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的人要將隋煬帝吹捧為比肩秦始皇的千古一帝?

黑曼巴108774971


首先說一下,隋煬帝是不是千古一帝?答案肯定不是,沒有哪個千古一帝能把自己的國家搞垮,如果他也算千古一帝,那麼可能這些人對“千古一帝”這個詞有深深的誤解。


那麼,隋煬帝跟秦始皇像不像呢?像,非常的像,他做了這幾件事:


1、不停打仗。秦始皇統一後,依然不消停,對周圍的四夷開展了進攻匈奴、南越等都被掃平,而隋煬帝同樣如此,幾次發動戰爭機器,甚至動員百萬大軍遠征高句麗,不滅不罷休。

2、巡幸享樂。秦始皇愛巡幸,當然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藥;隋煬帝同樣愛巡幸,甚至不惜開鑿大運河,乘舟江都去玩樂。當然雖然大運河的主要目的不是如此。但是,看看他那龍舟的規模、宮女的人數、縴夫的數量,這不是作是什麼?

3、殘酷少恩。秦始皇的殘暴就不多講了。隋煬帝同樣以猜忌殺害臣下聞名,大臣中稍有不合他意者,便殺之甚至滅族。而因為連年征伐士卒勞力,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導致最終群盜橫行,烽煙四起,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這都是隋煬帝之罪,敢問,有哪一個千古一帝,會幹這些事情呢?


真觀歷史課


楊廣是歷史上算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只因大唐盛世為了自己的正統性,把隋煬帝黑得太深,導致聲名嵌入文化內,成為殘暴和昏庸的文化符號。現代人從大歷史觀角色重新審視也不為過,但和始皇帝的大略雄才相提並論,就太扯犢子了。



一、隋煬帝楊廣做過許多類似秦始皇幹出的功業,也幹過許多禍害當代、利在千秋的事。窮兵黷武、徭繁役重、大興工程、巡幸天下的作風也頗為相似。

開創科舉

這個功績對後世影響極大。秦漢多以功績改變命運,魏晉則以出身決定命運,而科舉制度正式確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來臨了。



開鑿運河

和始皇帝修長城,建阿房宮一樣,楊廣開鑿大運河,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大工程。這項工程也創造過累累白骨和無數個孟姜女。不過,大運河的開通,大大加強了中國南北之間聯繫的緊密性。對後世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國家的統一都有積極的意義。

興建東都

隋煬帝楊廣興建東都之時,徵發徭役過重,死傷之數十之四五。引起農民起義和地方作亂一點都不意外。如此正如秦之暴政。但東都在隋唐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卻背後世一些人隻字不提。



三徵高麗

隋唐時期的皇帝都能看得出,高句麗的崛起對中央王朝的威脅,猶如漢之匈奴。所以說隋煬帝楊廣徵討高句麗不能說沒有積極意義。即使到了唐代,李世民多次征討高句麗和楊廣的作為並沒有什麼兩樣。



二、雖然執政風格類似,但楊廣的功績並不能和始皇帝相提並論。

首先,隋一統天下是隋文帝楊堅乾的,楊廣只是繼承者。其次,始皇帝郡縣治天下,改革中央政府,是開創性的,即使隋朝確立的三省六部制也是文帝在恢復漢制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並非楊廣的功業。再者,秦使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給中國的影響同樣是隋煬帝楊廣望塵莫及。

隋煬帝楊廣的功績被唐朝極力貶低,以致後世成為昏庸的代名詞,但楊廣所作所為確實給後世留下了不少遺產。功績雖不及始皇帝,但決不是秦二世。

你怎麼看?


牧漁子


網絡時代流行鹹魚翻身,楊廣就是最大的那條。

按照初中歷史高中歷史給他的定性,隋煬帝是個昏君,他窮兵黷武,攻打高句麗;他好大喜功,開鑿大運河;他鋪張浪費,搜刮百姓,搞的天怒人怨,最終被推翻。

所謂蓋棺定論,楊廣屍體都快變成化石了,卻出人意料的翻身了。

比如說攻打高句麗是為了開疆拓土,捍衛和平,開鑿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物流交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還有一些較為學術的,比如說楊廣開創科舉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後世一千年的人才選拔體制和文官體制,對中華文明居功至偉。

更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有醜化前朝的傳統,唐朝建立後刻意醜化楊廣,楊廣被世人誤解,其實他不是昏君。

多一些人來研究歷史關注歷史當然是好事情,就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到的那樣,歷史研究如果只侷限在少數人,那麼見解往往偏居一隅,只有讓更多的人參與討論參與研究,才能找到平衡。

但再多的人研究,也無法洗白楊廣。

庸俗一點,任何事情都是要講究結果的,作為盛世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位短短14年,就把大一統的帝國治理的天怒人怨,諸侯四起,最終亡國,無論如何都不是盛世明君所為。

隋朝滅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要追究責任,第一責任人必須是楊廣。

攻打高句麗和大運河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不過是後世人基於自身利益的一種期許,但就楊廣的做法卻極不可取,高句麗雖說有攻打的理由,但在國力尚未允許的情況下連續多次出兵,簡直是愚蠢。唐朝開國後也曾多次對高句麗用兵,卻沒有引發民變,可見同樣一件事,做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與攻打高句麗相比,開鑿大運河的確給後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京杭大運河始於春秋時期,隋朝一統天下後,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來說,擴展運河都是有必要的,但與攻打高麗類似,凡事量力而行,這邊對外用兵,兵卒大量死傷,勞力匱乏,田地荒蕪,那邊卻又大興水利,抓丁拉夫,天下不亂才是見鬼。

而運河修通後,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楊廣,他常年定居揚州,甚至想著把首都遷到揚州,朝政都不管不顧了,不是昏君是什麼?

科舉制可能是隋煬帝最大的功績,但這裡要說是“可能”,一來科舉制並非隋唐獨創,而是人才選拔制度長期演化的產物,南北朝時期已經露出改良端倪;二來正式的科舉究竟是源於唐朝還是隋朝尚有爭議,不過隋煬帝對科舉制最終的確立的確做出了貢獻,不能一概抹殺,可惜這一貢獻對於當時安定天下意義不大,人才還來不及培養,江山就易主了。

至於三省六部制,始於隋文帝,隋煬帝貢獻有限,不做計較。

這麼一說大家就明白了,隋煬帝其實還是那條鹹魚,具體有多鹹可以細細考證,但想翻身恐怕很難了。



日慕鄉關


有人說隋煬帝是個昏君,他窮兵黷武,攻打高句麗,也有人他是開疆拓土,捍衛和平;有人說他好大喜功,開鑿大運河,也有人說開鑿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物流交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有人說他鋪張浪費,搜刮百姓,搞的天怒人怨,也人說他開創科舉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後世一千年的人才選拔體制和文官體制,對中華文明居功至偉。

那麼究竟如何評價隋煬帝呢?

任何事情都是要講究結果的,楊廣繼位時,大隋一統,國泰民安,政治清明,國庫充足。他在位短短14年,就把大一統的帝國治理的天怒人怨,諸侯四起,最終亡國。

1、三徵高句麗:

高句麗的崛起對中央王朝的威脅,猶如漢之匈奴,徵下自然是百年大計,但凡事量力而行、有輕重緩急,在國力不強情況下連續多次出兵,兵卒大量死傷,簡直是愚蠢至極。

2、開鑿運河與興建東都:

楊廣此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都是勞民傷財的大工程。徵發徭役過重,作為明君,應該體恤民情,造福民眾,縱觀楊廣在位短短十多年間徵調民工不下千萬人次,死傷之數十之四五,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開鑿大運河的桷大大加強了中國南北之間聯繫,給後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來說,擴展運河都是有必要的,但不該寅吃卯糧。

3、科舉制度:

秦漢時代是以功績改變命運,魏晉是以出身決定命運,科舉制度開他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先河,但科舉制並非楊廣首創,而是人才選拔制度長期演化的產物,南北朝時期已經露出改良端倪,並且正在對正式的科舉究竟是源於唐朝還是隋朝尚有爭議。

隋文帝、隋煬帝父子結束了南北朝時期數百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再度一統,但瑕亦掩瑜。


美麗青春您真痘


隋煬帝和秦始皇確實有相似之處,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創設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的開始,對於漢魏以來的門閥制度是致命的打擊;第二個重大舉措是修建大運河,對於後世一千多年漕運提供了便利;第三個重大舉措是三徵高麗,客觀上保障了邊疆人民的安全。唐人皮日休就寫詩說:“若無龍舟水殿事,共禹較功不計多”,把隋煬帝建大運河和傳說時代的共工、大禹相提並論,可見隋煬帝確實有為政積極的一面。

但是,以上的修建工程、軍事行動兩大舉措,是需要國家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作為支持的。特別是三徵高麗,實際上對於隋朝來說,收穫遠遠小於損失。這樣一來就會把經濟負擔轉嫁到農民頭上。如果隋煬帝個人不這麼奢侈,能夠勤儉節約,可能帝國經濟也不會崩塌得這麼快。所以說,隋煬帝的舉措確實是有功的,但是卻沒有考慮到經濟和民生的實際情況。所以落到了生死國亡的下場。儘管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有此類的行為,但是相比之下則更有節制得多,秦朝滅亡直接原因也是趙高亂政,而漢武帝之後還有昭宣之治。所以隋煬帝作為帝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在被肯定功績的同時更應該受到指責的。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隋煬帝表示:連秦檜都可以,為啥朕不行?

事實上隋煬帝和秦檜的情況還不一樣,或者說大不一樣,因為隋煬帝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而不是像秦檜一樣是板上釘釘的漢奸。

雖然近幾年翻案,風愈刮愈烈,很多反面人物藉此得以得到洗白,例如吳三桂、洪承疇、秦檜等人,但是這樣的情況並不適合隋煬帝。

雖然隋煬帝在史書上對隋煬帝的評價都非常負面,例如窮奢極欲,橫徵暴斂,窮兵黷武等,但是肯定隋煬帝歷史地位的也大有人在。

例如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其作品《汴河懷古二首中就有“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樣的詩句,充分肯定了隋煬帝及大運河的歷史地位。

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純的肯定或否定隋煬帝,就顯得非常片面。

在我國曆史上,一直有新王朝為舊王朝修史的傳統。而為了確立自身的正統地位,歷朝統治者都會或多或少的對前朝進行一定程度的貶低,特別是對於亡國之君,多半都是窮奢極欲,驕奢淫逸的負面形象,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新王朝推翻舊王朝的合法性。

而作為亡國之君隋煬帝很明顯未能免俗。

而唐朝編修的《隋史也成為二十四史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這就使得隋煬帝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臉譜化、單一化了。

不過即使出於政治目的而刻意貶低唐朝,也無法掩蓋隋煬帝時期的豐功偉績。事實上唐朝的很多政治制度正是沿襲隋朝併發揚光大,才最終締造了大唐盛世。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隋煬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在歷史上所起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無法忽視的,這也是他和歷史上大多數亡國之君不同的重要原因。在隋煬帝在位期間,進行了大量的工程建設,以及對外開拓,使得隋朝無論是國力還是疆域,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當隋煬帝的歷史功績被逐漸平反和還原時,人們就會發現,其實他所做的一切,相比於秦始皇而言並不遑多讓。

隋煬帝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14年,但是他的很多決策對於後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除了科舉制,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也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後人在痛批隋煬帝,龍舟下江南,耗費民脂民膏,導致怨聲載道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當時天下初定,南方士族勢力相對龐大,隋煬帝多次南下,有效震懾了江南的士族。而且通過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使得南北真正連為一體,有效彌合了因漢朝滅亡之後,我國大地上出現的300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而在對外征戰上,隋煬帝出兵吐谷渾,有效的解決了西北問題,為唐朝打通絲綢之路,壓制吐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東北方向,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雖然損兵折將,但是對牽制高句麗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唐高宗最終消滅高句麗打下了堅實基礎。

可以說隋煬帝無論在對內的政權建設,還是在對外的開疆拓土上,其功績都是可圈可點的。

隋朝作為我國曆史上重要的承上啟下的王朝,雖然短暫,但是其歷史地位不可低估,隋朝兩代君主勵精圖治,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比於隋文帝,結束了南北分裂,實現大一統,隋煬帝則再接再厲,創造了更多的成績。如果說秦始皇奠定了大一統的格局,那麼隋煬帝就是鞏固和擴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所以說吹捧隋煬帝的做法,其實並不客觀,如果隋煬帝無尺寸之功,自然也沒有吹噓的資本。今天我們以更多視角客觀地看待隋煬帝,更是一種對歷史的還原。

但是很多事情過猶不及,隋煬帝雖然創造瞭如此多的豐功偉績,而且其年號也用“大業”來體現其雄心壯志,但是他畢竟失敗了。而失敗的原因,雖然不是因為他的昏庸誤國,但是主要問題也是出在他身上。

正是因為隋煬帝過於鍥而不捨,忽視了當時隋朝立國不久的現實,這使得三徵高句麗成為隋朝滅亡的導火索。從這一點上來說,沒有把握好節奏的隋煬帝確實難當千古一帝的沉重榮譽。

等到農民起義烽火遍及全國各地,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這個短暫而輝煌的王朝也最終走向了覆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楊廣就是一奇葩,就是個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敗家玩意兒。楊廣繼位時,大隋一統,國泰民安,政治清明,國庫充足。但楊廣此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暢通絲綢之路,三徵高句麗,開創科舉等,這些很多都是在前人積累的充足的物質基礎上進行的,雖然對後世有一定的貢獻,但不足以掩蓋他的暴行。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大量徵調民工,在位短短十多年間徵調民工不下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一個明君,應該體恤民情,造福當世民眾,使人民安居樂業。只有人民擁護的才是好君王,縱觀楊廣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視人命如草芥,最終人民忍無可忍,天下皆反,這樣的君王不是暴君是什麼?


冷暖自知274497472


秦朝和隋朝這兩個朝代確實有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這兩個朝代雖然都很短暫,但是卻是都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也讓統一的思想深入到中國人的骨髓裡。在這之後不管是任何朝代都是想著一統天下,這個就是秦始皇最大的功績。當然還有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等都是秦始皇的功績。秦朝創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可以說是延續了兩千多年,整個封建社會的制度雛形都是秦朝建立起來的。而這一切最大的功勞者就是秦始皇。

隋文帝和隋煬帝父子的功勞可以確實不必秦始皇差多少。隋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紛亂局面,雖然說兩晉是大一統的王朝,但是沒有真正的統一,基本上就是在南方,而且晉朝的時候中原大地上太亂了。五胡亂華,南北對立等等,導致數百年的戰亂,這一時期導致中原文化幾乎消失,文字,貨幣,度量衡,文化等等基本上都已經亂了,隋文帝重新實現南北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等。就這樣的功績來說可以和秦始皇相比的。

隋煬帝的功績也不比他得父親差多少,但是隋朝還是亡在了隋煬帝的手中,所以後世對於他的評價都不是很高。隋煬帝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大致看看隋煬帝的功績,首先就是滅陳,隋朝能夠實現南北統一,滅掉陳國就是楊廣親自帶兵的,後來平林邑,交趾,吞併吐谷渾,此戰開拓疆域數千裡,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隋廷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後來三徵高句麗,徵琉球。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正是在隋煬帝的手裡,開疆拓土。而且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文化開始走向世界,之前中原文化主要影響就是在中原一帶,但是在隋朝之後中國文化開始影響到了東南亞,日本,朝鮮半島,萬國來朝,之後走向世界。唐朝只是撿了隋朝的便宜而已。

還有隋煬帝開創科舉,現在全世界各國的公務員考試製度雛形都是中國的科舉制度。修建大運河,恩澤兩岸上千年了,聯通了南北。

隋煬帝之過,並不是說這些功績有問題,只是說隋煬帝太急於求成,好大喜功。隋煬帝繼位到隋朝滅亡不過短短十來年時間,大業十四年楊廣就死了。但是在這麼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楊廣做的太多了,大量的徵調民夫,軍事戰爭一直沒有斷過,老百姓苦不堪言只能造反。從這一點來說和秦始皇就非常的相似。

所以如果只是單單的從功績上來說的話,隋煬帝確實可以算是千古一帝,和秦始皇也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小伍講歷史


首先所謂“千古一帝”就是個偽概念。其次拿隋煬帝和秦始皇比也沒什麼不能比的。問題在於秦始皇有些時候被抬得太高而隋煬帝又被貶低太過。

秦始皇統一六國不能完全算作個人作用和原因,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歷史到了這個拐點必然會有一個這樣的人物承擔歷史重任,沒有秦始皇也會有別人。在統一過程中,晉、楚等諸侯國都起過推動作用,做過沖刺。秦的東進過程是數代努力的結果。秦始皇統一之後,制度上的各種統一也是必須的結果。國家的形式建立起來,結束了諸侯分封制,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那是肯定的,不是秦始皇是別人也一樣會這麼做。短暫的秦朝之後漢朝接盤,才進行了思想建設、文化建設,真正為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

隋煬帝和秦始皇的共通性是一樣進行了形式上的統一。隋文帝、隋煬帝父子結束了南北朝時期數百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再度一統,從這一點上說確實功業堪比秦始皇。當然也是一樣的道理,歷史到了這樣一個拐點必須有人出來承擔重任。隋的統一在之前西魏、北周時期就已經打好了基礎,而隋的統一又為盛唐奠定了基礎。

隋朝和秦朝一樣很短暫。隋文帝和隋煬帝父子在位時期進了基礎建設、推動了文教發展,推行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等等。其實要從這一點上來說,隋煬帝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秦統一之後忙於對抗反對力量。外有匈奴而內有六國敵視,根本無暇顧及治理國家。隋煬帝做了不少大事,問題在於這些事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見功效的,而隋煬帝太過於急切,沒有把握好平衡以至於隋短命。但類似於修運河,興科舉這樣的事卻不會因為隋亡而亡,反倒在後世見了效果。


沅汰


首先吧,把隋煬帝看成千古一帝的人,是從建洛陽,修運河,徵高句麗,威震西域二十六邦,建科舉去看待的。也是教科書上說的,他們的看法不能說錯,只是角度不一樣。但是隻要是仔細推敲,我們不難發現,他所做的這些,都是建立在一個穩定,富有王朝。而這兩個條件的奠基人恰恰相反,是他的父親隋文帝。隋文帝在位二十幾年,大將史萬歲大破柔然,中原王朝霸氣凜然,還消滅了南陳,中國統一,創辦科舉(科舉是文帝搞出來的)。唐朝最巔峰的時候人口都沒有超過隋文帝時期,那時候養孩子不像現在,沒有多餘的口糧,多餘的孩子剛出生是要弄死的。可見當時的生活水平之高。家底厚實富有人,國家有錢了,人口多了,然後文帝死了,後來隋煬帝登基了。一看,父親這麼優秀,不行,我得比過父親才行,畢竟弒殺父親這個黑鍋太大,沒有同樣大的功勞這皇位坐的別人不服,於是有了隋煬帝的許多壯舉,平心而論,這孩子李世民一樣,都挺光棍的,沒想著遮遮掩掩弒父的事,想搞點成績讓底下的手下們服氣,可是他沒有李世民的手腕,更沒有李世民手底下的一個優秀團隊為他出謀劃策,衝鋒陷陣,所以他要做的事註定被上一輩子罵名。可以說,隋盛文帝時期數百年未有的大好局面,是斷送在他的手上,到了唐初,中原人口只有文帝時期的三成。最後說句,楊廣不是一個好皇帝,更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確實是個偉大的皇帝,他也確實做到了名垂千古,至於比不比得上秦始皇,就不得不說一句,秦始皇屬於創造歷史,是大統一王朝的第一個樣板。往後歷代王朝,都是在模仿他,連皇帝這個名字都在模仿他,有句話說得好,哥雖然不在江湖,江湖卻依然有哥的傳說,模仿的再好,也是高仿。就像g某物理學的再牛逼的人,你能超越牛頓?就算沒有他,蘋果砸你頭上,你能悟出g定律?順便再說一句,打字真的累,別啦我來發表評論了會被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