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兵马数万,各路援军正在路上,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

__小易


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很多人是有三国情结的,也特别偏爱某一位三国人物或某一方势力,所以每当他们失败甚至灭亡时,就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慨,比如蜀汉政权灭亡那一刻。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禅当时听从了谯周的劝言,递了国书送上玉玺向邓艾投降,又命姜维归降,当时蜀国献上的人口兵力物资数据是: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痛心,蜀国尚有十万兵力,物质并不匮乏,怎么就降了呢?对此,六甲番人也深为惋惜,不过惋惜的却是蜀汉后继无人而已。

《三国演义》是小说,所以有些数据会有水分,比如蜀汉投降前,后主曾拨成都兵将七万与诸葛瞻,让他率兵出成都至锦竹阻击邓艾,当时邓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这里的兵力数据七万和三万都是明显是夸大了,挤掉水分,蜀汉出战的中央部队大约在两到三万之间,而邓艾偷袭阴平,到江由时只剩下两千魏兵,取了江油马邈的降兵加上就地补充的兵员,最多一万兵力。

锦竹对决,蜀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诸葛瞻指挥疏于战备的三万弱军,魏国是优秀统帅邓艾率领士气正旺的一万精兵,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此后,邓艾重新整合了部队,收编了蜀国降军,至少兵力会扩张到两万以上,当他打到成都城下,当时形势正如谯周分析的,刘禅已无路可退。

此时就算刘禅听从五子刘谌之劝,就地紧急动员,征召数万兵力,没有良将守城,恐怕是守不住成都的,也等不到姜维回师救援之时。

至于弃城逃亡,也行不通,刘禅不类其父刘备,心志并不坚韧。奔南中七郡,想来无法借用蛮兵之力收复成都,甚至可能会被南蛮扣住当成大礼送给魏国。如投孙吴,也只能称臣于吴,恐无东山再起之日。

兵力处于劣势,臣属无心死战,君主暗弱无能,刘禅的投降是必然的,不足为惜,而从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刘禅此时的投降是好事,可以促使三国归一,也可以减少华夏内耗。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先来分析一下当时蜀国的兵力及其分布,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蜀国有10万军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姜维在剑阁所率约5万人。

魏国大举伐蜀,出动了接近20万大军,由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的钟会统帅,邓艾为副将。钟会率领主力十几万人与蜀将姜维对峙,姜维凭借剑阁天险,只凭几万人马就把钟会主力十几万人挡在剑阁。那边厢,副将邓艾带领三万精兵绕过剑阁天险,走阴平小道,从德阳进入江油、左儋道,到达绵竹。

第二,诸葛瞻在绵竹所率2万人左右。

邓艾绕过剑阁姜维主力直取绵竹,姜维已经顾不上,只能靠绵竹守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瞻率军在绵竹和邓艾决战,一战而败,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邓艾得胜后,继续进军成都。

诸葛瞻带去绵竹迎战邓艾的兵力,其中一部分就是成都守军。换句话说,随着诸葛瞻的失败,成都守军被进一步削弱了。

第三,当时的成都到底还有多少兵力?

咱们可以做一个统计,按照当时的史料记载,蜀中有28万户,人口约94万,带甲之士约10万。这10万人约有5万在剑阁,由姜维统帅,和钟会十几万大军对峙。除了绵竹损失的约2万人,还有一些蜀军散布在蜀中各地,把这些散兵集中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这样算下来,成都守军大约有2万。

不过,成都守军的一部分被诸葛瞻带去绵竹损失了,剩下的人估计顶多2万左右。尽管这是首都部队,但承平日久,而邓艾所率军队在绵竹之战后大约也是2万,而且是精兵。再加上诸葛瞻在绵竹战败,成都守军坚守首都的信心大为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觉得与其守卫后被攻破,不如主动投降。

也许有朋友会说,南中不是还有蛮王孟获的军队吗,不是被诸葛亮收服了人对蜀汉很忠心吗,为什么他没赶来成都救驾么?

大家忽略了一点——南中蛮人的青壮力,早在十几年前就被诸葛丞相陆续调出补充到各地,相当一部分则被征调到军中。邓艾逼近成都时,南中已经是一个空壳,根本无力驰援成都,就算真有心,时间也来不及,毕竟从征发军队到发放武器到筹集粮食,需要不短的时间。

还有人可能会说:就算兵力不足,但成都好歹也是蜀国的都城,城高池深,城中虽然正规军不多,但还有大批民众,随时可以征发数万青壮补充到军队里,这些青壮用于野战当然不行,但用于守城问题不大。邓艾尽管在绵竹打赢了诸葛瞻,但魏军的危机依然存在,毕竟是一支孤军,不仅各种补给要靠自己,而且前有成都坚城,后有剑阁的姜维主力,如果刘禅下决心坚守成都,拖都能拖垮邓艾。

也就是说,形势还没到万不得已,刘禅为什么选择了投降?

这需要谈谈刘禅这个人。

刘禅真是史书上记载的“乐不思蜀”的傻子吗?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各种解读,会比较认同下面的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才是最高明的选择,否则,估计酒席一完,就是他人头落地的时候。所以,刘禅并非无能昏庸之辈。

再看一下当时的大势。魏国的地盘远远大过蜀国,人口更是达到了1200万之多,是蜀国的十几倍。刘禅心里清楚两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并不是依靠几个好将军运用智谋就可以弥补的。就算打退了魏国这次进攻,这样的差距依然存在,魏国还可以继续对蜀国保持进攻态势,直到彻底击败蜀国,打下成都为止。

这一次,如果豁出命来和邓艾死扛,或许有可能耗死邓艾,甚至可能全歼这支孤军。然而,和魏国的血仇也彻底结下了,将来魏国打过来还是死路一条,而且没有余地和退路,会死得更惨。

因此,还不如早点开城投降,可以免除一场兵灾,自己得到一个不错的结局,同时,也让四川的老百姓躲过一场浩劫。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

别忘了,当年的刘璋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在刘备兵临成都后没有选择抵抗,还四川一个和平。刘禅这么做,站在整个民生民计上看,其实没什么大错。或许,这也是刘禅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吧。

陈寿:《三国志》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这个说法不准确,当时成都并没有数万兵马,而且唯一的援军也神秘消失了,刘禅的处境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好。

一、成都守军不足五千。蜀汉灭亡时,全国有十万军队,分布情况是这样的。1万左右驻守在南方,防御南蛮入侵,由霍弋指挥;两千人驻守永安,防御东吴,由罗宪指挥;主力部队由姜维、廖化、张翼等人指挥,先是坚守剑阁关,后来突围至郪县,军队人数大概在8万左右;而留守成都的兵马估计不足5000人。



二、援兵神秘消失。据《三国志》记载,263年刘禅召永安都督阎宇驰援成都,阎宇留下两千人给罗宪,自己带领其余士兵驰援成都,这是唯一可查的援兵。但这支援兵很神秘,一是人数未知。据阎宇只留下两千人给罗宪推算,援兵的数量不会很多,大概5000左右的样子。二是下落不明。史书并没有记载阎宇的下落,刘禅唯一的援军就这样神秘消失了。

那么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呢?

一、诸葛瞻战死,禁卫军全军覆没,刘禅手里已经没有底牌。邓艾偷渡阴平,攻破江油,刘禅慌忙指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禁卫军前去阻截,这禁卫军是刘禅最后的底牌。但诸葛瞻却在绵竹关被邓艾的疲惫之师击败,全军覆没,诸葛瞻和诸葛尚战死。消息传来,刘禅已经是惊弓之鸟,因为他身边已经无兵可用了。


二、姜维无力救援成都。姜维率领蜀汉主力在剑阁关拖着钟会的十多万人马已经非常不易。一旦分兵回援成都,剑阁关恐难守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姜维主力只能坚守剑阁关,刘禅没有救援。

三、刘禅意志薄弱。刘禅长期养尊处优,并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意志品质较为薄弱。其实刘禅大可以依托成都坚持抵抗,想必邓艾所部短时期内也毫无办法,蜀汉不至于那么快就灭亡。如果刘禅真这样做,那他就不是阿斗了。


四、蜀汉政权不得民心。蜀汉集团是外来政权,益州士族长期被压制,他们并没有真心支持蜀汉。而蜀汉后期政治腐败,穷兵黩武,益州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在存亡时刻,没有人劝刘禅抵抗,而是纷纷劝他投降,甚至包括张飞的儿子张绍。刘禅也只能投降。

五、蜀汉实力有限,灭亡是迟早的事。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根本无法和曹魏抗衡,被统一是迟早的事情。刘禅投降也可以看作是顺天命而行。


石头说历史


成都并没有兵马数万,路上也没多少援军,所以刘禅非投降不可,没资本再守了。这一点,只需要统计一下蜀汉的总兵力,及其分布位置,就可以判断出当时蜀汉陷入了何等窘境。

诸葛亮之世,蜀汉北伐军长期是十万人的规模,此外防备东吴和西南少民,以及京师卫戍军宗还得有一两万;蜀亡时魏国检查户口,得兵十万,除去魏灭蜀之战中的战损,也差不多跟诸葛亮时代符合。看见,蜀汉的军力总共是十一二万人。

到了姜维时代,我们可以估算一下蜀汉的兵力分布,姜维带到沓中屯田的,是蜀军的主力,大致五万人。东线罗宪等人防守东吴的部队,长期一万人左右;防守南中的霍弋,也是长期一万人左右。汉中重地,汉、乐二城一两万人没问题,还剩下五万人。

魏军大举攻入汉中后,总兵力十余万,分兵围住汉、乐二城不攻,继续南下剑阁。刘禅派廖化、董厥等带兵增援姜维,怎么也得有万人,这样成都还剩四万人。等到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刘禅让诸葛瞻带兵去抵挡,军队三万人,应该是成都禁军里最精锐的部分了。

但是诸葛瞻一向藉父之名,是一个无能之辈,坐视邓艾从险地出来背水一战,而不是去堵住险要的口子,结果一战之下全军覆没。这样的话成都的蜀军就只有一万人左右了,面对邓艾的乘胜之兵,确实是有一定危险。

但实际上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如果刘禅能够凭仅剩的蜀军守住成都,撑到姜维分兵来救,那还是有可能歼灭邓艾的。但是一来刘禅个性比较软弱,二来谯周代表益州本地豪族发言,表示不支持蜀汉,这样的话守城战也未必能撑得下去,权衡利弊之后,刘禅就决定投降了。


文史宴


有不少人认为刘禅无能?大错特错!刘备有四子,老大早死,那么刘备还有三个儿子,若真是刘禅无能?刘备为何不传位其他任何一个儿子呢?三国中诸葛亮辅佐刘禅二十年,诸葛亮死后刘禅独自掌握蜀汉二十八年!若真是刘禅无能,这二十八年蜀汉早就乱了!有这么个典故,刘禅和司马炎在一起听曲看舞,当时看的魏国的舞蹈,这是司马炎的一个谋士让换成蜀国的舞蹈,这时司马炎问刘禅想蜀国不,刘禅回不想,这时刘禅的谋士给刘禅说如果司马炎再问,你就说十分想念蜀国,刘禅点头,过一会司马炎真问,你想蜀国不,刘禅说我特别想蜀国,司马炎问刘禅是不是你谋士叫你这么说的,刘禅回答,对呀!就是他叫我这么回答的。司马炎最后对他身边的人说,世人都说刘禅老实,看来他还真是个老实人呀,所以慢慢的就对刘禅放下戒心了,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虽然当时成都有几万兵马,各地援兵也在勤王,但是偏安一隅终究灭亡是迟早的事!在那时候刘禅选择投降是最明智的,因为他还有本钱对抗,当他没有本钱投降时,怕是另一个结果,大智若愚形容刘禅一点都不过。他的善终和他在还有本钱和司马炎对抗时而选择投降多少是有些关系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冯伟61162443


后主刘禅是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亡国之君,相比其父昭烈帝刘备、丞相诸葛亮等人,他在后世得到的评价一直很低。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七年,东吴永安六年(263年),魏军大举进攻蜀汉,从一些细节里,悦史君给大家分析一下刘禅投降的原因。

第一,姜维大军在外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了蜀汉最著名的大将,多次领兵攻打曹魏,导致蜀汉国力更加虚弱。

曹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东吴永安五年(262年),姜维认为太监黄皓干政,请求刘禅杀死黄皓,没有成功,姜维担心自己会有危险,就率军到沓中避祸。

魏军来袭时,姜维被邓艾、钟会等人牵制,一步步退到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

姜维虽然成功挡住了魏军进攻,但邓艾出其不意偷袭成都,让他鞭长莫及,悦史君认为,这是一大失策。

第二,东吴救援不力

魏军攻打蜀汉后不久,东吴就收到了求援信,也派出了大将军丁奉、将军留平袭扰曹魏,将军丁封、孙异领兵帮助蜀汉。

然而,东吴此时的情况并不乐观,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援助行动迟缓,悦史君认为,这也是没有切实考虑的后果。

第三,成都守备空虚

刘禅得知魏军进攻后,先派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到外围防守,邓艾逼近成都时,又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战斗,结果诸葛瞻父子在绵竹阵亡,成都已经无力守护。

这时,群臣对守与降意见不一,光禄大夫谯周带头主张投降,刘禅最终投降。

……

题干中说成都有数万兵马,实际上并没有,各路援军虽然在路上,但距离成都还有点远,解救不了危局,蜀汉灭亡后,曹魏统计蜀汉兵力,一共十万二千,而三路攻打蜀汉的大军,就有18万,可见蜀汉的灭亡绝非偶然。

事实上,悦史君认为,刘禅的选择对蜀地的老百姓是一个好事,避免的大的兵祸波及。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刘禅本不想投降的,若是能支撑下去,哪怕是苟延残喘,谁愿意去做亡国君呢?

刘禅之所以选择投降,是逼不得已的事情。毕竟这时候的蜀国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内部人员是矛盾重重。可以说这时候的蜀国,无论朝廷内部,还是疆场上都没有能挽救社稷的能人在了。

其实让属国元气大伤的事件,不是来自外部的曹魏,而是来自蜀国内部的斗争,蜀国的内斗在诸葛亮死后,就开始上演了。

当时蜀国硕果仅存的能打善战的人就剩魏延一人了,可是魏延这个武将,他和诸葛亮的秘书杨仪的脾气不对路,两个人经常因此而大动干戈。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好,他还可以镇住魏延,诸葛亮一死,魏延就觉得当今蜀国没有人能比的上自己有威望了。

当杨仪说要撤兵的时候,魏延偏不撤。等到杨仪真的走了,魏延赶紧跑到杨仪前面去了,还把后面的桥和路都毁掉了。

魏延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他被以谋反罪而害死了。魏延这么勇猛的将领一死,蜀国能征善战者已经聊聊无几了。

还好这时候有个姜维在苦苦的支撑着苦局,但是,光靠姜维和司马瞻能守的了几时呢?

当曹魏的大将邓艾率领几十万大军来攻打蜀国的时候,刘禅就开始着急了,他是真的心急如焚,因为之前的曹魏哪里对他们蜀国动过这么多的兵力呀,

邓艾的几十万大军一杀来,那蜀国铁定的是玩完的。

刘禅召集手下大臣商议如何办的时候,大臣的意见是分两派。但是,这两派的的意见到时很一致,那就是逃跑。

一派说逃跑到吴国投靠孙权去,一派是说往南逃,逃到南蛮之地。

这样的结果岂是刘禅想听到的,但是,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别的办法。

就在这时候光禄大夫谯周站出来发话了,他告诉刘禅如今你是哪里逃都逃脱不了了。先说逃到吴国,自古至今你有听说过在人家国土上当皇帝的国君吗?

你一旦逃到吴国,就必须要向吴称臣,既然是称臣,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强大一点的曹魏政权来投降呢?

这个天下早晚会被强大的曹魏统一,所以,投靠曹魏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再说为什么不能向南逃?

因为南边是诸葛丞相派兵打下来的,人家本来对我们就不服气,因为惧怕我们而每年给我们上税。

这时候我们成了落汤鸡了,再去投靠人家,人家怎么可能收留我们呢?他们对我们不趁火打劫,就算对我们客气的了。

谯周说完这些话,大臣们全部不发言了,这说明谯周说到了大家的心中。最后刘禅选择了谯周的意见,开城投降,刘备一手建立的蜀汉,就是这样败在了刘禅的手中。

其实最主要的是,现在的蜀汉已经没有力挽狂澜的人了,全是一些无能之辈。这样的人岂能不亡国?


史学达人


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因为刘禅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随着诸葛亮、姜维的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蜀国国力大减已经无力抵抗北方魏国了,即使当时拼死抵抗也只是苟延残喘,不可能翻盘。刘禅看的很透彻,所以干脆投降,既保护百姓免于战火,又为自己和家人换一个不错的待遇。在亡国之君中刘禅是少有的长寿善终之人,一直活到64岁,子孙满堂。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至262年(景耀五年),姜维对魏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结果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胜多败少。姜维虽然擅长军事,但自费祎死后,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姜维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不如前,陈祗死后,黄皓更是对姜维产生了威胁,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可以说蜀汉灭国前,三国势力均衡已经打破,蜀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吴国内乱频频陆氏独木难支,北方魏国已经形成了以司马氏为核心的新统治集团力压吴蜀,特别是九品中正制的确立,魏国尽收天下士族之心,天下一统大势已成。

刘禅正是看到蜀汉已经没有希望了,所以才开城投降,免得自己一家身死国灭下场凄凉。


当狗容易做人难


成都根本没有兵马数万,各路援军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刘禅确实没有资本打下去了。

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蜀汉的兵马情况。


历史上,蜀汉灭亡时《三国志》记载“士兵十万二千”,这是刘禅降表上的数字,是魏军进攻前蜀汉的全国总兵力。具体的,姜维在沓中有3-4万,成都有4万左右,汉中有1万多,其余东部、南部等要地有1-2万。

后来邓艾、诸葛绪夹击沓中,姜维从阴平桥头撤退,成都派廖化、张翼驰援姜维,钟会攻克汉中,进军剑阁。

(钟会)

后来,魏军钟会吞并了诸葛绪,总兵力应达到14-15万。邓艾偷渡阴平,兵力大约是2万人左右。

成都方面,姜维汇合了张翼、廖化、董阙,还有4-5万人,在剑阁挡住钟会。汉中的军队不是覆灭,就是被围困。成都还剩下2万人左右,东部、南部等地有1-2万。

再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后,诸葛瞻带领成都主力部队迎击,惨败。成都剩下的兵力应该不到1万,而且接连丢失土地,军心动荡。也难怪刘禅害怕投降了。

至于所谓的各路援军,首先姜维的4-5万人已经被钟会绊住,东部的援军已经加入了诸葛瞻军团。所能指望的援军,最多就是南中回来的几千人。至于东吴方面的几万人,首先路途遥远,其次蜀汉敢不敢让他们入境还两说。刘禅真是穷途末路了。


再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后,成都还剩八万人马,诸葛瞻带走7万,只留下1万人守城。后来诸葛瞻被邓艾围攻,基本全军覆没。于是成都就只剩下这一万人了。援军什么的,也别指望了。


所以,刘禅的投降该不该姑且不论,当时局势确实相当凶险,并不是说完全能打赢的时候,纯粹因为刘禅废材而投降。


巴山夜雨涮锅


公元263年,经过了多年的屯田,养民政策之后,曹魏的实力愈发强大,便开始着手伐蜀工作,起兵18万,分三路进攻!

蜀上将姜维率大军在剑阁与魏军相持,双方一时之间难分胜负,互有进攻,但都已试探作为主要目的!

为了打破僵局,邓艾亲率3万大军,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至此坚守42年的蜀汉政权灭亡!

在邓艾大军围困成都的时候,后主刘禅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商量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办!参会人员是蜀汉大臣!会议进行时,基本上确定了大体方针—逃!关于这个逃到哪里去,蜀汉大臣,进行了一番激烈讨论之后没有结果!

一般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正面人物出场,大骂逃跑理论者,果不其然,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改变蜀汉命运的人物登场了—谯周!先大骂逃跑理论者,再有理有据的告诉刘禅逃跑行不通!

这个时候,参会人员都望向谯周,刘董事长也看着谯周,此刻谯周缓缓说出两个字——投降!

好了,我们还是来分析一下吧!为何蜀汉要走上投降这一条路,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蜀汉政权的大军在哪里,在剑阁呢,回得来吗?回不来!姜维手上的哪点兵力能够抵住曹魏主力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还妄想姜维能够打败曹魏主力军队,回师救援?

既然姜维救不了,其他人呢?也救不了,提问者说城都有几万兵马,这其实要大打折扣的,驻守成都的主力军队早在绵竹就已经伤亡殆尽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疆场,也算没有埋没其父的名声吧!

绵竹丢失之后的蜀汉基本上在军事上是一个完全落败的局面了,军事上打不过,那么其他方面呢?

政治上,中央在曹魏,蜀汉属于割据政权,中央政权统一割据政权情理之中,首先政治上就先输了一筹!

经济上,曹魏通过休养生息之后,愈发的强大,反而是蜀汉政权在北伐和内耗中不断被耗死,蜀国府库只有5000两金,粮草连两个月都支撑不了,可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人心上,(我们抛开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吧!)此时的蜀汉政权,人心在曹魏,蜀地的百姓翘首以盼王师,期待曹魏解放自己!

内部班底上,曹魏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司马氏通知,相对稳定,蜀汉政权内部矛盾重重,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刘璋父子旧部,三大政治势力将这个原本就千疮百孔的蜀汉,变得更加无法延续!

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人心上,内部班底上,蜀汉都输了,这个仗还怎么赢!纵使刘禅坚守成都,等待姜维回师救援,钟会也会不断的派兵增援邓艾,即使坚守,蜀汉政权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数月或一两年光景!

刘禅选择投降,实乃是蜀地百姓之福,让成都得以保全,刘禅在此时选择牺牲自己和蜀汉政权保全成都百姓!当然曹魏也没有亏待他,让他安享晚年,这对于刘禅,对于蜀地百姓,对于曹魏,对于天下都是具有意义的!


当然,我是一家之言,娱人一笑,各有见解,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