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自孩子呱呱墜地,為人父母者也就自然“上任”,要擔負起養育之責。但是,做好父母卻不容易,需要費盡心思和不斷學習提高。不能僅僅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完事,也不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或刺激自家孩子,更不能動輒打罵或在別人面前指責孩子。

父輩的錢讓子女輕鬆,但同時也在慢慢傷害他們。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話說得何其透闢又何其超脫。子孫如果像我一樣卓異,那麼,我就沒必要留錢給他,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那麼,我也沒必要留錢給他,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

今天,能真正讀懂並踐行林則徐這段話的,又有多少人呢?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想想看,擁有了一座金山的人,又怎會甘心每天汗流浹背地去沙中淘金呢?而帶著“不值得”的心理去學習、工作的人,所收穫的,也必將是一個“不值得”的人生。我們經常都會聽到上一輩的父母們這樣說:我這麼做不都是為了你啊!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要做過分保護型的家長;不能做過分干涉型的家長;不能做嚴厲懲罰型的家長。

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我們經常都能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學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開始籌劃為孩子搭橋鋪路,讓孩子在將來少吃苦、少奮鬥、少走彎路。上小學找關係、上初中找關係、上高中找關係,甚至是上大學也找關係,直到孩子犯錯誤那天,仍然在找關係。總之一句話,有關係的找關係解決,沒關係的用錢解決。孩子遇到問題永遠都是在迴避,父母永遠都跟在後面幫忙擦屁股。即使有一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可是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這麼做,即使你做得順風順水,也只會讓孩子永遠都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孩子應該擁有更閃耀的人生。

有太多的同胞看不懂那些捐款捐到令人發暈的外國富豪們。當聽說股神巴菲特要捐出99%的個人財富時,我的一個同事說:“那他的後代還不得氣瘋了?”我想,她一定沒聽說過那個發生在巴菲特和他小兒子身上的故事: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酷愛音樂,在他搬到密爾沃基市前,開口向父親借錢(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親借錢),卻被拒絕了。彼得氣憤地去銀行貸了款。他說:“在還貸的過程中,我學到的東西,遠比從父親那裡接受無息貸款多得多。現在想來,父親的觀點對極了。”

其實教育孩子,道理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一樣的。給孩子魚,是暫時的給予與滿足,而給魚竿,並教會孩子釣魚的方法,是一項生存技能。你若真愛自己的孩子,就不妨在金錢上對他吝嗇一些,別用一把“金匕首”傷害了他。既然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就該看重他生命的尊嚴,把創造的權力還給他。讓他在無人撐傘的雨中奮力奔跑,讓他拼死追求那個“最好的自己”,讓他用自己親手打造的“金湯匙”喝到人間至美的羹湯。

每個孩子都離不開家庭教育,但沒有哪兩個家庭的教育是完全一樣的。如果說家庭教育有什麼智慧和藝術,那就是家長要多“授漁”少“授魚”,要教育指導孩子想法子、找路子,並不是一味簡單地幫助孩子“摘果子”。

本文轉自課道,有刪改,內容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