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一、書法的書體分類

書法的書體分類,有些人把書法的書體分類分為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多種。

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分法,我認為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書體分類先放到一邊去,創造一種比較簡單的分類方法,這樣的話,有助於我們認識它們。因此,我斗膽提出一個方法,那就是把所有的書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書體,一種是動態書體。

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二、靜態書體及其特點

靜態書體主要包括楷書、篆書和隸書。這些書法的特點是它們的筆畫都非常的穩定,書寫者在書寫的時候,力求行筆穩健,因此可以說是靜態的書體。

另外從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係來看,靜態書體的書法筆畫之間是互相一種含蓄的呼應,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很直接的聯繫,像行草那樣有遊絲引帶。每一個筆畫都是看似孤立,實際上在內在的精神上是互相呼應的,只不過顯得很節制。

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其實靜態書體這一特點,用中國儒家的“中庸”來解釋是很到位的。孔子對於《詩經》的藝術成就曾提出過“興觀群怨”這個看法,又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實其核心思想就是藝術的表達要有一個節制,要符合法度和“禮”的要求,不能隨便的、毫無節制的去抒發渲染。

這一個思想,可以說是中國文藝以及中國人性格內在的一個成因。許多藝術,包括中國的國畫,其中朦朧的意境,就是這種“節制”的真實的展現,它既不會想西方藝術那樣過分展現真實,但又不會想現代派藝術那樣過分抽象,它遠在中間,就是蘇軾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套用這個說法,楷書等靜態書體的筆畫就是“妙在動與不動之間”。

動,其實就是情感的流動。禪語說,不是風在動,不是旗子在動,而是心在動。書法的筆畫也是這樣。筆畫的動與不動,不是書寫者隨便就可以造作出來的,而是情感自然流動於書法書寫的過程。

因此,如果說靜態書體的特點是“妙在動與不動之間”,那麼這就表明靜態書體的情感表達都是很含蓄的,它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沒有感情,是呆滯死板的書法,而是他的表達不明顯,較為含蓄罷了。

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三、動態書體及其特點

動態書體,其實就是行書、草書。行書草書的特點就是書寫起來速度極快,而且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粘連的現象很嚴重。比如我們看王獻之的《中秋帖》,他有可能這一豎行的字體都是粘連在一起的,幾乎是一筆寫成的,這就非常考驗書寫者的書寫技巧,因此粘連是非常難的一個技巧,否則就是弄巧成拙。

所以,我們從這一個特點上就可以看出其實動態書體的筆畫是流動的,是互相直接連接連接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情感表達其實就要比靜態書體激烈很多了。

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雖然我們將藝術的情感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節制的,是應該“中庸”的,但是不是所有的藝術都該這樣,而且這樣的藝術觀其實對於藝術的發展來說是一種限制。

比如顏真卿的《祭侄稿》,顏真卿都這麼悲傷了,你這個時候在給他講藝術創作、書法書寫的“中庸”,就顯得有點不適合了。

因此,動態書體顯然表達的是更為激烈的情緒,是書法家在藝術創作中一種酣暢淋漓的藝術創作形式。

在行書和草書中,草書的情感表達無疑是要比行書激烈、自由奔放的多。

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四、行書的特殊性

行書在這兩種書體大類裡面,是最實用、最受歡迎的書體。

但是行書其實是在這兩種書體之間一個比較特殊的書體。因此,它是介於靜態書體和動態書體之間的一種過渡性書體。

曾經有人舉過一個例子。說如果楷書是一個人在漫步的話,那麼行書就是一個人在快走,而草書就是一個人在狂奔,狂草就是一個人在進行百米衝刺。我認為這個比喻還是比較恰當的。但是這個例子也側面反映了行書是具備楷書“走”這一特點的,同時它也有草書“跑”的性質。

行書——中國書法中實用性的書體

具備“走”的特點的好處就在於它的識別是非常簡單的。學習過行草書的人都知道,草書最難的不是在於書寫,而是識別。草書基板上是另外一套書寫符號體系,他和楷書沒有半點聯繫,也就是說你看行書的作品的話,有可能還是大部分子都認識,但是草書如果你從來都沒學習過,那麼基本上你就像一個文盲一樣,到處都是不認識的字。

具備“跑”這一特點的好處就在於它書寫的快速、簡單和表情達意的自由。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就不多做闡釋了。畢竟寫楷書其實是很耗時間的,行書書寫比較方便。

這就是為什麼行書比較普遍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