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暮云斋主


东吴不趁机复国,是因为江东士民对东吴没什么感情,反而对西晋感情不错。

题主指望西晋灭亡后,东吴的人复兴大吴,实在有些太天真了。历史上确实有前朝闹复国的,但闹起来的有几个?说得最久的也就是反清复明罢了,那也是因为满族是异族入侵。

下面我们看看为什么江东的人不反晋灭吴呢?

首先,东吴本身得国就不正。汉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多数人拥戴的大一统王朝,东汉灭亡后,曹魏宣布本国获得了东汉的禅让,蜀汉则宣布本国是继承了东汉的法统。唯有东吴,孙权在221年先对曹魏称臣,然后在229年自己称帝,属于曹魏的藩属国叛变独立,名分是不正的。

其次,东吴从一开始和江南世家大族就是相互利用、相互斗争的关系。两者并没有休戚与共的感情。

第三,东吴末期十余年,是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把江东的士族和百姓折磨得苦不堪言,东吴的民心丧尽,所以晋军南征,几乎是势如破竹,望风而降。

第四,西晋占领东吴后,司马炎废黜了孙皓的苛政,还对东吴地区免除二十年赋税。这使得江东百姓对司马炎心存感激。

从西晋灭吴到五马渡江,已经过了30多年,江东人心早已属于西晋。加上司马睿和王导等人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安抚、拉拢江东本地的士族,因此东晋才得以在江东扎下根来。


巴山夜雨涮锅


这个问题很有趣,其实大家比对一下地图就会发现,东晋其实就是当年东吴的翻版。



至于说东晋这个政权,也只能算是一个流亡政权罢了。自古都是得中国(也就是中原)者得天下,东晋却把中国丢给了胡人,自己跑到南方去称正统。说句实话,南方士族随时可以不认它这个正统。

至于说为什么最后东晋成功巩固了统治,还是利益二字。对南方士族来说,东吴也好东晋也罢,都一样,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处理外来势力与本地势力的关系向来很难。蜀汉坚持抑制益州土著,结果益州人喜迎魏军。东吴把政权交给了南方士族,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

而东晋想要在南方站稳,也必须依靠南方士族。但东晋不能学东吴去把北方流亡士族边缘化。如果没有北方士族的支持,东晋就会失去正统性。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的当口,占据了中原的胡人已经开始论证胡人得天下的合理性了。东晋要想当正统,就必须有北方士族的承认。南方在当年还是蛮荒之地,你总不能指望南方士族吧。

于是东晋选择促成双方和解。重臣王导带头学吴语,给足了南方士族面子。东晋又在南方士族势力不大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来安置北方士族,也照顾了北方士族的利益。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这里的顾骠骑顾荣来自于江东大族顾家。这番对话形象说明了双方的关系。北方士族承认南方士族是南方的主人,南方士族则拥护东晋的正统地位。就这样,东晋的地位得以巩固。


攸扬拾羽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以后,西晋一度统一全国。在公元280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终于灭掉东吴,实现了三国归一统。不过,由于司马炎的子孙后辈碌碌无为、相互倾轧,所以这个西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

公元317年,西晋在立国不到52年(265-317)的情况下,就被匈奴铁骑所灭,北方全部沦陷。琅琊王司马睿南逃入建康,在东吴的故土上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时距离西晋消灭东吴仅仅才过了37年而已,那些残存的吴人为什么不趁乱复国呢?

事实上在西晋灭亡前夕,已经有人打着为吴国复国的旗号造反,只是没有成功。在公元310年,南方的吴兴郡人钱㻅便拥立孙充(吴国末代皇帝孙皓的儿子)为帝,打着恢复东吴的幌子造反。可是南方并没有多少人响应他,所以钱㻅、孙充都相继被晋人杀了。随后,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也试图通过造反来恢复吴国,但结局同样是被杀。此后,便几乎没有人再打着东吴的旗号造反了。
(五胡乱华,中原沦陷)

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东吴没有影响力了,而是江南的士族普遍地被晋人收买了,所以真正愿意造反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在魏晋时代,江南实际上处于世家大族的统治下,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要知道,东晋为了在南方站稳脚跟,大量笼络南方的士族,利用“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的世袭特权,所以像王氏、谢氏这种江南大族都愿意死心塌地地归附晋室,谁还会去思念已经灭亡的东吴呢。

对于士族而言,不论是东吴还是东晋在统治江南都没有差别。谁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拥护谁。司马睿当初在南方建立东晋的时候,严禁官兵去骚扰士族的宅院和妻女,同时又和王氏家族(士族代表)关系密切,这等于是在告诉江南的士族们,东晋与士族的利益一致。而相反,东吴末代的皇帝孙皓是一个有名暴君,他在位时期做了许多伤害江南士族利益的事,所以没有多少士族是真正愿意恢复东吴统治的。


历史的荒野


事实上,东吴政权并不怎么好。

孙策孙权一直对四大家族进行压制,甚至扶持中小世家乃至寒门崛起。所以,孙权晚年亲自上阵,蛮横杀死顾雍,逼死陆逊。就是孙家与四大家族斗争的公开化。

归根结底,孙家政权是暴发户,是县乡小世家倚仗孙坚孙策的武力建设起来的。所以四大家族看不起孙家。而孙权死后,经过孙俊孙琳诸葛恪连续动乱之后,新贵族和寒门基本被扫除干净,江东政权实质回到四大家族控制下。

话说到这,西晋灭亡,江东世家谁会支持残暴的孙家再起?

四大家族同样看不上司马睿,也知道司马睿的政权基础是外来的南渡世家,不会为自己做主的。只是王谢这样的世家,还有现有政权都必须延续正统性,司马睿做傀儡最好。


四川達州


公元316年,匈奴军队攻入了西晋临时都城长安,晋帝司马邺成为了刘聪的奴隶,西晋彻底灭亡了。

西晋灭亡了,北方一团糟,但战火并没有延伸到东南,按道理这是东吴复国的最好时机,毕竟东吴亡国并不是很久,才36年而已。

那东吴真的没有抓住机会复国吗?

其实东吴还是有复国运动的,早在亡国后没多久,由于有些原吴国大臣受到的待遇不如以前,对西晋统治很不满,在局部地区还是有多次复国运动的。

而在西晋灭亡前夕,吴兴豪族钱璯趁机想助东吴复国,他拥戴了孙皓之子孙充为吴王。即便在东晋建立后,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也还曾起兵复国。

但东吴的复国运动得到的支持太少了,士族大多数并没有站在老东家东吴这边,就连平定钱璯兴吴的大将周玘都是原吴国孙权爱将周鲂之孙,周鲂的周氏是当时江东数一数二的豪强家族。所以说东吴气数已尽,支持东吴复国的已经远远没有支持东晋的多了。

那为何原来的大族会选择抛弃东吴,选择支持司马睿呢?

其实并不难理解,对于士族来说其实谁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自己好处,维护江东士族的利益,谁给自己利益多,他们就支持谁当皇帝,而离的最近的西晋皇室司马睿是比已经没落了的孙氏更有资格,毕竟资源、背景都要强的多。

而且当时的司马睿相当谦虚,他甚至拉低了身价去面见各大士族,还说了一句相当谦逊的话,即“寄人国土,心常怀惭”。意思差不多就是我来到了你们的地盘,我心里很惭愧。他的谦虚让士族很有好感,他们觉得扶持这样一个主子,将来他成了不会亏待自己。

除此之外,当时的司马睿还相中了一对特别厉害的兄弟,即王导、王敦兄弟两人。他们两人十分厉害,帮助司马睿周旋于士族之间,不仅让南方士族拥戴司马睿,还使得南迁的北方士族也没有意见的拥戴他。

其实司马睿的东晋王朝一定程度上就是王氏兄弟帮他奠基的,尤其是王导他是出力最大的。司马睿对王导也是十分感激,完全信任他,甚至叫他“仲父”,将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夏目历史君


东吴不是不趁机复国,而是没复国成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孙家子孙都有过行动。

1、公元310年,司马越征召吴兴人钱㻅(西晋建武将军)进京救援洛阳,当时的西晋已经摇摇欲坠,刘渊的汉赵实力强大。钱㻅不想去送死,于是扯旗造反,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然后他劫持了孙皓的儿子孙充,把孙充立为了吴王,打着恢复东吴的幌子造反。可能是孙家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和号召力了,没多久钱㻅就把孙充杀了。琅琊王司马睿派郭逸讨伐钱㻅,江东士族周玘起义兵联合郭逸将钱㻅击杀。

2、公元318年孙皓的儿子孙璠谋反被杀,史书对这件事一笔带过,至于有没有起兵不得而知,我猜想是没有的。

东吴想复国还是很难的,江南人民并没有多么还念东吴,江南一直是士族大家在统治,没有东吴、没有西晋一样运作,所以当中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还是相对太平。当西晋王朝不行的时候,江东士族也曾想有类似江东孙氏父子的人物来统领和保障他们的安全。比如:陈敏意图割据江南的时候,一开始江东的很多大族是接受的,像顾荣、甘卓,甚至包括周玘一开始也没站出来反对,只是装病不接受官职。但是后来士族发现陈敏一家子不是这块料,就联手将陈敏干掉了,陈敏的大军看见江东士族代表顾荣根本无心战斗,直接崩溃。

那江东的士族大家为什么要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在东吴灭亡后,西晋对江东士族可以说是很照顾的,江东的士族并没有因为亡国而受到打击,反而获得了很多特权。所以江东士人是高高兴兴的归附了西晋。那一刻起他们都是晋人了,西晋灭亡后他们要恢复也是恢复晋。东吴又不是大汉能延续几百年,在百姓心里根深蒂固。但是江东的士族们也不是慈善家,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当司马睿来到建康,一个多月了也没人鸟他,江东士族是在观察这个司马睿到底行不行,最后在王敦王导导演的一出大戏后,这些人相信司马睿行了,所以支持司马睿了,但是同时也引来了另一个矛盾,那就是江南士族和江北来的士族之间的矛盾。


在野猛将


因为吴国的皇帝基本都是暴君一类的人,而且在政策方面,从开国皇帝孙权开始到末代皇帝孙皓,都是属于打击世族的类型。而晋朝的国策是九品官人制。


九品官人制度是什么意思呢?我这么解释吧,印度啊三知道吧,一出生是什么等级,你一辈子,你所有的后代就都是什么等级了,永远改不了。重点还不是这个,重点主要在于你永远改不了你的社会等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所以江东的世族会支持东晋建立,皇帝只是个符号,真正掌权的都是世家。

所以南方当时的人,在候景造反时都愿意随候景去干。


无涯626


感谢问答。我想先讲一个故事:东吴灭国后,吴主孙皓面见司马炎,司马炎说:我给你在这准备好座位,已经很久了。孙皓也说,我在东吴也给你准备好座位了。孙皓的话一语成谶,短短几十年,司马氏就丢了江山,逃到南方苟延残喘,建立小朝廷了。

至于为什么不重建东吴?你就不了解江南世家的心思了。江南世家长期占据当地的土地和人口,具有十分庞大的势力,世家内部互相通姻,以保持自家的财富。东吴孙氏从声望上,比不上那些氏族,而且孙氏也是外来户,建立东吴也是与那些世家妥协的结果。

到东晋的建立,五胡乱华后,大量北方世家大族和司马氏皇族南下,当时人称“五马下江南,一马当先”。这所谓的一马就是司马睿,琅琊王在西晋的地位不算太高,只是山东的一个分封王国。为何司马睿能建立东晋?这离不开两个人,王敦和王导,他们本身就是山东豪强王氏的子弟。二王为司马睿出谋划策,提供财富,还帮助司马与江南氏族谈和。因为大量侨姓的北下和司马睿的丰厚官位,江南氏族妥协了,转而支持司马睿,王氏地位也极度上升。“王与马,共天下”。

还有一个原因。东吴孙氏在江南的统治极其残暴,尤其是孙皓。孙家对于江南氏族打压力度很大,导致孙氏复国在江南氏族中得不到支持。


涑水司马


政治永远和气节和利益相关。

东吴亡国原因是外有强敌西晋的压迫,内有吴内部的腐烂。蜀汉灭亡,西晋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其实力还是完整保存,之后西晋对东吴展现出压顶之势,东吴败亡也是旦夕之间。与此同时东吴的统治者孙氏并没有励精图治,末代皇帝孙皓残暴, 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孙氏对于东吴来说是外族,其统治的基础也是建立在给吴中大族以权力。孙权晚年多猜忌,陆逊就死于孙权之手,孙权死后东吴政治更动荡,杀戮常伴于朝中。在这种混乱的内部环境中很难产生一个强有力对抗外界的力量,就像南明一样,内部不安定,所谓的气节的凝聚力也卑微不堪了。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在这种环境中,利益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下,正统皇帝司马氏在北方士族王氏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权变(王导是头号功臣,江南大族子弟顾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也要付出代价,任何依附于其他力量的得位都要付诸以权力,拥护皇室的人也似乎夹杂着政治投机。

这便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司马睿为了平衡王氏的力量,重用吴中大族,本来有亡国之耻的他们重新获得重用,并获得利益当然高兴。不论是当时的孙氏还是之后的司马氏只要给他们大族以权力,大族就比较满足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如出一辙。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南迁的北方士族王氏、庾氏、桓氏和谢氏相继掌权,权力超过本土四大族,有一种压制作用,就如同当时刘备集团荆州帮压制益州帮一样。

因此也就没了东吴复国的事情了。


大眼大世界


江东士族从观望到承认东晋,是一系列博弈后的结果,并不是当真那般顺风顺水,江东士族不过是在权益取舍之后,做出的选择。至于究竟是立孙吴还是什么吴都无所谓

1、司马睿经营江南之初,江东士族处于观望状态,小动作很多

司马睿是八王之乱中最终者司马越阵营。当时西晋朝廷面临外族威胁甚大,而司马睿被派遣到江东地区进行经营,未必不是司马越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而此时江东士族小动作很多,石冰之乱时,江东大族还共同起兵平叛,但是到了陈敏之乱,居然陈敏占据江东1年多,江东士族还都受了陈敏的官,若说江东士族没有配合与默许,谁都不信。

看江东士族大佬顾荣对陈敏的一番话:

今将军怀神武之略,有孙吴之能,……若能委信君子,各得尽怀,散蒂芥之恨,寒谗谄之口,则大事可图也。

于是陈敏“悉引诸豪族委任之”,所以江东士族并不是不想恢复孙吴事业,想把陈敏打造成另一个“孙吴”。

可惜陈敏被陶侃堵住,陈敏的能力受到怀疑,更关键的是,第二年八王之乱就结束,司马越胜出,而此时北方胡人势力还没有到能灭亡西晋的程度。

所以顾荣等江东士族代表一方面对陈敏失望,一方面害怕朝廷找他们算账,于是一边联络征东大将军刘准,一面劝说甘卓反叛。顾荣说的一番话,就明确表明江东士族的态度:如果割据江东的事能成,那我们自当共同努力,但是你看现在的情况,能成么?

而此时司马越也开始着手江东后路,刘弘、陶侃从荆州出兵,刘准在寿春屯兵,两只大军南下,江东士族不得不合作。

接着司马越就将司马睿与王导派到江东进行经营。

但是两人刚到江东是,局面根本没有打开“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直到王敦到来,王氏两兄弟才导演出一番政治大戏,提升了一下声势。

而王敦的到来对于江东士族来说意味着一件事就是朝廷准备要坐镇江东,所以江东士族才归顺。

所以司马睿在江东地区,是依靠朝廷的威慑力加利益平衡收复了江东士族,否则恐怕一个孙吴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孙吴站起来。

2、江东武力大宗钱、周、沈先后被除,江东士族对于侨居士族与东晋朝廷威胁性减小。

荆州先前在陶侃手中,后再王敦手中,始终堵住了江东士族要割据的门户,占据地理优势遥慑,江州在司马睿派王敦讨伐华轶后,由王敦占据。

江东士族的武力大宗,周家兵变虎头蛇尾,王敦二度东进时被对手沈家除掉,王敦之乱平息后,沈家因为附会王敦被除。

江东士族就再也没有威胁到东晋朝廷与侨居士族的武力大宗。更别提割据江东之类的事情。

3、外族矛盾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部矛盾

西晋末的五胡之乱与三国割据不同,五胡之乱毕竟是异族入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南北放下了地域之见,共同御敌。

东晋朝廷建立的情况下,毕竟拥有名正言顺的正统观念,比较得人心,尤其是南渡的北方士族民心。

如果在这种条件下反叛,要面临更大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亡国灭种,所以最终江东士族还是选择了“忠君爱国”。

所以,江东士族不是没有想过割据,但是前提是保全自身利益。从西晋末年的观望到东晋建立,江东士族一直在摇摆,但是最终选择了晋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