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祕配方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388字,閱讀僅需3分鐘~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且大規模生產瓷器的國家。我國最早使用的礦石就是現在所稱的瓷。這種瓷石几乎含有構成瓷胎的所有化學元素,它製成的胎土之所以能夠承受高溫且不易變形,就是因為其中含有氧化鋁這種化學元素。氧化鋁就如同人體骨骼中的鈣,含量越高,胎體強度則越大,瓷器器壁就可做得薄一些。

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瓷石

單一使用瓷石煉製胎泥燒造瓷器,被稱為“一元配方”。但是當工匠們試圖用鈷礦料在白胎上繪畫,再施以透明釉燒成青花瓷時,卻遇到了問題。

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瓷石土子

一是當時的龍窯高度不夠,所以高溫下含氧量不足,燒製溫度只能達到12OO℃,鈷料無法正常髮色。於是工匠們將北方的饅頭窯與南方的龍窯相結合創造出新的窯型——“葫蘆窯”。另一個問題是瓷石中氧化鋁含量不夠高,在高溫燒製中胎體多立不住,易倒塌,為此工匠們在“一元配方”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物質——麻倉土,從而提高了胎子的硬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二元配方”。葫蘆窯解決了窯溫的問題,“二元配方”解決了胎子硬度的問題,元青花橫空出世也就水到渠成。

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高嶺土

麻倉是地名,就是現在的茅倉,位於鵝湖鎮東北約十公里處,當地所產瓷土礦叫“麻倉土”。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高嶺村發現了瓷土礦。村民把高嶺土運到景德鎮去賣。因為是來自高嶺村的土,人們便叫它“高嶺土”。景德鎮的制瓷工匠將高嶺土加入到瓷胎中,發現燒出的瓷器胎體更加堅硬潔白,所以逐漸以高嶺土取代麻倉土,並大量用於官窯瓷器的燒造。至今景德鎮仍有“先有麻倉,後有高嶺”的諺語。

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除了“二元配方”中要使用高嶺土,在傳統柴窯中也需要使用高嶺土。在將做好的胎坯放入匣缽內入窯燒製前,為防止瓷器與匣缽、匣缽之間的粘連,要在匣缽口及底邊抹上用水和好的高嶺土液體,還要在匣缽內再灑上一些高嶺土、老糠灰(稻米燒成的粉),在匣缽底部放上塗抹了高嶺土的墊片,才能放入胎坯。燒製罐子時,罐蓋與器身是分開燒製的,由於罐蓋與器身的窯位不同,通常會造成青花髮色不一致。

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元 青花昭君出塞蓋罐

明清兩代,青花瓷器是發展的主流,尤其是明代青花瓷器,可以說影響了世界瓷器的發展軌跡。從15世紀起,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學會了燒製青花的技術,並直接聘請我國的制瓷工匠燒造青花。後又有中國製瓷技師於16世紀初,在波斯的伊斯伯罕地區燒製瓷器,之後又經商路傳到敘利亞、埃及等地。

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15世紀越南地區燒製的青花瓷

在1470年前後傳到意大利,威尼斯鍊金術士安東尼奧探究出中國的制瓷技術;1627年,比薩城工人制成了軟質青花瓷碗(屬硬陶類)。清康熙時期法國傳教士佩裡·昂特雷科萊,漢名叫殷弘緒(1667~1741年)為了解中國瓷器,在景德鎮生活了7年,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整理成一封萬言信,連同材料一併寄回歐洲,並刊登在《科學》雜誌上,文中寫道:“‘高嶺’也是瓷器成份之一,精瓷之所以堅密完全是因為含有‘高嶺’,‘高嶺’可比作瓷器的神經。”此文是第一次向歐洲完整地介紹中國瓷器。

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15世紀越南地區燒製的青花瓷器底部

在此後的歲月裡,高嶺土被廣泛地運用在瓷器製作中,即使到了現代使用“多元配方”,同樣也是離不開傳統中使用的高嶺土,因此也有人美贊:“高嶺土為瓷器之魂”。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6月刊《瓷器鑑定那些事—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歡迎下載【收藏家APP】,關注【收藏家】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