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飄飄澤東樓

紅旗飄飄澤東樓

□ 呂慶昌

紅旗飄飄澤東樓

一座掩隱在閩西大山深處蒼松翠竹中的普普通通客家土樓,卻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澤東樓!雖說她不像古田會議會址、遵義會議舊址和延安棗園窯洞、井岡山的八角樓、上杭的臨江樓那樣聞名遐邇,但她卻是全國唯一以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命名的民間土樓!

以前,我曾去過澤東樓,她那不凡的樓名、質樸的形象、豐富的內涵和厚重的神韻,早已把我深深吸引,並讓我魂牽夢繞,時時嚮往。

紅旗飄飄澤東樓

澤東樓門口的楹聯

偉人足跡耀千秋

那是在2016年年初,一個紗霧輕嫋、曙光初照的早晨,我又一次來到了澤東樓。隆冬時節的荷坳頭,仍然群山碧透,松竹蒼翠,繁花點點,澤東樓前高高的旗杆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在晨曦中迎風飄揚。大門上方,一條紅色的橫幅十分耀眼,上書:“隆重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22週年。”我驀然記起,元旦前五天正是毛主席的生日。熱情的樓主、烈士後代張萬水對我們說:每年毛主席的生日,我們都要舉行莊重簡樸的紀念活動,這已是幾十年的老規矩了。我屈指一算,偉人毛澤東離開這裡,已有八十七個春秋了。

時光回溯到1929年的初秋。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結束後,毛澤東化名為“楊先生”,在夫人賀子珍等同志的陪同下,拖著病弱疲憊的身軀,帶著對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憂慮,踏著泥濘彎曲的山間小路,來到了閩西永定金豐大山中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荷坳頭。鄉蘇維埃主席張茂煌兄弟家那座灰瓦土牆的小樓,敞開了兩扇樸實的木門,像張開的雙臂擁抱著來自遠方的親人———毛澤東一行。小樓的主人張茂煌、張茂春、張茂榮三兄弟和他們的家屬,冒著生命危險承擔起站崗放哨、傳送情報、送飯送藥等任務。毛澤東住在這座群山環抱的小土樓裡,一邊養病,一邊開展調查研究,宣傳發動群眾。他每天都要找當地蘇維埃的領導幹部和黨員群眾座談,傾聽民聲,瞭解基層情況,分析鬥爭形勢,思考和擬出加強黨的建設、軍隊建設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的方針策略,指導永定和整個閩西的革命運動。

荷坳頭的老百姓聽說“楊先生”是紅軍的首長,是幫助他們打土豪、分田地的領路人,都紛紛趕來,為他送來自己捨不得吃的雞蛋,送來平時省下的米鹽和剛剛採下的蘑菇、野果等。當他們得知“楊先生”患了瘧疾,就四處尋醫問藥,並按照郎中開的偏方,上山採草藥,煎藥湯,送進了那座小土樓……

毛澤東在這座可以遮風避雨的溫暖小土樓裡,在閩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調養著、休息著、積蓄著、思考著,猶如安泰俄斯回到大地母親懷抱一樣,恢復了元氣,充實了力量,振奮了精神。他推開三樓那扇窗戶,倚窗遠眺:神州大地,千峰競秀,百舸爭流,天高海闊,柳暗花明……儘管眼下革命處於低潮,他自己的工作也受到挫折,但他堅信:困難是暫時的,勝利是必然的,革命的高潮就像“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就像“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很快就要到來。於是,他信念堅定,鬥志昂揚,胸中熱血沸騰,雄兵百萬,湧起“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萬丈豪情。正是這種高瞻遠矚、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革命樂觀主義的浪漫情懷,為四個月後的《古田會議決議》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敵人不知從哪裡探來消息:一個叫“楊先生”的紅軍首領住進了荷坳頭,當地蘇維埃的領導人張鼎丞、魏金水、劉永生、阮山等一批共產黨人也彙集在這裡開展革命活動。於是,反動派對這個小山村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瘋狂的“圍剿”。後來在紅軍主力長征後,反動派封山、搜山、燒山,放火燒燬了張茂煌兄弟家的房子和村裡的80多間房屋,先後殺害了包括張茂煌、張茂春、張茂榮三兄弟在內的18位鄉、村蘇維埃幹部、黨員,十餘戶村民慘遭絕戶!敵人為了“殺一儆百”威脅人民群眾,將張茂煌殺害後,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懸掛在集市上示眾。他們搶走了村民的數百頭耕牛和豬羊,逮捕關押了20多名婦女兒童,為逼迫烈士張茂春的妻子阮唐媽說出游擊隊的去向,敵人對她嚴刑拷打,用繩子把她吊起來,灌辣椒水,用皮鞭抽打……但阮唐媽堅韌頑強,視死如歸,寧死不說!反動派為了隔斷群眾與紅軍、游擊隊的聯繫,強迫村民六次“移民並村”……面對敵人的殘酷迫害、瘋狂屠殺,荷坳頭人民沒有屈服,他們擦乾了臉上的淚水,揩開了身上的血跡,掩埋了親人的屍體,堅強地站了起來,高舉起先烈的旗幟,前仆後繼投身革命。荷坳頭群眾與整個閩西人民一道從1929年土地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二十年紅旗不倒”的偉大奇蹟!

澤東樓前紅旗飄

新中國成立後,荷坳頭人民分到了土地,獲得了自由,翻身作了主人,他們在歡慶解放、喜迎和平的同時,倍加感謝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恩情,倍加懷念為新中國的建立而獻出生命的先烈。他們迫切期望能重新修建毛澤東曾經住過的革命烈士張茂煌三兄弟家的那座小土樓。

張茂煌兄弟三烈士家的土樓,始建於1896年。1929年夏秋時節,毛澤東來到這裡一邊養病一邊指導革命運動。同年10月,他離開這裡去上杭後,這座小土樓成為蘇維埃、游擊隊開展革命鬥爭的指揮部,直到1936年被國民黨放火燒燬。

黨和政府十分理解荷坳頭人民的心願,非常關心革命老區的建設。1951年,永定縣委、縣政府決定撥出專款在烈士家的原址,按原來的規模和原來的式樣重建小樓,並根據荷坳頭人民的心願,經上報有關部門批准,用毛澤東主席的名字將小樓命名為“澤東樓”。消息傳來,當地老百姓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共產黨是救星,有良心,愛人民,愛老區,如果烈士在天有靈,也會感到欣慰!他們自帶工具,積極主動來到重建小樓的工地,自願參加義務勞動,挖土砌牆,搬磚挑瓦,大家都想為烈士之家做點事、出點力、盡份心。

小樓竣工後,工人師傅用灰雕工藝將“澤東樓”三個大字刻在大門上方,大門兩邊刻了一副對聯,上聯:“澤水長流革命宅”;下聯:“東風爭放和平花”。從此,澤東樓成為全國唯一的以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的名字命名的土樓。原土樓樓主、革命烈士張茂春的妻子、老黨員阮唐媽,懷著對毛主席的無限崇敬,對共產黨的真誠感激和對犧牲烈士的深切懷念,用一根竹竿在樓前升起了一面五星紅旗。從那天開始,鮮豔的國旗就一直在澤東樓前迎風招展,高高飄揚。

一座偏遠山村的土樓,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升掛國旗,這在全國也應該是實屬罕見的壯舉。 在後來的歲月中,阮唐媽拭去淚水,重組家庭,堅強地開始了新的生活。她長期擔任五湖公社的婦女代表和荷坳頭生產隊隊長。她工作積極,熱愛集體,對黨忠誠,聽黨的話,上級說要解放臺灣,她就像當年“送郎當紅軍”一樣,把大兒子張萬水送去參軍。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她又將自己的二兒子張萬和送往部隊,奔赴前線。張萬和在部隊,刻苦訓練殺敵本領,立場堅定,鬥志昂揚,他寫下血書,堅決要求上戰場,不怕犧牲,誓死保衛祖國!上了火線,他聽從命令,衝鋒陷陣、英勇作戰,為保衛祖國壯烈犧牲,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長眠在了異地他鄉,成為澤東樓的第四位革命烈士! 張萬和犧牲的消息傳來,澤東樓和整個荷坳頭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鄉親們含著熱淚來到澤東樓,來安慰陪伴這個先失去了丈夫,而今又失去了兒子的可親可敬的女英雄阮唐媽。阮唐媽這位老共產黨員,又一次默默地擦去臉龐的淚水,堅強地挺直了那飽經風霜的腰身,她用一塊紅布緩緩地把兒子的烈士證包裹起來,深深地藏進了箱底,再把部隊發給她的400元烈士撫卹金原封不動地捐給生產隊修路,然後,她把小兒子張萬汀叫來,交給了部隊首長,讓他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踏著父兄的足跡,奔赴保衛祖國的前方……這就是一個女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這就是紅土地人民的英雄氣概!青山為碑,永遠銘記: 滿門皆忠義,父子盡英雄。

把小兒子送去部隊後,阮唐媽又全身心地投入了生產隊的工作,她繼續擔任生產隊長,繼續帶領社員群眾努力生產,興修水利,建小水電站,修橋鋪路,建設家園,繼續堅持在澤東樓前升掛國旗,年復一年,直到她78歲去世。阮唐媽逝世後,在縣城工作的大兒子張萬水退休,把家搬回了荷坳頭,繼承了母親升掛國旗的使命。

1991年,烈士張茂煌、張茂春、張茂榮的侄兒張萬生從部隊回家探親,這位在澤東樓成長起來的解放軍年輕中校,理著一頭軍人特有的短髮,目光炯炯有神,行動敏捷利索,渾身上下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軍人的氣質,他請人在澤東樓前做了一個旗臺,把竹子旗杆換成了一根高高的、帶滑輪的、銀光閃閃的不鏽鋼旗杆。從此,藍天白雲間的這面五星紅旗更顯得莊嚴、神聖、絢麗!人們慕名而來瞻仰緬懷紅色歷史。

紅色基因永傳承

走近旗臺,用手撫摸著閃閃發光的旗杆,仰望著高高飄揚的國旗,我一邊沉思,一邊繼續傾聽著澤東樓的故事……澤東樓所在的荷坳頭,僅有幾十戶人家,是撫市鎮五湖村所屬的一個革命基點村,人民公社時期是一個生產隊。這裡離撫市鎮政府所在地有十多公里,離村部也有8公里山路,由於人口較少,居住分散,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生產條件差,群眾生活艱苦,當地黨委政府為了解決老百姓的生活、生產困難,準備將這裡的所有村民整體搬遷到離集鎮較近、生產條件較好的地方安置。但是,荷坳頭的老百姓割捨不下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山山水水、割捨不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過的賦予他們希望和信念的澤東樓、割捨不下他們看慣了的澤東樓前那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於是,這群質樸善良、血性忠誠的村民們像當年鬧革命的時候一樣,又一次放棄了撤退,選擇了堅守。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同心協力,發展生產,努力改變家鄉落後面貌。

紅旗飄飄澤東樓

澤東樓裡的革命先輩掛像

1997年,澤東樓的後代張萬生從部隊轉業到了地方檢察機關工作。他的工作單位在龍巖市區,家也安在市區,市區離荷坳頭有60多公里,但他每個週末都要回荷坳頭。除了上班,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一頭撲進家鄉的建設事業。他把鄉親們組織起來,共商家鄉發展大計,制定發展規劃、目標,繪製新農村建設宏偉藍圖。他帶領村民堅持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提出做強自身、依靠組織、爭取外援的三項原則:對內依靠自身力量,投工投勞,集資聚力;向上爭取政府資助扶持;向外藉助社會各方力量,發動下鄉老知青、外出企業家支援幫助。他四處奔走,聯絡各方,宣傳澤東樓的光輝歷史,宣傳革命老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同時,率先垂範,帶頭捐資捐物,義務勞動……經過近20年持續不懈的艱苦奮鬥,荷坳頭人民像愚公移山那樣,從一挑土、一擔磚、一座橋、一間房做起,終於將一條長達8公里的水泥大道從山下修到了澤東樓,並沿著大道安裝了幾百盞景觀路燈,還沿途配置了音響,架設了高壓電線,使整個荷坳頭從山下到山上都通了電。按規劃建了新村,村民住進了新房,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裝了電視,配套了移動通訊網絡,修繕了澤東樓,新建了紅軍勝利亭、望紅臺、榮欣亭、培訓中心、望月亭、紅歌演唱臺、釣魚臺、廣場和綠地等等。

紅旗飄飄澤東樓

毛澤東和賀子珍當年住過的房間

荷坳頭人民艱苦奮鬥的愚公精神,感動了四鄰八方,受到廣泛關注,得到了各級各方的支持,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小康建設,決不能讓一個革命老區掉隊”的指示後,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加重視荷坳頭的建設,給予了更多的關懷、指導和扶持,並將澤東樓確定為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龍巖市黨史研究基地和縣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今日的荷坳頭,面貌煥然一新,生產條件改變了,農、林、牧和旅遊業都發展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起來了。

我跟隨著採風的隊伍,走出了澤東樓,在樓主張萬水的引導下,沿著那條安裝著背景音樂、播放著紅歌的水泥大道,走過了紅軍操練場,穿過了望月亭、勝利亭等樓臺亭閣……參觀了農民新村,走進了村民們的新房,在這裡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每家每戶都在客廳裡掛著毛澤東主席的畫像。張萬水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但他精神抖擻,紅光滿面,興致勃勃,每走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告訴我們,當年,這裡發生過什麼事件,進行過什麼戰鬥,有過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我流連在這片曾經灑下烈士鮮血的紅土地上,駐足在曾經留下偉人身影的蒼松古木下,呼吸著已經散盡了硝煙、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欣賞著眼前一幅幅迷人的山村美景,聆聽著那一個個已經遠去但不能忘卻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我彷彿覺得有一股純淨的清泉,從高天上飄灑而下,滋潤著我的心田,沖刷著我的靈魂!

當我來到紅歌演唱臺時,晚霞已收起了最後一抹金黃,夜幕漸漸拉開,天空呈現出海一般的湛藍、透明,星光點點,銀輝閃閃,宇宙間似乎在傳送著什麼電波和信息。路邊一盞盞華麗的景觀燈亮了起來,這些路燈沿著迂迴曲折的水泥大道從山下盤旋而上,一直延伸到山頂,把閃耀著霓虹燈、輪廓燈的望紅臺、望月亭、榮欣亭和勝利亭等樓臺亭閣串連起來,一眼望去,好像一條七彩的巨龍從大海中騰空而起,扶搖翻卷,直衝雲霄。□ (作者系原龍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