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司马懿当了一辈子忠臣,为啥临死前还是发动政变?

R_Sammi


高平陵政变是篡逆的先声,这是后人站在自己的时代回望历史的结果,在当时,人们并没有认为司马懿的此举与忠臣的身份相悖。不但如此,事实上,司马懿的身边身后,几乎站着所有的曹魏老臣,包括三公中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司空王凌,九卿中的太仆王观,曹魏元老陈群的儿子陈泰,等等。

原吏部尚书卢毓(卢植之子)、原大将军长史孙礼等人原先就被曹爽集团打压,从高平陵政变之后卢毓代行司隶校尉的职权,审理曹爽等人的案件(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并复任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孙礼出任司隶校尉,寻拜司空,封大利亭侯等情形看,他们即使不是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一方积极的参与者,至少也是其同情者,自然也就是曹爽的反对者。

从这个意义上,司马懿只是选择成为以世家大族为主体的曹魏老臣的代理人,出头做了推翻消灭曹爽集团的事情,这一方面是他搞阴谋的能力最强,一方面是他拥有能够在关键点位发力扭转乾坤的武装力量。几乎所有的曹魏老臣,如果不是倾心支持,至少也是乐见其成的。

这也就是他们最后红脸白脸一起上,忽悠曹爽放弃武装对抗的原因。

问题在于,司马懿政变成功之后,做的很多事情并没有完全围绕曹魏老臣的利益,举一个还不算大的例子,他一下杀死了几千名政敌及其家属,用最残酷野蛮的方式将曹爽集团或者说曹氏集团中几乎所有有才干的人士全部杀光,这种作风和吃相事实上严重地破坏了政治游戏的规则。

蒋济后来愧疚而死,除了觉得自己当初和司马懿一起承诺曹爽的诺言变成了废纸,也是因为看出了司马懿窃取胜利果实的狼子野心。

但是,司马家族在复制曹爽的政治运作模式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总体上还是对士族门阀这一政治集团做出了根本性的让步,因而反对司马家族的“淮南三叛”(淮南地区先后由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发动的三次军事叛乱)最终都失败了,司马氏最终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取代了曹氏的皇权。


谈古论金


司马懿,曹魏之功勋元老!从曹操父子再到魏明帝曹睿,他一直都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为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也是为何明明顶着“狼顾之相”的帽子,还能屡受重用。不过,曹操的预言最终还是成真,公元249年,70岁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魏天下拿到了自己手中!

两年后,司马懿去世!



有人不解,为何司马懿如此一把年纪还要来搞这一出?

要是失败了,那么司马家可就完了。即使成功了,他司马懿也得背上了窃国的名声,晚节不保!

据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权力的欲望!



其实司马懿当初并不想跟曹操混,是曹操硬拉着他一起干。而后他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尽心辅佐曹家,其官也越做越大。

一开始,司马懿或许没有想过要取而代之,但随着他地位的提高,他对于自己也会有更高的期待,这是人性!



即使他快死了,但他还有后代,还有这偌大的司马家,他得为他们考虑。

第二,为了自保!

高平陵政变前,是司马懿最危险的时期。大将军曹爽大权独揽,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遭到排挤打压。司马懿如果不做点什么,也许他司马家就得是曹爽的下场!



第三,对手太菜!

咱们看看司马懿是选择什么时候,幼帝曹芳,主少国疑,大将军曹爽,一届草包,而他司马懿,文武百官,众望所归!



所以这是司马懿最好的翻盘机会!你看面对曹操他司马懿敢吗?面对曹丕他司马懿敢吗?即使是面对曹睿,有个曹真在一旁,他司马懿同样老老实实!



怪就怪这曹家子弟,一代不如一代,给了司马懿以机会!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点,环境使然!

大家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白话历史君


历史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历史里的人物,也从来都是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模样,例如司马懿,有人说司马氏谋朝篡位,是从他开始预谋,他不忠不义;也有人说如果没有司马懿,曹魏江山早就不保,他尽心尽责……

在众说纷纭里,司马懿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笔者认为,翻开史书,沿着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在时间尽头站立着的司马懿,是一个被太多人误解的忠臣,此话怎讲?且往下读。

时光倒流回千年前,司马懿的一生经历过三次被托孤,分别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公元226年,曹丕去世;以及公元239年,曹叡去世。托孤大臣四个字,一直是司马懿众多标签里最醒目的那一个,而这个特殊身份给他的一生带去的,又是什么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束缚。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政绩,从被迫入仕开始到位极人臣,他所得到的都足够匹配他的付出——军事上,破公孙于辽东,兵贵神速。擒孟达于上庸,策无遗算;与诸葛对峙,能以逸待劳。破吴兵四路,又稳操胜算。治政上,提拔邓艾于寒门,慧眼识才。推广屯田于边塞,以备军需。这样的司马懿,为国为民,尽心尽责。

可尽管如此,司马懿最终还是为世人所诟病,因为没有人能抹去司马懿留在历史上的那一笔高平陵事变——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从事件的结果来看,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然而,在这背后,司马懿的无可奈何又有多少人懂呢?高平陵事变不是一场谋权,而是自保。

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他身上的责任远远超过了任何人,他需要对一个国家负责。而政治的黑暗,又让他不得不用非常手段,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要面对来自朝臣的明枪暗箭,他更要面对来自君主的忌惮,两难之下,个中心酸,怕是只有他自己懂。曹叡去世,曹芳年少,曹爽自认为是宗室之亲,对他步步紧逼,曹氏一族在危难之际,需要司马懿;可待江山稍定,又都忘记了,司马懿曾经为了他们的天下,如何站在时代的风尖浪口做那个弄潮儿。

高平陵事变是不得不发动的,站在司马懿的角度而言,初心不过是求得余生安稳,可人算不如天算,世事多变,司马懿的这一政变带去了他始料未及的影响,甚至成为了司马懿想要谋反的罪证。然而,司马懿真的想要把曹魏江山取而代之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曹操开始,历经三代帝王,见过江山风雨飘摇,见过百姓民不聊生,在司马懿的心里,权势只是他实现心中抱负的工具,他需要权力去匡扶君主,去平定天下,在他心里,他也想要一个四海清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天下,为此他愿意去奋斗。他不是一个善良的政治家,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的双手不是一尘不染的,但他的眼里看到的却不只是私利。如果真的想要这天下,曹操死后,他又何尝没有机会?可是他没有。哪怕是高平陵事变后,他走到了权力的巅峰,他也没有废帝登基。

司马氏最终还是取代了曹家成为天下之主,可那也是在司马昭手里天下改姓,很多人都说,司马昭只是把司马懿想完成却没有完成的事做了,可笔者看来,司马昭想做的和司马懿想做的,其实根本不一样。政治复杂,司马昭有对权力的执着,他并不曾亲自参与曹魏江山初期的打拼阶段,对曹操,曹丕等人也没有很深的政治情意,所以他的野心和欲望是无限大的,可司马懿不一样,他亲眼见证也亲自参与过这一切,打个比方,江山是他一手养大的孩子,他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再次受到伤害吗?他一直想做的,是守护,是让这个孩子越来越好。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所以他必须要反击一次,可就这一次,让他从前所做的那一切,都被否定了。

司马懿和曹操其实是一类人,他们都有雄心壮志,都想要改变那个时代,可改变时代的人,又往往不被时代理解,他们的一切不仅仅是视他们自己的行为而被评定,他们还要受到他们后人的行为所影响,而无论是曹操的后人,还是司马懿的后人,他们都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推翻从前的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而由于这个新的王朝是离不开他们父辈的努力,所以他们的父辈就不得不被人带上个人色彩看待。

其实,后人是后人,先辈是先辈,曹操与司马懿,他们都只想在乱世之中力挽狂澜,也没有足以看到自己身后事的先见之明,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孙所做的一切,也都不是他们所能预料到,更不是想看到的。而这一切,都被淹没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里了。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罗贯中《三国演义》


亭殿阁


司马懿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算是重臣,《晋书.宣帝》曾经记载,当初曹操曾经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至于说他临死发动政变,一方面是政治斗争中自保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铺路。


司马懿这个人城府很深,期初他知道曹操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只是看中其才华。所以起初拒绝事曹,直到后来迫不得已才出来做官。但为了自保,他依然谨小慎微。直到曹操和曹丕相继去世,曹睿登基,司马懿才获得了施展的机会。在随后与诸葛亮的数年对垒当中,又逐渐获得了在朝廷上的话语权。但是随着曹芳继位,司马懿又遭到了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史称高平陵之变。


从此以后,司马氏家族在魏国所有的政治对手被彻底消灭。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在经过后来司马昭进一步巩固,终于在司马炎时期成功建立了西晋政权。


老胡读历史




什么叫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想让别人背叛,最好把背叛的筹码翻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曹操同样是当了一辈子忠臣,在临死前同样把自己加封为魏王。曹操曾经逼死过汉献帝的皇后,杀死过很多忠诚于汉室的大臣。

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他做过汉室的大臣。忠君的思想已经成为传统,他自己也不敢轻易违背,否则很有可能引起朝野的攻击。

曹操的儿子曹丕是是魏王府自己的臣子,不是汉献帝的臣子。曹丕称帝就没有任何障碍,他逼迫汉献帝把皇帝的位置禅让给了自己,汉朝就正式灭亡了。



司马懿曾经在曹操身边工作过,曹操也曾经是司马懿的偶像。向偶像学习是每一个粉丝都会做的事,司马懿同样如此。

不管是曹丕还是曹睿,都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主。再加上这时候司马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



曹爽是不会随便杀死司马懿的,之所以司马懿会造反,完全是他长期谋划的结果。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谋划发动政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以前没有做,只是时机不成熟。

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司马懿懂得隐忍。他深深的明白,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确保自己成功。在造反的这条路上,必须保证一击成功。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在皇权专制社会中,皇帝就是国家唯一的主人。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皇帝的,这是一种极其无耻的社会制度。

皇帝们为了让天下子民臣服于自己,就炮制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皇帝把自己成为君父,其他人不过是自己的儿子。忠孝是臣民应尽的义务,如果敢于造反,就是大逆不道,天下人得而诛之。


这些虚假的规则只能欺骗得了愚蠢的人,欺骗不了像曹操和司马懿这样的人。规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遵守的,对于那些大人物来说,都是用来突破的。

像曹操背叛汉献帝一样,司马懿同样发动了政变。所有的规则对他们来说都是工具,对自己有用就利用,对自己没用就废除。



皇权专制社会中存在了一个悖论,那就是皇帝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来统治天下。如果用了小人,就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如果用了能力比较强的人,就有可能造反作乱,同样会改朝换代。

因此对于皇帝来说,用人的第一准则就是忠诚,能力已经被放在了第二位。甚至现在还有人说能力越大可能危害越大。

放在这样的思想下,像司马懿这样的能臣,对于皇帝来说就是需要提防的。随着司马懿的功劳越来越大,皇帝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重。

司马懿也明白,终有一天不是他杀了皇帝,就是皇帝杀了他。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幸运的是司马懿成功了,如果他不发动政变,迟早有一天被皇帝满门抄斩。


新知传习阁


表面上一直是忠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形容司马懿不为过。只是没有合适的时机,机会来了,他就原形毕露。忠臣冤死也不会反。反了说明他忠在表面,内心不忠。被曹氏人怀疑,他的后代日子也不会好过。两权相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被夺辅权,为了出一口气,被压抑的日子不好过,为了不受压制的活着,为了家族兴旺,只有夺权反曹。


圃香


看着曹家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了,诸事全凭自己张罗,而一个屁孩子要自己伺侯!自己一大家子儿孙怎么看都比曹家孩儿体面,再说了,司马昭之心一一路人皆知,老头儿再忠心也架不住孩儿们撺掇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why142435885


为子孙后代铺路。他看到的或许是之后的10年。有些事一定会发生。重要的是谁去做谁去完成


郭子小郭125941952


杀他人与被他人杀,司马的选择没毛病。


鲲鹏九辩


這個問題對今天還有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