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密谋刺杀董卓,是曹操平北方的最大功臣,为何没有名气?

ONE万泉


荀攸字公达(公元157——214年),东汉未末年颍州荀家人,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与荀彧、贾诩、程昱、郭嘉齐名。



荀攸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来看看曹操对他的评价:

“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曹操说了,荀攸外表看起来有些愚钝,其实心里亮堂聪明;外表看似胆怯,其实非常勇敢;外表看似软弱,其实内心极其强大;不会欺负善良;也不会把事务强加于人;

是一个聪明绝顶,没有一丝丝愚念的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卫大夫宁俞和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未必能够比得上他。

曹操对荀攸如此的赞誉,那荀攸到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荀攸内藏英知,善于观颜察色,明断是非。


荀攸还没有出山之时,他那官居广陵太守的祖父荀昙去世了。当时有一个身份不明的人主动要求,不要薪资可以为他祖父看守陵园,荀攸的叔父荀衢觉得这是个好事情,于是不假思索地顺口就答应了。

荀攸仔细地观察了那人后,便对他的叔叔断言此人必是身系奸犯科之辈。后来经过审讯,果然猜了个正着。

2、荀攸谋刺董卓,深明大义、嫉恶如仇。

公元189年,董卓犯上作乱,目无尊长,不但在内专横跋扈,胡作非为,而且对外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达到了胆敢淫乱宫闱、夜宿龙床的猖狂地步。

荀攸联合议郞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一起密谋刺杀董卓。不料事情败露,东窗事发后何顒和荀攸被捕入狱。

何顒忧形于色,惶惶不安,不但夜不能寐,而且不思饮食。而荀攸却大吃大喝、神色自若。不料没过几天,董卓就被王允和吕布谋杀了。荀攸和何顒得以释放。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天理昭昭,自有定论。

3、荀攸得遇明主、妙计百出、算无遗策。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建都。曹操非常赏识荀攸的才华,将荀攸升任为军师,从此荀攸就追随在曹操左右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当曹操攻打张绣之时,曹操意欲孤军深入,直捣张绣老巢。可是荀攸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曹军深入攻城作战,必定受到张绣、袁绍的两面夹攻。

但是如果曹军只是围而不攻、以逸待劳的话,袁绍所部必定驻足观望而不动,此时可以行使“反间计”离间张绣与袁绍的关系,而后再各个击破。

不料曹操自恃熟读兵法并不采纳,结果首战失利,弄了个大败。从那以后,曹操对荀攸开始言听计从。

接下来的“官渡之战”之战中,荀攸奇计频出,妙不可言。

一次,曹操带着五六百人马押着粮草正在缓缓前行。忽然得到哨马探报后面有敌军大将文丑,率领大约五六千人的追兵正在疾风骤雨般地赶来。

因为此时兵微将寡,所有将士全都面有惧色。然而荀攸望了望曹操,又望了望粮草,曹操会意,两人仰首向天哈哈大笑。

于是曹操命令士兵将粮草、辎重以及所有贵重物品丢弃于道路之上。然后命令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所有马步军整装备战。

文丑所部士兵果然争先恐后地下马争抢弃物,文丑禁止不住。此时曹军乘机出击,那文丑一时手忙脚乱,此时关羽迎面赶到,文丑措手不及被关公斩于马下。



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也是荀攸之计;声东击西斩杀攻击“白马城”的颜良,也是荀攸之计;当袁绍之子袁谭、嘉尚等欲降,而劝曹操“斩草除根”的也是荀攸;

当袁绍手下许攸前来投降,并带来袁军大将淳于琼以一万兵押粮的情报时,劝曹操相信的已是荀攸。当张郃率部来降被曹洪拒之门外时,也是荀攸劝得曹洪相信。

荀攸的妙计还有很多,难怪曹操要他的儿子曹丕去拜荀攸为师,并反复告诫他一定要对荀攸尊敬。

对于荀攸的战功曹操评论说: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算,天下亦何忧哉!”“孤与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发可非者。

公元214年,曹操起兵东征孙权,荀攸不幸病逝于行军途中。曹操痛失股肱之臣,泣不成声。

荀攸著有《魏官仪》一书,可惜已经失传。荀攸的好友钟繇生前想要整理荀攸曾经口述的“奇策十二计”,可惜还没完成钟繇就去世了。

钟繇对荀攸也有极高的评价:

“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荀攸逝世之后,曹操悲痛万分,将其功上奏于汉献帝。献帝下旨赐封荀攸为敬侯,祭于太祖庙旁。

以上问答回答完毕,敬请大家给以斧正。谢谢!


农夫看天下


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荀攸,是一个怎样的人?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提起荀攸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荀彧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吧,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是比荀彧还要大7岁。祖父荀昙,官至广陵太守,也就是荀彧的父亲。年轻时就以见识高远、机警过人闻名,属于神童。将军何进秉政后,征辟海内名士二十余人到朝中任职,其中便包括荀攸。荀攸进京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负责传达诏令,属于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

后来董卓入京之后,倒行逆施,夜宿龙床,遭到关东诸侯讨伐。此时,尚在朝中为官的荀攸决定为国除奸,于是邀集了一批小伙伴合谋,准备一起刺杀董卓,可惜尚未实施行动便被人告发了。谋杀董卓属于重罪,本来没有生还的希望,可巧赶上国贼不久后伏辜,才使他侥幸脱险。荀攸见天下已乱,为避难一度辞职还乡。

曹操迎汉献帝入许昌之后,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名义上是朝廷的官,但实际身份却是曹操的谋士。曹操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

对于曹操的推崇和器重,荀攸的表现也确实没让他失望。作为曹操的核心谋士之一,荀攸为曹操谋划出诸多妙计,其中包括水淹下邳活捉吕布、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和文丑、火烧乌巢袁绍军粮,并力主曹操消灭袁绍诸子等等,可以说河北的老袁家就是败在荀攸的计策下,可谓见识高远、算无遗策。

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好友钟繇知道。钟繇本来想将荀攸所设奇策十二计整理成书,可惜没有整理完就去世了,后世之人也都没人知道,就失传了。

荀攸为曹操谋划一生、建功极多,由此官职、爵位不断得到提升,魏国建立之后,曹操称魏王,荀攸被封为尚书令,封陵树亭侯。公元214年,荀攸在跟随曹操南征孙权的途中病逝,谥号为敬。荀攸死后,曹操非常悲痛,每当想起他来便会伤心流泪。


仲谋天下


首先在这里要更正一下,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是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而荀攸是荀彧的侄子。

人物简介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曹操账下首要谋士荀彧的侄子,其本人也是曹操账下的主要谋士之一。

他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提出了许多关乎成败的重要决策,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跟随曹操东征西讨二十余年,曹操更是对他言听计从,常常与他共商军国大事。

如何到了曹操账下

荀攸年少时就因为聪慧过人已经非常有名气。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征召天下名士二十余人。荀攸抵达洛阳后,官拜黄门侍郎。后弃官回乡。

公元189年,董卓作乱,迁都长安。荀攸与人密谋刺杀董卓未成,被人发觉,被捕入狱,后来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县建都,曹操久闻荀攸大名,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并进入朝廷做了尚书。曹操对荀彧、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够和他一同商议大事,怎么还会忧虑得不到天下呢?”自此,荀攸成为了曹操的军师。


随曹操征战

荀攸屡建奇谋,算无遗策。

曹操征伐吕布时,献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官渡之战时,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

又派徐晃带奇兵烧袁绍粮草,同时力劝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

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人物评价

他行事谨慎小心,周密低调,善于保护自己,曹操非常喜爱他,对他极为赞赏,认为他跟随自己二十余年间,毫无非议之处,是十全十美之人。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对荀攸十分推崇,在评论中说他是西汉张良、陈平那样的良相。

曹操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把他看得非常重要,曹操评价他: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可见,荀攸在曹操众多谋士当中是占有非凡的地位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邛芒”,每天都可以学习一点历史知识!也恳请您对我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与指正!谢谢!

谢谢来自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邛芒


荀攸是荀攸的堂侄,善于谋略,被成为“谋主”,三国时期被成为谋主的人不多。同时他也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尤其善于临阵战术的决策,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与袁绍的对攻战中,可以看出荀攸的高超谋略水平。荀攸和荀彧一样是持重的类型,不张扬,很低调。同时,他也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在曹操加快废汉进程的时候,他和荀彧都保持了与曹操的距离,因为被曹操有所疏远。


晓评三国


应该是荀彧(yu)吧!有许攸,没听说过你说的这个。荀彧一直是主张恢复汉室的,而曹操当然是有野心的主公,怎容得了他?


狄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