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為什麼一定要珍妃的命

慈禧太后為什麼一定要珍妃的命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豪氣萬丈向列國宣戰的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西逃,是為“庚子事變”。

在慈禧太后逃離紫禁城時,她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讓太監把光緒帝寵愛的妃子推進井裡活活淹死。亂世之際,紅消玉隕,總是更容易讓後人多幾聲嘆息。

珍妃之死,原因當然是觸怒了慈禧太后。觸怒其原因有三:

一是光緒帝和珍妃感情甚好,冷落了慈禧太后孃家侄女隆裕皇后。為了控制光緒帝,慈禧太后把孃家兄弟的女兒硬塞給光緒做皇后,隆裕皇后長相一般,又不乖巧可愛——想想她爹桂祥那副德行,能教出什麼好女兒?光緒帝只能無聲地抗議,不和皇后親近,而深愛珍、瑾二妃。這不但讓隆裕皇后嫉妒,她的姑媽慈禧太后亦怪罪珍妃“狐媚偏能惑主”。至於自己做蘭貴人時,怎麼迷惑咸豐帝,乃“此一時彼一時”也。

一是干政。后妃干政,一直是帝制時代比較忌諱的。慈禧太后自得到咸豐帝寵信後,就一直干政。直至咸豐駕崩,她聯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清除了肅順等顧命大臣,公然垂簾聽政,掌握清帝國的命運近半個世紀。但是,作為后妃干政的典範,慈禧太后大權在握時,最防備的是光緒帝喜歡的妃子干政。

翁同龢在日記中載:

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二十九日,太后召見樞臣於儀鸞殿,次及宮闈事,謂瑾、珍二妃有祁預事,降為貴人........又次日,太后諭及二妃,語極多,謂種種驕縱,肆無忌憚,因及珍位下內監高萬拔諸多不法,若再審問,於政體有傷,應交內務府撲殺之,即寫懿旨交辦。

此時光緒已經親政,頗想有一番作為,慈禧和光緒的母子關係還沒有完全破裂,所以給珍妃留了些餘地,只是殺掉她的心腹太監以示警告。珍妃干政一大罪證,是她在甲午年大考翰詹時,珍妃吹枕邊風,一定要讓皇帝拔置文廷式為第一,光緒帝如其願。而文廷式在珍妃選進宮前,做過她的家庭教師。

最終讓慈禧太后痛下殺手,對珍妃從肉體上消滅,是在庚子事變發生後,珍妃觸及到她的底線——掌控清帝國。珍妃在聯軍逼近北京時,勸說光緒帝不跟隨慈禧西狩,單獨留下來應付各國軍隊。

這也是光緒帝本人的意思。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幽禁,幾成囚徒,差點被廢了,因為考慮中外輿情,慈禧太后才保留他的皇帝名號。如果他能留在京城,主持與列強交涉之事,而慈禧太后一干人逃到西安。那會怎麼樣?光緒帝必然會藉此重新掌握權力,各疆臣仍然以北京為政治中心,列強以光緒帝為交涉的最高負責人是順理成章的事。王照(字小航)《德宗遺事》雲:

太后即將奔也,皇上求之曰:“無須出走。外人皆友邦,其兵來討拳匪,對我國家非有惡意。臣請自往東交民巷,向各國使臣面談,必無事矣。”太后不許。上還宮,著朝服,欲自赴使館。小閹奔告太后,太后自來,命褫朝服,僅留一洋布衫,嚴禁出戶。旋即牽連出狩矣。

光緒和珍妃的如意算盤,怎麼能瞞得過老謀深算的慈禧老佛爺?“牽連出狩”可謂形容貼切,光緒帝就是被慈禧挾持西逃的,堅決不許他脫離自己的手掌心。而數次被警告以至於褫奪貴妃名號的珍妃,在如此關鍵時刻出這樣的主意,讓皇帝掙脫老太婆的控制。對慈禧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珍妃非死不可!《德宗遺事》載:

外兵逼京,太后將奔,先命諸閹先命諸閹擲珍妃井中,諸閹皆不敢行,二總管崔玉貴曰:“都是松小子,看我去”。於是玉貴拉珍妃赴井口,珍妃跪地,請求一見老佛爺之面再死。玉貴曰:“沒那些說的。”一腳踢之入井,又下以石。辛丑迴鑾後,上始知之,惟懸妃之舊帳於密室,不時徘徊帳前飲泣而已。

慈禧太后為什麼一定要珍妃的命

曾國藩的長孫曾廣鈞作《落葉詞》,乃詠歎珍妃的命運,其中有幾句雲:

赤欄迥合翠明漪,帝子精誠化鳥歸。重璧招魂傷穆滿,漸臺持節召真妃。

清明寒食年年憶,城郭人民事事非。寶瑟流哀彈別鳳,寒魚哀雁盡驚飛。

紅顏的悲慘命運,留給後世的只是詩人的題材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