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拿破崙戰爭時代炮彈只是實心球,那意義何在?

左傾-45°


那會的滑膛槍精度感人,所以步兵必須要集成線陣齊射,才能有較為有效的殺傷概率。

但這排隊槍斃的陣型也就因為很密集,一個實心球飛過去很爽的好不好。而且法國人那會炮兵都要教一堆幾何,三角函數,方程,力學,而且那會的炮也有表尺,7-800米之內還是能打準的。而且炮也是齊射為準。

然後你如果是一個排隊槍斃的線陣步兵,對面500米開外的敵軍開炮了,會發生啥?

你忽然感覺邊上的傢伙腦袋沒了半個。然後那傢伙後面的人整個肩膀飛了,在後面那個人胸口出現了一個大洞,在後面的人只聽到肋骨碎裂的聲音,然後倒飛出去和保齡球一樣砸倒了一群人。然後你還得聽著鼓點節奏,一點點往前進。自言自語的對自己說如來佛祖,觀世音,文殊菩薩保佑下一枚炮彈不要砸中我。


然後等你隊裡已經掛了1/4的人,你也終於離敵軍還有100米,準備開槍。這個時候對面大炮不塞彈丸了,塞了一堆石子、鐵片什麼的...然後隨著一聲轟,5米寬度範圍,前兩排的步兵全成了血葫蘆躺在地上。再隨著對面線陣步兵的齊射,你終於受不了這個壓力了,跑的比香港記者還快。


瘋狗的輕武


題幹本身就有問題。

拿破崙時代,炮彈不止有實心炮彈,還有霰彈、榴霰彈。

先說這實心炮彈,通俗的說就是個大鐵球。這玩意厲害不?厲害的很!

這就是著名的拿破崙炮,機動性強,適合野戰,主要型號有M1857型12磅(5.44公斤)野戰炮和M1841型6磅(2.54公斤)野戰炮。

常言道“功夫再高,一磚撂倒“。磚頭尚且威猛如此,何況大鐵球呼?你想想,這十來斤的大鐵球,風馳電掣呼嘯而過,鐵皮都給你砸個大洞,砸到人那還了得,粘著就死、碰著就亡,誰能受了。據記載,實心炮彈可以輕而易舉地打穿20排步兵的縱隊。

而且當時的步兵方陣十分密集,四四方方、密密麻麻,人挨人、人擠人,一發炮彈過去,就能砸出一條血衚衕。

為了減少火炮給步兵方陣帶來的傷亡。拿破崙發明了線列陣,以及著名的空心大方陣。

由此可見當時火炮的殺傷力。

實心炮還被廣泛用來攻擊堡壘要塞。那更是得心應手。一炮一炮砸在城牆上,沒幾下就能砸個大破洞。一個個堡壘要塞在火炮的轟擊下,灰飛煙滅。為此,歐洲人又發明了稜堡,以巧妙的角度設計,減少火炮的傷害。


除了實心炮彈,當時還有霰彈,專門用來殺傷步兵和騎兵。彈體外觀呈圓筒狀,外殼是一層薄鐵皮,底部是一個木質的膛片,彈體內裝有鐵質小彈丸。開火後膛片推動彈身前進。彈體離開炮膛的瞬間,火炮內外壓差巨大,彈體外殼無法承受,隨即破裂,內裝彈丸勢必逬出,在空間中形成圓餅狀彈幕。

大概類似於這種炮彈,只是沒有炮彈前部的引信。

大家試想一下,無數的鐵珠在步兵群中飛濺崩裂,何其慘烈。

我國明朝也有使用霰彈的記載。在火炮裡裝上鐵砂。對準敵軍直接瞄準發射。


有多殘暴,大家看圖想象。


上將噯福斯


拿破崙時期,有一炮打掉20條人腿的經歷.



錦衣衛千戶


陸戰不太懂,說說海戰吧。不用一等戰列艦,就巡航艦(frigate)來說,主力火炮可以是24磅炮或32磅炮,比如一門32磅青銅長炮(culverin),發射藥8磅,射出的炮彈大小在橙子和柚子之間,應該比柚子略小。在200碼之內的威力,足以射穿兩英尺厚的橡木船板(不止船板,還包括肋材),假如不能穿透,那麼船板後面的人就倒了大黴。因為炮彈的威力傳給木材,木材破碎,變成“飛舞的六英寸短劍”,將後面的炮手組(六個人)屠戮一空,;假如穿透,熾熱的金屬圓球會在整個炮甲板之內來回蹦跳,直到耗盡動能,殺死的遠不止六個,傷者可能倍之。所以即使是實心炮彈,在人類賦予它極大的動能之後,依然是收割生命的利器。


天罡兄


在拿破崙時代,那種排槍陣十分流行,就是士兵人手一支滑膛槍,一排一排組成排槍陣,少則兩三排,多的就差不多趕上那種方陣的規模了。為啥非要搞這種“排隊槍斃”的戰術呢?主要是那時候的滑膛槍操作繁瑣,有的滑膛槍要開一槍的話,甚至可能有幾十個步驟。所以只能這樣一排排的打,第一排打完退下去,第二排補上來……以此類推。當然還有一個原因,畢竟古代打仗都是靠排兵佈陣嘛,基本就是那種大型的方陣,所以火器大規模運用之初,也基本沿用之前的戰術傳統。

面對這種排槍陣,實心炮彈當然是非常有效的。幾公斤的大鐵球砸過去,一下子就能撂倒一片。就說拿破崙炮吧,拿破崙炮是一種由青銅鑄造的滑膛炮,活力兇猛,但是由於炮身厚重,所以機動性較差。拿破崙炮的主要型號為M1841型和M1857型,前者為6磅炮(2.54公斤),後者為12磅炮。這麼重的鐵球從一公里以外打過來,在排槍陣裡亂跳亂滾,被它蹭上一下,你想想這是什麼滋味。

再插句嘴,M1841型拿破崙炮口徑93毫米,炮管長1.52米,最大射程將近1400米。M1857型炮就更厲害了,口徑117毫米,炮管長1.676米,全炮重達一噸以上,在採用標準2.5磅發射裝藥時,可以將12磅的炮彈以四百多米每秒的初速推出,以5度射角發射時,可對將近1.5公里外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而以10度射角發射時,最遠射程可達1.9公里以上。

那個時候的歐洲軍隊打仗,多少還有些貴族範兒,就是一直傻了吧唧的往前衝。所以你會看到一些電影中雙方軍隊排成好幾排面對面對射,當他們向前走時,即使被炮彈一排排的撂倒,其他人還是該幹啥幹啥。在這種情況下,實心炮彈當然會發揮很大的作用。當然,那時候的大炮,除了用實心炮彈,還會用霰彈、爆破彈等等。


兵說


那個時代的火炮,打實心彈,這種殺傷力大小全靠信仰,看過一部描述大英帝國作戰的電影,雙方步兵排排站,三段擊對射槍斃,最後排是火炮,發射實心彈,跟打保齡球🎳一樣,有的打碎一串人,有的落到地上彈起來,很緩慢的再滾一下,碰到一個士兵的腿上,居然還打折了……還看過一部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電影,雙方艦隊一字排開,側舷上下雙排門洞打開,漏出炮口,發射實心彈互射,跟陸戰步兵排排站槍斃一樣,你給我一拳,我還給你一腳一樣,硬抗,看誰先挺不住,被揍趴下,偶爾能殺傷幾個船員,木質大帆船被鐵球砸的木屑亂飛,到處都是孔,誰的船先爛掉,誰先玩完。戰後,船員一人一把錘子,叮叮鐺鐺補木板修船。那時候歐洲人打仗,就像一幫患有自殺傾向的精神病患者一樣,不知道保齡球這個活動是不是根據那時候火炮打實心彈發明的!


八木水君


早期的槍炮是彈丸前裝型的,彈丸是球形的,它與炮膛的工藝水平不高,操作要求也不高,彈丸只要能裝進炮膛,就可以發射。這時槍炮的形制是以彈丸為基本標準,球形彈丸的直徑只要略小於膛徑就行。那時槍炮的鑄造和彈丸的製造都比較隨意。

到18世紀前後,球形彈丸的成型技術使得槍炮與管膛的結合更加緊密,發射藥的效力發揮得更充分,直接導致射程更遠、更準。槍炮與彈丸的緊密結合也符合大工業生產的要求。這時形成了槍炮的彈丸重量制的形制。槍炮和彈丸的製造不再隨意,而是以彈丸的重量為標準。

在火槍的製造中,英國人以一磅純鉛(454克)製作出偶數個相等的球形彈丸,槍膛的口徑以此為準,並以球形彈丸的個數命名槍的形制。如12號槍是以一磅純鉛製作出12個小球,對應的槍膛口徑為18.4毫米;16號的是製作16個小球,口徑約為14毫米;而20號的口徑約為10毫米。

火炮及其彈丸的製造則要複雜得多。當時英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彈丸的裝藥、彈皮、引信等綜合考慮,以英制的磅為基準單位,規定了圓球形的炮彈系列,如1磅炮彈、2磅炮彈、3磅炮彈等。適合裝填這些炮彈的火炮則相應地稱為1磅炮、2磅炮、3磅炮等。這就是使用重量來衡量火炮形制的由來。由於那時英國的科技和工業相對比較發達,英制的磅就成為了火炮形制的基本單位,簡稱磅位制。磅位制的出現在一段時期內促進了火炮的發展。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隨著後裝火炮的出現,球形彈丸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卵形彈丸登上歷史舞臺。卵形彈丸使得炮彈的飛得更高、更遠、更準確、威力更大,且穿透能力更強。但卵形彈丸由於形狀可以有比較大的變化,其重量無法與口徑相匹配。科學家和設計師對用炮彈重量作為火炮設計的主要依據越來越不滿意,以口徑作為火炮的設計依據便應運而生,這就開始了彈丸重量制向身管口徑制的轉變。

在重量制向口徑制轉變的前期,設計部門仍然盡力保持設計的連貫性和繼承性,將重量制形成的基本口徑保留下來,然後再根據口徑設計各種炮彈。因為那時英國仍然處於工業和科技的領先地位,在火炮的重量制向口徑制的轉變中,其單位名稱表現出的是英制的磅位制向英寸制的轉變。比如,2磅炮的口徑是1.45英寸,3磅炮是1.85英寸,12磅炮是3英寸,100磅炮是6英寸,180磅炮是8英寸,250磅炮是9英寸,而800磅炮是12英寸。


強武堂


簡單說:

因為騎兵的存在,所以實心炮彈在野戰中仍然異常重要。

解釋如下:

步兵的戰鬥隊形,因騎兵而集結,因火力而分散!

馬克沁發明前,騎兵依靠高速高機動,仍然是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燧發槍根本無法抗衡),逼迫戰場的步兵進行高密度集結,才能依靠密集陣型抵抗騎兵的衝擊力。

超密長矛步兵方陣一旦成型,根本就是無敵的存在,騎兵、戰車均無能為力,只能依靠騷擾後勤等迫使其移動露出破綻。

此時,火炮(哪怕是實心)就是神來之筆。任何炮彈在超高密度的陣型中,都可以輕易造成大規模殺傷,更重要是造成陣型疏漏、給己方騎兵打開破口。

戰例分析:

大破歐洲三列線射擊的“拿破崙陣型”,就是基於這個原理:

首先,用大炮對敵人方陣進行攻擊,進行一定規模的殺傷同時、更要在對方方陣中炸出“縫隙”;

然後,訓練有素的騎兵軍團迅速衝鋒,利用方陣間隙進行割裂和擊潰(這是戰場的主力);

最後,己方步兵及時跟進統治戰場!三環缺一不可。

滑鐵盧的失敗,恰恰是最後該鞏固戰場的布呂歇步兵軍團缺失,給了對面最後重新整理陣型的機會;此時拿破崙方騎兵馬力衰竭,實心炮彈殺傷力不足,被對面反殺。


旅行日記4


說到這一點,就得提到當時步兵們最重要的一項武器,也就是燧發槍。

這種槍支他的槍管裡面沒有膛線,而且子彈的型號是大小不一的,可以說,每一支槍都有一個相應的子彈製造工具,然後對應的就是不同的口徑,每次士兵在開戰之前都會拿模具去用手中的鉛塊製造大小不一的鉛球,但是這麼製造的結果就是槍的子彈的口徑跟槍的口徑一直對不上號,通常來講就是子彈的口徑要比槍管的口徑要小,這導致該槍發射子彈的時候子彈是在槍管內壁不斷的做跳躍運動的,因此,當時憑藉著步槍征服天下的英國皇家部隊而言,歷次重大的戰役裡面英國部隊都是選擇理解人較勁的位置,等敵人發射兩排槍之後,然後再選擇射擊,保證命中率。

通俗一點來講,當時步兵手裡面的步槍命中率可以說是坑爹的要命,所以步兵的選擇,離得很近的距離之後然後再進行之間的激情對擼,這也就是我們一直調侃的排隊槍斃戰術,直接導致步兵在兩相接的時候,通常會選擇離得比較近的距離,而且步兵排練的密度比較大。

這個時候火炮的射程優勢就體現了出來,對於這個時候的火炮而言,它的精確度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夠看到敵人的方位知道大致的射程,一個炮彈炸過去通常對面就是一排的人跟著一起倒下,因此,這個時候實體彈反倒能夠打得出爆破彈的效果。

並且在敵人潰逃以後。火炮,並不需要殺傷敵人,他只需要嚇唬敵人之後交給騎兵部隊去追殺,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火炮部隊的作用還是起到一種臨門一腳,砸開對手門牙,然後之後殺傷的事情,搶功勞的事情都是交給步兵和騎兵去幹。

而且此時,火炮的技術仍然不到家,不僅炮管子裡面膛線都沒有,而且此時此刻比較重要的兩樣東西,第一炮彈的材質,此時還是使用的白鐵脆性比較大,因此在射程比較遠的火炮需要高膛壓的時候,這種炮彈很容易炸膛,第二就是引信這個時候還沒有大規模的普及 ,因此,爆破彈這種東西,在當時還並不是一種可以理想的推到軍事化體系裡面的炮彈。


漩渦鳴人yy


實心球也是當時最有威力的武器。

今天我們有飛機、導彈、甚至原子彈,這使得大炮這種武器已經變成了戰場上的近距離支援武器,和步兵一樣成為了戰場上的次要力量了。

但是在拿破崙時期的戰爭,跟我們今天的戰爭是不一樣的,那個時候統治戰場的決定性力量,就是大炮。

為什麼說當時的大炮在戰場上的作用非常大呢?這主要是和當時西方國家之間的戰爭模式相對應的。

在拿破崙時期,陸軍是戰爭中最主要的力量,由於當時的軍事技術的限制,陸軍步兵基本上都是使用前裝式火繩滑膛槍或者前裝式燧發滑膛槍。

這種槍由於沒有膛線,而是使用的彈丸都是圓形,因此準度是非常差的,一隻槍射出去的子彈飛了一百米估計連鬼都打不到,因此在使用滑膛槍作戰時,為了提高命中率,就要求在單位寬度內,排列儘可能多的步兵,通過提高火力密度來達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

因此在這個時期,步兵在作戰時都是排列成一個個的步兵方陣,以非常密集的隊形,與敵軍互相對射,這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排隊槍斃”戰法。

大炮是當時陸軍最強有力的武器。

而這個時候,大炮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由於炮彈射程比滑膛槍遠得多,所以炮彈就是兩軍接觸之前主要的殺傷武器。雖然這個時候的大炮使用的只是實心彈,但是發射出去的炮彈對於這種密集隊形的殺傷力是非常巨大的,一枚鐵質的炮彈在飛入隊列之後,往往會直接“犁”出一條血溝出來。

整個一隊的士兵都會被炮打打穿,而且炮彈撞擊產生的人體碎片也會對周圍的士兵產生非常嚴重的震撼效果。對於敵軍的士氣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有的人在這個時候可能會說,這些士兵是不是傻,怎麼不懂得躲避?事實上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為隊列十分密集,隊列中間的士兵基本上是沒有活動空間的,而且士兵一旦出現躲避行為,勢必就會導致整個隊列的混亂,士氣也會因此大跌。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就必須站在那裡忍受炮彈的衝擊,最多也只能是祈禱上帝,讓炮彈不要落到自己的頭上。

在這個時期的戰場上,大炮的數量決定了兩軍交鋒之前,己方削弱敵軍的效率是強還是弱,因此,在當時的歐洲各國,都在火炮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經歷和金錢。

而當時的法國就因為研發出了新型的重炮“拿破崙炮”,據此在整個歐洲戰場所向睥睨,縱橫無敵。這也是為什麼拿破崙會說“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句經典名言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