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倉凶猛:A股1800億市值減持版圖

清倉兇猛:A股1800億市值減持版圖

來源 | 稜鏡(公號ID:lengjing_qqfinance)

重要股東減持,永遠是懸在中小股民頭頂的一把利刃。博天環境(603603.SH)近日一份三大股東的擬清倉公告,讓減持再次成為A股年底的總結話題之一。

根據wind系統數據,截至12月10日,2018年A股共有121起重要股東(持股5%以上股東及一致行動人)擬進行清倉減持的公告,涉及上市公司75家,僅在11月份,就有24起重要股東發起清倉減持的計劃,而涉及減持的上市公司全年更是多達千家。

與減持相生相伴的還有解禁。2016年至2018年,A股限售股解禁規模逐年上升,而今年上市的眾多明星公司也將在2019年迎來解禁。

作為投資變現的最重要途徑之一,二級市場減持本身並不應該成為股民攻擊的靶子,但缺乏業績支撐下的粗暴套現,如同經不起租售比推敲的房價一樣,在這個時候自然受到質疑。

一邊紓困,一邊清倉

博天環境被聚焦,不是因為傲人的業績,而是始於11月19日的一則公告。這家登陸A股不滿2年的上市公司當時宣佈,三位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東計劃清倉減持。

這三位股東分別為國投創新(北京)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上海復星創富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和平潭鑫發匯澤投資合夥企業,持股比例分別為15.48%、8.96%和6.91%,總比例接近總股本的1/3,而對應當天股價擬減持的總市值達到了23億元。

方案一出,輿論譁然,質疑的焦點在於博天環境剛剛拿到北京市海淀區政府牽頭、江蘇銀行北京分行為其提供的1億元“紓困”資金,三名重要股東便轉手清倉藉機套現離場。上交所也隨即發聲,一紙問詢函要求博天環境披露資金的來源和減持的具體安排。

博天環境在隨後的問詢函回覆公告中表示,公司自2016年開始便與江蘇銀行合作,被外界稱為“紓困”資金的1億元信貸,來源於早在2018年初便獲得的2億元綜合授信,並非臨時下撥,其中5000萬元貸款11月8日已獲得,還有5000萬元貸款正在審批中。

儘管其否認了“借紓困套現”的說法,但之前的減持方案還是作出了調整。博天環境表示經過公司進一步溝通,為避免市場波動並長期支持公司發展,國投創新、復星創富和鑫發匯澤三家股東均承諾在6個月內不在二級市場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實施減持。可以看出,相較之前的減持計劃,新方案仍然保留6個月後在二級市場清倉的可能,並且目前仍然可以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減持。

但資本就像一臺永動機,一方面是老股東離場,另一方面新股票繼續發行——減持公告發布後,博天環境的一宗併購也宣告過戶完成。

在該起併購中,博天環境斥資3.5億元,從自然人許又志、王霞和王曉手中獲得高頻美特利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70%股權,其中現金對價1.5億元,股份對價2億元,新發行股份鎖定期為12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高頻環境賬面淨資產僅為2431萬元,交易估值達到5億元,增值率接近20倍。

減持公告發布前,博天環境連續7個交易日上漲,其中有兩個交易日漲停,公告發布後第二天隨即跌停,截至目前已由11月19日收盤的18元/股左右,下跌至15元/股左右,跌幅17%,股東減持計劃尚未實現,市值已在半個月裡蒸發掉了12億元。

總市值在縮水,減持額卻上升

風口浪尖上的博天環境並非個案,實際上,進行清倉減持已經成為越來越多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選擇。

騰訊新聞《稜鏡》通過wind系統梳理發現,以首次公告為指標,截至12月10日,2018年全部滬深股市共有121起重要股東擬進行清倉減持的公告,涉及上市公司75家,而在2017年全年,這項數字僅為13起,涉及上市公司僅有13家。

如果將時間縮短到最近一個季度,共有39起重要股東擬進行清倉減持,涉及上市公司28家,僅在11月份,就有24起重要股東發起清倉減持的計劃,單月佔全年比例達到20%。除博天環境外,星湖科技(600866.SH)、麥迪科技(603990.SH)、太平鳥(603877.SH)均有重要股東在11月份發佈了清倉減持計劃,並且佔總股本比例都在10%以上。

在這些清倉減持案例中,股東減持理由五花八門,包括自身資金需求、基金到期、基金投資人要求退出、提高資產使用效率、鑑於對目前資本市場的認識等等,而股東清倉減持的公司也來自各行各業。

按照證監會行業劃分,在2018年74家有重要股東清倉減持的上市公司中,來自醫藥製造和軟件信息技術服務行業的公司佔比最大,各有11家總佔比達到30%,包括誠意藥業(603811.SH)、富祥股份(300497.SZ)、金石東方(300434.SZ)、思特奇(300608.SZ)、誠邁科技(300598.SZ)等,此外,還包括了來自餐飲業的全聚德(002186.SZ)、公共設施管理的九華旅遊(603199.SH)、專用設備製造的普麗盛(300442.SZ)、批發業的鷺燕醫藥(002788.SZ)、服裝紡織業的星期六(002291.SZ)等。

除開這些減持計劃外,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在近一年已經完成的減持,規模同樣不小。

騰訊新聞《稜鏡》根據Wind數據計算,以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市值為基準,2017年A股12個月末的市值平均為59萬億元,而2018年則為56萬億元,在有IPO作為增量的情況下,總市值下降了5%。

與此同時,以公告發布日為準,2017年A股共有985家公司發佈了重要股東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公告,參考減持市值為1795億元;而2018年截至12月7日,共有1136家公司發佈了減持公告,參考減持市值達到1852億元。也就是說,在總市值縮水的情況下,減持金額反倒上升了3%。

在2018年公告減持的公司中,有20家減持的參考市值均超過10億元,位列三甲的分別為萬科A(000002.SZ)、海康威視(002415.SZ)和順豐控股(002352.SZ)。

其中,萬科A參考減持市值為290億元,主要為“寶能系”退出;海康威視參考減持市值為73億元,來自於龔虹嘉、胡揚忠等創始人和高管,而近一年海康威視市值從3525億元下跌至了2520億元;2017年初才借殼上市的順豐控股在2018年公告完成的減持則為38億元,順豐控股股價已經從去年底的60元/股左右跌至近期的35元/股左右。

業績越難看,套現更積極

作為投資變現的重要途徑,減持無可厚非,但讓中小股東詬病的是,在沒有踏實業績支撐下,重要股東的減持套現行為更像是一種“跑路”。如博天環境,股東清倉減持之所以引發市場的負面反饋,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業績的不穩定。

博天環境主營水處理和環保業務,2017年營收30.46億元,同比增長20.9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1.32億元,同比增長0.12%;而在2018年前三季度,其營收29.2億元,同比增長92.35%,扣非後淨利潤1.43億元,同比增長171.29%。

表面上看,博天環境的增速十分可觀,但其PPP和BOT模式下快速擴大的業績,卻是以犧牲應收賬款和現金流為前提實現的。

2017年,博天環境應收賬款18.18億元,同比增長42.93%,遠超營收增速,而進入2018年以來,博天環境前三季度“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由去年同期的1.55億元上升到了3.5億元,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分別為-4.65億元和-8064萬元。

與博天環境屬於同行業的昔日大牛股神霧環保(300156.SZ)和三聚環保(300072.SZ),都曾因現金流和PPP類模式而受到質疑,前者股價從2017年初的35元/股左右跌至目前4元/股左右,因拖欠應付款等資金問題已深陷泥潭,而三聚環保則從2017年初超過30元/股下跌至目前的10元/股左右。

這兩家公司股價巔峰之時,也是博天環境上市之日。根據招股說明書,在準備清倉減持的三位股東中,國投創新是在2010年和2012年總共投資4000萬入股,鑫發匯澤在2012年斥資4000萬入股,復星創富則是在2014年斥資1.4億元入股,上市不到兩年,減持金額參考市值23億,與業績分紅相比,減持的確更具“價值”。

博天環境的情況並不孤立。麥迪科技(603900.SH)2016年12月登陸A股,主營臨床醫療管理信息系統軟件,上市首個完整財年業績變臉,2017年營收和扣非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1.65%和7.68%,這兩項數據在2016年分別為19.21%和21.95%,增速大幅下滑,而在2018年三季報,麥迪科技營收和扣非淨利潤分別為1.61億元和672萬元,同比分別下降了3.68%和71.64%。

從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麥迪科技兩大原始股東WI Harper和JAFCO剛滿解禁期便清倉減持,分別套現1.7億元和1.5億元。這兩大股東是在2012年分別斥資約1600萬元(258萬美元)和1400萬元(222萬美元)入股,通過上市A股五年時間便達到十倍。

彼時,上述兩大股東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清倉減持,接盤者為杭州義浩湧興投資管理合夥企業和杭州鼎知資產管理合夥企業。11月15日,麥迪科技再發公告,義浩湧興和鼎知資管在接盤7個月後擬計劃清倉減持,兩家接盤時的價格為32.5元/股,在這7個月時間裡,麥迪科技股價一度觸及45元/股,最低到達30元/股,最新股價在32元/股左右,相比前任退出時的盆滿缽滿,最新的清倉減持只能說是保本出逃。

解禁潮來襲,堰塞湖待破

在今年許多減持中,像博天環境和麥迪科技這樣的原始股或定增股限售解禁,是重要特徵之一。

根據Wind數據統計,2016年到2018年,A股有限售股解禁的公司分別為1677家、2171家和2362家,解禁對應的參考市值分別為2.28萬億、2.85萬億和3.07萬億;而在2019年,有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有1172家,參考市值2.67萬億,相比之下,2019年的解禁規模有所下降。

有私募投資人對騰訊新聞《稜鏡》表示,限售股解禁不代表就一定會減持,加之監管方面對減持也不斷有新規出臺,兩者不能直接劃等號,但另一方面,解禁後的限售股不斷累積以及減持意願的提升,確實存在“限售股堰塞湖”的說法,兩者仍然存在微妙的關係。

在2019年的限售股解禁名單中,有不少像寧德時代(300750.SZ)和藥明康德(603259.SH)這樣的明星公司。

寧德時代有兩位數IPO原始股東將在明年6月10日解禁9.8億股,而其目前股價在80元/股左右,對應市值將近800億元;藥明康德則是在明年5月8日解禁,20位原始股東有6.2億股解禁,藥明康德股價目前同樣在80元/股左右。

在2019年超百億市值的限售股解禁大戶中,還包括了上海銀行(601229.SH)、長江電力、邁瑞醫療、紫光股份、恆力股份和巨人網絡(002558.SZ)等。其中,借殼回A的巨人網絡在明年4月22日有16億股解禁,來自於8家投資機構,巨人網絡當前股價在20元/股左右,解禁參考市值320億。

A股整體估值重構下,這些手持海量低成本籌碼的“大玩家們”,將會如何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