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詩乃精神之魂,哲學乃理性之佳餚,而現代詩歌已經開始衰亡,對此你怎麼看?

百年常青藤


現代詩歌衰亡了?我覺得沒有。作為非常熱愛現代詩歌、關心詩歌發展的人來答一下。

現代詩給人衰亡的感覺應該是基於一下幾點原因:

一、現代詩歌創作越來越“佶屈聱牙”。

現在有不少詩人,他們的詩歌創作對於業餘讀者來說構成了閱讀接受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對許多有較高詩學素養的專業讀者,也構成了閱讀接受上的嚴重挑戰。這些詩歌在語言運用、意象設置及詩思方式上大大偏離詩歌的閱讀規範與審美習慣,整體風格過於晦澀或怪異,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讀者少了,自然會感覺詩歌衰亡。

二、現代詩歌越來越缺乏人文素養。

有一些詩人缺乏一定的思想和文化素養,為了滿足少數人的低級趣味的要求,甘心墮落,創作了一批批低俗乃至下流的作品。他們寫詩提倡“崇低”,詩中常出現“屎”、“操”等字眼,更是把詩寫到了令人噁心的程度。

對此作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俄羅斯詩歌研究專家,汪劍釗質問說:“詩人在策劃墮落,詩歌又怎能不墮落?”

三、現代詩歌缺乏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詩刊。

任何一個詩歌興盛的時代,必然有一本全國性的詩刊作為詩人活動的主要陣地。例如新月派時期的《晨報副刊·詩鐫》《新月》。詩壇現在急缺一個具有全國性影響的詩刊,詩人們有各種各樣小眾的流派,卻無法形成大的氣候。

雖然有以上種種因素,但我認為,現代詩還是沒有衰亡的。

第一,網絡時代給詩歌帶來了新的轉機,很多詩人在網上發表詩歌,立刻就能得到評論和回應,大大刺激了詩人的創作慾望。

第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滿足,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詩”和“遠方”成為了人們的夢想。在疲憊時,讀詩;低落時,讀詩,詩歌在精神生活中還是相當重要的。

新詩的發展雖遠不及上世紀那個詩歌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面,但我覺得我們也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它的發展。詩歌永不衰亡。


一往文學


衰是有些,亡是沒有。

所說現代詩應指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興起的詩體。這種體裁沒有韻,沒標點,不講平仄,甚至一個完整的句子斷成兩行,與以前的詩截然不同,是好是壞呢?經過近百年的檢驗,結論不太成功。

今後怎麼辦呢?還要回到詞牌、格律裡去嗎?顯然不可能也沒必要。不可能是沒有這樣的課程基礎,也沒有那樣的語言環境。沒必要是社會不同。就如律詩只能產生在唐宋,填詞只能出現在唐宋以後一樣。

古風好些,有平仄不限制,有韻律不死板 ,長短不象宋詞那樣克刻。

《詩 心》

寫人寫事寫風景,

歌山歌水歌大風。

新詩舊賦三萬六,

亙古不變是人情。




南山智叟2


詩歌是人類另一種思維方式,語言文字三維以上,脫離平板原理。

立體的空間高於陸家嘴,高於斜拉橋,高於垂直上下的電梯,高於秋風與茅屋。

詩歌像一塊芯片,無數只腳連接主板,超意象交換數據。

詩歌進入新時代,現實與傳統都偉大,話說一半話真理。

嘴邊上,舌尖上,事與理上繞三分,繞到合適的緯度。

詩歌被理解的時候是藝術,不被理解是關鍵字,現實真的寬鬆多了。

我的上一篇問答裡的詩歌最後一句“飛鳥的雲天透明遙遠”,透明指的就是這個原因。

僅僅幾個關鍵字變的敏感起來造不成多大傷害。

關鍵是作者,不能因噎廢食。

不能因為蒼蠅的嗡嗡叫就不吃飯。

任何一天都有關鍵字敏感字,大街小巷路口橋洞火車站地鐵,居無定所比較自由。寫詩也是這樣,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到處流浪。

看到的事物接觸的事物都是馬路上的人,比如擦肩,相向而行。

別人救助我,我救助別人,都是互相的,看見路口有老人過馬路攙扶一把,看見有人碰瓷,這是不好的,就做證人,表明那個人是假摔。比如路過河浜,看見有人掉河,衣服也來不及脫,救人。

別人也救助我呀,噓寒問暖,給我棉被大衣。

盡力回報社會,走上街頭在高大的樹冠下面彈唱心聲。



呀丫芋頭


哲學對於詩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首文字鋪排得再美的詩歌,如果其中欠缺了哲學的底蘊與光芒,那就只能是一首流於“器”而欠缺“道”的、沒有意義也沒有生命力的文字遊戲而已。“道”生萬物,丟失了“道”則丟失了萬物的起點與萬物的依託。就像一首詩歌只是形而下窄義地美學框架上描風雪寫花月,而沒有建立在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那隻能說這首詩歌就只是一首初級的習作,而已。

最後附上我寫作發表過的一首現代詩,裡面有一些在詩歌中關於哲學的思考,也是巧了,用在這裡回答這個問題應時應景——雖然我有時候也會懷疑頭頂的天空、懷疑當下詩歌的前景,但是我堅定地相信腳下的大地、相信只要有感性的美好、有理性的思考、有閃亮的夢想,我們就有詩和遠方,詩歌就永遠不會衰亡!

《蝴蝶最迷離》

作者//吳采薇

~

最難駕馭的,其實是我們的思想。一次次

接近最高處的鷹隼,又一次次被塵埃綁架

~

仰望星空的黑格爾睡著了。莊子

在一隻蝴蝶的夢裡,重新回到混沌與坐忘的起點

你在寂寞的山頂,以自己做劫材,佈下棋局

~

而我,跟在這隻飛過兩千五百年的蝴蝶後面

懷疑頭頂的天空,卻相信腳下的大地





作家吳采薇


詩乃精神之魂,哲學乃理性之佳餚,一點不錯,但不是現代詩歌開始衰忘了,而是優秀的現代詩歌在開始衰亡,因為喜歡現代詩歌的讀者和寫作現代詩歌的人是很多的,透過各種詩歌網絡平臺就可見一斑,但真正優秀的現代詩歌作品卻寥寥無幾,這應該才是實際現狀。

詩言志,是一首詩歌必須具備的要素,志,即情感,包含了詩人所要倡導的思想和理念,一首好詩,除了具備真、善、美思想,還應具有哲學的“光芒”,這樣才會引導人們為追求真、善、美去思考,方能謂好詩。

在這物質和金錢至上的年代,時下人心浮躁,社會中遍佈邪惡、虛偽、自私的“面孔”,已經沒有多少人靜下心來思索什麼是真、善、美,為真、善、美付諸行動的人更是寥寥無幾,真正優秀的詩歌作品,一定是貫穿真、善、美思想,而浮躁、邪惡、虛偽與真、善、美是嚴重對立的兩種理念。

現實社會中,一個人要生活得好,就得想方設法、挖空心思去賺錢。當今時代,要想獲取財富,就得不擇手段才有機會,而一個骨子裡都被真、善、美潤透的人,怎又會去用不擇手段的方式獲取財富呢?

在這個財富為“王”的時代,人們一邊忙於索取財富,一邊又抱怨文化喪失,報怨社會缺失信仰、理念,其實是現實環境,深深地改變了人們的心思,最後都只認“有錢才是硬道理”,就象在網絡裡一樣,一篇教你怎樣賺錢的文章遠遠比一首優秀的詩歌轉發量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詩歌屬精神類產品,詩人是生產精神產品的人,好工廠少了,怎麼會有好產品出來呢?

真正的詩人大部分都是堅守在清貧的文學陣地上艱難跋涉著,一個偉大的作家也是如此,一個能寫出優秀詩歌的人,如果骨子裡沒潤透真、善、美思想,這樣的詩人充其量只能算“偽”詩人,其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更是經不起歷史的檢驗。這就是當下出不來好詩的原因,也是好詩在慢慢沒落的本質所在。

這是筆者的笨拙見解,歡迎各位朋友探討交流!



黑馬詩語


詩是精神之魂,哲學之佳餚。這句話講的對,也真切。從古代特別是唐朝的詩詞,一直延續到至今傳誦不衰,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上內函著和保存著旺盛不敗的氣質,如像永不改色永不凋謝的一朵朵鮮花。特別是革命烈士詩抄,更打動人和鼓舞人。如像革命烈士王若飛(我是花的土壤)的雄詩;"敵人的血是白色的,也是恐怖的。我的血是紅色的,是鮮花的土壤,是人民生存的根。我願把我的肉化成肥料,把血澆灌成鮮紅的一朵朵鮮花,永開不敗……"多麼的自豪和無私呀。諸如此類鼓動鞭策人民精神上的崇高的烈士詩抄,還有許多許多。如革命烈士葉挺,吉鴻昌,鄧仲夏,李大釗等等的詩詞,很是有一種忘我的,崇高而豪邁的英雄氣概。所以,詩詞是精神的靈魂和哲學的佳餚,這話沒有講錯。


鬱香墨


詩歌形式豐富多彩,幾乎無不可言。一首好的詩歌,就像一副“寫意的山水畫”。雖然需要細細品味,單不意味著就要“雲山霧罩”,最主要的是要有意境。看看古時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之所以流傳千古,主要不就是有“意境”嗎?而且言之有物,短短數行字,就能寫就"萬里江山,美人如畫,朝代更替,武士行俠。豪傑喝酒,文士飲茶”。。。。。。

這樣的藝術形式,怎麼可以衰亡呢?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的意識發生了變化。一切東西竟以醜為美,以醜為尊。書法也好,詩詞也罷,如果不醜,就拿不到大獎。其中有很多東西,簡直就是對中國文化的褻瀆。

而所謂的“現代詩”,在或無病呻吟,或聲嘶力竭的標榜其如何優秀中,卻返古了古人不使用標點符號的行文習慣。不知這是進步還是倒退?在我們的翻譯家盡心竭力的把國外的詩詞作品,翻譯成優美的詩句的同時。我們有些所謂的“詩人”,卻取國外文學作品之糟粕,形成了所謂的“現代詩”,這種詩的唯一優點,就是可以直譯成外國人可以看懂的所謂的“詩”。而我們真正的詩,外國人是翻譯不了的,因為他們不懂“修飾”。

就像聲音,無論是高亢激昂,還是低沉婉轉,如果發聲位置不同,給人的感覺也是絕對不同的。像:“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樣的句子的“現代詩”,現在才開始衰亡,我認為開始的太晚。若是壞小孩寫出這樣的句子在頭條發表,能夠通過“審核”嗎?


孫忠漢不像壞小孩


現代詩歌衰亡了嗎?我認為衰是一定的,但還不至於亡。

詩歌的衰敗,與所謂的主流與主流媒體脫不了干係。暗澀隱晦不知所云的朦朧詩、寡淡無味流水賬式的口水詩、三觀不正下流無恥的約炮詩……梨花派、烏青派、一把好乳派、撒尿派、睡你派……這些所謂的詩,無詩意、無韻律、無美感,甚至無底線、無品味,叫讀者如何愛得起來?脫離了讀者,不衰何為?

然而我們就要說詩歌已亡嗎?當然不。"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真正的好詩在民間。因為主流把控了平臺,這些民間詩人的好詩只能在小範圍內流傳或放在網上默默無聞。沒有推介,沒有吹捧,如一簇簇馨香的小花,默默綻放在荒涼的山野,自生自滅。但"蘭不以無人而不芳",即便無人問津,它們仍然堅持向世界展現最美的自己,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愛好,只為詩人抒發自己的情感。

詩不象散文或者小說,真正的詩全憑詩人的天賦,需要電石火花般的靈感,不能通過努力學習得來。詩是詩人獨特感受與某種超越性情思的創造性表達,詩具有詩的藝術、詩的想象、詩的情感,所以我們不必要求每個人都來寫詩,詩歌的全民狂熱也只會在某個特殊時期爆發,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在這個資訊撲天蓋地的年代,那樣的情景不可能再現。

詩歌確實離今天的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但是總會有人還在堅守。也許就在某個時候,有一些東西觸動了你內心的靈感,勾起一份久違的情懷,如果此刻,你也會和我一樣,會拿起手中的筆,以詩的形式把這個瞬間把這份感觸記錄下來,那麼,請允許向你微笑,並輕輕問候一聲:原來你也還在這裡啊?

且讓這份美好的詩意流淌進這個寒冷的冬日吧,它帶來的,必將是愛和希望,是溫暖和明亮……



易曼荼


詩歌確實很慘,慘得很!因為所謂詩人能在國內正式刊物上發表作品的文人,脫離了群眾路線,不寫生活了。而真正寫生活,抒發內心真實生活感受的民間詩人(詩歌愛好者),又沒有他們發聲的平臺。魚在水,可駕風浪,魚躍岸脫離了生它養它的大海,那就意味著死亡!詩歌也是這樣!

由此,想起偉大領袖毛主席延安文藝整風的講話,多麼重要。警醒後人,永不過時!現在每位詩歌寫作者,應該重新學習丶深刻領悟出毛主席的文藝講話精神。寫生活,寫現實,肩負重任!為人民而歌,為人民服務!


豫東梧桐


前兩天參加BEYOND樂隊御用填詞人劉卓暉先生的籤售會,交流時有粉絲問為什麼現在搖滾沒落了。我和劉先生異口同聲回答“因為不再憤怒了。”社會變革引發的憤怒,迷茫是搖滾樂的創作源泉。我想現代詩文大抵亦如此。

現代社會,人們很容易宣洩了自己的憤怒,而且主旋律的基調是高速發展,也讓人們失去了“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恬靜。我們連旅遊都要爭分奪秒夜以繼日,也缺失了品評和斟字酌句的心態。

相對於現代白話文學,詩歌的形式雖然優美,但是效率低,要求高,爆點少。很難受到年輕人的廣泛喜愛。現在的娛樂節目是要求每二十秒一個包袱的,比當年對相聲表演的要求都高。詩歌在形式上失去了優勢。

我想,這主要還是時代階段的現象。我們不會永遠這樣下去,同時,現代詩歌也會有適應時代的進化。杜蕾斯前一段時間出了一本詩集,我節選幾篇放在後面作為結尾。

不知道大家會杜蕾斯的作品怎麼感受,但是青年人很喜歡,表述情感,有時代感,表達了她們的感受,可以騷,但不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