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内战期间,苏军处于巨大劣势,何以反败为胜?

1917年,沙俄正在国土西侧被一战中的德国教育,狼狈不堪。这时候首都圣彼得堡周边下起了大雪,导致一列朝​这座城市运输物资的火车脱轨-----这意味着原本因为大雪封堵而粮食匮乏的首都人,未来一个月将会缺少粮食。于是在有识之士的鼓动下,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8个月后,苏俄又成立了。

由于这场革命发生的极其偶然,因此虽然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全家因此被抓捕,但其代表的沙俄军队并没有被消灭,仍然保存着强大的实力:

沙俄的军队又叫“白军”或者“白匪”,他们手握着俄国皇室、贵族以及大资本家们数百年积累的财富,并且掌握着原本训练有素的国家军队,总人数将近100万。

苏俄内战期间,苏军处于巨大劣势,何以反败为胜?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也公开表示要为在1918年被处决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报仇,欧洲各国历史上虽然征伐不断,然而彼此互为姻亲,比如英王乔治五世就是尼古拉斯二世的表哥,被围殴的德皇威廉二世实际上却是他俩的表弟。不仅大批的列强军队直接参战,刚刚建国的波兰甚至在建国之初就表示:波兰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进攻俄国。波兰为了让英法德宽容自己的独立,拼命的向大国谄媚,举国进攻苏俄,并导致这个新国家割地赔款。

伟大导师列宁因此留下名言: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除此之外,苏俄控制的的区域缺少劳动力和原料;而白军控制着国内四分之三的金属、石油、煤炭、棉花等等。

苏俄的军队雏形并不是正规军队,而是1917年二月革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防止沙皇复辟而给圣彼得堡工人们发放了武器,没想到这些工人们最后用这些武器推翻了临时政府,这些缺乏训练的工人就是苏军的雏形。

军事指挥者多是伏龙芝这样半路出家的,当然也有职业军人,例如被称为红色拿破仑的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但不多。

苏俄内战期间,苏军处于巨大劣势,何以反败为胜?

除了这些工人之外,还有一些在一战中因为受伤、战功等原因被调回圣彼得堡的沙俄军队,他们被临时政府派去镇压工人时倒戈。后来的苏军著名元帅朱可夫,就是在镇压十月革命时倒戈的。

鱼龙混杂的苏俄军队,战斗力十分有限。但是到了1919年,全面不利的苏俄军队居然迅速崛起,已经拥有了42个步兵师,4万骑兵,1700门大炮,飞机450架,军舰50多艘。

此时此刻,除了人数上还略微有劣势,其余方面已经对白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白军最初对此一无所知,朱可夫晚年曾经回忆内战时期的“希波沃夫车站战斗”:白军800名哥萨克骑兵冲过来,朱可夫所在连队仅仅百十人,把大炮藏在草丛里,对方根本不知道苏军有威力巨大的炮火,结果刚冲上来就被一炮打散,遭到惨败。

数千门大炮、数万匹马以及数十万的士兵和钱粮,都是从哪里来的?事实上,苏俄有三大渠道,其中一些关键渠道后来被掩饰了:

苏俄内战期间,苏军处于巨大劣势,何以反败为胜?

1、发动农民和工人,让大家积极参军,并且实施战时政策,收集余粮,与白军展开全面彻底的对抗。

很多人把这个原因当成了最关键的原因,但事实上,对苏俄军队来说,工业落后的情况下,武器来源显得更为急迫。

2、来自全世界犹太人的帮助,为苏俄取得内战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苏联刚刚成立的时候,苏维埃最高领导24人,其中犹太人16名;556名高级干部中,448名犹太人。当时的世界上,犹太民族是富有的代名词,他们将从德国、英国尤其是美国赚来的钱投到苏俄,并且利用自己的渠道帮助苏联购买武器、建设武器和弹药工厂,很快就创造了奇迹。

这不是偶然的情况,实际上,俄国与犹太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5世纪沙皇原本并不打算信仰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俄罗斯国教),而是打算信仰犹太教;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领土迅速扩张,成为世界犹太人最多的国家。1897年,十月革命爆发前20年,沙俄有570万犹太人,是世界犹太人的中心。那时候的他们主张废除国界,对苏俄内战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帮助。

3、除此之外,德国和土耳其等被英法排挤的一战战败国家也给苏俄提供了帮助。在伏龙芝所率领军队序列下,甚至还有一支专门的土耳其斯坦集团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