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的“巢寄生”机制为什么没有被大自然淘汰?

心弦指间


鸟类的“巢寄生”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繁殖机制。除了大家熟悉的杜鹃科鸟类,还有文鸟科、拟鹂科、鸭科和响蜜鴷科等都有巢寄生行为。巢寄生之所以没被淘汰,说明综合利弊后,这种机制的成功率依然足以维持物种的延续。通俗来讲,就是存在即合理。

东方大苇莺喂养大杜鹃雏鸟,图自网络

鸟类的巢寄生,指的是有的鸟将卵产在其他鸟巢中,而不自己养育后代的行为。例如大杜鹃将卵产在东方大苇莺巢中,由东方大苇莺将大杜鹃雏鸟孵化、养大。巢寄生的优势在于亲鸟投入较少,只需产卵而不必去养育后代,因此在一个繁殖季可以产更多的卵。而大多数鸟类需要喂养雏鸟至离巢独立,因此一个繁殖季只能繁殖一窝或两窝,且成功率很低。大杜鹃可以在繁殖季每隔几天就产一个卵,总数惊人。同时,将卵产在多个鸟巢中,即使少数鸟巢被捕食,总会有幸存。总体而言,巢寄生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不被淘汰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山知道我


人和动物都有怜幼情缘,特别是脊椎动物,这样一种情缘是深刻、隽永和真挚的。在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饥肠辘辘的狼不忍心吃掉所伏获的人的孩提,竟然精心把人孩哺育成狼孩,狼孩完全具备人的形态,却象狼一样嚎叫,用四肢走路和嘶咬。后来狼孩被人收回,不管怎样训导,却怎么也改变不了狼孩的所具有的狼的某些特性。人们在非洲大草原上发现一个狮群伏获一只小兔子,这只兔子没有被狮群处死。后来人们发现,这只兔子成为一只成年兔,与狮群相亲相爱共生多年。杜鹃成鸟正是利用了鸟的怜幼情缘,形成了杜鹃的寄养机制。别的成鸟代为孵蛋,哺育,直到小杜鹃长成飞走。人的怜幼情缘或许更浓烈,许多家禽家畜就是这样成为人类社会的相关成员。

咸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