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里提到的烂肉面,在北京哪里能品尝到?

人生就是不断努力奋斗


烂肉面不仅在老舍的《茶馆》里多次出现,在郭德纲老师的相声里也反复出现过。我是通过看陈宝国老师的电视剧《茶馆》和听郭老师的相声,对比研究,掌握了烂肉面的制作技巧。

先不说北京在哪个店可以品尝到,在北京人的家中就可以吃到,只要你掌握了方法。传统意义上,烂肉面就是“面坯儿”上面浇的卤子。先说一下面坯儿,烂肉面的面坯要想好吃,必须得是手擀面,和面的时候要硬,多醒上一会,擀面的时候要快,尽管保持面里的水分不挥发,擀成薄片,撒薄面折叠,一寸多一点一折,然后大刀快切,刀工要好,一刀必须切断多层面皮,每一层都不粘。然后快速把面片抖开,下开水锅,大火煮。三分钟出锅,入冷水,提筋道。如果夏天吃直接浇卤,如果冬天吃再回热火锅过水一次。盛入大碗。

下面说烂肉的做法。茶馆里的烂肉面,浇头都不是成块的肉,都是下角(脚)料,甚至还有血脖这些带淋巴的部位,因此它便宜。茶馆的内掌柜为什么辞掉了后厨做烂肉面和烧饼的师傅呀,就是烂肉面太便宜,不赚钱,也就是一个大子一碗,还能让穷人吃上荤腥。在我们印象里,历史资料上没有记载烂肉面使用牛肉和驴肉,驴肉的下脚料也用在火烧里。而且,老北京吃驴肉的习惯不盛行。您听郭老师相声,天桥等活的苦力,要白坯儿都是加宽汁的溜肉片呀,猪肉为主呀。满族人吃猪肉为主呀,很少有满族人吃驴肉的。

图注:那天冰箱没有肉了,还想吃烂肉面,就用在个大火腿代表了烂肉,做法一样,味道也刚刚的好。

老辈子烂肉面用下角料,但是咱们吃就得用上好的肉品了,可选五花肉,首选,荤腥大。如果觉得素一点好,就选小肘部位,一定带点皮,好吃,浇头熬出来粘乎。熬浇头建议用做酱牛肉的方法、配料,只不过烂肉要切成小块,大小您自己定,建议做成杏核大小的小块吧。然后,小火炖的时间更长一些,一锅肉放到大铁锅里,至少加4倍的水,大火煮20分钟,然后小火收汁,约一个小时,直到汁水粘稠,肉汁比例大约一比一。

这时候,做好的浇火就可以往盛入大碗的面坯上浇了,不宜过多,咱们吃烂肉面就是吃个“穷劲”,稍有滋味能下饭,那种感觉其乐无穷。烂肉面不是解馋用的,馋了咱们直接炖五斤牛肉就大米饭,花上200多块钱一次吃够。烂肉面说白了,吃的还是个文化,是对《茶馆》和听郭老师的喜爱。最后回答题干,在家就能品尝到。


军林天下


干面胡同走到头。




左左右右65968400


看了看,基本上大家都把烂肉面的“烂”字理解错误了。这个 “烂”并不是指的不好的肉,比如什么驴肉马肉猫肉狗肉——以前四九城旗下爷们儿多,谁要真干敢后厨杀狗再当街卖狗肉,大家出手砸了店面是轻的,不把这下三滥的店老板挂了路灯才怪。

烂肉面所谓的烂是指的肉细碎、不整装。因为国人自古以来在吃上就是将就个体面,子曰: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此外《后汉书•陆续传》载,名士陆续之母“截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可知国人自古以来料理肉类时就很注意肉类的整装。 所谓的“烂”就是把碎猪头肉末炝锅一炒,甚至肉铺的案板沫子用来当食材,再配上萝卜缨(有时是白菜帮)、木耳和金针的边角料做成打卤——而且一定要多搁盐。这种烂肉面还是毕竟“讲究”的,更多的一种是只有“烂肉”的。

据金王孙启孮曾经说,烂肉面以南城为多,口味又咸又辣,汤足,一碗四两抻面,一般吃的还带两个贴饼子,吃完了面再用汤泡贴饼子。可知这烂肉面实际上是给最穷的穷人吃的,而且好吃不到那去。

对此秋原的《茶馆之殇》有过非常准确的总结:

“老舍《茶馆》里多次提到的烂肉面,这种用'猪身上没名没姓的地方'慢火熬成老汤做出的面,是同时满足便宜、能吃出油腥,还能赚点薄利三大条件的廉价食品。面汤混着各种香辛料,老汤既辣又浓,吃完一身大汗淋漓的爽快,难怪北京人给烂肉面这类食品起了个形象贴近且有幽默感的名字:'穷人乐'。”

由此想象,烂肉面的主要卖点在辛辣浓厚的肉汤,而煮熟的碎肉只是意思意思而已。故而从卖相上而言,目前馆子里买的烂肉面实在是太讲究了。

不过好在京城自古就是快节奏的生活,大家的味觉并不苛刻,以至于即使是宫廷御膳也就是高档的食堂饭菜,比如明朝陈眉公曾在《养生肤语》提到过:

“嘉靖年间至京,遇内膳来自吏部李古冲所,得尝一脔,味极咸,不可入口……大抵内膳烹调,五味过浓,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

而稍早一个时期的首辅严介溪曾经吐槽过宫中的饭菜:“太官草具”! 明清易代之后清宫菜就是烧燎白煮,攒锅子一类,而民间大饭庄则以鲁菜居多。寻常百姓的工作餐则是一如既往的重口味。而茶馆在当时绝非并非高消费场所,主要针对平民(包括下层八旗),甚至是日雇短工找活的“人市”——劳务市场。大规模茶馆经营廉价饭菜,烂肉面是其中一种。

也就是说茶馆里的烂肉面其实和咖啡厅的蛋包饭地位差不多 。

一位武德充沛的旗下爷们,但也时常的对费拉不堪的食物大快朵颐。


陳大舍


烂肉面是老北京穷人解馋的吃食。所谓烂肉面,即用猪肉的碎块儿做面条的“浇头”。烂肉不仅有猪肉,还有牛羊肉、驴肉、狗肉等,烂肉不是成块儿的好肉,都是些下脚料,因此,价钱非常便宜。

如今在北京想吃到烂肉面是非常难的了,主要是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没地淘换边角料。加之这是利润微薄的东西没人爱经营了。渐渐就没了。目前京城只有一家餐馆还在卖这个烂肉面,那就是位于干面胡同35号的律姥姥炸酱面馆。

律姥姥本名律淑珍,1946年生人,籍贯北京,满族正黄旗舒穆禄氏。律姥姥自幼跟她的奶奶学习老北京家庭面食的制作。16岁时参加工作,在某工厂任炊事员,常年烹饪制作面食。

律姥姥京味面馆主营的面食中还有较为少见的烂肉面。老舍先生创作的著名话剧《茶馆》中便有提到过此种面,堪称是老北京大茶馆的代表美食。民间也有着“管他驴或马,吃饱了烂肉面再打镲”的俗语,体现着烂肉面的普及与深入人心。目前该面馆由律姥姥外孙梁晨打理着,有空儿您可以去尝尝。


法制晚报


我还记得,上高中那会儿,虎坊桥路口,147中,也就是现在出入境那里,有家牛肉面馆,一进门有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吊着一大布口袋,牛肉汤的味道老远就闻得见,中午放学不回家,就到那来碗牛肉面,嘿,香,可惜现在没了,还是想吃。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那个时代,物资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这么过剩,能天天吃纯棒子面窝头,日子也算小康,吃白面馒头是尝鲜 吃碗肉更是奢侈,生活纯朴,现在什么都能吃到,都能尝尝鲜,但现在,吃,玩,更多的是发朋友圈,面子 虚荣。



最早看茶馆的时候听在耳朵里是“辣肉面”,后来去了南方上大学又以为是“腊肉面”,今天才知道,原来是“烂肉面”,97年上中学那会,学校后面有卖羊肉汤的都说特别好吃,没有去吃过一次,放学和我哥回家,家里没有人,有回到学校,我俩没有一分钱,我哥到商店舍了袋方便面给我吃,那时候的面真好吃。


商丘身边事儿


在话剧《茶馆》里就有卖烂肉面的地方,旧北京的饭摊和茶馆都有得卖,其实说白了就是和现在的牛肉面差不多,只不过烂肉面的材料还有猪肉,牛羊肉,驴肉,甚至狗肉都有。

在老北京因为肉类比较贵,一般穷人还是吃不起的,所以有些饭店在处理成块的肉类食物的时候,同时也把那些切剩下的,散的下脚料拿来出售给穷人。

当然了可不是像过夜茶一样随随便便就卖了,一般都会配上“浇头”和面,“浇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酱,吃面要吃酱,这绝对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浇头”种类繁多,老北京里流传的“浇头”就有十八种之多,浓香四溢的“浇头”配上面条,“烂肉”,一碗价格实惠又味道独特的烂肉面就做成了。在老北京,烂肉面可以说是穷人家的福音美食,甚至连一些中产阶级也会去吃,由此可见烂肉面的美味和老北京手艺人的本事了。


Joker91763


在老北京烂肉面已经相当难找了, 目前北京,只有一家餐馆还在卖这个烂肉面,那就是位于干面胡同35号的律姥姥炸酱面馆,说其原因,主要是烂肉面做法导致的,烂肉面主要是用各种饭店的下水肉或者用省的边角料做菜码,主要就是便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烂肉面的主要材料已经不再想以前一样容易获得,加上这是利润微薄的东西没人爱经营了。渐渐就没了。

烂肉面就像那个时代一样已经离我们远去,可能这么经典的东西只有老舍先生才能懂得吧。


阿猫阿狗都是自媒体


别吹了,那东西就是老肉杆卖剩下的肉头,做的给穷人吃的一种肉面,做的方法没什么难的,当时穷人吃着香,是肚子里都缺油水,这东西很好做,俺就会。


yjyjq


烂肉面就和今天的牛肉面差不多,在北京的小面摊,面馆,茶馆才有,价格优惠公道,属于大众食品,而且随着物质的提高,现在也不止有牛肉了,狗肉,猪肉,驴肉都有,味道十分不错,不吃狗肉的可以来点驴肉或猪肉,还有各种佐酱料任君搭配


那只胖狐狸


那是以前北京穷的时候北京人解馋的吃食,现在有钱了谁还吃那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