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的大城市有哪些?

晚風58058


北京。北京市曾經被稱為北平市,“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是“北平”作為一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區劃中。在元朝時,改稱為大都。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改名為“北京”,自此,明清兩朝都沿用“北京”這個名字。民國時期,有一段時期北京市又被改回舊稱“北平”,直至1949年9月21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設置首都於北平並改名為北京的決定。

因為北京市是明清兩朝的首都,在這兩個朝代的數百年封建王朝時代中一直都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到民國時期,北京市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根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北平市人口達167萬2438人。


上海。上海市於鴉片戰爭後開埠,在近代史中,以英法為首的一系列西方列強先後強行在上海劃定租界,作為在華投資建廠的橋頭堡。同時上海也成為了那個時期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經濟地位日益上升,爾後才有了我們現在能在銀幕上看到的上海灘故事。民國時期的許多大人物,都曾經活躍在上海,諸如黃金榮、杜月笙,就連蔣介石也曾經在上海股市輸得一塌塗地。


南京。在歷史上,南京市就曾多次作為當時朝代的首都。而在民國時期,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從1927年到1949年南京解放,除去抗日戰爭被佔領了將近8年時間,有十多年的時間都作為民國時期的政治中心,其地位可見一斑。


廣州。廣州作為沿海城市,在鴉片戰爭之前就已經是明清兩朝最主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從秦朝開始,廣州市一直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在清末民初,廣州爆發過多次反封建起義,如黃花崗起義等。毛主席也曾經在廣州農講所講過農民運動。正如我們所知,民國時期的黃埔軍校就設立於廣州市,為北伐戰爭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可能鮮有人知的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廣州一度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所在地。


天津。

天津在元朝時就已經是運河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在明朝時朱棣皇帝為了紀念“靖難之役”改名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到了清末的時候,天津作為封疆大吏直隸總督的駐地,同時也是李鴻章等洋務派興辦洋務、袁世凱等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根據地。在清朝滅亡後,很多滿清皇室權貴都移居天津,其中就包括了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


武漢。武漢是我國中部地區的核心城市,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近代以來。眾所周知,辛亥革命就是從武漢武昌發起的。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國民政府一度從廣州遷都到武漢。


重慶。重慶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核心城市,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陪都”的角色,承擔起了首都的責任。當時順應著抗日戰爭的大戰略,民國時期的重要工業、學校師資等都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往西南地區搬遷,如今重慶市的一些大學前身都是在民國時期很牛逼的高校。


香港。香港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鴉片戰爭之後,香港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得益於當時英國強大的海外貿易,香港的發展比較快,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成為一座經濟實力不小的城市。


古今百科


1948年民國大城市排名,按人口數量從多到少排列!

第一名:妥妥的十里洋場大上海,人口達到了四百三十萬,亞洲唯一的金融中心、同樣也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金融、航運、貿易、紡織、造船、服務業、重工業發達,工商業體系健全,有了初步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名:天津,人口一百七十一萬,在工商業發展史上,唯一能與上海相提並論的城市,北方最大城市。別的不說,北京城的有錢人,很多人每到週末都會坐著火車去天津度過。

第三名:北平,人口比天津略少,一百六十七萬,六朝古都,文教產業發達,元明清一直到北洋政府首都都設置在這裡,有濃厚的歷史底蘊。

第四名:瀋陽,當時剛從“奉天”改名而來,人口一百零九萬人,東北最大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商業繁榮。

第五名:南京,南京市是民國時期的首都,人口一百零三萬人,江淮一帶經濟龍頭。

第六名:重慶,國民政府曾經的陪都,人口剛好一百萬人,隨著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經濟形勢受到很大影響,但仍然是西南地區中心城市。

第七名:廣州,華南區域經濟中心,老牌貿易中心城市,人口九十六萬,與外國人開發上海不一樣,廣州的繁榮主要靠自己人的打拼,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廣州和香港的商家有廣泛的聯號經營制度,這也說明了省港經濟的高度協同性。

第八名:青島,人口七十六萬,青島的經濟發展主要得益於德國人的城市建設,以及民國期間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紡織業最為發達。

第九名,大連,人口七十二萬,大連這座城市從俄國人建設到轉歸日本人管理,城市的經營管理一直不在國人手中,成為事實上的經濟特區。

第十名,漢口,人口六十四萬人,假如把第32名的武昌加上漢陽合併成一個大武漢,當時的武漢也有百萬左右的人口,發起首義、曾成為國民政府所在地的九省通衢的大武漢排名應該還可以提升三四名。

前十名的城市與第十一名哈爾濱、第十六名西安在規格上,都屬於行政院直轄市。

現在我們看這前十幾名的城市,與今天的城市排名區別並不大,這也充分說明,這些城市還是有著一定底蘊的,不因時代的改變而迷惘。


歷來現實


民國是一個複雜而短暫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從1912年中華民國出現一直到1949年蔣介石時代的終結,這才開始真正在歷史中消散於無形的。


民國時期除了那寥寥十幾座我們所熟知的大城市之外,其他的很多地區基本上都是落後無比的農村。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民國時期那些可以排在前列的大城市。

不夜城上海

清朝末期的時候,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了上海,然後在上海經營起了他們的租界。

上海當時在這些外國人的影響下以及憑藉著它非常便利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功地崛起了起來。

在混亂無比的民國時期,因為上海大多數是外國人的地盤、這些外國人都有著很強悍的實力,所以軍閥們是不敢把自己的戰火蔓延到上海的,由此使得上海保存下了許多的財富。


我們都知道香港這幾十年一直在亞洲保持著很獨特的地位,但是在民國時代結束之前,雖然香港也非常發達,但是那個時候香港的發達與上海的發達卻不是可以同日而語的。

香港後來之所以能崛起,主要是上海受到了封閉,他們才得以成長起來的。

在民國時期,人們把上海稱之為了東方巴黎,上海各方面的實力以及繁華在整個亞洲都是可以排在第一名的,就連日本人的東京也比不上這裡。

而在當時世界城市的排行中,上海被人們排在了第四名,僅落後於紐約、巴黎和倫敦,可見上海在當時的地位。

武漢

民國時期的武漢和我們現如今武漢的情況有些不同,民國時期的武漢處在一個時分時合的尷尬狀態中。

民國時期我們所說的武漢是由三個工業重鎮組成,這三個工業重鎮分別是當時的漢口、武昌、漢陽。

在這三個重鎮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的是當時的漢口,在武漢還沒有合併的時間中。



漢口憑藉著自己的規模就可以成為當時全國各大城市中排行在第十的大城市。

而在漢口和武昌、漢陽合併成為武漢之後,武漢這個城市可以在民國排行到第二名。

天津

在清朝時期以及民國北洋時期的時候,北京是當時政治影響力最龐大的城市。

天津雖然沒有北京的影響力那麼大,但是因為它距離北京比較近的原因,所以也使得自己在民國時期擁有了很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很多列強國家都在天津這個城市中建立了他們的租界,由此給天津帶來了異樣的繁榮。

在民國早期的時候,天津更像是一個北京和上海融合而成的產物,既包含了很大的政治職責,也有著很強的經濟影響力。

北京(北平)

從元朝時期開始,北京就一直是我們國家王朝的國都。

在1912年的時候,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臨時的國民政府。

但是因為袁世凱是迫使清朝退位的人、因為袁世凱的軍隊實力比孫中山強大許多,所以接下來孫中山拱手讓出了自己的總統位置、把中華民國中央政權的名義交給了袁世凱的北洋政府。

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北京就一直以北洋政府以及我們全國的國都身份存在著。

一直到蔣介石後來北伐成功、國民政府戰勝了北洋政府,北京的國都職責才開始轉移到了南京。

南京

在蔣介石聯合各大軍閥北伐成功、在汪精衛選擇和蔣介石寧漢合流後,南京成為了國民政府唯一的國都。

在1928年張學良宣佈歸服蔣介石後,南京在整個民國的地位更是毫無疑問地確定了下來。

不過南京的發展卻沒有持續多久,從1927年南京成為國都開始,一直到1937年南京淪陷在日本的鐵蹄踐踏下,南京才發展了短短十年時間,就開始受到了重創,從此一蹶不起。

雖然後來汪精衛把汪偽政府的國都定在了南京,但是一直都沒有恢復南京最開始時的元氣。

重慶

在日軍的部隊佔領上海、準備開赴南京的時候,因為南京實在不是一個可防守的地方,所以蔣介石就提前準備了遷都,把南京很多重要的機器設施都運送到了大後方,這些機器後來就被運到了重慶。

同時再加上重慶是抗戰時期全國的軍事、政治中心的原因,因此也造就了重慶的繁榮。

瀋陽(奉天)

在民國時期、在張氏父子的經營下,東北成為了民國軍工業以及普通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著很斐然的成就。

在九一八事變被日本人搶走後,日本人也花費了很大力氣開始經營起了這塊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搶到手中的地盤。

當時東北有幾個城市在全民國都是有著很強影響力的,但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仍然是當時東北的中心瀋陽。


以上已經介紹了民國的七個大城市,因為篇幅有限,所以我們接下來就稍加簡單地介紹一下其他幾座城市,在民國時期,能排到前十名的其他三座城市分別是青島、廣州、哈爾濱。

所以說這就是民國時期我們國家大城市中排行前十位的城市,民國時期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之低,相較於現如今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在各個省份,民國時期所擁有的城市數量是非常少的。


孤客生


郵票見證下的民國十大城市:
近二百年看上海,這句話可不是吹的,上海當時作為遠東第一大城市,是近代中國人瞭解世界的窗口,中國首枚地方商埠郵票就發行於上海工部書信館。


民國時光一個漢口就很大了,再加上武昌和漢陽
,第二大城非武漢莫屬。

北平作民國第三大城應該沒什麼異義。


天津當時也不可小瞧。
南京就不用說了,民國的首都。

廣州
重慶

長沙,一個與日本爆發4次爭奪大戰的



城市。

還有兩個城市,一個是
香港。


另一個是
偽滿洲國控制下的瀋陽。




湘平古珍郵館


正確的排名應該是上海、漢口、天津、北平、南京、重慶、武昌、青島、西安、瀋陽。後來漢口、武昌、漢陽合併為中國百年前與上海齊名的中國兩大城市。據統計1948年漢口城區居民為一百七十萬,武昌城區人口為八十五萬,漢陽人口六十六萬,三鎮總人口為三百二十一萬,僅次於上海。如今的大武漢僅漢口就保存了中國城市最多的民國時期百年老建築,去漢口你可以看見遍佈大街小巷的百年老建築,比上海的老建築還要多,說真話喜歡漢口,不因為今天到處林立的高樓大廈,而是那些矗立百年的老建築,那是中國的驕傲,中國所有大城市包括今天的上海只能佩服和羨慕今天的大漢口了。有了這許多的百年老建築,加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新老建築交相輝映,不要說整個武漢,就是大漢口就夠所有來自全國各地大城市和世界各地的人們遊玩和欣賞的!!


麥浪165275529


北京和上海就不用多說了,這個問題倒是讓我想起民國時期很風光,但現在基本退出一線的城市,比如:長春。


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

1932年日本侵略者,通過傀儡政權偽滿洲政府制定了《大新京都市計劃》,該計劃包括溥儀的偽皇宮的規劃、中央行政中心的規劃、交通住宅區的規劃、供水及排水的規劃以及公園綠地的規劃,其中重要一項就是規劃了地鐵。

其中有關於地鐵規劃尤為引人注意,當時提出是要建設長達120公里的環城地鐵,根據這個規劃,長春是中國第一個有地鐵規劃的城市。但可惜方案剛被通過,就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一時間鋼鐵成為了最為緊缺的戰略資源,而緊接而來的美國對於日本國際貿易的終止。讓日本侵略者恨不得不把每一塊鋼鐵都掰成兩半用。所以地鐵就被無限期擱置了。

看完日本侵掠者的城市規劃,真有些感慨,同樣是城市規劃,關於供水及排水的規劃以及公園綠地的規劃就已經作為重要部分列在城市建設之初的規劃方案上了,要知道那可是70多年前。估計建國後的很多城市,所做的規劃相比之下都會汗顏吧。

日本侵略者的帶給我們的恥辱我們要銘記,但正應為如此,才更應該把他們的長處學習過來,而不是一味的報以粗鄙的語言來宣誓自己的“愛國”,那樣和幾十年前運動中的人們又有什麼區別?大家怎麼看?



瓦爾登的船伕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大城市有以下幾個:上海,天津。北京,南京,武漢,廣州。

中華民國作為我國曆史上風雲變幻、時代變革的一段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傳奇,令我們對民國的那些人和事兒十分的好奇,今天就來看一下民國的城市發展和佈局。

上海,作為當時中國乃至於整個亞洲最大的城市,東亞地區最大的國際金融經濟中心,國際化大都市,百里外灘、十里洋行從1860年開始,便開始了成為了外國的租界,作為中國最早的開放口岸,外國資本家紛紛在上海建立分公司和代理機構,隨著跨國貿易的興起,許多國家金融機構紛紛入駐上海外灘,一時間上海外灘成為了萬國公園,鱗次櫛比的分佈著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荷蘭銀行、華俄道勝銀行、橫濱正金銀行等,這一地區也成為了當時中國金融行業和高檔奢侈品的集中地,在當時的中國人眼中,上海就是一個不夜城,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一批批懷揣夢想的人湧向上海,為上海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930年的上海便已經擁有了300多萬人口,這還不包括一些流動人口和沒有登記造冊的“黑戶”。當之無愧的中國民國第一大都市。

天津,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同樣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天津幾乎與上海開始了開埠通商的歷史,天津在歷史上就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清朝時期直隸總督的辦公所在地,加上京杭大運河上的商貿往來和國家南糧北運,作為重要商埠的天津一直擁有著源源不斷的經濟貿易。中國近代以來,天津成為了西方列強的通商口岸之一,開埠經商,設立辦公機構。天津由此成為當時北方的經濟中心,成為了與上海並駕齊驅的經濟大都市之一。

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武昌長期作為湖北地區的行政中心,承擔著政治、教育、文化、科技創新的城區功能。漢陽也在曾經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的經營下,建立了當時幾乎影響了整個中國進程的漢陽兵工廠。而漢口作為最早的通商口岸,幾乎與上海天津同時,開始了快速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同時改變了這裡的社會面貌,憑藉著長江和漢江兩條大江彙集於此,四通八達的水路再加上鐵路溝通了南北交通,漢口迅速的發展,建立了大量的外國商號,各類國外企業通過這裡走向世界。

有人說武漢不能算作一個城市。這是一種封建保守的思想和看法。在冷兵器時代退出歷史的舞臺之後。城市的城牆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那麼武昌漢口漢陽三座城市各自的城牆並不再是阻隔三者之間聯繫的壁壘。武漢之名也在民國時期成為了三鎮共同的名字。長江和漢江上的輪渡溝通了武漢三鎮的往來。猶如今天的地鐵和跨江大橋一樣承載著各城區的聯繫!

廣州

,從古至今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廣州十三行更是曾經明清時期最為活躍的外貿地區。同樣也是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廣州進一步開放。允許外國設立租界用以經貿往來和進出口。廣州成為中國的南大門,經濟上輻射整個南方地區。民國時期更是曾經作為革命的聖地,與武昌同樣在民國時期是革命教育基地。

北京和南京。這兩座城市在民國時期可以說是無法繞開的兩座城市。兩個城市曾交替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存在和出現。儘管北京和南京都不如自己寧靜的天津和上海那般經濟發達。但是政治的加持使得這兩座城市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兩座城市都擁有著十分雄厚的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可以明確的說,南京和北京在民國時期絕對算的上是全國最知名的大都市之一。恐怕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兩座城市不是大城市!

另外諸如東北的瀋陽,山東的青島,四川的重慶。也因為種種原因在民國時期是全國知名的城市和經濟起步較早的現代化大城市之一。但是這三座城市都有一些短板。

因此民國時期的城市,我還是認為排在前六位的是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武漢和南京。其他的城市可能都要位列其後!


珞珈山的貓


民國時期中國大陸十大城市依次是:上海、天津、漢口(武漢)、廣州、南京、奉天(瀋陽)、濟南、重慶、北平(北京)、成都。


經天緯地安邦定國


軍閥混戰的民國,正是中國城市發展最為畸形的時期。一方面最廣大的農村地區,官僚、地主、土匪、地痞、軍閥部隊橫行,普通農民食不果腹,民不聊生。

而另一方面,少數幾個大城市卻因為流民的湧入、列強的租界等種種原因,畸形的繁榮起來。這其中能夠被稱為大城市的城市有:上海、廣州、瀋陽、北平、南京、武漢、瀋陽等。


民國第一大城市,毋庸置疑,當然是大上海。同時,上海也是中國諸多大城市中最年輕的一個,直到近代鴉片戰爭之後,上海憑藉著無與倫比的地理優勢,才以迅猛的速度發展起來。

到民國時期,“十里洋場”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遍佈全境的各國列強租界,更成為列強在華投資的主要目的地,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對人口的虹吸作用。

被稱為“西方冒險家樂園”的上海,是民國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工業和教育中心。它幾乎聚集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工廠、最完善的教育、最優秀的文化作者和最齊全的金融機構。

單以人口計算,上海也是名副其實的民國第一大城市。1910年,上海人口已經高達106萬,到1920年時,上海的人口已經暴增至248萬。這其中,僅租界內外國人就高達23307人,租界內的中國人更有76萬人之多。而到了30年代初期,經過中國資本主義的短暫繁榮時期之後,上海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50萬。


如果以人口計算的話,那麼民國的第二大城市,這是位於華南的廣州。1919年,根據基督教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統計的中國城市人口,廣州以160萬的數量牢牢佔據第二名,僅次於大上海。

當然,限於調研能力,這個數字可能並不準確,但廣州市人口超過百萬卻是鐵的事實。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也曾統計廣州人口,得出的數字為105萬。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作為十三行的所在地,廣州已經成為當時中國商業最活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得益於先發優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廣州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而民國時期,廣州也一直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國民政府正是從廣東誓師北伐,取得成功,並在名義上統一全國。

第三大城市則是瀋陽,位於東北地區的瀋陽,在九一八事變之前,一直位於“東北王”張作霖的統治之下,在全國的名聲似乎並不大,但實際上,民國時期中國經濟和工業最發達的地區,除了上海,就是張作霖統治下到東北了。

而瀋陽作為東北的行政、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當仁不讓的成為東北最大城市。最為難得的是,瀋陽還是中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最發達的城市,張作霖在瀋陽興建的瀋陽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正是憑藉這個兵工廠,張作霖的東北軍才能成為當時中國裝備最齊全、武器最先進、後勤最完善的軍閥部隊。可惜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接受了完整的瀋陽,並利用瀋陽的工業體系,製造了大量槍支彈藥,而這些槍支彈藥最終也成為屠殺中國人的武器。

除了這三大城市,中國當時的其他幾個大城市發展也十分迅猛,例如,位於平津地區的天津,在19世紀30年代初人口達到150萬,作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人口為75萬,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武漢,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加起來,人口也早已超過了百萬。


鳶飛九天2018


按今天標準來看,也就是上海,北平,南京,天津,瀋陽,武漢,廣州,西安,重慶幾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