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布雷八個子女無一是國民黨 解密陳礫的非凡人生

陳布雷八個子女無一是國民黨 解密陳礫的非凡人生

陳布雷

長期追隨蔣介石反共,被蔣介石視作“文膽”、“智囊”的陳布雷,其8個兒女中沒有一個是國民黨員,相反竟有4個兒女是中共黨員。而在這4個的兒女中,尤以其愛女陳璉和么兒陳礫最具傳奇色彩,本文特將陳礫的革命經歷一一梳理,以饗讀者。

陳礫出生於1929年,是陳布雷最小的兒子,原名陳遠,他的母親是陳布雷的第二任妻子王允默。王夫人是幼兒師範畢業,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幼兒教育,加之寫得一手好文章,對陳礫的成長影響極大。陳礫從小就聰慧過人,性格開朗豁達,能說善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重慶南開中學舉辦了一次英文辯論會,陳礫擔任辯手。那次辯論會的主題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爆發?”當時,盟軍東西兩路大軍都已攻進德國,攻克柏林,兩大陣營軍隊咫尺相見是否會引起爭端?蘇美之間會不會打起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認為美蘇必戰,美蘇一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會爆發。他們盼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便從中獲利。而中共和毛澤東卻斷言,“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爆發。在辯論會上,持國民黨立場和觀點的辯手,主張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定會爆發。陳礫是反方辯手,由於他平時就很關心時政,又直接受到作為學問家的父親的啟發和教導,所以他在辯論中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他認為儘管蘇聯和日本之間簽有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聯已在雅爾塔會議上承諾,在對德作戰勝利後三個月對日宣戰。也就是說,蘇美之間還有共同敵人,短期內怎麼會相互開戰呢?於是,他斷言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陳礫所闡述的觀點令人信服。後來,事實也證明陳礫的判斷是正確的,那時他才16歲。

1946年暑期,陳礫讀完高中二年級後,就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陳礫先後積極參加了抗議美軍強姦北大女生沈崇、抗議國民政府為美軍開脫的大遊行,參加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他和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高喊“國民黨政府是賣國政府”的口號。

真正促使陳礫與國民黨反動當局決裂的,是國民黨對愛國學生運動的瘋狂鎮壓,特別是他所敬愛的二姐陳璉和二姐夫袁永熙,於1947年9月24日晚被國民黨特務逮捕的事件。陳礫當時還不知道,深受父親鍾愛的二姐陳璉,早在1939年就在重慶秘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被捕前是中共北平秘密組織職業青年支部的負責人;更不知道二姐夫袁永熙,是北平秘密黨組織的學委書記。二姐夫婦的突然被捕,使他受到極大的震撼。為了營救二姐、二姐夫,以及與姐姐、姐夫同時被捕的同學,陳礫曾經找了不少朋友,並且寫信要求父親伸出援助之手。但他所有的努力均未奏效,陳璉和袁永熙還是被押解到南京,投入監獄。這件事讓陳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民黨倒行逆施,日暮途窮,蔣家王朝垮臺在即,他便更積極投身於反對蔣介石反動政府的鬥爭中去。

1948年11月,是陳礫人生道路上的根本轉折點。這年11月13日,父親陳布雷因目睹蔣介石政權瀕臨傾覆,憂慮沮喪至極,在南京湖南路寓所服安眠藥自殺。這時,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密令各大專院校肅清校內共黨人員和傾向共產黨的進步分子。中共北平秘密組織為避免國民黨當局垂死前的瘋狂鎮壓,決定將部分比較暴露的秘密黨員和學運骨幹分批撤往解放區。陳礫也在被撤出之列,當時,他是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會常務理事。就在這時,他收到母親在一天之內發來的三封加急電報,要他和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讀書的六哥陳遂立即回南京奔喪。在此關鍵時刻,陳礫心裡十分矛盾,因為他知道,只要一回南京,他就再也別想回到北平,更不可能去他所向往的解放區了。但是,這畢竟是為父親送最後一程。此時的陳礫,雖然在感情上牽掛父母,但在信仰上卻已選擇了革命。幾經權衡,他讓六哥單獨回南京覆命,自己則收拾行裝奔赴解放區。

當時前往解放區是很危險的,特務們獲悉中共秘密組織在大規模轉移進步學生,便以在北平周邊層層設卡,對學生模樣的人嚴加盤查。陳礫自小就戴眼鏡,文質彬彬的,一副地地道道的書生形象,自己闖關都很懸,更不用說組織上還要讓他帶上一個年僅15歲的“表妹”。這位“表妹”也是一名進步學生,沒人掩護,她自己很難出關。陳礫非常聰明,他會好幾種方言,正好派上了用場。19歲的他把眼鏡藏起來,化裝成自行車修理工,帶著“表妹”巧妙地混過一道道關卡,終於安全到達河北解放區泊鎮姜橋村。

進入解放區後,陳礫被送到華北聯大政治班學習中共城市政策,熟悉平津兩市的社會情況。

不久天津解放了,陳礫隨軍入城,在新建的《天津日報》社任時事編輯。工作中,陳礫勤奮好學,很快成為新聞隊伍中的骨幹。《天津日報》的領導王亢之、範謹、邵紅葉等人對陳礫的革命熱情和才華非常欣賞,對其放手使用,全面培養。很快,陳礫便鍛鍊成為一名優秀編輯、記者和撰寫社評的高手。1952年,陳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他先後被任命為報社秘書組組長、理論組組長、文教組組長和地方工業組組長。

1953年,新華社調集部分地方報社優秀記者赴朝鮮開城採訪、記錄朝鮮停戰談判。儘管一開始對派出陳礫在報社內部也有爭議,但報社領導最後還是把這一任務交給了他。作為《天津日報》的特派記者,陳礫果然不負眾望,在談判現場採寫出多篇好文章。他所寫的戰地通訊,經常見諸《天津日報》,有一部分還為新華社所採用。不斷的工作磨礪和社會實踐使陳礫逐漸成為天津新聞界的名人。

1956年,天津市召開黨代會,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到會講話。那時還沒有錄音設備,市委要求《天津日報》派兩名業務能力強的記者去會場做記錄。陳礫既不是黨代會的代表,更非黨的領導幹部,還有出身的問題。為他能否承擔這種極其特殊的政治任務,報社編委意見不一。經討論,最後由社長邵紅葉拍板,決定就派出陳礫和方放兩人去,結果他們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1957年夏天之後,國內政治形勢有一些微妙,片面強調家庭出身的“血統論”甚囂塵上。1959年反右傾以後,陳礫先是被以“三門幹部”(從家門、校門到機關門)為由,下放到山東寧津縣參加勞動;1962年返回報社後又得知,所有家庭出身不好的幹部,都將被調離黨報機關。陳礫也得到通知:到天津師範學院新聞班去教書。這時,陳礫才意識到:作為陳布雷的兒子,家庭出身的包袱是何等沉重!

所幸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負責人對陳礫很瞭解,也很愛才,主動向領導請求,將陳礫調到出版社來工作。陳礫這才改變了去向,被調到天津人民出版社任編輯部主任。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造反派抓不到陳礫政治歷史上的任何把柄,就用“狗崽子”、“陳布雷的孝子賢孫”、“國民黨的殘渣餘孽”等罪名,將他關進“牛棚”,組織批鬥。

這時,令陳礫刺骨穿心的噩耗接連不斷傳來:由美國回來投奔革命、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的二哥陳過,被誣為特務,在杭州跳樓自殺未遂而致殘;久經考驗,當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後堅貞不屈的中共秘密黨員二姐陳璉,被誣陷為叛徒,在上海跳樓身亡。陳礫白天參加勞動時裝得若無其事,夜間就躲在被窩裡飲泣。但是熟知中國近現代史的陳礫,相信共產黨總有一天會糾正這段彎路,回到團結絕大多數人共同奮鬥的正確道路上來。他從不認為這是共產黨在整他,而認定這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激進分子在藉機鬧事,並一直保持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後來,當他被宣佈“解放”,分配到資料室工作時,把補發的工資全部交了黨費。

粉碎“四人幫”後撥亂反正,陳礫二哥和二姐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本人不僅迅速恢復了工作,還被提升為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長。1981年11月,他被任命為中國出版家赴英學習小組組長,被派往英國學習考察。1982年6月回國以後,又連升兩級:由副社長提升為社長、出版局副局長。不久,他因為通曉英語而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調到北京,擔任中國唯一向國外發行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的副總編輯、總編輯,並被推選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陳礫還是英國劍橋國際傳記顧問委員會的會員、美國傳記研究協會顧問委員會的榮譽成員。

2001年,也曾做過中共秘密黨員的丁群先生在拜訪陳礫時,問道,你作為國民黨要人陳布雷的兒子,對過去盛極一時的“血統論”有何評論?陳礫說,“血統論”只看家庭影響,不看社會影響和本人的表現,是封建思想的殘餘,其哲學根源是機械唯物論,肯定是錯誤的。我父親是國民黨的要員,但他的8個子女,有4個是共產黨員。丁群又不揣冒昧地問他:你參加革命以後遭遇到不少挫折,對當年的抉擇有沒有感到過後悔?

陳礫目光堅毅地說:“從全部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是代表社會進步的方向的,我對當年的抉擇,從來也沒有後悔過。”

陳礫的夫人張燕平和兒子陳龐都說,陳礫從不談論他的父親陳布雷,更不寫涉及家族的文章,因為他儘管和父親政見不同,但絕不肯說父親的不好。作為兒子,陳礫對父親感情是很深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極“左”思潮極端氾濫時,直接為蔣介石個人服務的陳布雷自然成了“反動”的代名詞,陳礫身為陳布雷之子,“運動”一來就在劫難逃,但他還是堅持保留著與父親陳布雷的一張合影照。後來,那張照片在抄家時被造反派當作“反革命”的證據給抄走。但等事情過後,他還是挺身而出去討回那張照片。

2006年,陳礫病逝於北京,享年7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