還回去:既然美國能煽動對馬克龍政府不滿的民眾起來示威,那麼美國就沒有對特朗普不滿的人嗎?

當然以上所有反制措施都是建立在法國政府有心使用的基礎之上,如果法國壓根沒打算使用這些反制措施,而是打算直接屈從於美國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美國支持法國的“黃背心動”:

第一、有動機。

美國要維持美元霸權,必須打壓歐元地位。而分化瓦解歐盟就是美國的重要目標。歐盟的三駕馬車,英國脫歐了,默克爾要退休了,唯有馬克龍年輕氣盛,特朗普不整他整誰?

第二、有可能。

有人會覺得,歐盟和法國那可是美國的高級盟友,美國會像整中東和烏克蘭那樣整法國嗎?如果誰這樣想,那誰就太天真了,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從來是不管不顧的,特朗普更是為了“美國優先”,根本不分敵我,什麼盟友不盟友的?

第三、有痕跡。

特朗普的國師班農此時正在歐洲打算恢復極右翼勢力,法國的事會跟他無關嗎?特朗普公開支持黃背心,黃背心公開喊出需要特朗普,這些難道沒有什麼相互聯繫嗎?


桃核老仙


現在看來,此次法國的“黃馬甲”運動背後美國和俄羅斯都搞了些小動作。畢竟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中,金字塔尖的就那麼三個席位,對於拼命想從第二集團擠上來的馬克龍,特朗普和普京有機會的話都不介意踩一下,

馬克龍現在自顧不暇,還沒有精力計較這些。


對於特朗普這樣一個吃相難看的政客來說,藉著“黃馬甲”來踩一下馬克龍有自己的政治需要。黃馬甲運動的起因在於馬克龍提高燃油稅,這又與他堅持履行能夠的《巴黎氣候協議》義務有關。雖然特朗普已經宣佈退群,但按照程序走完也要道後年了,那時候正趕上大選,而特朗普實際上是希望以退為進,修改撐一份特朗普版的氣候協議。特朗普借這個機會敲打一下馬克龍,向美國選民展示一下他決策的正確性,但踩著馬克龍上位的做法實在不夠地道啊。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法國也是美國下一步外交工作的重點:歐盟在伊朗核問題、對俄羅斯制裁問題、北約防務費用分擔問題等方面極不配合特朗普政府,相對於老謀深算又無慾無求的默克爾,野心勃勃又能力不足的馬克龍自然是特朗普打擊的重點。打服了法國才能分化歐盟。


對於很難證實的問題,馬克龍只能忍耐。50年前那場“五月革命”暴亂背後就有美國的影子,背後有美國支持的政客對戴高樂總統的打擊,他也心知肚明,以戴高樂的政治權威尚且忍耐,馬克龍也只能如此。這次的“黃馬甲”事件明面上有特朗普推特上的煽風點火,暗地裡有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班農資助的基金會的支持,但是想通過官方的證實很困難。除非像美國“通俄門”那樣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來帶調查,否則永遠只能是媒體的捕風捉影。公開調查此事就相當於對美國的外交開火,而法國的政局目前不穩,馬克龍處理國內問題都自顧不暇,哪有勇氣和精力去證實這些呢?就是要調查也只有私下進行,畢竟美國面上還是盟友,法美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外交關係。對於馬克龍來說,雖然美俄的小動作不地道,但現在只有忍耐。


雲霄飛翼


美國不可能支持法國的“黃馬甲”,因為“黃馬甲”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國追隨美國製裁伊朗,而導致油價升高。如果美國支持了“黃馬甲”,那麼以後還有哪一個國家敢追隨美國製裁其他國家?

所以,在“黃馬甲”事件上,美國不會蠢到去支持“黃馬甲”,因為那樣無異於美國在拆自己的臺。換句話說,法國“黃馬甲”事件的發生,縱使有千萬種因素,但是一定和美國的支持沒有關係。

誠然,在馬克龍上臺以後,法國有很多方面和美國都有一定的分歧。比如在歐盟一體化上,馬克龍倡導組建歐洲軍,有讓歐盟擺脫美國控制的跡象。同時,在烏克蘭問題上,法國與美國的態度也不完全相同,法國並不支持美國對烏克蘭的進一步破壞。此外,在上個月,特朗普意圖與普京在法國會面的計劃,也被法國直接拒絕了。

因此,在這種緊要的關頭,如果說美國可能支持了法國的“黃馬甲”,也勉強說得通。畢竟在“黃馬甲”事件發生以後,特朗普還曾公開嘲笑過馬克龍,這一系列事情,似乎讓外界產生一種錯覺,即美國真有可能支持了“黃馬甲”。

然而,美國與法國的分歧,的確也是存在的,且還不少。但是在美國與法國的核心問題上,兩國還是靠在一起的。美國需要法國的支持,以對抗俄羅斯及全球各種對美國不利的因素。法國也需要美國的支持,加強在歐盟的話語權,以及防備俄羅斯的威脅。總的來說,對美國而言,美國還需要一個穩定的法國,現階段法國的不穩定,對美國沒有任何好處。

因此,美國支持法國“黃馬甲”的說法,純屬是無中生有的臆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