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政治全角度論:長三角(上海)和珠三角(香港)誰更有優勢?

老司機走江湖


先從地理角度來看,

1、長三角位於我國海岸線的中點,而珠三角是我國的南大門。長三角是長江的入海口,珠三角是珠江入海口。放在幾十年前,由於造船技術有限,船舶都不太大,長江的航線深度完全夠用。再加上江南自古就是我國最繁華的地方。珠三角是完完全全沒辦法跟長三角比的。但是隨著船舶越來越大,長江的航線深度完全不夠用了,加上南京長江大橋的限高,我國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珠三角航運這一塊完全不輸長三角了。

2、珠三角平原面積有限,周邊全是山地。所以除了珠三角,非珠發展就差的要死,而江浙一帶就不一樣了,特別是江蘇,所以整體江蘇浙江發展要比廣東均衡很多。地形山地多還有一個不好處就是鐵路,公路建造起來更加的困難。

地理上長三角略勝於珠三角,主要是勝在平原多。對外貿易這一塊,雖然有長江,但是優勢不大。

政治上講

如果不算上香港,那麼長三角政治地位肯定是高於珠三角的,上海市委書記出過江,朱鎔基等等。直轄市不愧是直轄市。但是算上去香港澳門了,不好說。香港現在的身份比較特殊。香港有自己的貨幣,除了軍事和外交,其實香港跟國家沒有區別了(僅僅從權限上講)。但是我還是覺得上海政治地位高。不然深圳廣州與上海競爭,都是失敗。深交所與上交所的競爭,受傷的永遠總是深圳,這裡不細講了。為了支持上海的金融中心,人民銀行在上海成立第二總部,深圳可能嗎?深圳都被降成支行了。為了支持上海航運中心,浙江不得不將大小羊山給上海。深圳缺地,可能給深圳嗎?廣交會辦了一百多界,為了支持上海,又搞一個進口博覽會。大飛機,怎麼的其實西安更合適吧。上海民航這麼繁忙,還有西安有西飛。結果還是放上海。然後還有自貿區。

政治上,長三角肯定勝於珠三角的。

經濟上講

珠三角市場經濟發達,長三角工業更加的齊全。但是要我說還是珠三角強一點。畢竟有香港這個bug在。人民幣真正市場化,全球化之前,香港還是最自由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了。




塵世小書童



不知道這張表有沒有說服力


紅雨黑


1、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有三個世界級城市

大家都知道城市群經濟有一個理論叫做增長極,當一個區域有多個世界級增長極出現的時候,這個區域的經濟輻射能力、世界貿易影響力會更強大:

粵港澳大灣區正好擁有三個世界級城市,分別是:香港、廣州和深圳。其各自的定位又具有差異化,首先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紐倫港被稱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廣州是中國面向世界尤其是東南亞的橋頭堡城市,又有一個稱號叫做“第三世界之都”,廣州有將近50萬黑人。所以廣州在世界的經濟影響力也是很大的。深圳,完全是中國花了40年時間,全新打造的高配置城市,是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之都,也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中心。一個城市群擁有三個世界級城市,放眼全球,只有三個競爭對手,分別是紐約都市圈、舊金山灣區、東京都市圈。

長三角的城市定位是一主多副,即上海是主心骨,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都是副中心,還有很多經濟強市,比如蘇州、無錫、寧波等等。該區域經濟橫跨三省一市,所以說,長三角走的路線是大而全。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長三角城市群,是有幾個城市群組合起來的,比如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城市群、浙江東部城市群、合肥都市圈等組合起來的。

珠三角與長三角,一個是聚合的發展戰略,一個是分散式的發展戰略,一個以質取勝,一個以量為優。其實就是代表了我國兩種經濟模式,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我認為經濟始終還是講究效率,從這一點來看,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更佔優勢。

2、深圳與上海,誰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領頭羊

上海是長三角的領頭羊,乃至中國的第一大經濟城市,這是公認的數據,

但是在珠三角,香港、廣州、深圳都想做第一,誰會成為第一名呢?國際層面上來說,香港是第一,廣東省層面來看,廣州是第一,但其實,按經濟實力來說,深圳是第一。也就解釋了建設港珠澳和虎門二橋的一些心思。但是即使這樣,也不會改變深圳是粵港澳中心的現實。

但是放眼未來二十年,這個局面極有可能發生變化,因為中國有個城市叫深圳。有人多人開始笑了,深圳面積不過上海的1/3,人口相當於上海的1/2,怎麼跟上海比,其實從經濟增量來看,深圳2017年GDP增量已經超過上海了,更可怕的是,深圳的GDP增速遠遠高於上海,十年前的深圳,GDP大概只有上海的55%,而現在,深圳GDP佔到上海的75%,且每年都在提升,所以才有了魏老師的一篇文章《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浦東也幹不過前海》,此文的根據是深圳的經濟優勢是經濟結構,上海的優勢是外資實力。

於是很多人好奇,深圳不到上海一半的人口和1/3的面積怎麼去超上海,我的結論是:確實,深圳整個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只有1500萬,也就是說,深圳要發展成為2000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必須有500萬人住在環深地區,然後工作在深圳的高樓大廈裡面,這種現象,不用多久,未來十年就會實現,東莞、惠州、中山都會變成深圳的飛地。對了還有深汕特別合作區,單獨看深圳是比上海小很多,但是如今的深圳+東莞部分+惠州部分,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其實已經超過上海了。從表面上來看,上海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泛深圳都市區才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

總結

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個勝在質量,一個勝在數量。誰更具優勢,我們都不知道,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深圳與上海,將來誰將引領中國經濟,我認為還是深圳!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要超越美國,最根本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多建設幾個類似深圳這樣的城市,科技、新經濟、創新產業、以高精尖的技術作為經濟的增長的核心驅動,這一點上海乾不過深圳!華為、大疆創新、華大基因這些企業,選擇深圳而不在上海,因為創新就是深圳的基因。


城市觀察君


全方位考察,我認為,長三角的優勢明顯大於珠三角。第一,長江流域處於地球上最佳的30度緯度帶,具有極佳的地理氣候環境,珠三角比不上;第二,長三角中心城市是上海,蘇州,珠三角是深圳,香港。上海強大的工業基礎甚至超過深圳,蘇州的發展也是不負眾望非常不錯。深圳當然不錯,但是香港就不用說了,香港幾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工農業產品,唯一可以吹一下的就是金融業,但是和上海比也沒有什麼優勢。所以,實際上香港只會拖珠三角的後腿。第三,長三角交通比珠三角更便利,因為有長江這條黃金水道。長江不僅僅對經濟發展有利,就是到了戰爭時期,也是重要的戰略依託。綜上所述,珠三角兩個核心城市中,只有深圳比較有希望,香港,只要中央政府不護著他,根本就無足輕重。所以我更看好長三角。


Qq空間用戶10925811


粵港澳和長三角誰厲害其實是根本無需比較!上海GDP30000億,香港本土23000億,海外不算港資單單在內地產生的GDP超過40000億,這部分沒算香港本土身上,但錢實實在在被港人賺走,就好比李嘉誠國外大陸佔總業務八成,國外大陸的錢被他賺後拿去香港小股東分紅,長三角的外資佔很大份額,外資中港資又是超過一半的,上海真實經濟體量還不到香港一半,人均GDP只有香港七分一,香港在內地的投資總金額近萬億美金,在全球總資產高達20萬億,要是港資全面從長三角撤回粵港澳,此消彼長,長三角連經濟總量都將全面落後珠三角。





king33152


上海不行了,你們全部走吧!我們需要的是清靜點!你們都沒讀過書嗎?上海在建造什麼,珠三角在製造什麼?華為總部在深圳,但是你們知道嗎,研發中心在金橋!很多公司研發中心都在上海,知道為什麼嗎?最關鍵的是地理位置。新加坡知道嗎?就是靠地理位置優越而飛速發展起來的。上海95%以上都是移民。深圳過不了多久就會走上海的路。現在放進籃子裡都是菜,隨著時間推移,深圳會有選擇。需要的留下,不需要的再見!好了,爭什麼呢!層次不同,國家要求不同,發展的路不會一樣。衛星,火箭,大驅,航母,大型客機,最大龍門吊,核電站,等等。這些代表當今世界最高科技水平,你深圳,珠三角能夠企及的嗎?想都不要想!就連你們的高層建築都是上海人造的。為什麼?因為在中國只有上海建工獨家掌握高空混凝土輸送技術。好了,不要再談什麼了!等著瞧!


星星索18


上海和香港有共同的特質就是都屬於沿海港口城市,大環境來說,香港面對的是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而重要的就是新加坡,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



上海面對的是東亞的國家,日本,韓國,朝鮮,牽強點的俄羅斯。
至於這些國家來說,上海大環境更佔優勢。

這是國際環境,接下來看下我們國內一個環境,中國是一個土地廣袤的國家,上海處於東邊,而香港處於最南邊,而中國南北經濟差異很大,溝通南北經濟交流,上海則更顯優勢。而在位置更容易往周邊二線城市擴張。香港它是特別行政區,人口密集度很大,廣州深圳澳門也是類似,地域限制發展。

特別行政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這種實驗田和歷史所產生的成果,對於在一個啟蒙期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大環境變了。中國已經崛起,這種環境反而成為一種約束。

再看上海,國際大都市,國家“一帶一路”的偉大藍圖,讓上海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

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全國高鐵普及,更加把上海和中西部的聯繫更加密切。而香港也偏於一安。


高端別墅


在這裡回答問題沒錢給,本來不想回答,只是看了那麼多人回答的都是錯的,才簡要說一下!要詳細說,得付錢給我!

從地理上看,長三角在東北亞(東海經濟圈),珠三角在東南亞(南海經濟圈),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日韓臺港和西方國家都從東北亞外遷出口加工企業到東盟各國!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額也在減少中,三國工業協作只減不增!而東盟出口工業在崛起中,東盟和中國的工業協作有增無減,而華南沿海地區佔盡優勢,珠三角勝於長三角!

從政治上看,長三角國企和外企為主,大中型企業為主較保守,中小企業少缺活力,雖能進軍華北和華中、中原地區人口稠密區市場,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珠三角有港澳文化喧染,人文環境自由開放,能夠調動人的創業積極性,珠三角才是未來的王者!


劉備嘆髀肉


無論是從地理還是政治的角度來講,長三角都完勝珠三角,而且前者比後者的優勢大不是那麼一點。而上海也不是小小一個香港所能比的,香港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地位,都比不上京滬,未來甚至還比不上廣深。

先說說地理,長三角位於長江出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而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帶,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佔比均超過全國的40%。長三角的戰略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反觀珠三角,雖然也是我國最發達的經濟地區之一,但其戰略腹地顯然就比不上長三角了。

在對外輻射方面,長三角都遠勝珠三角。長三角的對面是發達的日本,可以獲得日本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資本。而珠三角的外面是東南亞,雖然市場龐大,但經濟落後,地區形勢不穩,政治複雜,對珠三角的幫助相當有限。

接下來說說政治,長三角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其政治重要性,也不是珠三角可以比的。當年改革開放之所以率先選擇珠三角,除了毗鄰港澳之外,還在於當時中央也不敢冒然拿重要的長三角來試點,所以才敲定了珠三角。等等改革開放穩定後,國家的建設重心很快就回歸到了長三角上來了。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是我國最重要三個經濟中心,但這其中,長三角的經濟地位是最為重要的。

最後談談上海和香港,其實香港是沒資格很上海比的。早在民國時期,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就已經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了。後來因為歷史原因,才讓香港佔了便宜。但香港畢竟沒有上海的底氣,這個地位早晚還是得讓出來的。

而隨著國內一線甚至準一線城市的發展,香港怕是連現在的地位都保不住。畢竟對於一個只有700萬人口,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而言,他的發展潛力太有限了。無法與國內動不動就上千萬的城市相比......


這些歷史要讀


明顯長三角,全國14個GDP過萬億的,長三角佔了5個,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還有寧波常州南通合肥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溫州台州這些GDP超5000~8000億的城市群。豬三角除了深圳廣東還有一個東莞還有什麼好比的。豬三角跟長三角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