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没有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能统一天下吗?你怎么看?

北斗星NO1


只要清兵不入关即便是南明不能统一,但李自成也肯定没有机会。

网图侵删


杂说一通历史


如果吴三桂没有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能统一天下吗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只是为家族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人的狭隘偏见,一个弃明朝灭亡而不顾的朝臣败类,一个弃大顺盛邀测疑不定拆汉民族团结的汉奸,他的存在,只能带来民族的分裂和国土的不完整。

即使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也无统一天下之能力

从当时所辖区域来看,北有满清劲旅,南有南明余政,西南有张献忠所部,而大顺夹在中间,这样的局面就足以说明大顺向南发展的阻力程度,只有向北扩展,加之和张献忠的分裂,既失去了起义时根据地的农民支持和后援,更失去了张献忠的武装力量,给他本人造成了抗拒力量的增加,所以向南发展受二股力量的阻碍,基本不可能了。北方又有来势凶凶的满清铁骑,一路横扫,势不可档,在北无能力进,南无力量退的夹击下,等待的只有自生败亡。

从管理体系来看

李自成这支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能坚持18之久,还是靠当时的“闯王来了不纳粮”所影响,受到曾经被赋税沉重带给人民贫困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才使大顺军迅速掘起和强大,势扩大半个中国,影响全国范围。

可惜在攻占北京后,根基还未扎稳,北有满清虎视,南有余明政权威协的情况下,没有认清局势的严重性,一改往日起义口号,坐享一时胜利满足:花天酒地,挥享其乐,放纵将士,军心换散,纳粮助响,怨声渍渍,拷打官史,殃及百姓。



曾经为推翻阶级压迫,打土豪分田地,均富贵民平等的一代闯王,又轮回到前身的施政身影,抛民心于脑后,弃民情于不倾,民心失去,军队不整,内部动摇,军民不齐,终因1645年兵败具亡。


gydvj马兰老兵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能统一天下吗?如果李自成统一天下,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就是汉人所建立的朝代,中国的历史会有大不同,也许我们早就步入近代社会,摆脱近代屈辱史了,这是多少人的心声呀。但是在下看来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一李自成根本不可能统一天下,即使统一恐怕以后不会毕清朝好多少原因如下。

当时天下完全可以用四分五裂来形容,东北的清朝、北京的李自成,西南的张献忠,南方的南明,再加上各地的草寇和地方武装,就算比起三国、五代也有过之而无不及。1644年清兵入关是大势所趋,不是一个吴三桂能够左右的了的,早在前一年清军就已经把明朝全国的精锐部队基本都给干掉了,只剩下吴三桂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山海关,孤城一座,残兵败将能够挡住清军入关?之所以清军没有乘胜入关是因为皇太极的突然去世,没有来得及确立继承人,清朝内部出现了权利真空,让清朝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的计划,返回老家处理内部问题。所以清朝入不入关和吴三桂关系真不大。

反观李自成虽然占领了北京不要说此时明朝还有南方的大片领土,就连北方李自成也没能完全收服,随时都有可能反复。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李自成面对的情况十分严峻的,就算没有清朝能不能统一天下,都要打个问号,更何况还有清朝虎视眈眈呢。从军队战斗力来说明朝官军曾多次打败农民军,洪承畴甚至只把农民军打的只剩下13个人,然而明军面对清军时的表现也都有目共睹,所以农民军能够打的过清军吗?更何况李自成集团进入北京后迅速腐化,战斗力更是严重下降。

依在下看如果清军没有入关当时的中国很可能陷入大混战,而不是太平盛世,退一步说即使李自成消灭了南明统一了天下,李自成的大顺王朝也会面对历代汉家王朝都要面对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问题。当时清朝在东北已经形成气候,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被大顺解决好的,再加上北方蒙古人,就够大顺王朝喝一壶的。所以在下认为李自成个人根本没有开国皇帝的素质,他的大顺王朝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即使统一了天下能不能形成今天的版图还不一定,何谈比清朝好呢?


历史中的酒囊饭袋


这个问题,吴三桂表示:“李自成能不能统一天下关我屁事?我特么招谁惹谁了!”

1644年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明朝覆亡,李自成成为北京之主,然后仅仅过了42天,东北的清军杀来,我国的历史轨迹彻底转向。

在明亡清兴的历史大潮中,吴三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正是他投降了多尔衮,在山海关前击败了李自成,然后放清军入关,清朝才最终夺取了天下。

所以很多人说,吴三桂决定了明亡清兴的历史发展轨迹。那么真的是这样吗?静夜史认为并不是这样,吴三桂虽然驻守的山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且手中掌握着4万关宁军。但是,他绝对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即使有吴三桂,清朝也会入关;即使没有吴三桂,李自成也不可能统一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李自成集团难成大器

从李自成屡战屡败的造反事迹来看,李自成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推翻明朝不罢休的英雄气概,但再多的气概也掩盖不了令人捉急的能力!

试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打一次败一次?而且还是被以少胜多?你就是再百折不挠,能抵消掉常败将军的称号?

一般而言,如果领导者能力欠缺,有一个强大的创业团队也是可以反败为胜的,但是很可惜,李自成同样没有。

关于李自成为何创业团队为何这么水,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分析过,只是因为朱元璋釜底抽薪式的科举制度改革。一方面,给你高官厚禄的诱惑;另一方面,再给你一百次也考不上的超高门槛,于是知识分子的一生就被八股文给圈住了。朱元璋创业时身边很多藏龙卧虎的江湖人士,而推行了八股文后,这些人士不见了,刘伯温级别的人物更是难寻。

这就是李自成面临的现状,没人,你还造个什么反?

李自成巅峰时,团队中学历最高的就是丞相牛金星,学历举人,比秀才高点,但是距离进士还差得远。而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制定出统一天下的策略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李自成西安称帝后,随即大军兵发北京,然后占领了北京。没有稳固根据地的李自成然后遭遇了一片石大战的惨败,退出北京后成了流浪的丧家之犬。

而在进北京前,李自成还没有做好推翻清朝,重建新王朝的准备。

可以说,李自成是边学边做,但是历史不会给他这个时间,特别是南有南明,北有清朝,西有张献忠等的情况下,李自成只能到阎王那里去补课。

2、清军入关是历史必然

没有吴三桂清军就入不了关,这是很多人的固有思维。

难道清朝就只能眼睁睁地被山海关困死?你想多了。事实上自从1628年开始,清朝就学会了绕道漠南蒙古从正北方向进攻明朝。虽然远,但是容易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后,清朝进行了5次这样的突袭!

在清朝1635年彻底征服漠南蒙古后,漠南蒙古成了清朝的附属,清朝将势力延伸到整个长城以北!

这意味着,此时的清军可以从长城以北的任何一个据点发起进攻,而明朝却仍然在山海关里打瞌睡。

1644年的李自成,虽然颠覆了明朝,但是绝对不意味着李自成可以打遍全国无敌手。因为此时的东北、蒙古高原南部被清朝掌控。蒙古高原北部、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区,虽然没有被清朝统治,但是这些地方都对清朝表示臣服。

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在南明政权手里,革命盟友张献忠则在四川闹革命。还有几个不听话的独立势力,比如左良玉集团。

另外,在东南沿海,占据了台岛的荷兰殖民者仍然在觊觎大陆,其他殖民者也在纷至沓来。

这些,李自成没有想到,也应付不了。但是清朝可以!

因为征服了整个蒙古地区,清朝得以依靠地形优势迅速南下,并打出了为崇祯报仇的口号,于是北方旧臣望风投降,清朝迅速集聚了强大势力,进而消灭李自成集团,平推南明各政权,对殖民者进行有力回击。

清朝不受朱元璋八股文改革的影响,其依靠的是强悍的八旗武装,这是清朝融合各民族精英,迅速鲸吞中原的重要保证。而且清朝在关外时期已经制定了夺取天下的战略,其眼光比李自成集团更长。

所以,清朝最有统一天下的希望。

3、吴三桂力量并不庞大

前文说过,清朝已经将势力延伸到整个长城以北,所以固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可以说非常尴尬。毕竟清朝不一定从你这过,就可以抄你的后路。

所以从战略价值上来讲,吴三桂的作用真的不算大。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就分析过,吴三桂的本质是赤裸裸的军阀,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他眼中一切民族大义都是扯淡,不如自己的潇洒快活来得实在。这就决定了吴三桂拿着大明的钱粮,却随时有可能转投别人的怀抱。

果然,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得到崇祯谕旨的吴三桂快马加鞭地赶去救驾,200多公里的漫长路程只走了17天,把马腿都快跑断了。然后得到崇祯自缢的消息,吴三桂更是光速一般地逃回了山海关。

而后,李自成和多尔衮都招降吴三桂,吴三桂虽然没有节操,但他知道跟着李自成没前途,所以和李自成闹掰后,吴三桂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眼中,自己和多尔衮是做交易,借清军击败李自成,将黄河以北划给清朝,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不过,多尔衮却把吴三桂当初了仆人,并指挥吴三桂对李自成穷追猛打。

身份的转换意味着吴三桂根本没有与清朝抗衡的实力,如果李自成和多尔衮夹击,4万人只有饿死在山海关内。

而吴三桂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清朝的马前卒拼死效命,不过当时投降清朝的将领和军队多了,吴三桂并不是不可或缺,即使其他军队势力弱小,不过是占据中原时间晚一些,不会影响最终的结局。

所以,神化吴三桂毫无意义。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先说结论,李自成不可能统一天下。即便统一也是黄巢第二,没有吴三桂,满清也可以入关。他李自成绝对成为不了第二个朱元璋。在个人能力上,谋略上,远见上,李自成比朱元璋差的差的太远。即便满清不入关李自成也是昙花一现,给他人做嫁衣

我们也可以反问一下,李自成为何没有成为朱元璋和刘邦第二,在明末干戈四起的乱世。群雄之间争雄天下很正常,打天下争霸是极其复杂难料的。在这方面,最高领导者的政治能力,军事能力都必须极其出色才行,而且也必须经得起失败,受得了挫折。这绝对需要需要决策者的个人能力。李自成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也就是处于明末这个缺乏“枭雄”时代,刘伶对刘邦评价是:时无英雄遂时竖子成名。其实这句话用在李自成身上最合适不过了。明末几乎没有像样的雄主。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败,但却可以依靠萧何稳固后方,以图东山再起。朱元璋的军队在集庆被元朝杀的大败。但在后方滁州得以修养。与之相反的是,隋末李密被王世充突袭重创,其势力立刻土崩瓦解;黄巢在陈州被李克用击败,就从此一蹶不振;李自成的精锐一旦在山海关覆灭,其政权在河北、山东、山西就立刻陷入全面崩解。其中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也就是说李自成和黄巢一样,都是流寇。“高围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成就天下的根本,可以说,稳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实在台重要了。另外一个农民起义组织要想成为统治天下的皇帝,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团。或者是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稳定自己内部,与地主阶级彻底结合。这是成天下的必须要做的,

可惜这些李自成都没有做,这就说明的李自成政治集团还是一个农民团体,还没有转化为政治利益集团

李自成虽然数次被明朝剿灭。但恢复极其速速,后来不到三年直接攻入北京,李自成本人和其集团极度自傲自满,国家虽然建立,但制度上尤其军事制度没有建立和完善,可以说一但大败,就几乎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甚至彻底失败,如果历史给李自成一年的时间。李自成应该是还有一定机会了。也不会如此速败了。为何朱元璋和刘邦能够和地主士绅阶级迅速结合和他们完全融合,而李自成却不能,就在于李自成在北京对官僚阶层敲骨吸髓般的追赃,彻底把当时国家的核心阶层得罪了。推向了对立面,没有利益集团的依附和支持,失败是必然的了。

李自成朱元璋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军中的知识分子太少了,就算有普遍水平不高(宋献牛金星之流)也就是没有士绅官僚阶层帮助,而朱元璋却始终注意团结和依靠士绅官僚阶层。李自成缺乏自己的官僚体系,大明的士绅阶层是又无法被取代和被信任。这也是李自成的一个悲剧。而就个人能力而言。李自成既无雄才大略、也无审时度势能力。朱元璋刘邦则恰恰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李自成这个集团则是有破坏无建设,一句话转型没有成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李自成能不能统一天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李自成缺什么?

一是缺智囊。李自成手下的牛金星等人与汉高祖刘邦的谋士萧何、张良等人无法比拟,也和朱元璋的谋士李善长、

刘伯温等人无法比拟。为什么无法比拟?没有人才吗?任何时代都有人才,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基本是朱元璋老家的同村、同乡,李善长、汤和、徐达、朱文正等等,小乡小村怎么有这么多人才?本来遍地是人才,只是缺平台、缺历练。朱元璋能发现他们、培养他们、驾驭他们。李自成没有这样的眼界和水平。

二是缺胸怀。明朝官军杀降,李自成也杀降。上天有好生之德,杀降就是杀人气。一路走来,李自成杀人太多了。进京后,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没坚持几天,北京就开始鸡飞狗跳,对大户、明朝故臣严刑拷打,索要银子。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也被骚扰。



三是缺正规化建设。军队建设停留在底层小农意识,没有把起义军转变为政府军,仁义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没有树立好。虽然号称拥兵50万,但军队管理落后,组织不严密,正规化建设不够;战斗力并不强,对付极端腐朽的明军尚可,对付多尔衮的清军就差远了。

四缺战略眼光。李自成小时候没受过多少文化教育,但他不像朱元璋那样后来善于学习提高,李自成的作为很多是自发性的,行事随意性强。在进北京、打山海关、优待明朝遗老遗少等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北京能进吗?这时的大顺政权只占领了陕西、河南等地,地盘小,又不是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政权不稳固。1644年的北京虽是一座孤城,但北京东北的山海关有大明吴三桂3万精锐,山海关东北有多尔衮的十万雄兵,长江以南还是明朝的地盘,张献忠在成都称帝。谁先去北京,谁就先死。



李自成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李自成应该以西北和中原为根据地,加快政权建设,巩固中央权威,建立政权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增强政权的合法性,积极向南发展,以待时机。让崇祯、吴三桂和多尔衮他们先周旋。1644年是李自成经略江南的大好时机,可是他却错误地选择了北京,其实就算进了北京,也不一定是死路一条,进北京虽然不是好棋,但也不是特别糟糕的事情。

山海关能打吗?捅了第一个马蜂窝北京,就不能再捅第二个马蜂窝山海关了。应该稳住北京局势,增兵北上,增强北京军事力量,以逸待劳,吸引吴三桂来降。这仅仅是轻敌吗?到底还是缺乏战略眼光的问题!吴三桂一开始是想投靠李自成的,但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最终让吴三桂决定投靠满清,为什么?吴三桂认识到,李自成不靠谱啊。要知道,吴三桂的一家老小全在李自成手里,投靠多尔衮这得下多大的决心?李自成要是靠谱,吴三桂会冒这么大的险吗?李自成从山海关逃回北京后,杀了吴三桂一家34口。




满清为什么能在明末的三股势力中最终胜出?

满清已具备统一中原的实力。

一是满清已统一满洲以及蒙古大部。领土面积数百万,人口数百万(包括归附的汉人、蒙古人),有了稳固的基本盘。

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这时的清朝政权已不是单一的满族政权,汉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人不断加入清朝政权。皇太极改变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做法,原来屠杀俘获汉人、朝鲜人,后来改变成妥善安置,政权的合法性逐渐得到承认。1644年5月2日清军进入北京后,多尔衮严禁抢掠,不扰民,高调为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而且,坚决贯彻到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给百姓带来了安全依靠就是给这个外来政权带来了合法性。合法性是什么?说白了,就是靠谱。



三是决策高效。此时的满清不像明朝那样皇权孤悬,满清政权遇事能坐下商量,商量能出结果,出的结果比较正确,正确的结果能得到迅速贯彻执行。比如,1643年9月,皇太极病逝,未留遗嘱,皇位继承人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在这个事关清朝前途命运的时刻,决策层没有选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因为豪格才智平庸,无法担当重任,而是选择皇太极第九个儿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文武兼备的多尔衮摄政。这是个难题,这样的难题,中后期的明朝决策层是不可能轻松解决的。

三是人才济济。皇太极、多尔衮无论是从心胸还是韬略来说,都堪称旷世雄才。不是朱由检、李自成、张献忠等能比的,加之皇太极的那些兄弟们个个能独当一面;范文程作为清朝开国的第一幕僚,眼光老辣、处事沉稳、考虑周全,是难得的人才。



四是军事实力雄厚。满八旗汉八旗已有兵员20万左右,而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组织严密、快速机动。打野战,明军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有人估计过,此时清军以一当十不敢说,以一当五绝对没有问题。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大战、崇祯十五年的松锦大战,清军几乎速战速决,明军几无还手之力。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被多尔衮打得一路逃命,以至于后来连个像样的决战都没有,不到一年就失败身死湖北。这样的军事实力,明军比不了,农民起义军也不在一个档次。

五是统一战线工作扎实。满清奉行革命不分先后的策略,凡是愿意投降的,给予出路,对明朝投降将领予以重用或优厚待遇,始终信任,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这些汉人投降将领都封了王,而且继续带兵。到北京后迅速稳定局势,不烧杀抢掠。如此,汉人归附和认同就必然增加。这样的胸怀,李自成也比不了。

从决策制度、军事实力、人才水平、战略策略等几个方面看,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军政集团可以和满清集团相比。


顺治皇帝


以清代明在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李自成集团当时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满清集团。后来的实践证明,一年后李自成就失败身死,没有一个像样的战略相持,这说明什么?说明李自成集团和满清集团不再一个量级上。不要说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就是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满清照样可以定鼎中原,只是时间早一点、晚一点的事。


坐看东南了


即使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也完全不能统一天下,甚至可以说到后期他连跟南明和满清分庭抗礼的资格都没有。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入主北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崇祯帝自己作死导致大量的名将和精锐士兵死在疆场上,再加上明朝当时是两线作战,顾此失彼最终才能李自成有了可乘之机,否则以李自成断然是不可能进入入主北京的,我们看看前期就知道了,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哪个不是打的李自成找不到北的,若不是这些名将都太过仁慈李自成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所以可以说吴三桂根本就没有统一天下的那个实力,只怪老天对他太过垂爱。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六》:“会贼高加计已歼,而凤阳告陷,遂整兵南,以八年三月会总督洪承畴于信阳。承畴大喜,即令击贼随州,文诏追斩贼三百八十有奇。四月,承畴次汝州。以贼尽入关中,议还顾根本。分命诸将扼要害,檄文诏入关,文诏乃驰至灵宝谒承畴。承畴以贼在商、雒,闻官兵至,必先走汉中,而大军由潼关入,反在其后,乃令文诏由阌乡取山路至雒南、商州,直捣贼巢,复从山阳、镇安、洵阳驰入汉中,遏其奔轶。曰:「此行也,道路回远,将军甚劳苦,吾集关中兵以待将军。」拊其背而遣之,文诏跌马去。五月五日抵商州。贼去城三十里,营火满山。文诏夜半率从子参将变蛟、守备鼎蛟、都司白广恩等败贼深林中,追至金岭川。贼据险以千骑逆战,变蛟大呼陷阵,诸军并进,贼败走。变蛟勇冠三军,贼中闻大小曹将军名,皆怖慑。”《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九》:“象升率总兵祖宽、游击罗岱救滁州,大战城东五里桥,斩贼首摇天动,夺其骏马。贼连营俱溃,逐北五十里,硃龙桥至关山,积尸填沟委堑,滁水为不流。贼乃北趋凤阳,围寿州,突颍、霍、萧、砀、灵璧、虹,窥曹、单。总兵刘泽清拒河,乃掠考城、仪封而西。其犯亳者,折入归德。永宁总兵官祖大乐邀击之,贼乃北向开封。陈永福败之硃仙镇,贼遂走登封,与他贼合,分趋裕州、南阳。象升合宽、大乐、岱兵大破之七顶山,歼自成精骑殆尽。”《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是时,贼乱关中,有名字者以十数,高迎祥最强,拓养坤党最众,所谓闯王、蝎子塊者也。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伪领哨黄龙、总管刘哲,献俘阙下。录功,增秩一等。而贼党自是乃共推李自成为闯王矣。明年,养坤及其党张耀文来降。已而养坤叛去,谕其下追斩之。击贼惠登相于泾阳、三原,登相西走。河南贼马进忠、刘国能等十七部入渭南,追之出关,复合河南兵夹击之,先后斩首千余级。进忠等复扰商、雒、蓝田,叛卒与之合,将犯西安。遣左光先、曹变蛟追走之渭南,降其渠一条龙,招还胁从。募健儿击余贼,斩圣世王、瓦背、一翅飞,降镇天王、上山虎,又歼白捍贼渠魁数人。关南稍靖。遣副将盛略等败贼大天王于宝鸡,贼走入山谷,传庭追之凤翔。他贼出栈道,谋越关犯河南,还军击,贼走伏斜谷,复大败之,降其余众。”

那么可能会说也许他能入主北京是运气好,万一他和他的手下的确有治国之才呢?就像当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一样,也是穷苦百姓出生啊,他能建立大明也是运气占一半的原因,他后来不是统一中国并建立延续二百七十六的大明吗?为什么李自成就不能呢?这里我只能说李自成真的不能跟明太祖相比,他真的没有当开国皇帝的那个命,从他入主北京之后的四十二天的所作所为,你就会知道他真没有那份开国皇帝的雄才伟略。

刚开始,李自成初入北京的时候还能较好的约束部下,他曾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所以这个时候的北京城可以说是较为安定,百姓也能跟平常一样出来做生意,北京城也慢慢的从战乱中恢复本来的生气,如果李自成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话,可能李自成还真的有机会统一全国,毕竟知道与民休息,知道励精图治,统一天下未尝不可。但是可惜的是李自成终究只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首领”,他改变不了作为“流寇”的本质,一旦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就开始“乐不思蜀”,什么建功立业,什么为国为民的事情都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从入主北京不久之后享受到荣华富贵的那个曾经提出“均田免赋”的李自成,那个曾经为了反抗暴政而为之战斗的大顺军,开始慢慢的脱离了原本的理想“保境安民”,他们开始慢慢的露出了曾经他们为之甘愿付出生命也要反对的那些“贪得无厌”的贵族们才有的劣根性,最开始遭殃的是京中的官员和富商,大顺军先是弄出了一个“助饷”的名头,规定助饷额“凡中堂以上缴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而在此过程中,大顺朝的汝侯刘宗敏还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以这种酷具来威胁其缴纳助饷额,“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不过如果大顺军单单就是对前明的这些官吏进行掠夺的话,我想京城的百姓也只会举手称赞,因为百姓恨透了这些贪官污吏,他们巴不得这些贪官早死,所以大顺军这种做法在百姓的眼里绝对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绍阳、杨观光等无不污伪命,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侯恂。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藻德遇马世奇家人,泣曰:「吾不能为若主,今求死不得。」

但是李自成千不该万不该向那些穷苦百姓下手,在抢光了官员和富商的钱财之后,李自成开始不满足只有这些财富,他开始对京城的百姓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掠夺,为此他还特意颁布了一条连坐之法,其规定“令十家一保,如有一家逃亡者,十家同斩”这样的酷法,而这些都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将百姓的钱财彻底的纳入到自己的口袋中,只能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李自成就已经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毕竟“得民心者或可得天下,而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

李自成和手下的将士们,可能早已经忘记了,原本他们也是穷苦百姓,他们反抗明朝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不让明朝再剥削他们这些穷苦百姓们,可现在呢?他们成功的击败了明朝,他们却变成那些曾经他们反抗的明朝的那些贪官污吏们,那些穷苦百姓原本以为他们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跟他们一样是穷苦百姓的李自成,会替代那个万恶的明朝再次的去剥削自己,而且是更加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的去剥削自己,这些百姓们彻底的看透了,而一旦百姓放弃了李自成,那么李自成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我们都知道李自成的成功能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穷苦百姓对他的支持,如果百姓不支持他,恐怕他早就被孙传庭、左良玉、曹文诏这些明军打趴下了,而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在被明军一次次打的全军覆没的情况下,重新的站起来,也是得益于百姓们的支持,李自成能够攻破北京城,靠的不是他自己的本事,而且百姓对他的支持,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朝历代哪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不是对百姓好的君主,不管这些君主是不是真心的对百姓好,但至少他让百姓觉得他对自己是好的,所以这些王朝才能存在近百年。我们往后看看,自从百姓不再支持李自成之后,他就被清军迅速打垮,而且再也没有崛起的机会,最后甚至都直接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其实我们无需去过多去猜测“如果吴三桂没有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能统一天下吗”这个问题,我们看看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就能大概知道李自成的结局到底会如何了?太平天国初期完全就跟大顺军一模一样,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而洪秀全也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他们都是靠土地平分给老百姓的口号,才得以崛起,由于穷苦百姓的支持,太平天国和大顺军一路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李自成占领了北京,洪秀全占领了南京,而且他们在北京或南京的所作所为也都大相径庭,惩罚官员,剥削百姓,他们在登基称帝之后,也都是开始贪图享受,洪秀全更是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天王宫,十几年不出宫门一步,而他手下的那些王爷们,也都没闲着,开始大肆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王府,而这些王府都是用民脂民膏堆砌起来,南京城的那些百姓们都被剥削的不像样了,最后太平天国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洪秀全败的很彻底,死了之后身体被剁碎放入大炮,连炮射出,而他的儿子也被凌迟处死,全家无一幸免。所以即使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要吗就是被手下的将士“谋朝篡位”,要吗就是被南明彻底消灭,可以说别无其他的结局,他的结局其实就是一个,那就是走向死亡。


澳古说历史


答案是:不能。

李自成农民起义,历时18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农民起义,仅此一点,就可以载入史册。

然而,这不能说明李自成就多么强大。

持续18年,是因为李自成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而他反倒成了后金、满清对付明朝的一枚棋子。

仔细考察明军和起义军的战斗,可以发现,只要明军对李自成采取军事行动,满清军队得知消息之后,就会对明军从外围施加压力,导致明军两线作战,顾东顾不了西。

因为满清军队的“配合”,所以李自成的农民军看似战果辉煌,其实是清军骚扰+明军疲弱两方面导致的结果。

所以,起义军事实上没有经历多么残酷的战役,战斗力没有得到锻炼,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

当时真正厉害的野战部队,是满清军队。即便袁崇焕,也不敢与之野战,只能据城固守。

清军意图是很明显的:利用起义军,夹击明朝。他们曾经给大顺政权写信,希望里应外合,灭掉明朝,共同分割中原。大顺政权予以拒绝。

遗憾的是,虽然拒绝了与清军的合作,李自成对满清军队觊觎中原的野心居然没有丝毫警惕。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后又反叛,引清军入关,他对吴三桂降清竟毫无预见,清军入关,让李自成军一下子乱了阵脚,开始了大溃败。

除了战斗力不强,李自成起义军还有几个重要缺陷:

其一,缺乏战略规划,不重视文人,形不成自己的政权体系,没有巩固的后方;

其二,没有制度约束,放纵部下;

其三,缺乏谋略,过于残忍,比如烹煮福王等。

和蒸蒸日上的满清政权相比,李自成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最好的方式,或许是明政府和李自成合作,共同抗清。


高了高趣评


看一下李自成之前的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失败。

西汉末,赤眉军起义,失败。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

唐末,黄巢起义,失败。


玩过三国志系列的朋友都知道一个稳固的后方,可以提供粮草军需、兵源将领、治理经验(技能点)、承担失败的能力等。作为流寇,李自成和以上诸位都一样,攻下的地方只能劫掠,不能自给。


再看李自成之前成功的刘邦。

秦末,刘邦和项羽是同时的,最后项羽变成西楚霸王,刘邦先入关中但只能是汉王,农民起义的刘邦是失败的。之后刘邦打败项羽成功了,是以汉王的身份,有三秦作为基地,周围已经有了稳定的良将谋士,有多位政治盟友。

同样的朱元璋,农民起义时先吞并了陈友谅张士诚统一了南边才开始北伐,这个时候已经有了长江以南作为基地,有24将。

李自成一无根基,二无良将,外有后金,内有残明。


往昔文笛


最近头条总是出现类似的问题,笔者在此就再回答一遍。

结论:不管吴三桂有没有打开山海关放清军进来,李自成都不可能统一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自成的发家史表明,他只是一个破坏者,而不是一个建设者。

要统一天下,必须拥有一支精锐的部队。李自成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李自成的军队,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因为他的军队大多是吃不饱饭的农民,根本没有经过训练 他多次被明朝军队杀得只剩下几百人甚至几十人。但李自成会借势,他看到了在明朝当时面临的情况下,吃不饱饭的农民越来越多,所以他只需要宣传“闯王来了不纳粮”,那么他的部队就用之不尽。


因此,李自成多次败给明朝大将孙传庭,却在做后一次交锋中将孙传庭斩杀,靠的不是计谋和军事才能,完完全全依靠的是人数优势。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那就是在李自成与吴三桂的交战中,在没有清军介入的情况下,20万李自成的精锐居然和吴三桂的三万(一说五万)孤军难解难分。而吴三桂的军队,不过是明朝辽东军队的残军,其主力在两年前的松锦之战中被清军几乎全歼。可见,李自成军队的落后。

再者,李自成军队的粮食来源就是抢地主,这种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过程中用过很多次,但是,唯二成功的两位,也就是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在后期改变了这个模式,开始尊重地主的财产,恢复秩序,因为靠抢,总有一天会抢完。用老版教科书上的话说,朱元璋渐渐被地主阶级同化,这没有错,但这也是农民起义成功的唯一方法。


可惜,李自成没有这个觉悟。

此时,明朝在南方还有相当大的势力,这些人虽然打不过清军,但和李自成的杂牌军作战,还是有绝对优势的。因而,李自成在清军不入关的情况下,也奈何不了明朝残余势力。

最后,即使吴三桂不开关,清军照样能入主中原。这一点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论述过,因为清军最终没有通过武力攻破山海关,所以山海关成为了明朝的唯一遮羞布。然而,山海关之所以厉害,不是因为其本身,而是其带动的防御体系,宁锦防线。然而,在松锦之战后,这个防御体系彻底被清军摧毁,而辽东的精锐也损失殆尽,只是因为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清朝内部发生了一些混乱(关于皇位继承),所以没有继续行动。


再者,清军入关的路,不止山海关一条,就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间,清军五次攻破长城,从北方入侵,最远到达济南。所以,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无论如何,李自成也没机会一统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