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觸網” 助力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發展新業態

從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的積極探索到初具雛形,從醫療資源的分佈不均衡到努力消除信息孤島、逐步實現醫療資源共享……2018年,隨著互聯網醫療領域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發佈,我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快步進入“成長期”,“互聯網+醫療健康”正成為百姓享受均等、普惠、便捷、安全醫療服務的有效途徑。


「互聯網+」醫療“觸網” 助力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發展新業態


政策持續落地 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有序發展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方向,積極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

為了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成果帶來的實惠,7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關於深入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決定在全行業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加快創新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提升便民服務能力,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改善就醫體驗。

為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推動我國醫療信息化進程邁入發展快車道,8月,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到2020年,三級醫院要實現電子病歷信息化診療服務環節全覆蓋。

9月,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兩部門發佈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文件的發佈旨在加強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准入和監管,為互聯網醫療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的政策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互聯網醫療領域相繼出臺的政策和措施,使“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推動互聯網醫療有序發展。


「互聯網+」醫療“觸網” 助力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發展新業態


智能化賦能 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

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國醫療人工智能進入飛速發展期。智能問診、可穿戴設備等智能化技術賦能現代醫學,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新發展新模式新服務。

不用掛號、無需排隊,慢病、常見病幾分鐘就能問診配藥……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亮相的“一分鐘診所”,病人坐在“獨立問診室”內,就能與雲端進行語音對話,通過病情描述和檢查,得到初步問診建議並直接在智能藥櫃付費取藥。智能醫療讓病人少了焦急等待,利用“互聯網+”創新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

2018年,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領域應用持續創新開發,智能診斷、智能健康監測、機器人輔助手術、智能醫療影像識別等技術正實踐應用。醫療人工智能作為醫生的助手,能夠有效結合醫療場景的需求,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將海量的數據模塊化,迅速演算出量化結果,使疾病診斷更加精準,減輕臨床醫生的負擔,減少誤診、漏診。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漸成熟,在不久的將來,患者用上可穿戴設備,在家打開人工智能系統,就能使自身的就診需求得到及時地滿足。

「互聯網+」醫療“觸網” 助力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發展新業態


信息化建設 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

遠程醫療、電子病歷、移動支付……醫療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加快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優化資源配置,對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遠程醫療為例,遠程醫療的迅速發展,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模式的實踐,也是我國推進醫療行業信息化建設的縮影。遠程醫療將處於不同物理空間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聯繫起來,打破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局面,重新配置了醫療資源,通過互聯網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據瞭解,截至2018年10月,烏鎮互聯網醫院已通過互聯網聯通了全國2700家醫院、26萬名專家,日均接診量達6萬人次,遠程會診量達1.2萬人次。

當下,醫院利用互聯網技術,逐步建立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一大趨勢。2018年,北京地區已有30家試點醫院實現了電子病歷共享調閱,患者在這30家醫院中任意一家就診後,再到其他29家醫院就診時,無需自身提供病歷,醫生就可隨時調取患者既往的檢驗檢查結果、主要診斷、用藥、手術情況等信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支付早已司空見慣,其觸角也漸漸延伸至醫療領域。移動支付的接入是實現“互聯網+醫療健康”,構建以患者健康為中心的現代化醫院服務模式中不可缺少一環。今年以來,我國公立醫院積極開展網絡支付業務,探索區域共享網絡支付平臺建設。例如,浙江杭州一家醫院,患者只要將手機綁定社保卡信息就可以在醫院實現掛號、診療、自助結算、化驗檢查、取藥等所有就醫流程,極大地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