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一、起筆

1.露鋒落筆

露鋒落筆是指露著筆的鋒尖順勢落筆入紙。由於是露著鋒尖順勢落筆,故用筆比較簡便輕快,筆勢比較生動活潑,易於上下左右呼應。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露鋒落筆多是一個字的首筆,如“九”字的第一筆撇畫的落筆處即為露鋒落筆。但也有字其它筆礎落筆也是露鋒,如“新”、“和”字左右兩邊的第一筆都是露鋒起筆。露鋒起筆也有藏鋒的動作,只不過這個藏鋒沒有在筆畫的起筆處,而凌空取逆勢,即所謂“搶鋒’,這樣落筆入紙即能發揮簡便、敏捷、生動活潑的特點,又使筆形優美自然。如果不是這樣,而是隨著筆順鋒入紙,就失去法度,易犯入筆過於尖細的毛病。

2.側鋒落筆

平時寫字經常使用的是中鋒,這是楷書、行書中主要用筆,其次還有側鋒(也叫偏鋒)、逆鋒等。側鋒落筆往往是橫畫直落筆,豎畫橫落筆,不過落筆時只是略帶側勢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如“山”一字的中豎,“北”字的左豎落筆處,就是側鋒落筆,“側鋒取妍”的意思就是側鋒落筆寫出來的點畫比較俊快、十淨利索,雄健剛強,有方筆的意味。但要說明的是側鋒不是一側到底,而只是起筆時使用側鋒,行筆時還必須是中鋒,否則一側到底便成了敗筆。

3.逆鋒起筆

所謂逆鋒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取逆勢起筆。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如“樓”、“右”、“技”字的第一筆,本來是由左而右,現在是先從右而左,然後再由左而右。當然逆鋒起筆時只是向左逆一下鋒尖就可以了,不必從右端逆到左端。逆鋒起筆是篆隸的用筆法,即所謂“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使線條圓勁厚實,富於含蓄美。但行書的逆鋒起筆畢竟不同於篆隸的逆鋒起筆,它要求逆鋒起筆時要略頓一下,圓洋中帶有方折的筆意。

4.搭鋒承筆

搭鋒承筆就是逆勢露鋒,承接著上筆的收筆。搭鋒承筆又有正搭和反搭之分。所謂正搭往往承著上一個字末筆的筆勢而逆勢露鋒寫出下一個字的首筆。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如“戈”.“黃’字的首筆橫的落筆處即是;所謂反搭往往是隨著下一筆的末端筆勢,逆勢露鋒寫上一筆。如“有”字長橫的落筆處即是。搭鋒承筆,上下筆之間筆斷意連,相互照應,氣韻生動,真耐人尋味。正因是措鋒承筆,尤其要注意上下筆的關係,書寫時要一氣呵成,不能有所停頓和間隔。

二、行筆

1.中鋒行筆

中鋒行筆就是要使筆鋒保持在點畫中間行筆。中鋒行筆是用筆的關鍵,是書法的生命。要能達到中鋒行筆,就要在行筆時掌握好掌豎、腕平、筆桿直,同時還要隨著墨液緩緩下流而不斷調正筆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篆、隸、楷書是這樣,行書亦如此,如“乎”、“本”字除落筆和收筆外,中間所有的點畫都是中鋒行筆,“華”字亦是。劃重點:中鋒行筆,筆跡圓潤、道勁,妍美。

2.裹鋒轉筆

所謂裹鋒轉筆即是在轉折處,用筆使毫不能太鋪,要有所收斂,同時筆桿要稍加使轉,以圓轉代替方折,如“思”、“裡”、“風”字的轉角處即是。行書之所以比楷書書寫簡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以圓轉代替方折。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裹鋒轉筆,轉折處玲瓏流利,有一種活潑、自然的流動感。蔡邕在《九勢》中所說的“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就是指裹鋒轉筆。但要注意裹鋒轉筆處,必須圓轉中隱含折意,故書寫時仍需駐筆、提按,否則圓而無骨,缺乏方圓兼備之妙趣。

3.折鋒轉筆

所謂折鋒轉筆,即轉筆時如同寫楷書一樣,先提後折,頓筆後再調鋒而下,只是書寫速度略快些,轉折處投有楷書那麼方折,而是既看出是方折之意,又有圓渾之感,有骨有肉,骨肉兼備,即所謂“方中有回,圓中有方”。使人看了圓潤、渾厚、勁挺。欲如此,則折鋒轉筆處要有方折的意味,折時要重些,輕重提按要一筆小苟,不能一筆帶過。折鋒轉筆寫出來的折畫,不僅要方而見骨,而且要給人一種風骨挺立,神采飛揚的感覺。如“曲”“故”“總”字。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劃重點:行書中的折筆寫法,不外折鋒轉筆和裹鋒轉筆兩種用筆。折鋒轉筆外露,裹鋒轉筆內含,各有千秋,但一般說在行書中以裹鋒轉筆為主,折鋒轉筆為輔。

4.衄鋒勒筆

衄鋒勒筆,就是點畫中間稍用力頓挫一下,再中鋒勒筆而出。衄鋒勒筆大多數是用在反撩與撇的交接處,如“又”、“文”、“交”字的反捺中間用筆。衄鋒勒筆,用筆收斂蓄勢,短小精悍,而形態也有變化。這種用筆米芾書法中常用。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劃重點:衄鋒勒筆在衄鋒時要有力,勒筆處要迅速,捺畫末筆要收得住。

5.提鋒連筆

提鋒連筆即提筆連鋒,也就是在點畫相連處用筆提而不斷,鋒尖著紙帶出牽絲。凡是點畫間有牽絲相連者都是提筆連鋒用筆。這種用筆的好處是:“是點畫處皆重,非畫處,偶相牽引,其筆皆輕。”(姜夔《續書譜》)且主次分明叉遞相映帶,如“墨’‘照,“然”的點畫牽引處。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在書寫過程中,提和按,連和斷,互為辯證的關係。提鋒連筆是牽絲的寫法,非牽絲處都是字的實畫。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筆要實,不能虛,用筆要按不能提。只有按得下,方能提得起,只有實是實,方能虛是虛。

三、收筆

1.折鋒收筆

折鋒收筆,指的是在字的最後一筆的末尾迴腕折鋒出鋒離紙。因此,最後一筆的收筆處出現回鋒的勾挑,如“再”、“至”、“北”字的最後一筆橫畫的末尾。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折鋒收筆如果在一個字中,則是為了開啟下一筆;若在一行字中,則是上一個字為了開啟下一個字。因此,如果上筆是折鋒收筆者,則下一筆往往是搭鋒承筆,來承接上一筆的筆勢。這樣一折一承,形成一種很自然的筆勢呼應。這種相互呼應的用筆方法,在書法上稱為折搭取勢。

2.回鋒收筆

回鋒收筆就是在筆畫的末尾收筆時要回鋒。回鋒收筆和逆鋒起筆同樣都是篆、隸書的用筆法。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楷書時也強調回鋒收筆。但楷書的回鋒收筆與行書的回鋒收筆不同,楷書回鋒收筆的筆鋒是藏在筆畫裡的,不露鋒芒,而寫行書時的回鋒收筆可以不露鋒芒,也可以略露鋒芒。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這樣用筆更好,既含蓄又生動,更能體現出行書的特色,如“王”、“五”、“並”等字,底橫使用的就是回鋒收筆,稍微迴帶勾挑,露出鋒尖。

3.出鋒收筆

出鋒收筆即筆畫末尾處露鋒而也。這樣收筆“以耀其精神”。這種出鋒收筆人多數使用在筆畫末尾呈尖狀的筆畫,如撇端捺尖處等。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如“足”、“之”、“人”等字即是。出鋒收筆實際上是楷書的用筆法,行書用出鋒收筆書寫時較為快速婉轉。

4.抽鋒收筆

抽鋒收筆,就是在筆畫收筆時一筆抽鋒而出。抽鋒收筆與出鋒收筆相似,但抽鋒收筆比出鋒收筆要放縱些,所以無論是撇還是豎,用抽鋒收筆寫出的字氣勢奔放。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如“半”、“巾”、“鋒”等字即是。在使抽風收筆書寫時不能猶豫,要肯定簡直,力送筆尖。

5.殺鋒收筆

殺鋒收筆,多數使用在反捺上。殺鋒收筆在落筆得勢以後,應依靠腕力,由左上向右下,由重到輕至出鋒收筆,一筆勁直按下,力要送到筆尖,且要收得住筆。殺鋒收筆類似抽鋒收筆。只是更為乾脆、更為強勁,故稱殺鋒收筆。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用殺鋒收筆書寫出來的反捺,其形狀如同國畫中的竹葉,如“文”“故”“足”等字。正因為殺鋒收筆的反捺形同竹葉,非常乾脆、強勁,所以落筆時要簡潔明快,乾淨利索,不能同其他筆畫用牽絲相連結。

6.駐鋒翻筆

露駐鋒翻筆就是筆畫收筆時,用力一頓,然後用腕力翻筆直上,翻筆必須先駐鋒,以蓄勢得力順勢接下一筆。這種用筆方法多用於橫畫的收筆處。翻筆前先駐鋒,目的是為了蓄勢得力。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駐鋒翻筆向上,為的是便於書寫下一筆畫。如“英”、“李”、“先”等字。

7.頓鋒回筆

頓鋒回筆即是收筆前順勢一頓,然後回鋒收筆。頓鋒回筆與出鋒收筆正好截然相反,頓鋒回筆書寫的筆畫是圓形的,而出鋒收筆寫出的筆畫是尖的。如果以豎畫為例,使用頓鋒回筆,書寫出來的就是“垂露”豎;若用出鋒收筆,書寫出來的則是“懸針”豎,從形態上看,頓鋒回筆書寫出來的垂露豎較為凝重,而後者較為灑脫。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頓鋒回筆,必定是先頓筆後回鋒,而且回鋒時往往是向左上。如“中”、“華”,“峰”等字。

8.環鋒踢筆

環鋒踢筆就是行筆環鋒接連收筆踢出的用筆法。多用於寫鉤筆。由於用環鋒踢筆寫出來的鉤形如蟹爪,故也叫作“蟹爪鉤”。由於用筆順著一定的環勢運鋒,最後踢筆向上收筆,所以稱這種用筆法為“環鋒踢筆”。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使用環鋒踢筆書寫蟹爪鉤時,應注意不宜均勻用力,要在逐漸提鋒收筆的同時,每一轉折都要作一小停頓,做一小折筆,最後踢筆而出,才能書寫出盡其妙趣的筆畫。如“寺”、“專”、“封”等字即是。環鋒踢筆寫出的蟹爪鉤有向左的,也有向右的。方向雖異,筆法相同。

四、特徵

1增加鉤挑與牽絲:

楷書書寫要一筆一畫、工工整整,行書則不然,是將點畫連起來書寫,即所謂“相間流行”,所以行書書寫時在點心之間自然地出現或增加了由於用筆帶出來的鉤挑和牽絲。所謂鉤挑是在原來沒有鉤挑的點畫上,行筆時順勢寫出來短鉤,如“茂”等字。所謂牽絲則是在前後或上下筆本不相連的點畫之間,順筆勢帶出來細細的牽絲,如“發”“想”等字。在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鉤挑與牽絲,則顯得筆勢流動通暢和諧,意態自然,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注意:鉤挑與牽絲不能使用太多太弱,用多了,到處都是鉤挑與細牽絲,顯得用筆不乾淨利索,造型不美觀;太弱了,鉤腳如肉瘤,細絲如棉線,顯得軟弱無力,缺乏鐵畫銀鉤之健美。

2以圓轉代方折:

楷書轉折處多為方折,而行書轉折處多采用草書圓轉的寫法,所以行書才顯得筆勢流暢。但需注意,行書的圓轉中隱含著折意,寫時仍需要駐筆、提按,否則圓潤而無力,缺乏方圓兼備,方中有圓,圓中有方之妙趣,如“後”、“落”、“生”等字。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3改變書寫筆順:

小學老師強調寫字注意筆順,這確實是很重要,特別是楷書。然面在行書中,有時有意識地改變楷書的書寫筆順,而採用草書的筆順,其目的是便於書寫,同時也是為了造型的變化多姿,如“感”字。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注意:一般地說行書寫法也足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內後外,但有時卻反其道而行之,倒也別有風趣,如“風”“國”字等,但也必須注意,改變書寫筆順一定要因勢利導,要合乎草書的規範。且不宜多,偶見則收,方能成趣,如果濫用成災,使人乏味,就失敗了。

4用筆靈活:


行書比楷書用筆靈活多變,同樣的點畫可以這樣寫,可以那樣寫,不受約束。如“也”字的浮鵝鉤,一般是回鋒收筆而出。但如果勾端由上翻筆而下也可以。又如木字旁,一般是寫好橫畫和豎畫後、筆勢總是從左邊帶出撇挑,但從右邊挑筆而上,然後順筆就勢寫出撇挑,也有道理。如“楊”字。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5起筆露鋒人紙:

楷書無論是點、橫,還是撇、捺,都強調調減鋒為主。而在行書中起筆處以露鋒人紙為多,因為露鋒人紙,書寫起來比較簡捷方便,自然流暢,例如“生”字的左豎,“紅”字的撇畫及“工”字橫畫的起筆,“河”字三點水的側點等,都是露鋒人紙。然而必須說明的是,上面所說的字雖然都是露鋒人紙,但不是隨便的順鋒搭下一寫,而是仍要“逆鋒”,只是這個“逆鋒”是要求凌空取勢,即搶鋒。不理解這一點,就會犯落筆尖細軟弱的毛病。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注意:露鋒人紙,取勢要求要快,寫出字來,筆意就生動活潑.而藏鋒取勢較慢,筆意含蓄凝重。這兩種寫法各有所長,我們書寫時相互結合摻用,這樣可以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一般說,行書開頭的起筆往往是露鋒人紙,而以下的承筆處則多數是藏鋒用筆。

6以點代替其他筆畫:

為書寫簡便敏捷,行書常常以“點”來代替其他筆畫,以短小的“點”代替其他較長大的筆畫,可以使字的結構形態發生變化,造型更為別緻。

最佳行書技法全集摘要

如將“京”,“影”字中的“小一字改寫為三點則更敏捷,字型發生了變化,顯得饒有趣味。又如“大”字,將捺筆寫成側點來表示,這樣書寫起來簡捷流暢,造型也顯得精悍樸實,別具風味。

7體態多變: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兼工帶寫的字體,它的使用範圍很廣,表現力豐富,常常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姿態各異,如“是”字有四種寫法,四個姿態,結尾收筆各有不同,有收有放,亦工亦草,情趣盎然。再如“英、落、草、奠、花”同是草字頭,但寫法各不相同,生動活潑,耐人尋味。如果同樣的字或是字頭字尾相同的字,寫得千篇一律,沒有變化,使人看了乏味,那就不成其為書法了。

體態多變是行書一個長處,這是楷書和草書難以相比的。體態多變的典範要算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中的“之”字有20個之多,但寫得各具形態,無一雷同,極盡變化之能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米南官)對此曾嘆為“之字最多無一似”。可見行書變化之妙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