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管康乾盛世為“紅薯盛世”?

生猛歷史


“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疆域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在乾隆晚年超過了3億大關,是當時全球面積第二大國,人口占據全球三分之一。依靠龐大的人口基數而發展的傳統手工業經濟,使得當時的清朝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清朝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人口的驟增,而清朝人口能在不到兩百年時間裡,從明末清初的數千萬爆增到乾隆晚年的3億,與一種美洲作物密不可分,那就是番薯


番薯原產於大小安地列斯群島、中南美洲地區,隨著新航路的開始與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班牙殖民美洲以後,將這種高產、成活率高而且美味的作物帶到了很多地方,其中就包括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群島

明朝末年,在呂宋經商的福建商人陳振龍父子,將番薯藤偷藏船舶的繩子上帶回家鄉進行種植。因為番薯適應力強成活率很高,而且產量巨大,很快就得到了廣泛傳播。


清朝康熙年間,陳振龍的後代,將番薯傳到了浙江、河南、河北等眾多省份。成為了僅次於水稻、小麥與另一種美洲作物玉米的第四大農作物

中國屬於農耕文明,農業的興旺與人口的增加是經濟的基礎,由於番薯的傳入,使得很多原本不適合糧食生產,不適合養活大量人口的地區,條件得以改善,清朝擁有了養活更多人口的農業基礎

番薯的傳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朝人口驟增,清朝人口的爆炸保證了清朝統治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所以康乾盛世被戲稱為“番薯盛世”。


澹奕


之所以將康乾盛世稱之為“番薯盛世”,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所謂的盛世,是靠番薯養活的人。

中國的土地雖然廣袤,人口也還算眾多,但是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瓶頸,那就是人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人口不過6000萬,而最多是宋朝和明朝中期也不過1億,萬曆年間也不過一億五千萬左右。

而且人口一旦突破一億,農民起義幾乎就接踵而至。原因很簡單,隨著土地兼併以及糧食產量的不足,養不活那麼多人了

而萬曆年間引進的番薯和玉米,改變了這種情況。明人沒有享受到這種福利,卻讓清人摘了桃子。

有數據顯示,清朝的耕地面積是前代的四倍。這並不是前人懶惰,而是中國的傳統作物尤其是水稻對耕地的要求非常嚴格,而番薯和玉米就沒有這種問題,連西伯利亞都可以種植。同時番薯的種植,反過來改良了土地的土壤,使原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小麥與水稻可耕種的土地。這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和小麥的耕地面積。

實際上,歷代糧食人均佔有量,康乾時期是最低的:秦漢為985斤,隋唐988斤,宋朝1457斤,明朝1192斤,而乾隆時期,不好意思,只有780斤。

張宏傑先生將“康乾盛世”成為飢餓的盛世,誠不我欺。



青言論史


剛看到這個問題時有點蒙圈了,將締造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的兩位主人(應該是三位,康、雍、乾),同地瓜(又叫紅薯、番薯、甘薯等)聯繫在了一起,爺三可能會不高興滴。別急,等我給恁三解釋完了,再去找問我問題的人~小悟空!

康熙、雍正、乾隆爺仨統治長達134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頂盛,社會穩定,國力最強,疆域最遼闊,最最重要的是人口增長迅速,那問題來了,吃什麼呢?

你想,中國才擺脫了飢餓多少年?康乾時候又木有化肥,作物產量才有多少斤呢?蜀黍滴畝產百把十斤吧,這就數著地瓜了,它滴產量高啊!現在有肥有藥滴紅薯畝產過萬斤,那時你就當它產量是現在的五分之一,也得兩千斤吧!

相當年,福建華僑-~陳振龍同志於明朝萬曆年間從呂宋(今菲律賓)引種而來,看重的就是它的高產,它可生、熟皆可,還易鋤存,挖個窖子放進去,別凍了就可保存到開春,切成幹最好保存。老話說滴好,“存錢不如存糧”,“家有存糧不慌慌”,毛主席還說過“以糧為綱”來。你想,有了吃滴喝滴,老百姓還反什麼?社會不就長治久安了嗎?!

所以,在他爺仨的大力號召和推廣之下,紅薯在康乾時期得以盛栽,解決了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

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可能那個時候空氣汙染的厲害,畢竟吃多了腸胃難受,放“炮”滴多!

知道了嗎?康乾盛世因為地瓜解決了溫飽問題才又稱作“紅薯盛世”!

嗨!康、雍、乾仨乾巴老頭,同意不?

如果不同意,找提問者 ,與我無關!

我先燒上三柱香再說!

好了,歡迎評論加關注!


莊稼小醫生


當時的百姓與西方同等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差的太多了。當時的人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最後還要欠著3兩銀子才可以繼續生存。還不敢遇到災荒之年,遇到更是讓人崩潰。只能等待朝廷救濟,要是等不到的話,只能啃樹皮。對於西方人們,當時的人們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但是從當時的國家的財政情況來看,國民生產總值並不是很低,還可以的情況。為什麼百姓卻吃不飽飯呢?當時的時期,皇帝多次進行大規模蠲免錢糧。所以到質量後來的這種狀況。所以當時的老百姓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富足。

所以說,所謂的“康乾盛世”只不過是統治者和貴族們的盛世,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一個沒有什麼關係的盛世。


小葉的車生活



在今天的中學歷史課本中,清代的康乾盛世被譽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且歷史最久的盛世。然而今日,許多人將這一盛世稱為“紅薯盛世”。那麼,這個長達一百餘年的古代盛世究竟與紅薯有何關係呢?



人口盛世


明朝以前的古代中國,以麥、粟、稻為主的糧食作物佔據了中國人的餐桌,這些糧食作物的產量雖然隨著中國古代耕作技術的提升與耕地面積的增加而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有所提升,但是由於物種本身的限制,這些糧食作物所能供養的人口量始終有限。因此,在明朝末年之前,中國的人口峰值基本維持在一億人左右。

 圖/中國古代人口變化


然而,隨著清王朝的建立,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的增長,在戰亂仍頻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全國人口為7000萬,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之時達到1億人;在馬嘎爾尼使團訪華之前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國人口已經超過3億。在中國古代這個以“人丁興旺”為盛世標準的話語導向下,康乾盛世毫無疑問是最為恢弘的盛世,而這些人口的瘋狂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當時的舶來產品-番薯(紅薯)。


瘋狂的番薯


番薯原產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明代中後期傳入中國 。番薯傳入中國以後 , 名稱很快和 中國原有的薯類結合起來 , 於是就有了甘薯 、地瓜 、紅薯、白薯等等的稱呼。


由於番薯甜美可口, 適應性強(可以在山丘荒地之上種植)、產量高,“種之利勝種穀,在國內傳播很快,不久就以其獨特的優勢壓倒傳統薯類, 在糧食作物中躍居重要地位。


以當時的河南為例,乾隆時期河南旱災嚴重 , 連年歉收 , 為了救災 , 乾隆命閩浙總督雅 德 “ 將番薯藤種採寄河南 ” , 乾隆五十年元月 , 又命河南巡撫勸諭河南民人仿照豫北懷 慶府的辦法 , 廣為栽種紅薯,用以接濟民食。正是因為番薯的存在,中國曆朝政府最為頭痛的旱災所造成的人口損失也就大為減少。


番薯來華之後,大大改變了中國的農業種植佈局,也改變了人民的飲食結構,為清朝時期人口盛世的到來做了充分的物質準備。



參考文獻:1.馬雪芹:明清時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種與推廣


生猛歷史


為什麼康乾盛世被稱為“紅薯盛世”?

康熙和乾隆執政的清朝時期,為什麼會被稱之為紅薯盛世呢?這樣說會不會讓康熙乾隆覺得面子上過不去的呢?畢竟有人說康乾盛世是二位的功勞,是十全武功的大作為而被萬世敬仰的哈。

怎麼會和小小的紅薯扯在了一塊呢?康乾盛世不是在兩位天子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嗎?看樣子不完全是的。清朝宮廷劇這幾年也看的不少了,很多的學者也會研究說康乾盛世是朝廷的功勞。

其實不是的,但不可否認也是有功勞的,畢竟是在兩位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的疆域和人口都增加了。在盛極一時的時候,中華的疆域可是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的,人口也達到了一兩個億的水平。

但是這裡要感謝一兩個人,他的功勳更大。那就是把紅薯引進來中國的陳振龍先生和普及推廣的金學曾先生。是他們兩位把紅薯從國外引進到國內並讓農民種植,農民才在大災之年不至於餓死。所以後來福建有建設先薯亭來裡面兩位的功德的。可以說其功德太大了。

這個是前提,因為紅薯比較容易栽培,產量也比小麥玉米和稻米高,在當時的農耕生產條件下,紅薯的產量是最高的。而紅薯完全可以作為主糧來吃的,營養價值很高,可以讓人吃飽肚子而不至於餓死。這樣在清朝時期,由於社會關係比較穩定,適合人口大量的繁育,而且糧食的生產也能夠跟得上了。因此就出現了人丁興旺,物產豐富,舉國同慶的局面。國富民強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來說呢,大面積的紅薯推廣和種植,農民有休養生息和吃飽飯的條件,反過來又刺激了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更有力氣來開荒種田,這樣的結果就是糧食麵積擴大,國家糧庫積蓄充裕,社會安定,舉國歡慶,這樣的局面就是康乾盛世啊,但是貌似和紅薯的高產,和農民的休養生息有關係的。

因此,稱康乾盛世為紅薯盛世,也不算過分的。歷史是農民創造的,而紅薯養活了農民和很多人,這個說法是說的過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