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俄羅斯族人|Zoom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果富貴和朱玉花夫婦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100年前來自山東、河北逃避戰亂和自然災害的青壯年男性流民,千里迢迢來到地廣人稀的內蒙古額爾古納討生活。他們可能想像不到,後來他們中的很多人娶到了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媳婦。

文 | 非同 攝影 | 孫海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由臥龍山頂俯瞰恩和俄羅斯民族鄉

很多人不知道俄羅斯族也是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她確實是個“少數民族”,只有大約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六個民族中排在第47位。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差不多是在中國國境的最北邊,位於中俄邊境的內蒙古額爾古納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是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恩和俄羅斯民族鄉牌樓

在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隨處可見藍眼睛、高鼻子的老人。他們都是華俄後裔,他們的父親或祖父,幾乎全部來自山東或河北,而母親或祖母,無一例外,都是俄羅斯人。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東正教堂式樣的建築為俄羅斯族民俗館

翻開近百年的恩和地方誌,記載了大約一百多年前清治時期的“闖關東大軍”以及俄國十月革命後俄羅期族人移民額爾古納的歷史。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三、四十年間,由於黃河下流連年戰亂及頻發的自然災害,清政府開禁,同意百姓遷移邊疆,開墾農業,振興關外,於是,中國以山東、河北為主的“闖關東大軍”來到千里之外的中俄邊境額爾古納河畔謀生,採金、開礦、挖煤。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俄羅斯族民俗館內的展品

而當時的俄國,在十九世紀末至俄國十月革命後,為躲避戰爭,一大批中上層階級和農民也先後遷居到額爾古納河流域,在這裡墾荒種地,放牧漁獵,組建村落。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俄羅斯族墓地

這兩支移民,一支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壯年男子的中國淘金者,另一支因為連年戰爭,男子幾乎全部當兵,一屋子老幼婦孺的俄羅斯人,就這樣在額爾古納河畔砰然相撞。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俄羅斯族墓地

於是許多俄羅斯姑娘成了中國淘金者的妻子,繼而繁衍出一代又一代的華俄後裔。至今其後裔一般已繁衍到第三代第四代,形成了中國最大的俄羅斯族聚集群。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靜靜的哈烏爾河

時至今日,華俄後裔在生產生活中還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傳統俄羅斯族民俗習慣。他們住俄式木刻楞房子,酷愛清潔、花卉和歌舞。女性在穿著上較為突出,多穿長裙圍三角頭巾。飲食習慣以西式為主。多信仰東正教。按俄羅斯族時令過巴斯克節。冬季還使用馬車和爬犁等交通工具。婚、喪、嫁、娶等習俗基本漢化,但保留著婚禮上撕長者褲子、死者墓前立十字架和封閉墓地等原始習俗。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俄羅斯族墓地及遠處的恩和俄羅斯民族鄉

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漢文化的影響,很多已經深深融入到華俄後裔血液裡的東西也在一點一點的流失。第一代的華俄後裔聚在一起時都喜歡用俄語交流,第二代的基本不會說,但還能聽懂一點,而第三代第四代則是不會說也不會聽,就連長相也很難找到俄族人的痕跡。

走進果富貴和朱玉花夫婦家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果富貴一家,第二排左到右為二兒子果俊龍、大兒媳、大兒子果俊軍,前排中為果俊軍的兒子。

果富貴和朱玉花夫婦,是我們在恩和接觸的第一戶華俄後裔人家。他們還是沿襲著俄羅斯族的生活模式,住在俄式的木刻楞房子裡,室內養滿了鮮花,窗明几淨,溫馨雅緻。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果富貴和朱玉花在小院裡盪鞦韆,藍白編織布下蓋的是過冬要燒的煤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年輕時的果富貴和朱玉花夫婦

在得知我們想了解當地的人文,以及想走訪俄羅斯族家庭後,二老指著照片牆上那些非常久遠的黑白照片,如數家珍地給我們講述俄羅斯族的起源,還翻找出家裡珍藏的老照片和書籍,又親自帶著我們挨家挨戶去串門,還越過哈烏爾河,登上臥龍山,拜謁先祖的墓地。

果富貴,俄羅斯族名伊萬,74歲,第一代俄羅斯族後裔,退休工人。父親是河北蔚縣人,母親是俄羅斯族人,曾去過姥姥的故鄉。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朱玉花,俄羅斯族名安娜,66歲,第二代俄羅斯族後裔,退休工人。爺爺是河北保定人,奶奶是俄羅斯族人。因為結婚後一直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所以相較於其他的第二代後裔,安娜的俄語講得非常好,還能看一些簡單的俄文。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果大叔夫婦已攜手走過45年春秋,陽光明媚的午後,二老喜歡坐在院子的鞦韆架上,邊曬太陽邊唱俄羅斯民歌,或者相約幾個年紀相仿的大爺大媽們,拉起巴揚,唱著歌謠,跳起舞來。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年輕時的果富貴和父親的合影

果大叔夫婦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果俊軍44歲,有自己的牧場,擁有兩萬多平米的土地,四十多匹馬,一百多隻羊,還經營一家小小的農家樂。二兒子果俊龍,41歲,是恩和醫院的職工。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果俊軍

果大叔夫婦在講到俄羅斯族文化傳承方面,還是有所感慨,因為恩和沒有學校,新一代的華俄後裔都在額爾古納或海拉爾上學,很多年輕人或孩子都不會說自己的民族語言,這種語言的流失就是文化流失的前兆。還有年輕一輩的華俄後裔,或嫁或娶的都是漢人,這對於民族的信仰和習俗來說,也喪失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就像他們的兒子和孫子,也跟當下大部分華俄後裔的子孫們一樣,身上已難找到俄族人的痕跡。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果俊軍家的院子

果佩蘭

俄羅斯族名:妮娜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80歲,第一代俄羅斯族後裔,無期工,後來補辦了退休,現在每月領2000元退休金,享受新農合作醫療。

妮娜的父親是河北蔚縣人,母親是俄羅斯族人,平時喜歡種種菜,養養花。

她現在住的新房子是政府補助新蓋的,雖說都是木頭房子,但跟以前的木刻楞不太一樣,她還是懷念傳統的木刻楞房子。

孫金花

俄羅斯族名:瑪妮婭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57歲,第二代俄羅斯族後裔,退休工人。爺爺是山東煙臺人,奶奶是俄羅斯族人,媽媽也是俄族人,所以她會講俄語。

爺爺當年隨著闖關東大軍來到額爾古納淘金,又由額爾古納界河到了俄羅斯的赤塔州嘎達呀,在那裡淘金並娶了她的奶奶。後來俄國戰亂,爺爺奶奶帶著家人越過額爾古納界河,來到了九卡屯。二戰期間,日本人清理中俄邊境線,不讓百姓在邊境線邊上生活,於是爺爺和其他六個同伴,騎著馬開始選址,最後就選在了恩和。所以,瑪妮婭的爺爺是恩和起戶的七戶之一。

2005年,恩和開始發展旅遊業,因為瑪妮婭家的彩漆房跟俄羅斯村莊的房子非常相似,所以政府建議他們家作為旅遊接待戶。當時恩和只有四家旅遊接待戶,她家便是其中之一。

孫玉玲

俄羅斯族名:瑪麗娜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60歲,第二代俄羅斯族後裔,退休工人。爺爺是山東棲霞市人,奶奶是俄羅斯族人,跟其他二代後裔不同的是,她的媽媽還是俄族人,所以她的長相,體型,膚色和語言,都非常俄羅斯。

瑪麗娜喜歡打列巴,手藝是跟媽媽學的,還是秉承俄羅斯傳統的製作工藝,用列巴花發酵,白樺木烘烤。

她說傳統的技法很多已經失傳,外面麵包房賣的列巴也越來越不正宗。她一直用最傳統的方式來製作,除了自己喜歡以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與天堂的母親對話。

楊玉蘭

俄羅斯族名:達瑪拉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楊玉蘭家中西合璧的擺設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在楊玉蘭家的衣櫃上,有一幅感人的照片,一位來探訪的俄羅斯姑娘,望著楊玉蘭潸然淚下

達瑪拉的父親是山東招遠市人,母親是俄羅斯赤塔人。她現在獨居在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裡,政府資助在旁邊給她蓋了新房子。

在楊玉蘭家的衣櫃上,有一幅感人的照片,一位來探訪的俄羅斯姑娘,當看到相同語言、相同臉孔的老人時,忍不住潸然淚下。

孫永山

俄羅斯族名:什布諾瓦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83歲,第一代俄羅斯族後裔,退休工人。父親是山東棲霞市人,母親是俄羅斯族人,曾去過母親的故鄉。

什布諾瓦拉得一手好巴揚(俄式手風琴),《莫斯科效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樹》等俄羅斯經典名曲,信手拈來。

王長友

俄羅斯族名:亞歷山大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83歲,第一代俄羅斯族後裔,退休工人,每天醒來第一個打卡的地方——老年活動中心。

父親是山東禹城人,母親是俄羅斯族人。父母以前生活在九卡屯,臨額爾古納河而居。二戰時期,日本人在中俄邊境修築邊防,擔心生活在邊界的俄族人與蘇聯聯繫,便在恩和開懇了土地分給他們耕作。於是,他們來到恩和居住下來。

亞歷山大能講中、日、俄三國語言,還記得怎麼唱日本國歌,去過俄羅斯,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回一趟山東老家。

孫秀英

俄羅斯族名:卓婭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Zoom

53歲,第二代俄羅斯族後裔,退休工人。爺爺是河北秦皇島人,奶奶是俄羅斯族人。她不會講俄語,但她女兒學了四年俄語,現在青島做俄語翻譯。

她現在經營的家庭客棧,是在旅遊剛開始之際,蓋了新房子,在政府動員下辦起來的。她說現在恩和環境好了,配套設施也跟上了,遊客也慢慢多了起來,幾乎家家戶戶都辦起了民宿,吃起了旅遊飯 。

她說自己不懂網絡的運營模式,客棧的網上操作幾乎都是女兒在經營。在旅遊旺季,女兒會在網上找一些喜歡旅遊的大學生志願者過來幫忙,包吃包住還能順便旅遊,很多孩子都權當是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

來源|南都週刊

END

歡迎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email protected]。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覆「小南」試試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