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过大渡河会全军覆没?

风150138465


有书君观看《飞夺泸定桥》,看到红军战士奋勇飞渡泸定桥,一边攀铁链,一边铺木板,对岸蒋介石的国军叫嚣:看你们怎么飞过来,我们要让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

红军却走出了石达开未曾走通的路,胜利渡过了大渡河,那么为什么石达开过大渡河会全军覆没呢?

有书君认为战争的胜利与否,还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石达开过大渡河不合天时,更无地利,太平天国内讧,石达开出走逃避,也失了人和,所以石达开必败无疑。

一丶大渡河骤然涨水,贡嘎山积雪突化,不合天时

石达开本是英勇善战,有胆有识之士,但倒起霉来,喝凉水都塞牙。

1863年四月,当石达开率部4万余人抵达大渡河紫打地,准备渡河入川时。

原本在五月才涨的大渡河却像与石达开的太平天国军作对似的,正当石达开派第一批精兵良将五千人渡河时,五千人刚到河中,河水骤然暴涨,船筏尽毁,70年来罕见的洪水,顷刻间如食人狂魔夺去五千多精兵良将的命,一个活口都没留下,只听见大渡河河水的呜咽声。

第二天,忍着失去将士的悲痛,石达开赶至西边的松林小河,小河宽仅二三十米。

大军准备泅渡过松林小河,然而天不遂人愿,四月天本不太寒冷,哪料贡嘎山皑皑白雪突然融化,雪水像发怒的狮子奔腾而下,灌入松林小河。

将士们只要一下水,脚便失去知觉,动弹不得,根本无法泅渡过河,只得退回河边。

天不助石达开,石达开能奈何?

二、前有大渡河天堑,后有清军追兵,毫无地利

石达开自离开天京,与天王决裂,便一直处于清兵追杀之中,辗转来到大渡河,准备学刘邦过河入川,来到四川富庶之地,等待兵多将广粮足,伺机与清廷抗衡。

那大渡河天堑水流湍急,对岸清兵早已布防,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让他止步。

适逢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抢渡,石达开犹如困兽,前有清兵骆秉章布防,后有追兵,在紫打地一个来月,数次渡河皆被洪水和清兵打败,退回南岸,最后4万人锐减至六千人。

石达开在渡河无望的情况下,抱着救将士的幻想与清兵将领杨应刚议和。最后清兵背信弃义,俘虏了石达开并杀之,全歼了石的部队。

三、太平天国内讧,石达开出走逃避,失去人和

得人心者得天下, 太平天国早期确实为老百姓着想,颁布《天朝田亩制》为民众所敬仰,可后期太平天国内讧,天王杀东王,石达开不满,逃离天王管制,而许多老部下还是听天王号令的,于是走的走,逃的逃,溃不成军。

而石达开出走后,听信谗言,准备另起炉灶,天王再不管他的死活,石达开遇到任何危险,天王都不再帮他,甚至有杀他之心。

所以当清兵对石达开进行围剿,天王并没出一兵一卒助之,而石达开在大渡河设险,一月有余,天王也不曾设法救他,大有除之而后快。

另外,后期的太平天国军队不再为民请命,过上皇帝一样的生活,早失了人和,因为失了人和,战争必败无疑。

天时地利人和的缺失,让石达开遭遇人生滑铁卢,不但没有渡过大渡河,而且全军覆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强渡大渡河失败,被清军凌迟处死。七十二年后,红军在几乎同一个地方强渡大渡河成功。相似的背景,为什么石达开会失败:

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率军先是在江西与曾国藩僵持一段时间,后进入浙江、福建、江西,再转入湖南,最后回到广西。

石达开一路招兵买马,到达广西的时候手下已经有十万之众,可谓兵强马壮,但是广西的贫瘠让石达开明白,老家虽好,却养不起这十万大军,要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北上攻占四川,依仗地利优势,割据一方,与天平天国东路遥相呼应,徐图北上。

客观的说,这个计划是对头的,当时云贵川一带抗清起义十分流行,四川资源丰富,易守难攻,一旦攻占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还可以与其他组织遥相呼应。

胡林翼就在奏折中提到:

“贼计果逞,必于一二年内闭关不出,自谋巢穴。一年之后,乃图四逞,十年、二十年之内,鄂不得安,而关中亦必危亦!古今谋吴楚必争上游,盖取高屋建瓴之势也。千里金陵,一日可至,王浚,杨素之造船于蜀是也。秦之破楚,必先取巴蜀方舟而下以出扞关是也,贼之志在此,鄂之所患亦独此为大耳。”

广西到四川,山路险阻,石达开善于用奇兵,利用游击战法与清军周旋,厥性惯走边地,避实蹈瑕,先是进入贵州和云南交界地带,然后边打游击边寻找进入四川的线路。

1863年他带着剩余的三万兵马走到了大渡河边,在此之前,石达开军队在宜宾境内和四川总督骆秉章率领的清军进行了二十多天的缠斗,虽然摆脱了清军,但是自身损失4万多人,可谓十分惨重,紧迫的形式迫使石达开坚定了入川攻占成都的决心,但要想去成都,就的过大渡河。

石达开这么想,满清的官员们也不是傻瓜,骆秉章早早看透了石达开的意图,所以当石达开派人联系当地的吐司,希望花钱买路过河的时候,骆秉章也开始悄悄布局,准备是大渡河堵住石达开,双方再来一场决战,一了百了。

1863年阴历四月,石达开到达安顺场,当时这里还叫做紫打地,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大渡河一般到阴历五月上旬才开始涨水,时间很充足,侦察兵已经提前渡河,并没有发现敌军,石达开考虑部队人困马乏,决定就地修整三天(有种说法认为石达开妻子生子,军中大摆筵席耽误了三天)。

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够好,三天后,石达开准备渡河,首批的五千精兵过了一半忽然涨水,七十年所不遇的洪峰猝然而至,五千精锐均葬身洪水,无一生还。

次日,石达开只得转向西抢渡松林小河。松林小河只有几十米宽,比起大渡河小巫见大巫,但他们运气实在太差,当时,海拔七千多米的贡嘎山积雪融化,冰凉的雪水奔腾而下,从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水温很低,没有船根本无法通行。

石达开被堵在河边!而清军的追兵此时已经杀过来了,三万太平军缺粮少药,被清军杀的只剩下6000人,石达开的妻妾为了不连累大家抱着孩子跳河自杀。

石达开退无可退,为了给部下留一条活路,他主动向清军提出谈判,结果被扣押,最终被凌迟处死!

如果说红军为什么能成功,而石达开为什么失败,笔者认为原因不在乎军事,而在于红军群众工作的水平太高,把对手和群众的工作都做通了,所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这个道理!



日慕乡关


答:石达开过大渡河会全军覆没的原因,老百姓最喜欢和最记得的答案是:大军抵达大渡河的当晚,石达开的小妾生了个儿子。为了给儿子庆生,石达开下令原地休息三天,结果错过了渡河最佳时机。三天后,大渡河河水暴涨,清军也已在北岸布防完毕,石达开无路可遁,只好束手就擒。

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来自于许亮儒的《擒石野史》,其里面是这么记的:“当夜,达开妇诞一子……乃通令将卒曰:孤今履险如夷,又复弄璋生香,睹此水碧山青,愿与诸卿玩景欢醉。部属均稽首称贺。以是传令稿赏,休养三日。”

老百姓看问题,喜欢直截了当。那些越是富于戏剧性、越是趋于简单化的解释,就越容易接受,也越容易视为颠扑不灭的真理。

比如说,你要问商朝为什么会亡?

他们会答:商纣王宠幸妲己。

又问:宋朝为什么特别富有?

则答:王安石实施了变法。

再问:明朝为什么会亡?

会答:崇祯杀了袁崇焕。

……

诸如此类,也不管答案准不准确,能一句话搞定就行。

说回石达开罹难大渡河的话题。

顺带说一下世人对石达开的一些误解。

石达开无疑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极为耀眼的一颗流星,解读石达开的专家、史家,都推崇其为军事家、政治家。

因为顶上了军事家、政治家的帽子,很多人都把石达开想象成老谋深算的中老年人。

央视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编剧和导演就闹这方面的笑话——找了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来扮演石达开。

实际上,1847年洪秀全、冯云山至贵县邀石达开共图大事时,石达开才年方十六岁,真正的少年英雄;1863年抢渡大渡河时,石达开也不过才三十二岁。

关于石达开的出走,很多人是指责他在闹分裂。

真实情况却是: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忌恨石达开的威望,时有阴图戕害之意。石达开既不愿消极待毙,又不愿犯上作乱,只好离京避祸。

对于石达开的远征,人们又说他是搞独立。

世人还因为清两江总督何桂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闹出了石达开已经另建一个“太平安国”、与洪秀全“太平天国”唱对台戏的大乌龙。

可是,现在所有可检石达开远征军文书中,写的全是“太平天国”,全无“太平安国”字样。

甚至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写给土司王松林的信中,仍然严格按太平天国避讳制度把“癸亥十三年”写成“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

还有人说,石达开远征时,从太平天国带走了二十多万人,而且全是精兵良将。这种说法,主要源于《李秀成自述》的一句话“(石达开)将合朝文武尽行带走”,

但石达开于10月5日离开安庆时,所率军队不过五六万人。

陈玉成带领的军队原本属石达开部署在江西和安庆的精锐部队;驻守句容一带的军队也都是石达开的部队,但石达开并没有就近带走。

《李忠武遗书》记载,东梁山一带也都是石达开的部下,他们前来追随石达开时,石达开“劝令皆散去”。

另外,安庆张朝爵、陈得才,无为朱凤魁,彭泽赖冠英,潜山叶芸来,以及梁立泰,陈坤书等等,都是受石达开节制多年的旧部,石达开也没有招呼他们同行,随行的只是张遂谋,赖裕新,傅忠信,余忠扶等几个当时尚没什么名气的偏将。

石达开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顾全天京防务。

当时,清军一方面发兵围困天京;另一方面狂攻重镇九江,临江,吉安。

石达开绕道抚州,前往临江和吉安,进军浙、闽。

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来是要让出以天京中心的根据地,避免因为“地盘”争端造成内部矛盾激化;二来是要在临近的浙闽地区建立长期根据地,开辟第二战场,与天京势成犄角。

但是,洪秀全仍旧担心石达开在浙闽站稳脚跟后会对自己形成威胁,暗中使坏,釜底抽薪,收买了受石达开指挥、并已在福建开辟出滩头阵地的杨辅清,终使石达开“东进浙闽”战略前功尽弃。

这之后,石达开才把发展的方向锁定在四川。

石达开认为,四川位居上江上游,一旦拿下,正好与下游天京遥相呼应,也可从根本上改变全国反清的战略形势。

但是,石达开并未抓紧时间,抢在湘军尚未回师、四川方面来不及作出反应前一举定蜀,而是长驱入湘,在湖南腹地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宝庆会战”。

这样做的原因,是湘军倾巢东犯安庆,而安庆是天京上游的唯一屏障,石达开牵挂着天京方面的事业,为减轻安庆方面的压力,毅然发动了这场战役。

但是,攻城战是古代战争中最容易演变为持久战的战争,在长攻了六个多月后,石达开师老兵疲、久攻不下,且得不到洪秀全方面的策应,功败垂成,撤返广西。

广西民穷地困,并非开拓王图大业之所,且遭遇上天灾,军粮供应不上,部队被迫分散就食,于是发生了部将观天豫童容海串通豫爵彭大顺、吉庆元、朱衣点、黄祥胜、黄五馥、李加胜、黄益先、杜大祥、余大林、汪海洋、汪花班等人“反旆”事件,各统手下将士,共十多万人,誓师回朝。

在广西驻留了两年之久,拖延到 1861年10月,石达开的入川计划才开始施行。

这时候,四川局势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四川原本是清朝统治区中军政势力比较弱的省份,咸丰朝,四川总督平均每年一换,其中有多位未到任,而由成都将军临时代理。最高军政长官经常空缺,兵力空虚,基层地方官员昏庸无能。滇南,黔,陕等地反清力量空前壮大,其中李蓝义军入四川后迅速膨胀到几十万人,席卷半省,川军“疲玩已久,毫不足恃”。若石达开部能在两年前入川,则夺取整个四川绝非痴人说梦。

但清廷侦知石达开有窥蜀意图,已遣骆秉章入川布防,又调湘军入援。骆秉章到任,剿抚相济,恩威并施,很快就扑灭了李蓝起义军主力,沿长江北岸布防,严阵以待。

石达开这一去,其实是自投罗网了。

早在1860年10月,石达开军中宰制曾广依率领一支偏师,由泗城走西村、西隆一带,偷渡红水江,从广西进入贵州兴义府,转入四川綦江县。

这支队伍入川前不过数千人,攻克黔江之后,就猛增到了三万余人。

获悉这一消息,石达开才于1861年10月亲率本军五六万余人进军湖南,长袭四川,军行急如风雨。

曾广依则全军撤离黔江,进入湖北省境,克咸丰,来凤等县,恭迎石达开大军。

1862年1月31日,石达开、曾广依两军在来凤城会师。

两军合兵,人数超过十万。石达开率领这支浩荡雄师穿越宣恩,绕出黑洞卡,避开敌人的堵截,直趋利川。

1862年2月17日,大军胜利进入四川省境。

石达开踔厉风发、扬鞭跃马,剑指川边的第一座城——石砫厅。

但是,石砫厅一战,石达开未能攻克,遂经悦来场、鱼池坝等地抵长江南岸,沿江而上,准备抢涪州(今涪陵)为渡江基地。  

道员章源率湘军军千余人守涪州,沿江有水师炮船数十艘,协助布防。骆秉章又增调皋司刘岳昭之湘军,副将唐友耕、知府唐炯之川军增援。

石达开围攻涪州十多日,自觉急切难以攻下,果断下令撤围,全军西进,入巴县县境,另觅渡口。

既入巴县县境,本可进取重庆,但湘军刘岳昭部已入重庆驻防,石达开于是弃而不攻,沿着长江南岸向上游进军。

4月25日,大军到达綦江。

石达开决定强攻綦江县城,一旦得手,便征用綦河的船只,顺流而下,回攻重庆。

但在綦江,石达开遇到了唐炯川军的强有力抵抗,屡攻不下。

也在这时,石达开先后收到了在叙府八角寨活动的李蓝义军、在江安一带活动的南溪地方起义张正洲部的合作邀请信。

石达开于是率全军南下,经贵州仁怀厅(今赤水县)的山间小道,于5月20日到达叙永,与张正洲部顺利相会。

石达开与张正洲相商,准备合兵进取长宁。

长宁距长江只有五十里,完全充当渡江根据地。

6月12日,石达开军以火药炸开城垣,占据长宁。

可以说,渡江有望,大军已经看到了攻占四川的曙光。

但是,长江中下游各地战场的太平军处处失利:安庆已失,天京被困,英王陈玉成已经败亡。

清军开始抽调出更多兵力前来对付即将渡江的石达开。

为了堵截石达开于长江南岸,骆秉章调集了四川境内所有的湘军和诸部川军合力围攻长宁。

这其中,除了从涪州尾随而来的湘军刘岳昭部,川军唐友耕部,唐炯部,又调来了湘军道员增传理部,川军总兵熊焕章部,连日狂攻,至死不退。

长宁不过一弹丸之地,一下子云集了这么多清军,渡江已然无望,石达开只好于7月12日主动放弃长宁,经叙永向川黔边界转移,另觅渡口。

但从这个时候开始,自合江以下,重庆以上,清军处处设防,已无渡口可过江。

石达开只好绕道黔滇,向长江上游寻觅渡口,最后由燕子滩渡过横江,退入云南境内。

进入了云南,石达开主要活动于永善,镇雄,昭通,东川一带。

5月初,准备由米粮坝渡过金沙江,趋往四川宁远地区。

行动前,石达开多了个心眼,将军队一分为二,命令李福猷率领三万余人打着自己的旗号向贵州进军,经威宁,水城,平远,大定,遵义,仁怀,桐梓,绥阳等地,作出回攻川东和东趋湖南的姿势,以引开敌人,自己则率主力四万多人偷渡金沙江。

计虽拙,却收到奇效,敌人中招,傻乎乎地尾随李福猷而去。

石达开长吁一口气,神龙摆尾,摆脱了敌人的纠缠,轻松突破一年多来苦挣不破的长江防线,电闪雷击,攻克宁远所属的河西重镇,驻军樟木箐,准备奔袭成都。

在樟木箐,有当地居民赖由诚前来献策,说要北上成都,必须先渡过大渡河。此去大渡河的官路虽然好走,但沿途清军与彝兵处处防备,恶战必多;而经冕宁、大桥、拖乌、铁宰宰到大渡河边紫打地的小路虽险,却近,且清军尚未设防。

石达开听取了赖由诚的意见,大军径走小路,以尽快抵达成都。

石达开万万想不到,紫打地,竟然成了他的滑铁卢!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古称涐江,又称银河,发源于青海,为高山峡谷型河流,地势险峻,水流汹涌,自古有“大渡天险”之说。

5月14日清晨,石达开军顺利到达大渡河南岸紫打地。

紫打地是番族(即今藏族)土司王应元的管辖区,北濒大渡河,西濒松林小河,东南两方都是崇山峻岭,是个绝地。

回到最初的话题,石达开“诞子误军”之说,果真确有其事吗?

《擒石野史》属于野史,系私家编篡,所载多属历史事件的片段或片面的情况,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并且会夹杂上许多作者妄加臆度和猜测甚至虚构的东西在里面,可信度较低。

民国初年,越西县大树堡乡村教师李左泉通过实地考察,认为《擒石野史》的许多记载不实,而着手整理,更名为《石达开涐江被困记》。皖籍学者都履和又在其基础上略予损益与校正,更名为《翼王石达开涐江被困死难纪实》。饶是如此,后人经查阅相关史料和私人著述,并通过石棉、汉源、越西、冕宁等地实地调查,仍发现许多有错误。

按照《越巂厅全志》记叙,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到紫打地的当晚,“俄而阴云四合,日夜滂沱大雨,河水陡涨不得渡”,即当晚大渡河洪水已经陡涨,已不能径渡了。

土人赖进学《述石逆被擒事》也称:“彼时两河水陡涨文余。”

四川总督骆秉章在其《生擒石逆疏》也说:“是夜松林小河及大渡河水陡涨数丈。”

在“大渡河水陡涨数丈”的情况下,石达开也没有说让大军停留、休整、观望三天,唐炯所著《成山老人年谱》记得分明:“石达开至大渡河,游骑数百人已济,招还,下令多备船筏,明日齐渡。”

实际上,结合现存的官私史料,石达开在安顺场盘踞一个多月(从公元1863年5月14 日至6月13日)的时间里,其每天活动历历可考,根本就没有为“诞子庆生”的任何文字记录:

1863年5月14日“是夜水陡涨数丈,连日不退”,5月15日至17日,石达开多次作试探性抢渡,均不利。

5月21日,石达开军大规模枪渡,因洪水猝至,船破筏毁,5000精锐无一生还。

5月22日,石达开转而抢渡松林小河,也不利。

5月23日,移往松林小河河口以上10里磨坊沟抢渡,仍不利。

6月4日,最后一次抢渡大渡河,仍被清军击退。石达开这才决定向番族土司王应元赠金议和,请求让路。

6月9日,石达开两次与王应元谈判不成,遂决定率残军6000人冒死突围。

6月11日,石达开又被老鸦漩水势所阻,突围无望,遂与本地清军杨应刚谈和,希望以个人自刎和俱令将士“弃械投诚”为条件,以换取将士的一条生路。

6月12日谈判结果是,先遣散4000人,余2000人不缴军器,移驻大树堡待命。

6月13日,石达开携五岁的幼子石定忠和部下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等人轻骑前往洗马姑与清军“订盟”。清军设伏于凉桥,将石达开俘获。

随后,清军背信弃义,全歼石达开麾下2000不缴军器的将士。

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受剐刑身死。

以上,便是石达开自离开天京后至大渡河成擒的全过程。

最后一个要澄清的问题就是:石达开抢渡大渡河,并没有二十万之众,总兵力不过四万余人而已。

石达开为什么会覆灭呢?

只能说:一、兵贵神速,石达开入川时机已贻误了差不多三年多;二、贻误如此长时间的原因,主要是广西的旱灾,军队筹粮困难;三、在天灾的影响下,有半数以上的将士对前途感到渺茫,以至发生了童容海、彭大顺、吉庆元、朱衣点等十多万人的“反旆”事件,极大地动摇了军心;四、安庆已失,天京被困,英王陈玉成败亡,致使清军可以从容抽调出更多兵力前来对付石达开;五、苍天作弄,在抵达大渡河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

正所谓:此天之亡石王,非战之罪也!


覃仕勇说史


先定三点基调吧:第一,石达开的战略没有大的失误;第二,安顺场和泸定桥并不是一个地方;第三,红军渡河时的各方面条件比石达开强多了;第四,严格来说,我军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是两件事情。

我们看下石达开的问题,石达开选择的渡口是紫打地(也就是后来的安顺场),这里是水势险急的大渡河上最合适的渡口了。后来我军过河选择的也是这个渡口,石达开的选择是没问题的。石达开渡河的时间是农历二月底,大渡河在汛期是三月中旬开始,石达开选择的时间也是没问题的。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石达开的运气实在太差,石达开到达大渡河南岸时,水势突然暴涨,汛期提前来了。渡河无望的石达开也想到了从上游的泸定桥过河(泸定桥在距离紫打地有一百多公里),但是要想去泸定桥,他必须渡过松林河,这同样是一条水流险急的河流,对岸还有土司王应元驻守,所以这条方案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石达开没从泸定桥过河的原因。

再看下红军的强渡大渡河,我军首先在南岸幸运的找到一条木筏,然后由孙继先率领18勇士强渡大渡河。随后再次派出22勇士从上游飞夺泸定桥 由于并非汛期,这时的松林河甚至可以涉水而过。

可以说,是突然提前到来的汛期,葬送了石达开。


林屋公子


有网友问:为什么石达开过大渡河会全军覆没?首先,石达开犯下了流寇主义错误,一味的满世界行军,从江南一路到广西,再到四川,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到处被堵截,到处都追击。

左军主将翼王五千岁石达开实际上,在不接受开国军师的封号以后,首先是在江西活动,希望在这里打下一块根据地。这也是最恰当的选择,首先在江西可以阻挡湘军,保护长江沿线。

其次可以与其他太平军相互呼应,但是从1857年一直打到1858年,石达开左打一下,右打一下,感觉完全没有想法,到最后在江西已经混不下去了,就又进入到了浙江,联合了杨辅清和天地合组成的花旗太平军要在浙江,福建开辟根据地。

但是,在浙江和福建的清军实力很强,到处都是地主团练武装和屯堡,而且这里相对富裕,石达开在这些地区也很难补充到足够的兵源。在浙江和福建一直吃亏,打不下来的石达开就又带领部队进入湖南。

太平军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在湖南吃了大亏,才转入湖北的。现在石达开再去湘军老巢,又能占到什么便宜?而就在这个时候,已经有石镇吉、何明彪,杨辅清等人,感觉这么下去,没有前途,从而离开了石达开重新回到天京。

石达开这个时候又想重新回到广西积蓄力量,但是首先,太平军就是在广西混不下去了,才冲出来的。并且,太平军为什么要起义,还不是因为在土客械斗当中,没有占到便宜吗?况且,广西北部本来就贫困,再经过多年战争,更加贫困。

石达开到了以后那么多人马在贫瘠的广西北部一小块地方,可以说是倍感艰苦。于是,彭大顺、朱衣点、童容海、吉庆元、谭体元、傅忠信等等带领主力,上演了回归天朝。那些天地合组成的花旗太平军也全部跑路了,就这么到处流浪,困守山沟,也不是他们出来造反的目的。

大家顶着灭九族,被千刀万剐风险出来造反,可不是陪着石达开一路上各个省到处流亡,而后躲在一个穷山沟吃糠咽菜的,更何况,大家当年出来造反,闯世界,也是奔着天王洪秀全,这个上帝次子来的。并不是冲着五千岁石达开来的。特别是朱衣点那是洪宣娇的马夫。

这些人回归天朝以后,吉庆元封了养王,童容海被封为保王,谭体元封偕王,这些都是石达开给不了大家的,因为石达开本人才是一个五千岁翼王,他所统领的翼殿能给的职位最高,也才是个宰辅、宰制,如果石达开要想封大家为王,那就是公开背离洪秀全,那么,跟随他的人就会更少。

最后石达开的先头部队唐日荣带领精锐力量一路打前锋,但是,石达开的中路人马却被清军堵截在了四川大渡河,四面八方都是清军和土司部队,山地贫瘠,最后石达开希望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大家的生路,结果就是所有人一起烟消云散。唐日荣最后进入陕西与陈得才太平军回合,而石达开的后路,在四川贵州的山区,也被当地土司和清军联合绞杀了。


深度军事


石达开被困大渡河时,军师连出三条妙计为何仍然改变不了败局?

1862年石达开率大军进入四川,为早日攻克成都;石达开制定了取道川、康边境,抄近路抢渡大渡河的战略方针。

为策应主力抢渡大渡河,石达开派手下大将赖裕新为先锋直取大渡河,不料先锋军在中坝州一带被清军击溃。赖裕新牺牲,先锋军全军覆没。先锋军覆灭,石达开仍然坚持原先路线,率领主力大军抢渡大渡河。

但此时骆秉章已经有了防范,急调总兵萧庆高、何胜必等清军重兵部下重重埋伏,阻击石达开。就在石达开一筹莫展之际,军师曹卧虎向石达开连献了三条妙计。庆远攻坚战失败之后,曹卧虎成为了石达开的军师。对于曹卧虎的资料,历史上鲜有记载。后世学者在研究石达开兵败紫打地的原因时,都认为是曹卧虎出了馊主意。

那么,曹卧虎真的是平庸之辈,是他的馊主意最终害死了石达开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石达开兵入紫打地,到石达开全军覆没,曹卧虎连续提出了三个妙计,第一计是:兵入紫打地,抢渡大渡河,第二计是:罢兵求和,南撤突围,第三计是:背水一战。

这三个计策在当时的情况看来是最正确的方案,如果按照曹卧虎的这三个计策来实施,石达开部绝对不会在大渡河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凌迟处死。

既然曹卧虎出的都是妙计,那为何不能拯救石达开,不能避免全军覆没的悲剧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痛失要地,贻误战机;抢渡疲软,遭遇天灾

由于先锋军赖裕新的败亡,四川总督骆秉章察觉到了石达开的战略意图,于是在去大渡河的大路两边排下了重兵,准备伏击石达开。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军师曹卧虎献出第一计,兵发紫打地,抢渡大渡河。

兵发小路紫打地抢渡大渡河有三大要点:一是小路清军兵力少,二来小路在受到伏击时队伍容易分散隐蔽不至于全军覆没,三来可以占据松林署等地筹集粮饷用作军需。而攻克小河这个据点才是战略的核心,攻占小河就可以避免大军在渡河时遭到对岸的清军袭击。然而,石达开在进入紫打地后,并没有迅速占领小河,而是让队伍休整,筹集军粮,直到下午才下令渡河。此时大批清军已经抵达,小河已经囤积了重兵。石达开大军三次渡河都遭到对岸清军的炮击,放弃了继续抢渡,准备第二天再行渡河。没想到

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涨,石达开无法抢渡,被困大渡河畔,最终陷入死局。


如果石达开进入紫打地后迅速占领小河(那个时候的小河才有土司兵500人,团练兵500人,石达开大军2、3万人),兵在当天抢渡,就不至于贻误战机。即使在清军大部队抵达支援后,也该趁其立足未稳,全军抢渡,即使损失惨重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总有一部分队伍能够突围成功。但石达开在三次抢渡失败后就下令休整,第二天再渡河,第二天河水暴涨,彻底杜绝了生路。

二 求和不成,南撤突围不及时,兵行险道丧失了有生力量

大渡河水暴涨,一时难以消停。石达开部被困大渡河,于是军师以石达开的名义写了几封信给清军王应元,罢战求和,网开一面。王应元自然拒绝,曹卧虎见王应元不让路,又写信希望能够开通商贸。此时石达开部已经缺粮,士兵处于饥饿状态,急需补充粮食。两封信都被王应元拒绝后,曹卧虎劝石达开“由海棠大道突围南行。”(见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1555页。此时突围,虽然可能会损失惨重,但依然能够保存一部分队伍,不至于全军覆没。

然而,正在石达开犹豫之际,清军王应元等已经率兵四面包围而来,南撤之大路已经断绝。血战三天后,石达开才率领残部7000余人走险道突围,石达开率残部沿大渡河而走,两岸是悬崖峭壁,无处攀爬,前后又有清军围追堵截,手下将士死伤惨重,大量有生力量被消灭。残部到达老鸦漩时,石达开部已经无任何粮饷充饥,战马已经吃光,队伍中出现了杀人吃肉的境地。石达开退守最后的据点利济堡时,手下仅有三、四千人了。到此时,石达开部已经无力回天了。

三 背水一战,假诈降成了真投敌,玷污了一世英名

困守利济堡,已经是无力回天。曹卧虎建议石达开率部死战,即使全军覆没也能全忠义的清名。但此时石达开念及部下生命,宁愿一死已拯救全军。石达开认为“(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但却希望清军能“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61页。)曹卧虎觉得诈降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再献一计,写下一个诈降表,投到清军曾仕和部。曾仕和曾多次劝降石达开,因此诈降计策选以曾仕和为突破。

当时的计策设想是,以诈降为诱饵,等部队过了河就立刻反击,占据当地筹集粮草后再迅速突围。曹卧虎写完诈降表后,便跳河自尽。为迷惑敌人,表明投降的意志,石达开与五岁的儿子石定忠到清军大营投降。不料,清军早已经有准备,石达开当夜就被投入大牢,与部下分别关押起来。石达开这时才意识到清军诱降是假,诈降之计已经无法实施。

据文史资料记载:“二十七日,唐友耕兵自北边来。应刚即协释达开父子及官佐护送渡河,部属二千余仍留堡地安置,并允以数日休息,给资遣还。五月一日,友耕复石达开,亦诳抚之。惟达开见所部阻渡,诈降计绌,阴自悔恨。越日,友耕竟派队送达开诣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余,则于五月五日,悉杀于大树堡。”(许亮儒:《擒石野史》。)石达开诈降非但没能拯救部下性命(部下两千精壮被杀于大树堡),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因投降受污。如若当初拼死一搏,还能全个清白名声。

有此可见,军师曹卧虎的三条计策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贻误了战机,使得三条计策都没能顺利实施。石达开虽有妙计,也依然改变不了兵败身死的结局。


稗史候说


(1)先头计划失败,丧失支援队伍,石达开不知情。

石达开在进入大渡河之前,本有着周密的计划。石达开部当时有三军,石达开的计划是:

赖裕新部(下图紫线)作为急先锋和先头支援部队,先挺入金沙江,在大渡河东侧牵制清军;

李福猷部(下图绿线)从贵州边境攻入四川;

石达开本部(下图红线)直入金沙江,向川西挺进。

这个计划本来是非常完美的,可惜赖裕新部在1862年3月就被清军截住,赖裕新战死,赖裕新部分成三队,中队过了大渡河;

李福猷部一直被清军堵截,听闻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之后,不得不向东折回。

赖裕新之死对石达开部的失败是致命的,引发的严重后果是:

①石达开并不知情,还以为赖裕新作为先遣队能够支援他,实际上赖裕新死后队伍已经分成三队,无法支援;

②四川总督骆秉章根据赖裕新的急行军,推断出赖裕新非常有可能是石达开的先行军,继而推断出石达开的进军计划,开始做战争部署。



(2)石达开的失败过程。

骆秉章推断出石达开的进军意图后,只派出少量兵力追击赖裕新余部,大量清军兵力围在大渡河边。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过程: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部到达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在紫打地,石达开命令:

①全军编造竹筏,准备渡河

②派出部队侦查大渡河北岸的情况

③派出一小部分太平军向松河小河桥头试探性进军,结果被本地土司击退

当天夜里,大渡河和松林河突然河水猛涨,石达开的王娘又诞下一子,石达开认为此是吉兆,宣布全军休养三日,一为庆祝,二等待河水落再行渡河。

5月17日,河水趋于平静,但是清军已经在河对岸布满大炮,太平军1000多人强渡,被大炮击回,只得采取骚扰疲敌之计。

5月21日,太平军大约5000人乘船只竹筏强渡,全部被清军炮击而死。

5月21日夜,太平军数百人手持火把寻找新的渡口,被清军炮击,石达开决定不再强渡大渡河,改由从大渡河的支流松林河渡河,然而由于早先没有此计划,清军早已在此防守严密。

5月24日,本地土司岭承恩和清军从后路包抄太平军。

5月29日,岭承恩率军占领马鞍山,将太平军所在的紫打地的唯一退路切断。

6月6日,石达开和土司王应元谈判,请他让路给太平军,但是王应元已经被清军重金收买,据不答应石达开的请求,拒不让路,石达开只得和本地夷民作战,战到最后,已经没有粮食可以吃了,只得吃马。

6月9日,石达开派太平军一部分诈降,准备强渡,被清军识破,石达开亲自率军强渡,清军全力轰击,此战太平军死伤一万余人,许多老将跳水自尽,石达开王娘携幼子跳水自尽。

骆秉章劝太平军投降,许诺可以保留石达开余部性命,石达开于6月11日携子石定忠投降,但是清军出尔反尔,余部大部分被清军杀掉。

6月18日,石达开父子被押送四川成都。

6月19日,石达开部所剩最后的将士全部被杀光。

6月27日,石达开被处死。

(3)失败原因。

①赖裕新和李福猷两支援军无法支援。

②石达开渡河当晚,河水忽然猛涨,石达开不得不连歇三日,这是命,不然的话也就过去了。

③本地土司阻扰太平军,石达开一开始不熟悉如何和这些土人打交道,如果早一点能打通土人的关节,也能过河。

感觉石达开失败更像是命中注定,特别是大渡河突然河水猛涨,简直就是天也不让你过。


师明礼闲聊太平天国


要说石达开的全军覆没真的只为一个女人吗?
先来简单了解一些故事,在清朝末年,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堪称旷世名将。而且将曾国藩打的几次要跳河自杀。其实石达开也深知,在到达大渡河的时候,将身上有的黄金送给了彝族的土司,土司才答应让石达开顺利过河。但是,石达开错过了机会,而主要因为一个女人。在土司答应让渡河后,石达开让士兵开始渡河,而且是强渡。4万军队,渡过去了一万人。但是这个时候,出事了,石达开的小妾在大营中给他生了个儿子。石达开认为这是天降福子啊,在自己绝境的时候,却送来一个儿子。而且还是自己最喜欢的也是最漂亮的小妾,这生完孩子很是虚弱啊,此时继续渡河很可能就要死了。因此,其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下令暂停渡河,为儿子庆生3天。原先度过去的1万多人,石达开怕他们受到清军的埋伏,于是让他们又渡了回来。而正是这3天改变了结局和命运,清军在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带领下及时赶到,而且出了比石达开多得多的黄金去收买土司,这彝族土司见钱眼开,立刻倒向清军,跟清军一起去捉拿石达开。最后当然,清军将石达开凌迟处死,全军剿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军在军队管理和自身建设方面,其实存在很多弊病。它的众多管理制度并不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不符合人类的本性,错误的指导势必造成军队力量的衰竭。
这也要看石达开出身状况,他是个武举人,文化水平其实并不高,石达开靠着奥特曼般的力量,可以靠血肉之躯上阵,并在清政府的扶植利用下,用来剿灭洋人,同时借助西方舶来的新式文化,盛极一时。但这些都不是科学战略,并且符合千年中国人本土思想的条件,最终都不会获得人心,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失败不是偶然因一个女人,内因决定成败。

银河系船长


石达开的全军覆没,是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事件之一。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大换血,元气大伤,此时的石达开虽然被洪秀全重用主持大局,但是多疑的洪秀全处处使绊子,终于让血气方刚的石达开选择离家出走!

1857年5月,石达开率领数万太平军自天京出走,一路向西辗转来到大渡河的紫打地,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一险要之地,出其不意地夺取四川的首府成都。然而由于清军做好了准备,提前在河对岸做了大量布防,加上当时大渡河突然爆发山洪等原因,石达开的部队终于陷入绝境,而石达开为了保全部下,只身前往清军大营议和,被押送成都后被凌迟处死,其剩余的2000度部下也被清军杀害。

令人惋惜!

那么,为什么指挥千军万马的石达开最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祸:石达开的指挥频频失误

石达开,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客家人,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天京事变被洪秀全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

能在天京事变后代替杨秀清主持大局,这说明在洪秀全心中,石达开是能力和杨秀清差不多的人物,而杨秀清在“天京事变前是太平天国的直接决策者!

所以毫无疑问,石达开的能力是很强!

但是,为将者,不一定为帅。特别是出走天京之后的日子。

在当时人看来,石达开率军出走,是对天王典型的背叛,此时数万将士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作为主帅,石达开有一个务实的选择,依靠手下的数万精兵,自立山头,手下这帮人也图个开国元勋当当,不亦可乎。

然而,石达开却选择继续保持太平天国的旗号,这就很尴尬了。你说是太平天国的军队,为什么天王让你回去你不回去?你是让手下这帮将士们跟着你犯罪啊!

不仅如此,走出天京的石达开陷入深深的迷茫:天下之大,到底该去哪里?四周都是清军,哪里可以落脚呢?石达开的迷茫让数万将士也跟着懵逼起来!

没有目标和理想的军队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因为一次巨大的失败,就可以使他们作鸟兽散,一败不起!

石达开在江南打转一段时间,发现无法立足后,石达开转而向湖北湖南进军,最终回到广西,革命开始的地方。

此时的石达开,一路招募达到了10万多人的规模,按说可以重新来一次星火燎原,但是石达开再次犯错。因为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石达开只能不断转战,打下一个城池后走向下一个城市,把到手的城池放弃,这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是白费。正是在广西遭遇了三次巨大的失败,导致了三次致命的部队离散事件,很多人甚至直接直接返回天京,这让石达开队伍元气大伤。

在广西失败后,石达开在犯错误,他将为数不多的队伍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广西北上四川,而他率领部队进入安顺场,最终在这里走入绝境!

其实对于没有目标的石达开而言,即使通过了安顺场,最后也会走入绝境,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根本原因出在石达开身上!

2、天灾:阴差阳错的天灾将石达开送上绝路

1935年,另一支部队也来到了大渡河南岸和紫打地不远的安顺场,这是苏维埃红军。而和石达开不同的是,经过了一天120里的紧张的急行军,红军夺取了在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成功度过大渡河天堑,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同样遭遇渡河绝境的石达开,为什么不能像红军那样到上游的泸定桥过河呢?

只是因为一条小溪——松林河!

大渡河所在的地区,属于彝族的聚居区,这里在清朝时,还由彝族的土司把持着,土司是彝族聚居区的最高行政首脑,相当于土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清朝对此地不是进行直接管理,而是和土司搞好关系,委托土司管理彝族地区。

虽然没有清军的直接阻拦,作为汉族人的石达开,面对彝族人把守的大渡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石达开提前和当地土司打好招呼,而土司虽不了解太平军性质,但也答应借路。然而令石始料未及的是,四川总督骆秉章提前得知石达开将要从大渡河直扑成都的战略意图,因此在石到达大渡河前,加强了对该地的控制,而石达开还不知道。

等石达开军到达紫打地时,本来是有机会渡过大渡河的,但就在石达开在安顺场附近征建渡河船只时,山洪突然爆发。

因为1863年的大渡河汛期,比以往来得更早了一些。

山洪挡住了将要渡河的石达开,给骆秉章争取了时间。

石达开不能坐以待毙,他知道上游有个泸定桥。从泸定桥过河,是大军生还的唯一希望。

但就在此时,石达开发现:他并不能到达泸定桥,因为在紫打地和泸定之间,横亘着一条流,叫做松林河。

本来松林河流量并很大,然而山洪爆发,松林河水位猛涨,不仅水流更急,而且水面更宽。最要命的是,对面的土司,已被骆秉章收买,石达开上天无路,下地无门,陷入绝境!

不过72年后,松林河改道。因河道变迁,昔日的松林河早已成为一条深可没膝的小溪,红军得以迅速通过,急行军到达泸定桥,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

天要亡石!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石达开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位英雄,回答该问题前,先来一首小诗《思翼王》:

翩翩美少年,文武担双肩。为求太平世,首义起金田。豪情冲星斗,还我汉家天。万里云和月,天地任醉眠。剑气动山海,清妖心胆寒。一身英雄气,男儿义当先。大渡河边骨,长埋在人间。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带部出走,几年间,与清军展开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基本胜少输多。退据广西老家后,石达开开始意气消沉,有了退隐的想法。

无奈,手底下还有近二十万的队伍在推着他,他们要吃饭,他们要生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853年5月,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石达开率领大军到达大渡河,想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平原,好效仿三国刘备,在巴蜀建立根据地,伺机争取天下。

可惜的是,大渡河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浪高水急。稍作迟疑,暴风雨不怀好意的袭来了。

见过发怒时的金沙江的人应该知道,那就是个猛兽。

就在石达开想方设法渡河的时候,清军大部队很快就围攻过来了。

石达开领着四万人的部队,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地中被清军层层围剿。

天时不在,地利没有,人困不和,这注定是一场惨败。当四万人死伤只剩下最后7000余众时,石达开看着昔日里这些效命于自己弟兄们一个个慷慨赴死,于心不忍。于是,他想以自己的命换取他们的命。

石达开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信了清廷开出的招安条件,遣散了四五千人,带着两千人走向了清营。

结果大家都知道,清廷出尔反尔,2000余太平军全部被杀,石达开被千刀凌迟。

这位义动天下的青年英雄,就这么惨烈的落下了历史的帷幕,留给后世无限惋惜与遗憾。

结合史实即自我分析,石达开大渡河悲惨失败主要有下面三点原因:

1、在清军主力还没来得及回援时,石达开部没有抓紧机会抢渡金沙江,错过天时,以至于后来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想渡江就更难了。

2、金沙江一带属于彝族人的领地,石达开带着武装部队闯入别人地盘,没有搞好两地关系,错失地利,以至于后来腹背受敌。后来红军抢渡大渡河时就充分的吸取了这个教训,刘伯承大元帅和特地和彝族首领结为拜把子兄弟。

3、石达开率部出走后,缺乏明确的战斗目标,在接二连三的败仗中,主帅对前途渺茫,士卒们对前途更渺茫。剩余的四万人千辛万苦抵达金沙江后,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渡江,缺乏一种势在必得的决心。

所以说,一群散兵游勇,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历史无言,只是可惜了这位少年英豪。末了,附义王诗一首,以为怀念:

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桂蕊趁秋风。少年落拓云中鹤,尘迹飘零雪里鸿。 身价敢云超冀北,文章早已遍江东。 儒林异代应知我,只合名山一卷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