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诗乃精神之魂,哲学乃理性之佳肴,而现代诗歌已经开始衰亡,对此你怎么看?

百年常青藤


现代诗歌衰亡了?我觉得没有。作为非常热爱现代诗歌、关心诗歌发展的人来答一下。

现代诗给人衰亡的感觉应该是基于一下几点原因:

一、现代诗歌创作越来越“佶屈聱牙”。

现在有不少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对于业余读者来说构成了阅读接受上的巨大障碍,就是对许多有较高诗学素养的专业读者,也构成了阅读接受上的严重挑战。这些诗歌在语言运用、意象设置及诗思方式上大大偏离诗歌的阅读规范与审美习惯,整体风格过于晦涩或怪异,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读者少了,自然会感觉诗歌衰亡。

二、现代诗歌越来越缺乏人文素养。

有一些诗人缺乏一定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为了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的要求,甘心堕落,创作了一批批低俗乃至下流的作品。他们写诗提倡“崇低”,诗中常出现“屎”、“操”等字眼,更是把诗写到了令人恶心的程度。

对此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俄罗斯诗歌研究专家,汪剑钊质问说:“诗人在策划堕落,诗歌又怎能不堕落?”

三、现代诗歌缺乏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诗刊。

任何一个诗歌兴盛的时代,必然有一本全国性的诗刊作为诗人活动的主要阵地。例如新月派时期的《晨报副刊·诗镌》《新月》。诗坛现在急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诗刊,诗人们有各种各样小众的流派,却无法形成大的气候。

虽然有以上种种因素,但我认为,现代诗还是没有衰亡的。

第一,网络时代给诗歌带来了新的转机,很多诗人在网上发表诗歌,立刻就能得到评论和回应,大大刺激了诗人的创作欲望。

第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诗”和“远方”成为了人们的梦想。在疲惫时,读诗;低落时,读诗,诗歌在精神生活中还是相当重要的。

新诗的发展虽远不及上世纪那个诗歌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但我觉得我们也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它的发展。诗歌永不衰亡。


一往文学


衰是有些,亡是没有。

所说现代诗应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诗体。这种体裁没有韵,没标点,不讲平仄,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断成两行,与以前的诗截然不同,是好是坏呢?经过近百年的检验,结论不太成功。

今后怎么办呢?还要回到词牌、格律里去吗?显然不可能也没必要。不可能是没有这样的课程基础,也没有那样的语言环境。没必要是社会不同。就如律诗只能产生在唐宋,填词只能出现在唐宋以后一样。

古风好些,有平仄不限制,有韵律不死板 ,长短不象宋词那样克刻。

《诗 心》

写人写事写风景,

歌山歌水歌大风。

新诗旧赋三万六,

亘古不变是人情。




南山智叟2


诗歌是人类另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文字三维以上,脱离平板原理。

立体的空间高于陆家嘴,高于斜拉桥,高于垂直上下的电梯,高于秋风与茅屋。

诗歌像一块芯片,无数只脚连接主板,超意象交换数据。

诗歌进入新时代,现实与传统都伟大,话说一半话真理。

嘴边上,舌尖上,事与理上绕三分,绕到合适的纬度。

诗歌被理解的时候是艺术,不被理解是关键字,现实真的宽松多了。

我的上一篇问答里的诗歌最后一句“飞鸟的云天透明遥远”,透明指的就是这个原因。

仅仅几个关键字变的敏感起来造不成多大伤害。

关键是作者,不能因噎废食。

不能因为苍蝇的嗡嗡叫就不吃饭。

任何一天都有关键字敏感字,大街小巷路口桥洞火车站地铁,居无定所比较自由。写诗也是这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处流浪。

看到的事物接触的事物都是马路上的人,比如擦肩,相向而行。

别人救助我,我救助别人,都是互相的,看见路口有老人过马路搀扶一把,看见有人碰瓷,这是不好的,就做证人,表明那个人是假摔。比如路过河浜,看见有人掉河,衣服也来不及脱,救人。

别人也救助我呀,嘘寒问暖,给我棉被大衣。

尽力回报社会,走上街头在高大的树冠下面弹唱心声。



呀丫芋头


哲学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首文字铺排得再美的诗歌,如果其中欠缺了哲学的底蕴与光芒,那就只能是一首流于“器”而欠缺“道”的、没有意义也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游戏而已。“道”生万物,丟失了“道”则丢失了万物的起点与万物的依托。就像一首诗歌只是形而下窄义地美学框架上描风雪写花月,而没有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那只能说这首诗歌就只是一首初级的习作,而已。

最后附上我写作发表过的一首现代诗,里面有一些在诗歌中关于哲学的思考,也是巧了,用在这里回答这个问题应时应景——虽然我有时候也会怀疑头顶的天空、怀疑当下诗歌的前景,但是我坚定地相信脚下的大地、相信只要有感性的美好、有理性的思考、有闪亮的梦想,我们就有诗和远方,诗歌就永远不会衰亡!

《蝴蝶最迷离》

作者//吴采薇

~

最难驾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一次次

接近最高处的鹰隼,又一次次被尘埃绑架

~

仰望星空的黑格尔睡着了。庄子

在一只蝴蝶的梦里,重新回到混沌与坐忘的起点

你在寂寞的山顶,以自己做劫材,布下棋局

~

而我,跟在这只飞过两千五百年的蝴蝶后面

怀疑头顶的天空,却相信脚下的大地





作家吴采薇


诗乃精神之魂,哲学乃理性之佳肴,一点不错,但不是现代诗歌开始衰忘了,而是优秀的现代诗歌在开始衰亡,因为喜欢现代诗歌的读者和写作现代诗歌的人是很多的,透过各种诗歌网络平台就可见一斑,但真正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却寥寥无几,这应该才是实际现状。

诗言志,是一首诗歌必须具备的要素,志,即情感,包含了诗人所要倡导的思想和理念,一首好诗,除了具备真、善、美思想,还应具有哲学的“光芒”,这样才会引导人们为追求真、善、美去思考,方能谓好诗。

在这物质和金钱至上的年代,时下人心浮躁,社会中遍布邪恶、虚伪、自私的“面孔”,已经没有多少人静下心来思索什么是真、善、美,为真、善、美付诸行动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一定是贯穿真、善、美思想,而浮躁、邪恶、虚伪与真、善、美是严重对立的两种理念。

现实社会中,一个人要生活得好,就得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去赚钱。当今时代,要想获取财富,就得不择手段才有机会,而一个骨子里都被真、善、美润透的人,怎又会去用不择手段的方式获取财富呢?

在这个财富为“王”的时代,人们一边忙于索取财富,一边又抱怨文化丧失,报怨社会缺失信仰、理念,其实是现实环境,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心思,最后都只认“有钱才是硬道理”,就象在网络里一样,一篇教你怎样赚钱的文章远远比一首优秀的诗歌转发量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诗歌属精神类产品,诗人是生产精神产品的人,好工厂少了,怎么会有好产品出来呢?

真正的诗人大部分都是坚守在清贫的文学阵地上艰难跋涉着,一个伟大的作家也是如此,一个能写出优秀诗歌的人,如果骨子里没润透真、善、美思想,这样的诗人充其量只能算“伪”诗人,其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更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这就是当下出不来好诗的原因,也是好诗在慢慢没落的本质所在。

这是笔者的笨拙见解,欢迎各位朋友探讨交流!



黑马诗语


诗是精神之魂,哲学之佳肴。这句话讲的对,也真切。从古代特别是唐朝的诗词,一直延续到至今传诵不衰,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上内函着和保存着旺盛不败的气质,如像永不改色永不凋谢的一朵朵鲜花。特别是革命烈士诗抄,更打动人和鼓舞人。如像革命烈士王若飞(我是花的土壤)的雄诗;"敌人的血是白色的,也是恐怖的。我的血是红色的,是鲜花的土壤,是人民生存的根。我愿把我的肉化成肥料,把血浇灌成鲜红的一朵朵鲜花,永开不败……"多么的自豪和无私呀。诸如此类鼓动鞭策人民精神上的崇高的烈士诗抄,还有许多许多。如革命烈士叶挺,吉鸿昌,邓仲夏,李大钊等等的诗词,很是有一种忘我的,崇高而豪迈的英雄气概。所以,诗词是精神的灵魂和哲学的佳肴,这话没有讲错。


郁香墨


诗歌形式丰富多彩,几乎无不可言。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副“写意的山水画”。虽然需要细细品味,单不意味着就要“云山雾罩”,最主要的是要有意境。看看古时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不就是有“意境”吗?而且言之有物,短短数行字,就能写就"万里江山,美人如画,朝代更替,武士行侠。豪杰喝酒,文士饮茶”。。。。。。

这样的艺术形式,怎么可以衰亡呢?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变化。一切东西竟以丑为美,以丑为尊。书法也好,诗词也罢,如果不丑,就拿不到大奖。其中有很多东西,简直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

而所谓的“现代诗”,在或无病呻吟,或声嘶力竭的标榜其如何优秀中,却返古了古人不使用标点符号的行文习惯。不知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在我们的翻译家尽心竭力的把国外的诗词作品,翻译成优美的诗句的同时。我们有些所谓的“诗人”,却取国外文学作品之糟粕,形成了所谓的“现代诗”,这种诗的唯一优点,就是可以直译成外国人可以看懂的所谓的“诗”。而我们真正的诗,外国人是翻译不了的,因为他们不懂“修饰”。

就像声音,无论是高亢激昂,还是低沉婉转,如果发声位置不同,给人的感觉也是绝对不同的。像:“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句子的“现代诗”,现在才开始衰亡,我认为开始的太晚。若是坏小孩写出这样的句子在头条发表,能够通过“审核”吗?


孙忠汉不像坏小孩


现代诗歌衰亡了吗?我认为衰是一定的,但还不至于亡。

诗歌的衰败,与所谓的主流与主流媒体脱不了干系。暗涩隐晦不知所云的朦胧诗、寡淡无味流水账式的口水诗、三观不正下流无耻的约炮诗……梨花派、乌青派、一把好乳派、撒尿派、睡你派……这些所谓的诗,无诗意、无韵律、无美感,甚至无底线、无品味,叫读者如何爱得起来?脱离了读者,不衰何为?

然而我们就要说诗歌已亡吗?当然不。"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真正的好诗在民间。因为主流把控了平台,这些民间诗人的好诗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或放在网上默默无闻。没有推介,没有吹捧,如一簇簇馨香的小花,默默绽放在荒凉的山野,自生自灭。但"兰不以无人而不芳",即便无人问津,它们仍然坚持向世界展现最美的自己,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爱好,只为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不象散文或者小说,真正的诗全凭诗人的天赋,需要电石火花般的灵感,不能通过努力学习得来。诗是诗人独特感受与某种超越性情思的创造性表达,诗具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来写诗,诗歌的全民狂热也只会在某个特殊时期爆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个资讯扑天盖地的年代,那样的情景不可能再现。

诗歌确实离今天的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但是总会有人还在坚守。也许就在某个时候,有一些东西触动了你内心的灵感,勾起一份久违的情怀,如果此刻,你也会和我一样,会拿起手中的笔,以诗的形式把这个瞬间把这份感触记录下来,那么,请允许向你微笑,并轻轻问候一声:原来你也还在这里啊?

且让这份美好的诗意流淌进这个寒冷的冬日吧,它带来的,必将是爱和希望,是温暖和明亮……



易曼荼


诗歌确实很惨,惨得很!因为所谓诗人能在国内正式刊物上发表作品的文人,脱离了群众路线,不写生活了。而真正写生活,抒发内心真实生活感受的民间诗人(诗歌爱好者),又没有他们发声的平台。鱼在水,可驾风浪,鱼跃岸脱离了生它养它的大海,那就意味着死亡!诗歌也是这样!

由此,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延安文艺整风的讲话,多么重要。警醒后人,永不过时!现在每位诗歌写作者,应该重新学习丶深刻领悟出毛主席的文艺讲话精神。写生活,写现实,肩负重任!为人民而歌,为人民服务!


豫东梧桐


前两天参加BEYOND乐队御用填词人刘卓晖先生的签售会,交流时有粉丝问为什么现在摇滚没落了。我和刘先生异口同声回答“因为不再愤怒了。”社会变革引发的愤怒,迷茫是摇滚乐的创作源泉。我想现代诗文大抵亦如此。

现代社会,人们很容易宣泄了自己的愤怒,而且主旋律的基调是高速发展,也让人们失去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我们连旅游都要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也缺失了品评和斟字酌句的心态。

相对于现代白话文学,诗歌的形式虽然优美,但是效率低,要求高,爆点少。很难受到年轻人的广泛喜爱。现在的娱乐节目是要求每二十秒一个包袱的,比当年对相声表演的要求都高。诗歌在形式上失去了优势。

我想,这主要还是时代阶段的现象。我们不会永远这样下去,同时,现代诗歌也会有适应时代的进化。杜蕾斯前一段时间出了一本诗集,我节选几篇放在后面作为结尾。

不知道大家会杜蕾斯的作品怎么感受,但是青年人很喜欢,表述情感,有时代感,表达了她们的感受,可以骚,但不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