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老舍是哪类文学作品的代表?

qzuser199622210


老舍,字舍予,本名舒庆春,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

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作家,艺术家,同时还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毫无疑问,老舍属于中国当代作家流派中的京派文学作家代表人物(京派作家中还包括沈从文,林徽因,萧乾等等)而老舍几乎可以说是其中京派作家群中的第一人。

所以老舍的作品自然属于京派文学作品,即讲究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多取材于市民生活的日常,如《茶馆》《骆驼祥子》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次,老舍的作品有鲜明的反帝爱国主旨,表现民族气节。

但是老舍的作品在具有纪实性的同时,又兼具幽默,这主要是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其中的京味。

综上所述,老舍作品属于京派,是纪实类文学的代表。作品极具本土特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而来,耐人寻味。



笔墨染春秋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鲁郭茅巴老曹”),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

《骆驼祥子》写作于1936年,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心酸故事,揭露了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原本是一个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好青年,他的奋斗目标就是能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残酷的社会环境使他的梦想一次一次破碎。最后祥子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随波逐流的行尸走肉。作者虽然没有给出祥子的出路,但深刻地揭示了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

《四世同堂》写作于抗战时候,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面对强敌愤起反抗的民族气节。

话剧《茶馆》创作于1956面。该剧通过一个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芸芸众生的苦难。

老舍的作品共同特点是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

老舍作品的语言幽默,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爱戴,“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当之无愧。





半支莲6


老舍(1899~1966),原名舒舍子,满族人。两岁时,父亲死于八国联军屠刀之下,母亲以缝补为生。

从小寒门,广交朋友。其中有理发匠、花匠、厨师、演员,这为他以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

二十年代,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教中文。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都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1930年回国后,在济南、青岛大学仼教期间,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抗战之后,又出版了名著。

解放后,他写出了享誉中外的剧本和。

老舍一生,创作十分丰富,是老一辈作家成果最丰硕的一位。193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


枫丹白露211735932


简而言之,老舍先生是市井文学的代表。

他所反映的是最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具代表性的是作品当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巜茶馆》。

我觉得这样回答基本上算是正确吧?


俺是徐老三


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北京城市贫民家庭。20年代《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30年代《骆驼祥子》《离婚》《猫城记》《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40年代《四世同堂》,50年代话剧《茶馆》和小说《正红旗下》。老舍是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一千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他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筑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表达的。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老舍的作品与他这个人一样是清醒的,清醒的看着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对于人类在这个世界善意的做法,他抱有赞赏,对于人类在这个世界的恶行,他也会出言阻止,可是他的出言阻止却为他遭来了横祸,为他的言论付出了代价。当他被这个世界束缚的时候,他悲痛的看着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他全部的,可能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都写在了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从文字当中看到这位伟大的人,或者说曾为这个世界发声的、先行智者的思想。

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精炼,雅俗共赏。除非我们个人有限的知识思想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作品中有时候表达出来的象征性的含义,基本上我们都是理解他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他的文字虽然精炼,但是通俗易懂,只要有知识文化的,受过一些教育的人都能够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他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文字是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沉淀,他可以用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平淡的文字当中流露出智慧的光芒,这个智慧的光芒我为此折服,深深的迷醉。


Semiko丫头


我觉得著名作家,一般涉猎较广,尤其是以前的作家,不能说只是一类的代表吧!把他的简介和大家分享。希望有用。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娜娜姐姐521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翁子涵


老舍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

1.《骆驼祥子》

2.《四世同堂》

3.《茶馆》

4.《老张的哲学》

5.《我这一辈子》

6.《猫城记》

小说集:

1.《樱海集》

2.《蛤藻集》

3.《贫血集》

4.《东巴山集》

5.《赶集》

6.《火车集》

7.《月牙集》

文学理论集:

《文学概论讲义》

通俗文艺集:

《三四一》

文学语言论集

《出口成章》



AA珊瑚海


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通俗地说,就是公认的平民文学的代表。我个人认为,如果再细分,可以归类为“京味市井小说”的代表。

老舍一生的主要文学成就为小说: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火葬》、《二马》、《猫城记》、《离婚》、《蜕》、《文博士》、《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牛天赐传》、《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有《我这一辈子》。除此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剧本《茶馆》和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概括老舍的小说,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 描述的人物主要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人力车夫骆驼祥子、学校老师祁瑞宣等等;二 描述的场景主要为北京城胡同和四合院里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三 人物语言基本上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北京方言;四 行文通俗易懂,风格平易近人。

正因为这些特点,老舍被称之为“平民艺术家”,属于典型的“京味市井小说”代表,与王朔同属于一个类型,但两者在时代背景、叙述风格和思想观念上有巨大的区别,这是题外话,就不多说了。


一剑lxd


从文学上来说,对作品的分类比较容易,对作家的分类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像老舍这种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的作家,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归类。

从风格上讲,老舍的文字有着非常明显的“京味”和世俗性,而从内涵上讲,他的作品又带有着“海派”的内涵和当时严肃文学的一些特征。

所以说,我更喜欢把老舍看作是“京派”与“海派”两类文学的一个合流作家。

何为“京派”与“海派”?

“京派”和“海派”之争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论战,发端于沈从文的一篇文章。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上刊发了一篇名为《文学者的态度》的文章,其中称现在的文学工作者成为了一种扭曲的职业,并且暗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上海作家在创作时受到了太多的商业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的初衷并不是对上海作家的批判,而是对文学领域出现的现状进行反思,他所认为的“上海作家”同样包含一些居住在北京却受到上海文学风气影响的学者,就是所谓的“玩票白相”人士,即演戏、游戏、无业游民一类的贬称。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上升到地域“歧视”的程度。

也就是说,沈从文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是非常恰当的表述,进行了一次君子式的探讨。

但是,这样的行为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经。毕竟这样的表述对于上海等地的南方作家来说,无异于一次“横祸”,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一次贬低,所以就不难理解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先是苏汶,也就是文学理论家杜衡迅速撰文反击,1933年12月在《现代》杂志上刊发《文人在上海》,主要是说了两件事。

第一

上海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商业性”,是因为上海的文人处境要比北京文人更为艰难,最主要的就是穷,迫切需要金钱。

所以作品的诞生时间都比较短,且没有时间做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故有一些浮躁的成分。

京派文人以“海派文人”来形容这些作家,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厌恶的“俯视”姿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这一个目的是以退为进,实际上就是说,海派文人的创作观念并不可耻,反倒是京派文人的成功过于依赖自身的环境优势,其水平实际上有待商榷。

第二

海派文学带有一种工业文明的先锋性,其变革是一种进步倾向,在整个文学史上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一个种说法其实非常严重,实际上就是在暗指,反对这一潮流的京派文学是保守势力,必然会被时代新潮流所冲垮。

这篇文章一出来,瞬间就将“京派”与“海派”很多作家都拉入了论战之中,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沈从文于是又写了几篇文章来驳斥苏汶,并且语气和措辞也非常严厉,将海派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最初提法扩张成了“装模作样的名士才情”和“不正当的商业竞卖”,指出海派文人“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特性。

这样就将一次探讨变成了一次骂战,双方檄文往来,吵得不亦乐乎,成为了1933至1934年最为热门的事件。

而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文坛上的主流并不是“京派”与“海派”的任何一支,而是以鲁迅、茅盾为首的左翼文学。

这时候,鲁迅等人自然要出来调解纷争,于是就出现了一次更为深层次的文坛走向探讨。

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点。

他说,“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官之鄙商是中国固习,所以“京派”对于“海派”就有了或多或少的贬低。

其实鲁迅的做法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对于两派的争端非常不满。

将文学理念的争端上升为一种社会理念的争论,并且由此提出,南北两地文学风格的融合才是大趋势。

我们不排除鲁迅当时有维护文人群体稳定的目的,但这种洞察确实在后来文学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

“京派”与“海派”的分歧,如果从表现上来看,其实很明显。

“京派”比较圆融,语气、情绪甚至内涵都比较和气,主要是想表述真善美的社会状态;而“海派”比较犀利,往往以揭露社会黑暗的方式来表达文人的诉求。

而老舍的作品其实将这两种风格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老舍作品风格的仔细品味

老舍的作品,如果从语言风格上来说,具有非常浓厚的“京味”,诙谐幽默中不失平实质朴,喜欢写小人物的悲欢。

因为其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往往能在小处见大道理,所以被人称为“人民艺术家”。

其很多作品也比较能体现“京派”的作风,措辞也非常圆融,让人读起来比较舒适,即使所蕴含的内容并不是很让人感到平和。

比如他的散文《草原》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非常值得玩味: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可能很多人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感觉其重点在于描述内蒙古草原的宁静优美,而忽略了最后“紫塞”的表述。

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两句“紫塞”真是点睛之笔,有了它,上下文就联系了起来,在景物的描写中,很自然地加入了作者的感叹。

“紫塞”是长城的别称,但并不是非常正面的表述。是因为长城下而死去了太多的人,其鲜血将长城下的土地染成了紫色,所以被称为“紫塞”。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词,仿佛现在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惨烈。但是,用在了此处就再恰当不过。

“紫塞”这种民族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老舍在说,新时代里我们完全可以作为兄弟一样共处,“紫塞”的悲伤时代终于翻过了。

消除了两个民族的历史隔阂,瞬间拉近了彼此的友谊,为后来“民族团结”的主调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这就是老舍在文字上的“圆融”,连揭开沉痛过去的时候都显得那么轻柔。

而在内涵上,老舍的作品更贴近于“海派”对社会弊病的揭露。

就拿代表话剧《茶馆》来说,其实是比较明显的“三一律”变体,一批人物,一个地点,变化的是三个时代,这和当时传入中国的话剧创作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而这种形式下所爆发的冲突也是非常激烈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就更为辛辣。

虽然老舍因为一贯的风格,在文字的处理上尽量平和,很少出现那种人物之间激烈对抗的场面,这和《雷雨》等话剧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是从其所反映的社会怪异情况来说,对于黑暗的抨击依然非常显著。

而这种内涵表述明显不是“京派”圆融、颂扬美好的风格,更多地具有“海派”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射。

所以我们说《茶馆》的三个时代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这也说明了,老舍并不是“京派”的忠实拥护者,即使他的文字有着“京派”的韵味,对于“海派”文学同样有所吸收,这在当时以致后来的时代里,都是非常有创见的。

而之所以说老舍是“京派”与“海派”的融合者,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与主流文学群体若即脱离的态度。

当时“京派”与“海派”只是文学理念的争端和创作风格的不同,主流的文学群体还是左翼文学,集结了一批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

但是涉及到文学上的创作理念的时候,这一批作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功利性,所以我们看到鲁迅、茅盾等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主题先行的味道。

这种创作理念和老舍有些分歧。

老舍既没有站队左翼一派,同样也没有加入与之相反的另一潮流。在他看来,文学的自由度是有限的,他承认文学具有现实功用,但其影响应该是自然的、深远的,而不是强行灌输。

这种对文学的认知才是老舍作品“平易”、“质朴”、“有韵味”的形成原因。

他是站在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所以在文字表述和形式内涵上都表现的游刃有余,没有毛躁的感觉,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

所以说,以流行的群体标准进行划分,老舍到底属于哪一类作家,真的不好区分,“京派”与“海派”的融合者大概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表述,既有风格上的特征,还与当时的主流文坛有了距离感。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