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

付宇慧


秦滅六國之戰也叫做秦朝統一之戰,是指中國戰國末期的時候,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其他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政策。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十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齊國向來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始皇初年,與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齊國其實已經是名義上佔著東方強國的虛名。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良之臣,無奮進戰鬥之志。面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準備,坐以待斃。

韓國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國就已經服從於秦。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十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經是名存實亡的國家了。

魏國雖然也曾經做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具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他阻扼秦東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為秦的首要對手。特別是自慰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減小。

秦始皇初年,正當魏安釐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尤其是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趁機恢復魏的疆域,然而安釐王昏聵無能,不但不借機報復,反而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貴時機。

趙國地處中原的北方,方圓2000裡,也是北方的強國。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一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唯一可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趙武靈王死後,屢被秦兵攻伐。魏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國終於被秦所破。

燕國春秋初期屬於勢力弱小的國家,到燕趙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古,南與齊,趙接壤。到燕王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韓的弱小之國。

楚國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沒有失掉其在南方大國的地位,領有疆域5000裡。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也塗巨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國相抵抗。

由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在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其他五個國家的戰爭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是隻有楚國讓他最為頭疼,花費了最大的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還是久久攻不下來。

文|宋昀娜


史之策


秦滅六國,最難打的當然是韓國啦!不是楚國,也不是趙國,更不是燕國!

韓國正處中原腹地,人口密集,兵源多,而且鑄造工藝冠絕七國,但是儘管擁有諸多條件,韓國還是很難打勝仗,但是秦國就是消滅不了他!因為韓國最難打!

韓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防禦高,城高池堅!什麼虎牢關、滎陽、成皋……等歷史上著名的城池都是韓國的城池,都是易守難攻之地。

但是又會有人問了,那為什麼韓國會第一個滅亡呢?


其實在戰略上,韓國並不是秦國的第一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最容易攻破的趙國。根據先弱後強的原則,趙國是最容易打的!但是秦國第一次伐趙只是把趙國的主力給消滅了,並沒有完全滅亡趙國。

秦國攻破邯鄲之後糧草不足,就退兵了,你說退兵就退兵吧,作為秦國的盟友韓國也沒有做好防備,於是就被偷襲攻破了新鄭,韓王也投降了。


卑鄙的秦軍沒有能力從正面戰場上消滅韓國,竟然偷襲盟友,這證明了什麼?不正是說明了韓國的強大嗎?

……

好了,吹不下去了,但是最弱的國家不是韓國,因為他的防守能力真的是最強,城高池堅,只是防守山河,在德不在險,韓王都是庸俗之輩,所以守不住韓國。

最弱的應該是燕國。


夢三七夜


附上一副戰國地圖


公元前260年,一場大戰下來,趙軍主力全軍覆沒,對於趙國來說,無疑于晴天霹靂。面對秦軍的蠻橫,趙國選擇了抗爭。太原、雲中、雁門相繼失陷,趙國瞬間縮小了一半,此時的趙國如此虛弱,可是以後趙軍陸續打贏了邯鄲保衛戰、肥之戰、番吾之戰,苦苦支撐了數十年,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趙國無愧於戰國小強的稱號、秦軍最難攻克的國家。

歷史是後人研究的學科,我們往往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至於能不能站住腳,答案依然在於所知的歷史中。

作為一個國家,軍事是一個國家與他國鬥爭的一部分,在當時的情況下,國家鬥爭由軍事和外交兩部分組成。軍事鬥爭現於陽,更容易被人解讀發掘;外交鬥爭藏於陰,往往被人忽視他的作用,甚至甚於軍事鬥爭。

我所講的主角是齊國,可能會有人說,齊國不就是一個熊包嗎?一個軟柿子,沒什麼存在感,傻乎乎的跟秦國結盟而不幫助五國,結果到最後自作自受被秦國滅掉,怎麼能算戰國七雄?對,這是齊國,
但這是戰國最後四十餘年的齊國,只對了一半,這當然也有原因,這是後話。話說戰國爭霸二百多年,那時候的齊國呢,恐怕這部分網友不太清楚,因為被秦滅六國的光輝遮住了,才對齊國有了管中窺豹的刻板印象。

鼎盛時期的齊國疆域


齊國自姜子牙立國八百餘年,期間經歷齊桓公稱霸,威宣王之治,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尤其是齊威、宣王在位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將魏國打趴下,齊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而此時,秦國在西部也悄然崛起。

由於齊國和秦國在當時並不直接接壤,因此雙方直接的軍事衝突很少,但也並非沒有,公元前320年,變法成功的秦國派遣軍隊越過韓魏兩國攻打齊國,結果被齊軍擊敗,這是商鞅變法成功後秦國第一場敗仗,之後秦惠文王向齊威王稱“西藩之臣”;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6年,齊國聯合韓魏兩國攻打秦國,最終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由於齊國的壓力,之後秦國二十餘年不再東出,這也是關東國家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再往後就到了齊湣王時期,由於齊國獨吞宋國,導致五國伐齊,其實這次戰爭燕國是主謀,但秦國才是最大的助手,秦國派遣秦軍首先攻打齊國大野澤之地,齊國派遣齊軍主力迎戰秦軍,趙燕趁機背後插刀,加上齊湣王昏招頻出,導致臨淄城破,與秦軍對戰的齊軍一觸自潰。之後齊國一蹶不振。總體來說,當時的秦國在軍事上並沒有與齊軍死磕的優勢,在戰國中期的半個多世紀,基本上就是外交鬥爭,比如張儀出使楚國獻六百里商於之地欺騙楚懷王與齊國斷交、秦齊互帝、秦國扣留孟嘗君等。而秦楚爆發藍田之戰、秦國攻楚、齊韓魏與楚國垂沙之戰、齊國滅宋,則是秦國與齊國外交鬥爭在軍事上的延伸,可見秦國為了削弱齊國不遺餘力的做了多少年的工作,如果齊國不倒,秦國不敢肆意伐韓伐魏、不會大規模南下攻破郢都,更不會與趙國決戰長平。在一定程度上講,自從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倒下了,其它五國的喪鐘也敲響了,就如同美蘇兩極格局,蘇聯出問題,他的紅色小弟也好不了哪裡去,對美國來說,他們仍然是敵人。由於五國伐齊導致齊國憤恨其它六國,尤其是趙國,齊國已經衰落了,趙國還是卯足了勁打齊國,向齊國借糧,不碰一鼻子灰才怪呢。在國仇家恨上講,齊國不幫助其它五國是可以理解的,至於為什麼沒有看清秦國,大概是沒想到趙軍敗的那麼快,秦國的野心那麼大吧。



20歲的大男孩


先看看秦始皇滅掉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按理說,最強的國家要麼是第一個被滅,要麼是最後一個,齊國是傳統大國,曾經強大到被五國圍攻,齊閔王被殺,再也不想合縱抗秦,縱橫家們的話,齊國人最後是說啥又不想聽了,於是坐看其它五國被滅,其它五國中,以趙國最為厲害。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發展,十分強大,雖然長平之戰,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導致四十萬趙國士兵被坑殺,但是並沒有讓趙國一蹶不振(換了其他國家恐怕早就完蛋了),但是趙國上下都沒有因此而氣餒,君臣勤政,大力發展農業,積累資本,積極結交其他國家,全國上下專心抗擊秦國,在此情境之下,白起建議秦王不要攻打趙國,礙於白起的功績,秦王雖然不滿,但也沒有表示異議,但還是沒有忍住,仍然攻打了趙國。



趙國並沒有怯戰,趙軍全線收縮後堅壁清野,退守都城,趙王親自激勵趙軍,趙武靈王之子平原君也仗義疏財,讓自己的老婆孩子親自去前線幫忙,全國群情激憤,誓死抗擊秦國,頂住了秦軍的一次次衝鋒,秦軍傷亡慘重,士氣低落,邯鄲卻巋然不動,然而勤王仍然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攻打趙國,趙國向周圍國家求援,但是各國要麼等著趙國被滅,要麼就是懼怕秦國的勢力不肯救援,最後孤立無援的趙國最終在六國中式微,一蹶不振,秦國

從函谷關內向外看的時候,驚喜的發現,已經沒有人能夠抵擋秦國了。


軍事一點通


我認為秦在滅六國中,最難打的還是楚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個人認為有一下幾點:


一,楚國地域廣闊,又具有長江流域,緩衝空間大,所以進攻楚國是非常漫長的過程。

二,楚國綜合國力強盛,不弱於秦國。疆土遼闊,人口眾多,所以在兵力上不輸秦國。當時王翦用了六十萬兵力才初步滅了楚,但之後秦楚對抗也沒有停止,到最後楚人項羽又滅了秦國。

三,楚國大將項燕坐鎮,秦王當時派給大將李信和蒙恬二十萬人攻楚,但大敗於楚國大將項燕,秦軍幾乎全軍覆滅。

四,楚國傾盡國力抗擊,楚國當時正處在被滅國的邊緣,不想當亡國奴的楚國人團結一致,紛起反抗。加之長平之戰時,秦軍的殘忍天下共知,放棄反抗也就意味著死亡。

五,楚國文化底蘊雄厚,就算楚國沒有了實力抵抗秦國,民間依然會保持著很強的反抗情緒。“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楚國人的反抗情緒。

以上是我總結的幾點,支持的朋友別忘記多多關注或點贊啊!


以史觀天下


秦滅六國,最難打的當然是楚國,最後的結果實際上也不是秦國贏了,而是楚國贏了。

因為楚國亡國不過十五年,就復國了,然後是由身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在爭天下,最後楚人劉邦勝出,建立了四百年的大漢天下。漢朝的功臣勳貴集團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楚人,做過丞相的蕭何、曹參、王陵、審食其、周勃、盧綰都是楚人,張良不是楚人,雖然大家都覺得他厲害,他也只能退休。漢初的執政集團,都反感秦朝的主導思想法家思想,而崇尚帶有強烈道家色彩的黃老之學,推崇“無為而治”。而道家思想恰恰就是楚國最流行的文化,老子、莊子都是楚國人。

秦國的秦朝不過十五年,楚人的大漢王朝可是四百年啊,所以戰國七雄之爭,最終真正勝出的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秦朝的出現,只是一段插曲。漢朝才是中國第一帝國時代的真正開創者。

楚國實力本來就比秦國強,秦國的核心區不過是今天的陝西一省,而楚國則擁有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六省,雖然這六省開發程度不如當時的陝西,但是以一敵六,這優勢仍然是很明顯的。從硬實力上來講,秦國要拿下楚國,本來就很難,但楚國在戰國後期的君主全是奇葩的存在,楚懷王、楚頃襄王父子就是兩個上當專業戶,一再被騙,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既便是最後,楚國已經被他的一幫昏君整成了一副爛牌,秦軍拿下楚國,也仍然是最費力的,動用兵力最大,時間最長,打得也最辛苦。

除硬實力,還有軟實力,在軟的文化環境上講,秦國要拿下楚國也最難,秦滅其它幾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但楚國卻是真刀真槍的跟秦國幹,那怕是打不贏,輸了再來,直到最後被滅國,仍然沒有心服。韓、趙、魏本來就是法家的地盤,跟秦國在思想沒有什麼不同,很容易適應秦國的法家統治,齊國則從來就沒想過要好好抵抗秦國的,在戰國後期就是過一天是一天,秦國來了就投降算了,沒什麼戰鬥意志,而楚國的鬥志是很強的。為什麼呢?

因為楚文化和秦文化不兼容,楚國可以被打敗,但秦國卻無法征服楚人的人心,因為楚人很難適應秦國的統治風格。十五年後起來推翻秦朝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楚人,其它六國人都是跟著打醬油的。從文化上講,楚國的文化和秦國最格格不入,實際上,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中,從楚國發源的道家最喜歡自由的狀態的,道家雖然承認現實的殘酷,但卻拼命地想要逃避現實。秦國的軍國主義的法治主義,將權力赤裸裸的暴露在每個人面前,使秦法籠罩下的楚人無處可逃,無處可逃的痛苦才是真的痛苦。因此天下苦秦,楚人最苦!所以秦始皇死後,最先反秦的是楚人,最後亡秦的也是楚人。


只愛潘多拉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廉頗、白起、王翦。秦國兩個,趙國兩個。不是說某個國家的不行,而是說其他國家的跟這四個比都是垃圾。

歷史有一個評價:秦趙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歷史學家對趙國的評價是:四戰之國;(後面介紹下趙國的幾個名將)意思就是這個國家是全民皆兵,特能打仗。趙國曆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秦國要東出統一天下,首先碰到的就是趙國。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的戰鬥力、生產力大增。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傾全國力量攻打趙國。當時趙國45萬軍隊,秦軍號稱20萬軍隊,當秦國圍困趙軍後,秦昭襄王親自到前線,發動將近60萬軍民,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投入戰鬥,斷絕趙軍的救援和糧道,賜民爵位一級

。秦國對爵位相當的摳門,是靠殺敵來獲得的,爵位可以用來抵罪用,相當於免死券,在長平之戰,秦王上來就給爵位。最後,四十天的戰鬥,秦趙的傷亡比是3:2。最後,已經斷糧40天的趙軍,分四隊突圍的時候,主將趙括被射殺,趙軍才投降。如果主將趙括不死,趙軍或許真的就突圍了。最終白起殺了40萬投降的趙軍,只留下了老弱200人送回趙國。

但是此時,秦軍也損失慘重,國力損耗大半。秦王拒絕了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建議,罷兵回國休養生息。就在此時,北面一個國家——燕國,一看趙國戰敗,趙國精銳喪失殆盡。就想攻打趙國,結果被趙國軍隊反打了一頓,趙軍攻下了十幾座城池。

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趙兵士氣及作戰意志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故只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制的。

趙國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趙國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趙國人全民尚武,而且騎射十分了得。從趙國的七子良將可以看出趙國的軍力多麼的強悍:

1.趙國最後的頂樑柱 武安君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真正的打仗不挑剔,一輩子沒打過敗仗的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趙王遷在奸臣郭開(換廉頗也是他)的讒言下,奪了李牧的兵權。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

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前半生主要在北方防禦匈奴,大破匈奴,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公元前243年,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入侵趙國。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公元前233年,長平之戰後,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大敗秦軍,斬首五萬。

2.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廉頗

這位老爺爺雖然脾氣不大好,但是其軍事才能極高,能夠和李牧、白起、王翦並列為“戰國四將”,其能力可見一斑。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這位老爺爺打仗很有特點,早年攻打齊國的時候,以勇氣聞達於諸侯。他要是打能打的對手屁滾尿流,後來守衛上黨以及邯鄲,白起拿他也沒有辦法。最後被秦國神將郭開(趙國的奸臣)給讒言打敗,後出逃魏國。

戰績:

公元前284年,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公元前279年,廉頗將,攻齊。

公元前276年,廉頗將,攻魏幾,取之。

公元前275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又攻安陽,取之。

公元前251年,廉頗為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

公元前250年,廉頗圍燕國都。

公元前248年,廉頗攻燕。

公元前245年,廉頗將,攻魏繁陽,取之。

長平之戰後,邯鄲保衛戰,廉頗大破秦軍。

3.馬服君 破秦猛將——趙奢趙奢不是很出名,但是他有個兒子很出名——趙括;紙上談兵的哪一位。趙奢是最早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人。

趙奢當徵收田賦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家的下人仗著平原君的勢力不肯繳納。一臉:老子特麼就不交,你能把我怎地,有種來打我呀?趙奢直接發揮了:社會我趙哥,人狠話不多。直接把平原君家九個當權管事的依法給剁了。平原君一聽,臥槽,要殺趙奢。趙奢說:

“您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要是縱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了諸侯就要出兵侵犯,諸侯出兵侵犯趙國就會滅亡,您還怎能保有這些財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貴,帶頭率先垂範,則能奉公守法就會使國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國家強盛,國家強盛了趙氏的政權就會穩固,而您身為趙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天下人輕視嗎?”

平原君一聽,臥槽,這麼有邏輯的人好久沒遇到了,立刻把趙奢推薦給了趙王。趙王讓趙奢掌管全國的賦稅,果然,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閼與破秦,當時趙王問廉頗、樂乘,可以救援閼與嗎,都說不可以。問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便派趙奢領兵,趙奢大破秦軍。

認識到自己的兒子是個滿嘴跑火車的貨,趙奢在臨死前說過如果趙王讓自己的兒子出戰,絕對不可以。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已,不堪大用。

閼與之戰後,直到趙奢去世,秦軍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閼與之戰,趙奢打的太他媽狠了,壓根都沒反應,秦軍就被打全軍覆沒了。


嘟嘟讀讀


趙國,這是個送分題。

為啥?

這哥們太讓我們的大秦帝國折騰了,從秦昭襄王開始到始皇帝,趙國讓大秦死磕了近80年,太不讓人省心了。連大秦的金牌打手,殺神白起都是因為這貨間接給玩完的。還嚇得一個大將樊於期(就是荊軻刺秦帶的人頭)投敵叛國了,最後還得玩點孫子戰術才把這國搞定,你說這茬子硬不硬。

究其原因,趙國的環境造就了他,趙國地處太行山,也就今天河北,這民風彪悍,老百姓脾氣大尚武,加上挨著北邊遊牧民族,那幹仗就是平常事,鄰居是個強盜,挨著強盜的不是強盜也得是悍匪啊!這不,趙武靈王這個猛人一出世,就強調真理在40米大刀範圍之內。先猛揍匈奴,在狂削林胡。反正就是一陣噼裡啪啦,世界就安靜了。中山國你都欺負到我家花園了,得你把你房產證改我名得了。

趙武靈王這貨就是為幹架生的,看同志們裝備太低不適合幹仗,立馬升級草原裝備,髒們一邊幹仗還能策馬奔騰,何樂不為呢!

周邊的鄰居都老實了,不算完,趙武靈王還想幹秦國呢!你說這樣的國家硬不硬。雖說後來因為立太子問題,導致趙武靈王提前下課,但老子英雄兒好漢,趙國直至滅國都一直是強硬態度。

在看後來秦趙的幾場幹仗,趙國都是死磕,死不低頭,動刀子,好,戰國四大菜刀,趙國就有兩把。玩耍流氓?有藺相如這有資格證的,反正就是跟你對削。雖說長平之戰輸了個底光,但就不服,就是幹,幹到死。兵沒了在招,匈奴不管了,把邊防軍和李牧王牌打手弄過來,你說這是個什麼對手。反觀其餘五國都是輸掉了本錢就沒戲了,這樣的對手沒事,怕就怕趙國這種死硬的頑固份子,兇狠好鬥,油鹽不進,致死方休。


莫非是54188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楚國,秦國動用了六十萬兵力才把楚國滅掉,而且才十多年就被楚人反殺。

在戰國中後期,戰國七雄的實力應該分成三個檔次,第一是秦國當之無愧;第二是齊國、楚國、趙國,都曾有和秦國抗衡的實力;第三是剩下的燕國、魏國、韓國,基本是被欺負的命。


齊國最強大的時候是齊閔王時代,曾經一度和秦國東西互帝,還滅亡了一度威風的宋國,為此齊國也遭到五國聯軍的打擊,齊國幾乎亡國。重建後的齊國對合縱再也沒興趣,雖然仍然實力可觀,但是統治者晏於安樂,最後居然不戰而降。



趙國最強大的時候是趙惠文王時代,當時趙武靈王退居二線,主持滅亡了腹心之患中山國,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一干文武大臣也算人才濟濟。但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任用毫無經驗的青年將軍趙括,以致四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儘管如此秦國也消耗不少,但趙國沒有了抗衡的實力。


楚國最強大的時候是楚懷王時代,當時吞併越國,幾乎統一了整個長江中下游。儘管楚國在戰國時期軍事經常不利,但是龐大的領土和人口,讓秦國啃下來非常困難。所以李信二十萬秦軍戰敗,王翦用了六十萬大軍才獲勝。而且還有個問題,就是秦國內部楚系外戚阻撓,秦相昌平君居然反叛稱楚王。這對於秦王來說,不僅要攻克外部,更要擺平內部。


林屋公子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國家是楚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可以並列。如果一定要排名次,楚國最難打,趙國其次。

但是楚國和趙國在抗打擊這方面有很大的區別,趙國難打是因為趙國的軍事實力爆棚,擁有與秦國互毆的能力。注意我說的是互毆!而不是像其它五國一樣被秦國按著打;楚國的難打不在於楚軍的實力強,而是兩大方面:一是楚國國土遼闊,二是楚國的政治制度



戰國後期,秦國繼續深化變法,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都超過了六國一大截。而反觀當時的六國,原本的三大強國:

魏國被秦國徹底打報廢、齊國被燕國狠狠地禍害了一把、楚國直接被秦國打的遷了都城。至於燕國和韓國這兩個存在感極低的國家,對秦國壓根沒有什麼威脅。因此當時唯一還有能力跟秦國在軍事上硬鋼的國家,就只剩下一個趙國了。

趙國之所以還能保存實力,一方面是趙國的國內君臣一心,人才濟濟,像藺相如、趙勝、趙奢、廉頗這樣鼎鼎有名的人物,趙國一抓一大把,而且趙王還都重用了。另一方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趙國的軍隊結構從傳統的以步兵為主變為以騎兵和弓弩兵為主。並且趙國還在與匈奴、林胡、樓煩、中山等國的戰爭中積累了大量的戰爭經驗,使得趙軍在軍事素質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所以可以說,當時的趙軍都是百戰之師,並非是花架子。截止到長平之戰之前,趙軍與秦軍的交戰過程中,互有勝負,並不吃虧

但是長平之戰,成為秦趙兩國的轉折點。這一戰,導致趙國的四十萬精銳盡喪,失去了與秦國硬鋼的實力。不過就算是如此,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它的軍事實力在六國之中還是最強大的存在。秦國滅趙之前,趙軍在名將李牧的率領下,還能在番吾之戰和肥之戰中兩次大敗秦軍,最後不得不使詐,用反間計先讓趙王殺了李牧,才得以滅趙。



所以總的說,趙國的難打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軍隊的戰鬥力爆棚,二是人才濟濟,哪怕是最後都快滅國了,還能給秦國做最後一擊。這兩方面,是趙國比其它五國都強的。但是

趙國也有兩方面不如楚國,一是國土縱深不夠,戰爭潛力不如楚國,首都要是完蛋了,趙國也基本上就完蛋了;二是政治制度一般般,屬於沒有什麼特點的集權制。反倒是楚國,靠著非常奇葩的政治制度,讓秦國傷透了腦筋。

那麼楚國當時到底是什麼政治制度呢?說來也不稀奇,但是在戰國時期,則是非常另類的存在——分封制。

楚國這個國家,他的國君不是姬姓,對周王室沒有什麼感情。早年楚國還很弱小,不是很起眼。後來翅膀硬了,先是滅了漢水流域的姬姓諸國,後來在楚莊王的率領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完全就是奔著滅掉周天子去的。最後因為晉國的存在,楚莊王滅掉周王朝,取代周天子的計劃沒有成功。於是後來的楚王就放棄了一戰滅掉周朝的想法,改為向周朝學習,搞跨越式發展,先吞併小國,再將吞併的小國分封給自己人,活脫脫的變成了一個小號的周王朝

備註: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叫“國”,楚國分封的東西叫“縣”。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完全就是周王朝的翻版。周天子稱王,它也稱王;周天子大封諸侯,它也大封縣長;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君主按公侯伯子男來分級,它分封的那些縣長也按公侯伯子男來分級。在楚國的國內,楚王分封的縣長,就是叫某某公、某某侯。只不過其它諸侯國都不承認楚國的分封,還是以士大夫的級別對待楚王分封的那些縣長。(這也是為什麼諸侯國把楚國視為異類的原因之一)

靠著這套學習周王朝的分封制,楚國的領土面積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最大的。然而學習周王朝大搞分封制,雖然擴張的很快,但是副作用也很明顯。被諸侯們吊打周天子不就是下場麼?

到了春秋後期,楚國的領土看似很大、人口看似很多,但其實都不是楚王一個人的,楚王在楚國國內跟周天子混的差不多。名義上是天下之主,實際上控制力並不強。他封的那些縣長就跟周王朝封的諸侯一樣,不忠於楚國,甚至賣國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當年伍子胥因為老爹被殺,怒而投吳,幫著吳國打楚國時,與吳國交戰的楚軍就都是楚王自己的部隊。其他的那些縣長,除了個別出兵幫忙外,幾乎都沒人幫忙。就像當年周天子被被犬戎吊打,中原諸侯看熱鬧一樣。

國家實力不統一於楚王,這是楚國分封制的一大弊端。但是分封制也有好處,就是國家恢復的也特別快。還是吳楚戰爭,楚國在國都被攻破之後,迅速就復國了。為什麼如此迅速?因為楚王封的那些縣長的實力都沒有受損失,只要他們都出把力,楚國復國是分分鐘的事。

備註:楚國的復國,不全靠秦國援軍。事實上秦國的援軍只是幫助楚王重新樹立了威望,就算沒有秦國援軍,楚國手握重兵的縣長們還是有能力驅逐吳軍。畢竟吳國跟楚王相比,實力佔優。但是跟整個楚國相比,實力還是處於劣勢。吳想滅楚,難度極大。同理,犬戎在滅了西周後,周王朝沒死,犬戎倒先被秦國給乾死了。這就是仰賴了周朝諸侯們的實力。


因此這也就是解釋了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楚國跟秦國的戰爭,秦國是一邊倒式的勝利,楚軍根本毫無還手之力?因為楚國分封的諸侯和士卿們,壓根就不操心楚王的事,被秦國吊打的是楚王,跟他們沒關係。只要秦軍不打到自己家門口,他們就不出力。

第二、為什麼楚國被打的兩次遷都,但每一次都僵而不死?還是因為楚王的權力不夠大導致的。楚王只能調自己周邊的資源,而卿族和諸侯們都不配合他。所以楚國看似被秦軍打的很慘,其實諸侯們手中仍然還有很強的實力。

以上兩點,就解釋了楚國為什麼最難滅。因為其它的國家,也包括趙國在內,都已經完成了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權的轉變。各國君主可以集中全國的資源與秦軍一戰,也就是所謂的賭國運戰爭。秦國面對這樣的對手,只需要集中兵力,一戰定乾坤就可以。比如趙國,只要首都邯鄲不丟,趙國就不會不亡。但倘若邯鄲淪陷了,趙國就沒有統一的指揮,不可能再組織強有力的抵抗了

反觀楚國,雖然楚軍都是魚腩,壓根就不是秦軍的對手。但是秦國想靠一戰定乾坤的辦法滅掉楚國?不可能!

因為秦軍能蹂躪楚軍,只是因為楚國的諸侯不出力罷了,真要是動了諸侯的利益,必然是死戰。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滅楚時,王翦堅持要求給他六十萬兵,否則他就不去的原因。因為此時王翦面對的楚軍,是楚國各地諸侯們自己的看家軍隊。這是真真正正的玩命之戰,而非白起當年攻楚,形同於的秋草打兔子的戰爭。



所以秦滅六國,最難打的是趙國和楚國。趙國的難打,體現在趙國的軍事力量強,而且趙王素有“吞秦之志”。趙國後來的滅亡,是輸在了綜合實力不如秦國。這就好比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很能打,但是國力不如協約國和同盟國。而一旦當首都被攻陷後,整個國家立刻停戰抵抗。

楚國的難打,體現在楚國地域遼闊,楚王輸得起。並且楚國特殊的政治制度,使得楚國並不像其它五國,一戰就被秦軍打的元氣大傷。只要楚國王室還有人,依靠國內的那些縣長,立刻就能組織二次抵抗與秦軍繼續死磕。這就好比當年的某中亞國家,中央政府不堪一擊,但是想真的把這個國家給滅了,好難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