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國民劣根性”論

駁“國民劣根性”論

一、精英哀嘆,歸因於“國民的劣根性”

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非常偉大的文學家,他的畢生精力,毅然決然的棄醫從文,都是為了改變中國人的精神,希望用一支筆可以喚醒國人。

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他提出: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他和朋友,時刻在思考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

在《藥》中,魯迅寫了一個被捕的革命者夏瑜在牢裡勸牢頭阿義造反,被阿義打了兩個嘴巴。

不僅僅是魯迅,民國一代的作家,都喜歡寫中國看客,寫圍觀的砍頭/槍斃的中國人。沈從文、巴金、老舍都寫過。

老舍在《駱駝祥子》裡寫到,人們湧上街頭圍觀死囚犯,他們期待犯人臨刑前有“出彩”的表現,不然就會大聲咒罵。

100年過去了,情況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類似的哀嘆也經常能夠訴諸媒體。有失意者打算跳樓自殺,樓下迅速聚集了一群看客,彷彿過年一般品頭論足、吹口哨,大聲呼喊,催促著趕緊跳,看完好趕快去上班了……

02 先進性、劣根性,我們很糾結

我們的文化存在一些很有意思的自相矛盾,剛剛還自稱為禮儀之邦,天朝上國,轉身卻哀嘆國民的劣根性。

我們滿口仁義道德,轉身卻一肚子男盜女娼。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府,大概只有那門頭的石頭獅子是乾淨的

03 劣根性,即是人性!

根據史學家研究,,全世界幾乎所有人類,不管是白人、黃種人還是黑種人,其實最早都來自於同一個種群。

幾十萬之前,大家的祖先都是智人部落。如果看基因的話,差異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從這個角度來講,所謂劣根,應該還沒有基因層面。

我們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時候,學習過“理性經紀人假定”的概念,這個概念最早由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關於人類經濟行為的一個基本假定,即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題都充滿理性,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西方經濟學所研究的理論的基礎均是從人性出發,而沒有“君子遠庖丁”帶來的困擾。同時,我們可以引申以下,其實不僅僅是經濟決策,人類所有的決策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再補充一點的話,所有的利益都是可量化、可衡量的,比如用錢,或者其它等價物,都可以。

說到這想到一個段子:一富豪對一男子說,給你10萬,跟你老婆離婚,男子嗤之以鼻,我們很恩愛,才看不起你的臭錢。富豪接著說,100萬行不行,男子依然斷然拒絕,我們真的很相愛。富豪接著說,500萬,男子沉默了一下,依然回絕,我很愛我的妻子,我不能背叛她。富豪笑了笑,1000萬,男子淚流滿面,痛苦的說,你要對她好一點,不然我不會放過你的……

老夏家出了個革命者夏瑜,他勸說牢頭阿義革命,阿義卻打了他一個耳光。在這個故事裡,夏瑜是一位高尚的人。但是如果把他作為一個理性經濟人的話,對他而言,拯救國民給他帶來的自豪感、滿足感是最強的,甚至於強於對失去生命的恐懼,其實英雄也是理性的,他考慮之後,覺得這個選擇是值得的。

只不過,由於對收益的判斷尺度不同,我們大多人認為是不划算的。就好像一位大學生因為救落水的農民工而遇難,也會有很多人認為不值得。這,只是我們衡量事務的尺度不一樣。

你認為蘋果好,我認為榴蓮好,所以就會給予不同的價值判斷。

再說回“麻木”的看客,其實所有的麻木,都是人成長過程的優勝劣汰結果。阿義為什麼打夏瑜一嘴巴,因為如果聽夏瑜的,阿義大概率也會布其後塵,畢竟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高尚的人,好死還不如賴活著,這是人性。

再說,阿義還有正式工作,搞不好還有正式編制,他為什麼要給自己的生活過不去?即使是我這種還算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放到阿義的位置,我也會打夏瑜的嘴巴。

《管子·牧民》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古人誠不欺我,越是有錢的人,越有條件講道德、講情操,知書達理。

反過來,越是窮人,對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的要求就越迫切,就越沒有底線,因為再假清高命都沒了,所以才會窮山惡水出刁民。

也不是說富人就一定是好人,為富不仁,官官相護的也多了去了,因為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有的人有錢了會做慈善,因為他覺得有錢並不快樂。有的人卻利用財富與權力勾兌,慾望無止境、無底線的巧取豪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如果都是好人,還要警察做什麼。

當然,窮人也是好人居多,一方面抱團取暖,互相幫助;另一方面也是沒有作惡的條件,畢竟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平平安安就是福。

所有的劣根性,其實是每一個個體在所處環境條件下的理性選擇。為什麼會甘當看客,那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英雄,當收益與成本極不匹配,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退而求其次,圖個安穩。

所有的人種均無外乎如此,雖然以色列人現在把阿拉伯人打的抱頭鼠竄,當年德國人屠殺猶太人,那也是幾個德國大兵就可以指揮幾萬猶太人井然有序的進入毒氣室,而沒有人奮而反抗。

博弈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囚徒困境,共同鬥爭哪怕對大家都有利,保持合作依然非常困難。

04書生做事,三年不成

我非常尊敬魯迅先生,以及其它諸位以筆當劍的諸位先驅,這些偉人們國民教育上發揮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然而,偉大如魯迅,儘管後期依然筆耕不輟,但是被深深的無力感所籠罩的。

轉過身來,再看看中國歷史上歷次的朝代更迭,都會誕生偉大的英雄,留下激盪人心的傳奇故事。原的有劉邦、劉秀、朱元璋,近的就更不用說了,百年屈辱史一朝改寫,豐碑都刻在每一位國人的心裡。

為什麼一個看似強大的朝廷,武裝到牙齒的正規軍隊,卻抵不住一群泥腿子的揭竿而起,在這些傳奇故事裡,我們似乎再也看不到什麼劣根性了。這是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無非有二:

1、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的朝代更迭、天下易主,往往都發生在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年代。不揭竿而起,大概就要去當流民,要餓死了。所以,機會成本很低,那麼成功的概率很小,也比等著餓死划算。

2、打土豪,分田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成大事者之所以成功的精髓所在。中國的老百姓是很淳樸的,只要按時發工資,苦點累點算什麼。只要發餉,旗子一豎,願意跟著走的人多了去了。反正爛命一條,混個肚圓就值了。

書讀的多了,卻往往會認為天下人都應該跟我一樣有愛心、有節操、知書達理、先人後己,做不到就認為國民有劣根性,這可能是讀書人的劣根性吧。

作為一個團隊的leader,如果感覺團隊的素質不行,做事不行,先不要怨天尤人,還是先想想自己是否稱職吧。

畢竟,在同一塊土壤,既有無數的失敗者,也誕生了阿里巴巴、華為等成功的企業。所以說,企業家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財產,而書生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