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包拯:包拯為什麼有幾個出生地

話說包拯:包拯為什麼有幾個出生地

很多地方的人都懷著濃烈的鄉情傳講包拯故事,講著講著,包拯就變成了本地生本地長的大清官了。包拯曾在好多地方做過大小不同的官,如安徽、河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地。還有,包拯的子孫後代由於社會、仕途、經濟等方面的原因,遷居各地,聚居較多的地方有安徽省合肥市、浙江省寧波市和江西省南城縣。據南城《包氏宗譜》載,元末明初包氏家族有一次較大的遷徙、析居。“有析居東坪窯前者,有居南豐者,有居台州、寧波、淮安、隆興、進賢者,有居廣昌、新城者。”各地的包氏子孫都以有包拯這位祖先而自豪,有的就把自己的居住地說成是包拯的誕生地了。這樣,民間流傳包拯的出生地有好多處便不足為奇了,以致後來的900多年裡,很多人都在為此事爭論不休。直到1973年包公墓的開挖,此事才有了個定論。

但是,江西南城和浙江寧波的包氏後代與包拯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江西師大歷史系教授許懷林和南城縣政協副主席周春林,在《包拯家世源流初探》一文中,為揭開這個謎做了有益的工作。他們在江西省南城縣包坊鄉包坊村的居民家裡看到很多《包氏宗譜》。有的是清朝道光、咸豐、光緒年間修的,有的是民國24年修的,不論是哪一種宗譜,都詳記了包氏歷代子孫繁衍、遷徙的內容,輯錄了自南宋以來歷次修譜寫的序言。特別是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始修宗譜序》刊載於道光九年修的《包氏宗譜》中,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通過對這些宗譜的研究,許懷林與周春林認為,南城包氏與“合肥包氏、寧波包氏都有親密的宗族關係”。許懷林與周春林認為,包拯弟兄三人,他們的祖父“五代周為廬州合肥縣尉”。從此,包氏的這一支脈就在合肥繁衍。後來,包拯的大哥來建昌做官,“樂南城山水之佳,遂家於七仙閣下,後徙修仁裡之月湖包坊。自是建昌有包氏”。建昌就是江西的南城,包拯的大哥來這裡任通判,因而定居下來。後來,“南城包氏先後有大批子孫遷居臨海、寧波及其他地方。……這些遷徙情況,在道光九年《包氏宗譜》中的一些人名下分別作了記錄。……這些人父輩、叔侄兩代人中還有遷居江浙閩粵的”。

各種各樣的資料都充分證明了合肥是包拯的故里。據史載、經考證,包拯故里在現在的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大楊村小包村民組。據此,我們專程來到肥東縣東部,離縣城僅15公里的包拯故里,在宗祠村舍和田間阡陌尋找包拯昔日的蹤影。

在離小包村約2公里的312國道旁,有一塊凸起的約有6畝多地的黃土高包地,上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此祠坐南朝北,灰褐色小瓦的祠頂,橘紅色的外牆。昔日,它的東、南、北三面為小峰巒環抱,風景秀麗。宋代所建的包氏宗祠已早毀,現存之祠為清光緒年間重修。解放後很長時間此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5月上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公祠兩扇厚實的大門上紅底黃字寫著一副剛勁有力的對聯:“忠賢將相”、“道結名家”,橫批是“包孝肅公宗祠”。祠內前後兩個大廳,兩廳之間有一長方形小院。前廳的玻璃櫥窗內,寫著包拯的生平事蹟。後廳的供臺上,用黃泥精心塑成的包拯像端坐在供臺上,兩手自然下垂在兩條腿上。供臺前的左右兩旁,各站著一位用黃泥塑造的威風凜凜的大將,這就是張龍和趙虎。

走進村子,村民領我們來到一眼古井旁,告訴我們,相傳這裡就是包拯的出生地。一千年過去了,歷經風雨剝蝕,包拯舊居早已蕩然無存,舊宅後院也只留下一井一塘了。井名花園井,深13米;井筒上部和表面部分都是後期修的。俯身井筒,下部宋代特色風格猶存,看來村民所說此井為宋時開挖是有根據的。當年包拯全家與莊上人都食用此水,清冽甘美,宜粥宜茶,久早不幹。村裡老人告訴我們,此井至少有60年沒有幹過。善良百姓食用花園井的水,甜美可口;壞人食用,則口乾舌苦。村民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有個姓邵的大財主,住在離此2裡遠的大楊村,一年秋後帶領家丁來小包村收租。繳不齊租的人被他打得遍體鱗傷、鮮血淋漓。就在這時,他感到口渴難熬,命家丁從花園井中提水煮沸讓他喝。不料食後大叫肚痛,當即倒地身亡。當地百姓紛紛在井旁燒香作揖,口中喃喃地道:“報應,報應……”

在村南200多米遠的包沖水田之中,有一塊簸箕形的土堆。村民說這個土堆從前是血紅血紅的,在陽光下還熠熠閃光。相傳是包拯出世後家人把他的衣胞埋在這裡所致,故名“衣胞地”。

村東有座美麗的山,叫東虎山,相傳包拯少年時常進山遊玩、看書,流連忘返。村民告訴我們,包拯出世後臉面很黑,父母見他模樣怪異,就把他棄於此山。包拯的嫂子聞訊即上山尋找,忽見一虎守于山腰青草叢,邊上有一嬰兒仰臥在草中。老虎見她走來,躍身躥入山中不見了蹤影。包拯的嫂子從嬰兒身上的衣被,認出就是自家的弟弟包拯,即抱回家撫養。此山因而得名東虎山。據講當年的虎山景色優美,在青松翠柏中,有一石酷似龍首,名曰“龜靈朝天”;有一石狀如鯨嘴,名曰“金鱉出海”;還有一處三石並立,稱“蓬萊三仙”。

在包拯家後院的東面,離花園井約100米處,有一個荷花塘,又名清淨塘、青明塘、青蓮塘。少年包拯經常與孩童一起來此摸魚撈蝦釣鰍掏鱔,盛夏時還下水沐浴嬉戲。塘呈長方形,佔1畝多地的面積,現已乾涸。據說昔日的荷花塘,塘畔垂柳依依,各色花草競相怒放,塘水清澈透底,游魚陣陣,景色宜人。

村東南3裡處,有座低矮的風凰山,方圓約8裡。此山又名柴山,屬秀麗的浮搓山餘脈,山上雜草叢生,小樹稠密。相傳包拯幼年時常和小朋友一起來此遊玩。村民們流傳著一個“十三包”的故事:包拯母親臨產前,在探親回家途中路過此山時,忽然感到一陣陣劇烈的肚痛。她捧腹蹲下,稍好後沒走幾步又疼痛難忍,只好再捧腹蹲下。就這樣,一路捧腹蹲下13次,每蹲一下地上隆起一個小土包墩,一共隆起13個土包墩,人稱一里十三包,又稱一里十三墩。至今從老遠望去,還可看到鳳凰山頭尚存的六七個土包墩。在小包村前約1裡的包沖水田中,有一條100多米長、10米多寬的青草埂。埂上有一座用4塊大青石板搭蓋的包公廟,高0.5米,寬0.3米。廟內的青石板上雕刻著包拯的全身像,像的下端落款字跡模糊,但卻隱約可見:“宋x年×月制”。此廟建在約有4畝多地面積的清水塘旁,塘水清清,明亮如鏡。相傳包公廟建在這裡,象徵著包拯的清正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