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安徽的省會

安徽獨立成省不過是近三多百年曆史事件,在漫長的歷史中安徽和江蘇合併管理,直到康熙年間才因為張廷玉的建議才從江南省從形式上分離出來。之所以說形式上是因為彼時安徽部分行政權在分家以後竟被南京託管長達百年,直到1760年所有的省會職能才齊聚安慶。

明代以前,安徽部分地區(尤以長江以南居多)就已經經常和江蘇部分抱團形成“省級”行政區,而從那時起省會城市就是南京(在南京不當首都的時候)。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有明一代,真正開啟安徽全境集體歸南京管轄的歷史。

按照明清時代的行政地圖,南京恰好在差不多中心位置,管理現在兩省一市面積大小的地方几乎沒毛病。

明朝,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後,立刻做了自古帝王鍾愛的一件事:統一。在調整行政區劃的過程中,江南行省正式建立,大致就是今天的安徽、上海和江蘇共屬於一個大片區了。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大家都應該知道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天子誕生地鳳陽其實距離南京不過180公里,至於後人常發天問為何朱元璋不好好發展龍興之地的問題:其實,看到明朝把安徽、江蘇打包交給曾經的首都南京管理,是不是有點好好照料我老家人的意味。(正是這一心思才正式開啟了南京與安徽的近700年糾葛)

知道你江蘇幹得不錯,朕把龍興之地的安徽也一併交給你南京管理,好好帶一把。所以就有網友調侃發展安徽自明以來就是南京神聖的歷史責任。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洪武元年,江南行省被撤,南京正式建立,也就是後來的南直隸。

清朝建立之初,地方管理基本沿用明朝的行政劃分體系,南直隸改名為江南省:在傳統觀念上的江南,在古代就是江蘇、安徽所組成的核心區域。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所以安徽、江蘇以及上海,繼續被劃在一個行政區域內,統稱為江南省,是當時最富裕的地區,而且後面沒有之一!要知道清初時近江南一省就貢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賦稅,而每期科考上榜人少幾乎佔一半,故民間流傳“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但正因為實在太富裕實力太強,也為未來的分家埋下了隱患。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到了清朝,南京成了故都,順治皇帝眼看著故都統領著這麼大塊的地盤,地處長江天塹,佔了全國十分之三的田賦,可以說想不謀反都難。清廷便有了削弱江南省的意圖,實施的第一招就是分而治之。

江南省行政區域的劃分在順治年間還屬於霧裡看花的狀態。公元1661年 (清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直接把江南布政使劈成了左右布政使兩個人。在清朝,省級主要官員有四個:巡撫、按察使、布政使、學政。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省長、政法委書記、兩個副省長(分管經濟和教育)。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官員一分為二了,土地自然也是一樣。左布政使在江寧,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坐鎮,手下管今天的蘇北和安徽省大部分區域。右布政使司在蘇州,管著現在的蘇南地區。換句話說,直到清朝順治年間,安徽的省會毫無疑問一直是南京。

而安徽真正建省,已經是康熙時期的事了。因鳳陽巡撫被撤,原屬於鳳陽巡撫管轄的廬州(合肥)、鳳陽、滁州、和州被打包給了安徽巡撫,淮安和鹽城則加入了江寧巡撫。安徽巡撫和江寧巡撫的格局也就基本成了後來的安徽省和江蘇省。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但即便安徽設省之後,前兩位的府衙都遷到了當時安徽公認的中心安慶,但布政使司還是留在了江蘇省的省府江寧(南京),學政則由江蘇省代管。

儘管清代的布政使作用已經比明代減弱很多,但仍然是掌管一方稅負的大員。學政更是掌管教育和科舉的重要官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相當於安徽的省長和政法委書記已經到位,但常務副省長卻常駐南京,主管教育和人事的副省長更是江蘇副省長兼任。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分省之後遺禍300年

安徽網友直呼被坑了300年,也正是源於這樣簡簡單單稀裡糊塗的分家。安徽簡直就像淨身出戶一般,另搭爐灶過日子,沒火沒炭還得南京幫忙過度。誰讓家當都留在南京了呢。如果說前面是愛和情,後面大概只有糾葛不清啦。

在清政府在對江南進行分割時,完全是出於政治考慮,只是簡單的一個劃分,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分家之後安徽怎麼發展。再加上當時都是出自一個省份,大家起初也沒有注意到,都以為只是簡單的一個地域劃分,但真正的後果卻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下圖就可以看出當時分家是多麼地變來變去。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01 導致安徽一直在糾結自己的省會中心

一旦建省,就需要一個新的省會城市安置省領導班子。從這個時候開始,安徽的省會選擇困難症就開始犯了。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巡撫、按察使分家之初搬到安慶,布政使、學政的辦公場所或管理權留在江蘇。雍正年間,安徽學政的駐地搬到太平府(今當塗),但彼時安徽四傑安慶、當塗、歙縣、合肥彼此看不上對方,政府所在地也很難令一幫小弟服氣。

1760年,三司衙門齊聚安慶,開啟了安慶作為省府的歷史……後來種種原因定省會合肥。就是現在很多省內城市都不服氣合肥,畢竟合肥以前只是小縣城。不像武漢、南昌、成都這樣具備千百年省會歷史的城市,威望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

02 導致安徽一窮二白,把手起家

江南省的衙門和各種機構幾乎都在現在的江蘇省。比如南直隸的衙門和布政使司以及配套的設施都在江蘇,更別說江南製造局和總督衙門了。安徽並沒有這些設施,也沒有繁華的大城市,所以一旦分家單幹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最慘的是文教功底都在江蘇。當年全國半數以上官員皆出自江南貢院,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之說。可這江南貢院是在南京。在江南拆分前,整個安徽都是往江蘇的江南貢院供人,誰曾想一旦拆分,連個像樣子的貢院都沒有。

古代最重要的兩個資源,都這麼全部留在江蘇,或者說南京。安徽如果能發聲,估計就像個憨厚的書生一般,一臉委屈:“以前就知道好東西往南京送,鬼知道還會分家呀!”

因此,南京,作為歷史上的安徽省會,一直被稱為“徽京”,大概也有合肥實力不行的原因。畢竟人往高處看,現在的省會不行,就回溯歷史,原來我們以前的省會那麼厲害,聊以自慰。

因此,有網友感慨,既生廬,何生寧。合肥再努力,也抵不過邊上南京耀眼的光芒。經濟總量上,合肥還在為破6000億歡天喜地的時候,老大哥南京早就默默進入了萬億俱樂部。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更別說生活方面,南京和合肥完全是兩個量級的體驗。合肥登記註冊的零售企業595家、大型餐飲企業270家,而在南京直接翻倍,零售企業1239家、餐飲企業465家,再也不用擔心一輩子吃安慶餛飩。

坐個飛機,南京祿口機場T2航站樓有30個登機橋,從南京出發,除開亞洲國家,洛杉磯、法蘭克福、悉尼閉上眼睛就能直達。而合肥新橋機場還只有一條跑道,勉強承包新馬泰。

安徽人想就近提升生活水準?無疑是往南京跑。畢竟最靠近南京的馬鞍山人民都是看南京臺、揚子晚報長大的。

因此每當看到馬鞍山、滁州等一眾小弟和南京秀恩愛,合肥心裡估計一萬隻羊飄過,惡狠狠地,碧池!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但自從安徽人朱元璋入主南京,把安徽口音帶進江寧。你們說,南京,難道不算安徽人的嘛!地理相近,習俗相通……

因此有人說,去新街口逛街,在鼓樓醫院看病,到祿口機場坐飛機。這是南京人的日常,也是安徽人的。

不禁感嘆,在中國,你很難找到像安徽這樣的地方,對一個隔壁省的省會始終保持著澎湃的熱情和與生俱來的親近。畢竟是跟了多年的老大哥啊,畢竟往歷史老輩排,大家都曾是親兄弟。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圖說南京和安徽的恩怨情仇

南京和安徽間,大概是存在著一種奇妙引力的。歷史上的淵源、地理上的親緣、經濟上的牽連,多年以來,安徽和南京分分合合,兜兜轉轉,儼然成了彼此的靈魂伴侶。

而歷史走到今天,一座不惜舉全省之資源打造的合肥新城正在巢湖之畔冉冉升起。

我們希望安徽能坦然面對南京,在經濟上足夠競爭力的時候,才不至於面對南京五味雜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