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对中国而言是平等条约还是不平等条约?

龙拳舞秀


《尼布楚条约》不仅不是什么所谓的不平等条约,而且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的一次外交胜利。很多人拿着后世发生的事情,去强行倒推理解尼布楚条约签订时代的情况。自然会得出非常憋屈的结论。然而这种自讨没趣的想法,根本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尼布楚条约,在实际上的意义就是划分了满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很多人以后世的事情,去为但是的清廷打抱不平,认为这是出卖了东北亚的领土和权益。实际上,很多被划给俄罗斯的地方,之前与清廷并无什么实际联系。


满清自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就一直将发展的重心设置在西方和南方。相比开发不完全,人口稀少的黑龙江流域以北地区,辽东、朝鲜和蒙古地区都更有吸引力。至于当地生活的部落人口,偶尔会和满清发生一些联系。除了被划为朝贡的正常贸易,还有后金大汗们募兵时会招来一些当地的蛮族勇士。但后金和满清朝廷,实际上对当地并无什么管理措施。

两次雅克萨战役前夕,以哥萨克军事移民团为主体的俄罗斯势力开始抵达黑龙江流域北部。几乎同时,满清的地方官才正在将自己的控制力向北延伸。也就是说,尼布楚条约中射击的很多地方,之前是没有任何帝国管辖的中立区。在17世纪后期,同时成为了中俄两大帝国的发展目标。


由于地理限制和环境原因,两次雅克萨战役都不是规模浩大的对决。满清也非常清楚自己在这个方向上用兵,需要耗费很大的资源。俄罗斯人也明白,自己暂时没有进一步南下的能力。这也是双方能坐到谈判桌上来的原因。如果一方在实际上真的居于强势地位,这场谈判恐怕真不会出现。

尼布楚条约的谈判过程,也是东亚世界第一次正式同近代国际外交体系的对接。清朝一边的官员,并没有汉人士大夫的那种天朝上国思维。他们按照过去处理满洲内部部族冲突或与蒙古王公的习惯,与俄罗斯人进行了交涉。俄罗斯人在当时则已经初步开始了自己的西化改革进程,并在习惯上遵从1648年后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但总是被后来人给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最后的谈判结果,也是满清尽可能的保住了大部分黑龙江流域。包括双方兵戎相见的雅克萨城,都被条约规定属于满清管辖。俄罗斯人的势力范围,则在外兴安岭以北得到了认可。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尼布楚条约》都不是什么不平等的丧权失地条款。


米南德王问道


关于尼布楚条约,我认为条约是平等的,但是谈判是失败的!经过1685至1688年的两次雅克萨战争后,沙俄被迫提出谈判解决两国领土问题。按理说清朝作为战胜国,理应强势提出要求才对,然而清朝却准备了上中下三个方案,而最后也只谈成了最差的下等方案。



俄国虽然也没有如愿得到黑龙江及其港口,但是却保留了尼布楚贝加尔湖流域的占领,西伯利亚也没有吐出来半块地。谈判结果双方应该说都没有满意,都作了让步,但是清朝作为战胜国,索回的领土却太少,过于和气,而俄毛子是地地道道的外来客、侵略者、战败国,却得到了平等谈判和讨价还价的权利。


最后,广大的待议区也没有再议,三个版本的待议区一个都没保住,清朝当局全部拱手送给了俄国人。


龙拳舞秀


其实,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就可看清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否平等。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是在1689年,即清军击败俄国人之后。但两国的交锋却在清顺治九年就已经开始,即1652年。彼时俄国人已经将领土越过了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到了大兴安岭,并渗透入了黑龙江流域。史载“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於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众所周知,此时刚入关8年的清朝由于内部不稳,并没有对俄国人进行有效的对抗。于是,随后俄国人相继侵入清朝的龙兴之地,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清朝顺治十四年,即1657年,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军三千人,并于当年5月25日攻入雅克萨。但是清军撤军后,俄军又卷土重来。

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清军再攻雅克萨。经过几个月的围城战,俄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随后,沙皇派使者向清朝“乞撤雅克萨之围”,并希望两国举行谈判。这年11月,清军宣布停战,两方开始进入谈判阶段。

与俄国人在北方咄咄逼人遥相呼应的是清朝的内部也不稳定。不用说费时八年,直到1681年才平定的三藩之乱,更不用说1684年清军因收复TW之地极大地牵制了清朝的精力。仅仅说悄然崛起的漠西准噶尔部对清朝造成的压力也足以让康熙想起400多年前占据中国华北和东北的金朝最终败亡在统一的蒙古人手中。巧合的是,当时金朝正与南宋发生战争,彼时的清朝正对南方三藩发动战争。对于准噶尔给清朝造成国防压力,从下图就可看出。

1689年

当然,让康熙帝惧怕的还有准噶尔人的战斗力。虽然这个游牧帝国的人口不足百万,但是根据噶尔丹自公元1677年兼并四部厄鲁特之后,仅仅在11年就扩张到与清朝如上版图,确实也不容小觑。其实,仅仅是一个准噶尔还不足以使此时已经内部团结的清朝惧怕,但是康熙帝最怕的还是沙皇与准噶尔之间结盟。虽然康熙帝不清楚与准噶尔一样存在边界纠纷的沙皇俄国是否对准噶尔提供了军事补助,但是实际上准噶尔人确实在作战中使用了俄国人提供的枪支弹药。所以,即使清朝已经在雅克萨的战事中对沙俄取得了优势,但为了以防万一,清朝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决定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所以,从大环境下看清朝处于的危局,不用看条约内容也可以判断《尼布楚条约》是否平等。


大福读史


《尼布楚条约》在史学界看来,是毫无争议的平等条约。但在某些历史学基础较差的网友看来,这个条约是不平等的。

不妨来看一看尼布楚条约的具体内容:

①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②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③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④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⑤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⑥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就条约内容来看,并不存在针对任意一方的不平等,某些观点的争议之处就在于,认为贝加尔湖流域是原本属于清朝的区域,就这样被“割让出去”,这是“丧权辱国”的体现。

然而,事实是,这些地方原本就不属于清朝,清朝中央政府从来没有管辖过这块地方。沙俄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扩张到了中西伯利亚地区,在尼布楚周围早已经建立了牢固的统治。而此时,清朝尚未完全掌控蒙古。清朝在谈判中提到,这原本是喀尔喀的游牧之地,但游牧民族的游牧之地太过广泛,也没有确切的边界,自然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实现有效控制。

所以说,尼布楚一带,贝加尔湖流域,从来就不是清朝的势力范围,何来割地之说?

至于条约内容,没有法外治权,也没有片面最惠国待遇,两国的一切权力平等,完全符合一个平等近代国际条约的构成要件。不仅如此,条约从法理上确定了蒙古地区的归属,要知道,当时清朝尚未完全控制蒙古高原,而尼布楚条约无疑对清朝在蒙古地区的主权做出了肯定,从这个角度来讲,这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在蒙古的势力,蒙古高原被正式纳入版图。

有人觉得,在争议边境地区做出让步,就是不平等条约,这显然对国际政治一窍不通。郭国家有时基于自身的更大利益,对争议边境地区问题会做出让步,以度过难关,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共和国建国时期,为了我国能够取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应对资本主义的封锁,在中缅边境,中朝边境的问题上都做出了让步。也正是因为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我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外交封锁,取得良好发展。

国际政治,更多的是非零和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其中不乏相互妥协。至于某些只想占便宜的自我膨胀者,必将一无所有。


庭州行者


这要看如何理解"不平等条约"了。我认为:在武力威逼下或花言巧语欺骟下签订条约,使国家吃了亏,这才是不平等条约;反之,出于某些考虑,作出让步,使对方获益,不能算不平等条约。

举个例来说:我挑了一担菜进城来卖,这担菜价值一百元;碰到一个强横的地痞恶霸,一定要用五十元的低价买下,我斗不过他,只好忍气吞声答应了;或者遇上一个骗子,用一张百元假钞骗去了我的这一担菜→这两种情况都算不对等交易,我吃了亏,心里很痛苦;

但有时不是这种情况,例如我急于卖了这一担菜,拿这一百元钱有急用;但买主硬是杀价,只肯出五十元,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七十元成交。这桩交易,你说我吃亏吗?确实吃亏,这担菜本来价值一百元,现在到手只有七十元,怎么不吃亏?说我情愿吧,实在也不是太情愿,亏蚀了三十元,怎么会情愿?但是,这不算不对等交易,让法院来审也是完全合法的。

这样就很好理解《尼布楚条约》了:签约后,中国确实损失了一部份领土,但当时康熙急于要处理的事很多,特别要对付准噶尔战事,沒有过多精力与沙俄纠缠,只能作出一定让步,中国并非在战败后被迫或被骗签约,因此不能算不平等条约。

这种事在国际上并非沒有先例:例如19世纪俄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仅得700万美元;法国把路易斯安那(相当于5个法国的面积)卖给美国,

仅得一千多万美元,现在看来,俄、法两国都吃了大亏,但这能算不平等条约吗?显然都不能算。


阿斌270202161


当然不平等了。

事实上《尼布楚条约》不仅让我国丢了贝加尔湖地区,还丢了整个西伯利亚。如果西伯利亚不丢,我国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康熙为首的满清反动统治者实在是罄竹难书,万死不足恕其罪。

关于《尼布楚条约是否平等的问题,静夜史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分析过:

我们今天的主流观点一般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但事实上这个条约是不平等的,不过这个不平等不是对清朝而言,而是对当时的沙俄而言。理由很简单,因为当时清朝击败了沙俄,逼迫沙俄从占领了40多年的土地上撤出。

很多人动不动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对清朝进行一系列批判,比如:

  • 说康熙皇帝鼠目寸光,根本就不知道将沙俄赶回乌拉尔山以西,致使今天我国失去了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是典型的丧权辱国。


  • 除了丢失所谓的1000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土地,剩下的就是说清朝在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付出的伤亡要远远大于沙俄军队,由此得出清朝军队战斗力确实垃圾,所以签订这样屈辱的条约也在意料之中。

关于这样的观点,静夜史想说的是:

  • 首先我国在清朝以前从未对外兴安岭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进行过有效统治,甚至元朝都没有越过这条线。所谓的失地,不过是某些人地图开疆的结果罢了。

  • 其次,如果单纯的以战斗伤亡来确定胜负的话,那么我国的抗日战争就是惨败,因为我们付出的伤亡要远远高于日军。伤亡虽大,但最后达到了战略目标,难道不是辉煌的胜利吗?

如果以今天设定的目标来要求古人,那么清朝无论如何做都是失败的,都是丧权辱国的。


关于清朝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1950年的半岛战争,很多人说在这场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志愿军虽然浴血奋战,但最后还是和联合国军打成了平手。不过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国1950年参战的时候,战线是在鸭绿江畔,而等到1953年停战时,战线已经推进到三八线。到底谁是胜利者,一目了然。

在清朝兴起之前的1582年,沙俄就越过了乌拉尔山开始向西伯利亚大举挺进,在1600年左右他们侵占了贝加尔湖,在1639年他们到达鄂霍次克海,1643年沙俄就侵入了黑龙江流域。

明朝初期我国在东北设置了努尔干都司,位置在黑龙江入海口处。但是这个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早在1435年明宣宗就宣布撤销,此后明朝在东北的最北边界只是辽宁的铁岭和开原一带。

虽然后金崛起于长白山,但是此地距离黑龙江流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在明朝后期外兴安岭周边地区以及贝加尔湖地区都是属于蒙古部落的游牧区域,根本就不属于中原王朝。

所以清朝反击沙俄的起点根本就不是外兴安岭,甚至西伯利亚,而是辽宁的铁岭和开原一带,这也是为何康熙皇帝要修建从关内到东北的长达数千里的后勤补给线的原因。

而两次雅克萨之战的结果就是外兴安岭以南这片本来不属于中原王朝的土地,从此成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因为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使得中原王朝彻底告别了以烽燧为界的模糊边界的历史。

清朝以前,我国的疆域并没有明确的边界。而是随着国力的增长,我国将烽燧修到哪里,哪里就是封建王朝的边界,特别是边疆的羁縻统治区。当王朝由盛转衰,随着国力的消退,

烽燧相继被放弃,边界也会大幅度后退。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原王朝从此不会因为国力的衰退而导致疆域的大幅度收缩,从而为今天的疆域奠定了基本的框架。

将不属于清朝的土地纳入清朝的版图,将本来被沙俄侵占了40年的土地从沙俄手中夺回来,这难道是沙俄的胜利?

可以说无论是两次雅克萨之战还是《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清朝都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正是因为清朝是胜利者,因此这一条约对于沙俄而言是不平等的。除了让他们失去土地,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抑制了沙俄通过外兴安岭南下寻找温暖出海口的阴谋。


不过虽然清朝取得了胜利,并且从沙俄手中夺回了黑龙江流域。但毫无疑问,清朝作为胜利者,毫无疑问是能够在《尼布楚条约》中取得更多成果的。但是因为清朝内部的原因,选择了见好就收,使得清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输在了谈判桌,留下了诸多的遗憾,这个内部原因静夜史认为应该包括两点:

1、客观因素:用外国传教士和沙俄地图

输掉谈判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清朝启用了外国传教士。

因为清朝以小农经济为主,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在边界谈判中清朝的地图绘制技术远远不及沙俄,在谈判中只能使用沙俄做过手脚的地图,自然对清朝极为不利。

而且因为清朝没有专门的翻译人才,在边界谈判中只能启用西方的传教士张诚和徐日升做翻译,而西方传教士和沙俄代表又沆瀣一气,这种吃里扒外的传教士给使清朝的谈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两种情况不只发生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在1727年的《恰克图条约谈判中也出现了类似问题,这使得清朝同样在清俄中段边界的谈判中蒙受了巨大损失。

因为古典王朝的缘故,清朝对于沙俄的了解知之甚少,比如不知道此时沙俄在西伯利亚兵力不足、沙俄正在和奥斯曼帝国作战等情况。而沙俄却通过清朝带去的传教士,了解了清朝内部的底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清朝不了解对方底线的情况下,自然难以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而清朝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出了本来不该做出的巨大让步。

2、主观因素:康熙重蒙古轻沙俄的取舍

在清朝和沙俄交锋的时间里,对于清朝而言,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的威胁显然更大。

清朝和沙俄进行边界谈判时,派出的钦差大臣是索额图。在谈判前康熙给索额图交代的就是,在谈判中做出两个不同程度的让步,最上以尼布潮为界,其次以额尔古纳为界。最后索额图谈判的结果是北以格尔必齐河为界,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清朝做出让步的出发点是换取沙俄作出在西部不支持准噶尔的承诺,不过沙俄从未遵守这样的承诺。

在康熙看来,准噶尔汗国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沙俄,而且清朝对漠西蒙古的土地的兴趣相要远远大于西伯利亚。

所以清朝上下的思想是尽快解决东北问题,以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这一点通过传教士被沙俄所知,给清朝带来巨大损失。

所以客观上的条件不足和主观上的妥协思想,使得清朝没有乘胜追击,在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后取得更大的收益。而当清朝走向衰落,沙俄在东北的掠夺远远超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取得的成果时,《尼布楚条约》被后人认为是不平等条约。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尼布楚条约》本质上来说,是中俄双方瓜分无主之地的条约。

何为无主之地?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宣布管辖并实际控制的地区,即便是该地区存在居民。

我们可以复盘一下清初黑龙江流域的状态:各个索伦、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部落完全处于自治状态,并没有接受任何一个国家管理。

这些索伦部落同大清的关系,只不过是定时缴纳一些贡品,以及为清朝提供重骑兵。
但是清初的重点不在东北,而是在内地,主要是江南地区,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来自于江南,而同时由于经济发达,也使得江南地区文化繁荣,所以由不得清廷不重视。同时,清朝的另一个重点区域就是东南沿海,广东的粤海关负责对西洋诸国的海外贸易,巅峰时期成交量达数千万两之巨,为清朝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广东北面的福建由于直面郑氏集团,在康熙剿灭郑氏之前也是军事重点地区,因为康熙不会允许海外有反清势力的存在。

而相比之下,未经开发的东北苦寒之地,康熙则对此没什么兴趣,所以清初的东北边防线,仅仅在宁古塔一带,也就是在今天的牡丹江一带。所以清初对于黑龙江流域的各个民族,仅仅停留在施加影响力另其缴纳贡品以及提供兵源的基础上,并没有过多的座位。但是自从清廷发现俄国也在对黑龙江流域施加影响力的时候,一切就发生了改变。

俄国的哥萨克武装移民,先后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以及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的雅库特人以及布里亚特人,并利用黑龙江流域水网密集的特点频繁进出黑龙江流域,修筑城堡并强迫当地的索伦、达斡尔人臣服沙俄并强迫他们信奉东正教,烧杀掳掠,甚至吃人。电影《傲蕾一兰》讲述的就是达斡尔族勇士反抗沙俄的故事。
这不能不引起清廷的警觉。在清廷看来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坐视沙俄开拓黑龙江流域,那么势必会威胁到清朝龙兴之地,如果奉天不保,那么北京也危如累卵,所以中俄的军士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平定了三藩以及台湾这两个心腹大患之后,康熙就开始着手准备对黑龙江用兵。但是中俄双方都知道,对黑龙江用兵必然会耗费大量的资源,所以双方的规模都不大。清廷除了藤牌军以及炮兵之外,主力由黑龙江当地的索伦八旗来担任,拼凑了一支两三千人的杂牌军,俄国方面也是以哥萨克为主,最终双方在雅克萨兵戎相见。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城堡模型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接受了俄国人的荣誉头像,并迫使俄国人保证不再进入黑龙江,所以彭春、萨布素拆毁雅克萨城堡并烧毁俄国人种植的庄稼后撤军。但是俄国人又于第二年卷土重来,所以清军集结了两千多人发动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这一次俄国人构筑了棱堡这种欧式堡垒,清军虽然击毙了俄国头目却托尔布津强攻不下,因此改用围困的策略迫使俄国人投降或者是饿死俄国人。但是接替指挥的拜顿却有着极强的抵抗意志,在俄国人受败血症肆虐、仅有不足百人能战的情况下也决不投降。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围困雅克萨

而且这次清廷不再和俄军谈判,除非是莫斯科派了大使过来,所以才有双方使团在尼布楚的外交交锋。在俄国人的记录中,清朝派去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武装使团前来谈判,并以战争作为恫吓,迫使俄国人委屈巴巴的签了退出黑龙江流域的《尼布楚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俄以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以及额尔必齐河为国界,俄国要将该地区的俄国人全部撤走,并交割雅克萨城堡。怎么看都是俄国向中国割地,所以俄国人认为他们亏成狗。


至于中国方面,则是认为这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武功,魏源就在《圣武记》中评价:东北数千里化外不毛之地尽隶版图。整个清朝都不认为他们因为《尼布楚条约》吃过亏。

但是嘛,在民族主义蛋白质看来,别说是西伯利亚,全世界都应该是中国的,所以《尼布楚条约》当然是不平等条约。
很好,这很棒子。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我们曾经在历史书上学过,尼布楚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条约,是平等的。

但后来的我们,可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掌握知识的时候,我们不禁想问问,这究竟是平等的么?

雅克萨之战,清军出动了五千人(一说为两万人)遏制沙俄的扩张并将八百俄军围困起来,这支由流氓,小偷,无产者,探险家组成的三流军队在抵抗了满清铁骑将近两年后,终于投降而请求谈判。


先不说所谓的清军战斗力以及五千人围攻八百人的小城到底是胜还是败的问题,就说这次谈判的结果。

结果却是清朝无条件退让,满清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富庶地区拱手送给了俄国,造成了重大国土损失,此后清朝从康熙至雍正年间,陆续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图中A段、B段的中俄边界线,放弃了原札萨克图汗辖地、原土谢图汗辖地、原蒙古茂明安等部辖地,迫使这些部族不得不先后南迁。

那么这些条约平等么?明显的是不平等。

虽然从西方的法律来界定,这个确实是一个平等条约,因为这个条约是双方共同商议签订的,不存在谁强迫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签订的双方是平等的,但从内容上看,却明显是一个失地条约,沙俄通过谈判侵占了大量中国土地,并利用清朝不懂国际法还遗留了个待议区域: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後,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

这就为后来满清的丧权辱国起的源头。

有些人会说,中国的势力从来就没有统治过贝加尔湖周边区域,所以清帝国与沙皇俄国签订的条约都是平等条约,清帝国并没有放弃领土。

还有人说,康熙是本着为了稳固国内局势,平定葛尔丹,三藩余部和台湾统一中国才放弃了这些区域。

这种说法完全是荒谬和毫无根据的,

俄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原来和中国相距万里并不接壤。到了满清时期,却成了中国的邻居,但对于当时的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等地的少数民族来说,明显他们是外来者,虽然最初这些少数民族并未与中国的明帝国、清帝国建立稳定的宗藩关系,但他们在谈判的过程中却全部成了所谓的藩属,怎么就不算领土了?有些人明显拿着两张面孔看人,一方面拿中国历朝历代都开拓过的领土算清朝开拓的领土,一方面对清朝失去的领土避而不谈,康熙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谈判中的让步来换取沙俄暂时停止扩张去保证自己在国内的战争中的优势。而这种让步,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被证明是没有用的。

相比之下,一个被忽略的据说当时还和俄国人勾结的人却在听说清朝把土地送给了俄国人之后,却明确要求沙皇下令撤出入侵的俄国人员,要求拆除托木斯克、库兹涅茨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及额尔齐斯河沿岸各要塞,宣称“否则我决不能容忍他们在我的土地上生活”,这人还和俄国人打了一仗,一万中国军民击退了俄国人的进攻,俄国人伤亡3000名、被俘获数百名。这人的名字叫做“葛尔丹”


关河南望


例如大福读史、龙拳舞秀、庭州行者、静夜史回答非常很好,那我个人认为就说几点吧。

《尼布楚条约》到底平不平等,说白了就是西伯利亚是不是中国的,中国占领过吗?

1、其实西伯利亚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属于关内道,武则天时期突厥复国失去了,唐亡9年之后契丹立国,200年都是。后来蒙古人来了,属于大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属于岭北行省。元亡之后,蒙古人北逃,明朝时期属于鞑靼、瓦剌部落。清入关前俄国人占领,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签订《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界约》,西伯利亚彻底成为俄国领土。其中,《布连斯奇条约》80余万平方公里送给俄国。

2、抛开自古以来就是我的领土论。按1500年国际惯例,谁占领就是谁的。1650开始,俄国囚犯哥萨克人已经进入黑龙江,1657年建立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那就是俄国人的了。康熙皇帝为了切断俄国人支持噶尔丹,稳住后方,集中兵力消灭噶尔丹,才对俄罗斯用兵,驱逐俄国人,在谈判中用第三种方案签订《尼布楚条约》。就是我们看到的1820年清朝疆域图。


阁楼里的灵光41226237


第一个需要明确的是,尼布楚条约完全是清政府与沙俄在热(鸡)烈(飞)友(狗)好(跳)的氛围下签订的平等条约,是双方坐在牌桌上,你来我往,相互博弈的结果。据史料记载在合约缔结后清政府还准备了盛大的招待晚宴,小酒喝着,小嗑唠着,就差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了。

无论自己牌技烂、人品差还是对方出老千,但是都不改变一个事实,你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不是强迫的,如果非要说强迫的话,从体位上来讲玄烨应该属于上面那位。

清政府手里握着两个王炸四个二,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俄国沙皇在派出谈判团队前也是辗转反侧几夜不眠不休了,为了心心念的远东,向东打开出海口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但是沙俄正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两边都咬着不撒嘴,俄国熊虽然体格大但也没有多余的一兵一卒去支援远东战场。

地利。沙俄是劳师远征,一路从西伯利亚走来,在中国家门口、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修了两个要塞,清军几次清剿都是大获全胜,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就是清军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即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是被迫议和。

人和。人和就更加明显了,苏武同志一千多年前就在贝加尔湖附近当过几年驻村干部兼任羊官,群众基础深厚,深受当地牧民爱戴。当地部族听说清政府的外交部长索额图来谈判了,纷纷表示将坚定政治立场,同中央保持一致,打沙俄他丫的。说一句民心可用一点也不为过。

清政府手里明明握着一副好牌,怎么就没有乘胜追击给他娘的团灭了?反而签订了一个妥协的、充满争议的合约呢?

三点原因:领导重视大于一切,准噶尔才是康熙碎碎念的对象;外交部长不懂外交,外行领导内行害死人;两位西方传教士提前上演了清版无间道,堡垒往往是被从内部攻破(详细原因解读请参看我的上一篇文章:面子和里子,康熙和沙皇谁才是战争的真正赢家)。

但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事人之一的沙俄对条约内容不满意,认为对他们不公平,利益受到了损害。俄国熊为啥不满意,他们翻过乌拉尔山脉,一路向东,占有了广阔的西伯利亚,眼看到出海口了遇到了清政府这个障碍,只得暂时忍让,从他们的国家利益出发当然不满意。

而另一方当事人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康熙大帝那是相当满意,认为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和安全。在康熙心中,沙俄的威胁远远小于眼前的准噶尔,麻溜的摆平沙俄才好腾出手来收拾准噶尔了。而中原才是真正心向往之的地方。

中国网民看到贝加尔湖那清冽的湖水,再回首尼布楚条约那是相当的不满意,认为是丧权辱国的失地条约。

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呢?

欢迎大家点击关注,与您一起连古通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