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成都經濟領域改革熱度指數居全國第一!

改革開放40年的砥礪奮進,換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春華秋實。

改革大潮激盪,成都蹄疾步穩。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成都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省委改革決策部署,緊緊扭住標誌性和支柱性改革,特別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部署的一系列改革任務,圍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總體目標,堅持系統思維和問題導向,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有效提升了改革現實穿透力和發展實效性,為成都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18年中國改革熱度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成都經濟領域改革熱度指數在全國343個城市中位居第一

優化空間佈局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跨越龍泉山“東進”,成都城市格局正迎來千年之變。

“山水之隔,本是城市發展天然屏障。實施‘東進’,不僅彰顯了勇氣和擔當,更充滿了智慧和力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認為,“東進”既有利於成都產業和人口合理佈局,還能服務全川和西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助力成渝城市群建設。

著眼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成都在優化空間佈局上進行了一系列新變——

  • 優化拓展城市空間,由“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推動城市格局由“單極”向“雙城”邁進,由圈層發展向“多中心”支撐轉變,開啟成都城市格局千年之變。
  • 堅決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近郊區”空間層次,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諸多制度層面的深度變革。
  •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制定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統籌規劃各主體功能區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著力破解“資源緊約束”難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

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全面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不斷提升。

第三季度,成都經濟領域改革熱度指數居全國第一!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轉變發展方式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從當初帶著100多人的團隊從北京來到成都,不知不覺間,京東方成都公司副總經理秦向東已經在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了10多年。

從項目在高新西區破土動工到如今,一個越來越明顯的感受讓秦向東觸動——年輕人,真的很喜歡成都。“每年,京東方成都公司都要在各大重點高校定點招聘。他們來了成都,基本上都留了下來。”

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裡日臻成熟的生活配套。在距離公司大約1.5公里的地方,配備了高品質的員工公寓、運動館等。而現在,一批商業綜合體也在園區裡建成運營,不出產業功能區就能享受便捷、高品質的購物、餐飲、娛樂。

這些潛移默化的城市變革,這些悄然改變的城市生活,背後是成都突出“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在全市佈局發展66個產業功能區的生動踐行。

第三季度,成都經濟領域改革熱度指數居全國第一!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堅持“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一個城市新區、特色街區”理念,成都正統籌產業發展規劃和城市空間規劃,推動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錯位發展,新城新區集聚效應充分釋放。目前,各產業功能區項目招引成效顯著,新引進了一批與主導產業關聯度高,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帶動力、品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

佈局建設產業功能區,是成都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載體。據瞭解,著眼增強西部經濟中心功能,成都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引領,擴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層次,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創新經濟工作組織方式,由過去以GDP為核心轉向以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為核心,根據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引導不同區域產業的專業化集聚,推動區域產業差異化發展,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實施“成都產業新政50條”,以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要素供給新體系吸引高端產業聚集,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逐步形成。

厚植競合優勢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2018年6月2日,成都對外開放大會舉行。

在這次大會上,成都自覺在國家開放全局中找準方向、把握機遇,全面提升對外開放能力和水平,高水平建設西部國際門戶樞紐。

當前,成都正圍繞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著力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和國際鐵路貨運樞紐,促進國際資源在蓉集聚運用和轉移轉化,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國際競爭力,實現成都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的躍升。

自貿試驗區是成都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一系列探索、首創讓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成績單”更為亮眼——

  • 健全貨物一體化通關、產業協作配套、科技協同創新、金融區域協作等機制,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新一批改革試點經驗,推出中歐班列物權化多式聯運提單“第一票”,發行全國首單銀行間市場“雙創債”,推行全程電子化登記和電子營業執照管理,“中國—歐洲中心”、“一帶一路”法律聯盟服務中心等投入運營,“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向全國推廣……

同時,統籌推進戰略通道、開放平臺、營商環境建設,聯動推進外經外資外貿外事發展,成都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進出口總額3517.4億元,增長26.7%,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0.2%。開通國際(地區)航線已達到110條,航線直達國家和地區數已達58個。依託國際鐵路港建設“蓉歐+”戰略示範區,蓉歐快鐵國際班列開行數量1111列,增長83.6%。

完善外資投資體制,更加穩定公平透明的國際化營商環境讓成都備受外資青睞。目前,落戶成都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85家。

深化創新驅動 培育轉換城市發展動力

2013年,靠著“3萬元起步”的曾途沒有想到,一手創立的大數據公司數聯銘品,創業3年估值達到25億元,更在2018年拿到了4.4億元的E輪融資;創辦4年獲4輪融資,僅C輪系列融資就高達4億元,作為互聯網醫療領域企業,醫聯目前已彙集了超過43萬名醫生。

兩家企業,有著鮮明的共性——成立時間短、幾何式增長,新經濟增長爆發力可見一斑。

“當前,新經濟正以不可逆轉之勢蓬勃興起,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引擎,是城市未來增長的新動能。”長期關注成都發展,財新數聯首席經濟學家陳沁直言,在新經濟發展中,成都大有可為。

第三季度,成都經濟領域改革熱度指數居全國第一!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成都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以研發新技術、培育新組織、發展新產業、創造新業態、探索新模式為基本路徑,聚焦“六大新經濟形態” “七大應用場景”,推動經濟發展“量”和“質”雙重躍升。一年來,成都新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迅猛崛起的蓬勃勢頭,新經濟總量指數呈現持續上升態勢,新潮傳媒成長為“獨角獸”,醫雲科技、1919酒類直供、駒馬物流達到“獨角獸”標準。

瞄準城市動力轉換,成都不僅牢牢抓緊新經濟“風口”,更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最大程度釋放城市發展動力。2017年9月、2018年12月,國務院先後在全國複製推廣36項全面創新改革經驗,其中9項由成都探索形成,位居全國前列。

更令人欣喜的是,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成都經驗”,12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將“賦予科研人員一定比例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推廣到全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的8個區域。

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僅為全國提供了“成都範本”,也極大地激發了高校院所創新創業“源頭活水”。目前,全市已完成400項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近1000項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作價入股創辦企業60餘家,總投資額達100億元。

如今,著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軍民深度融合創新兩個通道,全面實施“9張清單”,出臺“軍民融合十條”,在成都,一批軍民融合項目與企業快速湧現,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縱深推進,一批創新機構和創新企業應運而生。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的湧入為城市發展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支撐。成都深化人力資源協同,制定實施“成都人才新政12條”,戶籍制度改革更是形成集聚效應,累計吸引30餘萬名青年人才來蓉落戶。

完善監管體制 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

深入實施國資國企改革“1+4”方案,全面推進以效率為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制度改革,成都重點開展了降負債、降成本、提效益、提能力專項行動,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推進戰略性重組,將20戶市屬國有企業重組為11戶,裁撤三級以下公司110戶;優化資本佈局,推動優質資產資源向關鍵領域、重點行業佈局,市屬國有資本在金融投資、產業投資、建設投資、生態環境投資、公共服務投資五大領域的集聚度顯著提升,新增醫療、教育、文創旅遊、城市綠道建設等領域8戶專業化企業;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嚴格明晰“三會一層”權責邊界,黨委會定向把關、董事會科學決策、經理層高效執行、監事會有力監督的決策程序和運行機制初步形成;壓縮企業內部層級,將各集團管理層級縮減至三級以內……以完善監管體制為改革抓手,成都國有資本運行效率不斷提高。

第三季度,成都經濟領域改革熱度指數居全國第一!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改善人居環境 夯實綠色生態本底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天府新區時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規劃建設好天府新區。

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成都以創造優良人居環境為重點,高起點謀劃成立了公園城市規劃研究院,優化編制公園城市規劃,積極探索“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建設路徑。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都編制出臺《成都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機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政績導向更加鮮明;制定出臺環城生態區、飲用水水源保護、興隆湖保護等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最嚴格的產業准入和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實施;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先後創新實施了生活垃圾跨區(市)縣處理、飲用水水源保護、環境空氣質量等激勵機制或補償辦法。

同時,一大批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加快建設——

  • 全球最長的綠道慢行系統天府綠道、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133平方公里的錦城生態公園等項目有序推進,以天府錦城、交子公園、鹿溪智谷為載體的示範工程啟動建設;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的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加快構建。目前,全市新建成天府綠道1327公里,新增城區公園綠地1.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9.3%。
  • 持續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實施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三治一增”,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據瞭解,截至12月7日,成都已累計收穫優良天數235天,同比增加5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70.4%,主要汙染物PM10、PM2.5濃度分別為80、49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4.8%和5.8%。

提高服務效能 提升體制機制核心競爭力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成都堅持把機構人事改革和網絡理政作為著力重點,創新行政機構設置和政務服務模式,不斷夯實城市發展服務效能。

不斷提高的網絡理政效能讓市民、企業感受頗深。據瞭解,成都深入推進“

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實現90%以上審批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最大限度減少了企業和群眾跑政府的次數。

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在實施“多證合一”改革試點,減少企業辦事成本,在“三證合一”“五證合一”改革基礎上,全力推進“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整合涉企證照事項43項。同時,在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片區、雙流區分局、高新分局、成都天府新區自貿試驗區實行“證照分離”試點工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探索變“證”前審查為“證”後核查、“後證”部門見“首證”後直接發證的“首證通”模式,初步解決企業登記註冊“准入不準營”難題。

不僅如此,在成都,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推進。統籌推進黨政群機構改革,列出18項改革64個重點研究任務清單;在天府新區、高新區率先開展體制機制改革,兩區黨工委管委會工作機構均減少到16個,打破身份、職級、年齡、區域限制,實行全員聘用;積極探索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改革,組建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四個管委會,實行全員聘用、崗位聘任、按崗定酬,產業園區管理機構長效激勵機制逐步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