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向拓展全域開放 四川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示範省

中國食品報經濟觀察訊 截至目前,四川省累計境外投資企業超過1000家,直接投資存量超過100億美元,通過輸出優勢產品、產能和服務,換取國際市場、資源和技術,加快培育一批優質企業和品牌,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外部發展空間、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省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2018年,四川提出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的決策部署,並將“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示範省”的目標寫入省委《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決定》中。省發展改革委瞄準目標,抓實任務,通過建機制、優佈局、拓區域、融產業,大力推動實施國際產能合作“1122”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四向拓展全域開放 四川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示範省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醫藥城

以機制建設為先,實現縱橫聯動

對上加強銜接,把穩對外投資的“方向盤”。省政府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簽署框架協議,建立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委省協同機制,在參與雙邊產能與投資合作機制、推進重大項目、協調金融機構融資等方面獲得國家部委大力支持。對外加強交流,擴大全球合作的“朋友圈”。今年9月,在塞內加爾總統和四川省主要領導的見證下,四川省政府與塞內加爾政府簽署框架協議,搭建起全國首個一省對一國的國際產能合作對接平臺,建立高規格、常態化的雙方協調人聯絡機制,已收穫加穆尼亞久工業園合作建設項目等一批先期成果。

目前,四川還將選擇經貿合作較集中、友好協議基礎好的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周邊國家,探索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間的產能合作對接機制。對內加強統籌,形成步調一致的“聯合體”。由省領導牽頭負責,省發展改革委具體落實,建立省級“走出去”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整合30多個省級部門和單位力量,通過全體和專題會議,協同解決一批“走出去”重大問題。同時,鼓勵省內企業以產業園和產業鏈為紐帶組建“走出去”聯盟,整合資源,抱團出海。

以總體佈局為要,加固頂層設計

把握對外投資既要鼓勵、也要加強引導的政策取向,由省政府出臺四川省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指引,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分業施策、因地制宜,選擇對外投資重點區域,完善相關政策和服務舉措,以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為抓手,對接推進重點示範項目。圍繞促進走出去企業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四川制定指導企業規範海外經營行為相關意見,著眼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三個問題”,強化企業“四種意識”。即強化市場意識,注重商業運作,實現義利並舉;強化責任意識,注重權責共擔,履行社會責任;強化法制意識,注重守法合規,樹立良好形象;強化風險意識,注重防患避險,實現穩中求進。通過政府、社會、企業間協同治理,鼓勵引導企業海外在理性投資、合規經營、持續發展。

以區域合作為基,推動四向拓展

綜合考慮區位特點、產業特色、合作基礎等省情條件,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及周邊合作基礎良好的區域為主軸,依託長江黃金水道聯通海上絲綢之路,依託成都國際航空樞紐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引導企業在境外合理佈局,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突出南向,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框架合作和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中巴等國際經濟走廊建設。加強與澳新等國在礦產、農業和製造業等領域合作。深化西向、擴大北向,提升中歐班列(成都)運營效能和服務水平,推進對歐高端合作,主動參與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提升東向,依託我省在裝備製造、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優勢,以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為重點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目前,四川企業足跡涉及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南向通道上的國家和地區是企業對外投資首選地,在香港、澳大利亞、越南等地投資項目數位居前列。

以產業融合為本,突出優勢優先

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優先推動冶金、建材、農業、化工、醫藥、交通、機械裝備、能源裝備、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等10大優勢產業“走出去”,鼓勵油氣、電站、路橋、通訊等4大領域開展對外工程承包,促進省內產能優勢、資金優勢與國外要素條件、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鞏固提升產業競爭優勢。通過產業跨境融合,不斷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有力提升產業鏈價值地位。新希望集團、通威集團、科倫藥業、天齊鋰業等一批省內民營企業海外事業持續壯大,四川發展、四川投資、四川鐵投等一批省內國有企業“走出去”步伐穩健。東方電氣、中國成達、四川路橋等一批重點工程企業海外業務規模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對整個行業的業務支撐作用十分突出。2018年,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40.66億美元收購智利化學礦業公司23.77%股權,投資額排在全國年度單個項目前列,將對全球新能源行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下一步,四川將緊緊圍繞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示範省目標,以實施國際產能合作“1122工程”為抓手,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歐班列沿線、中巴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一區一線二走廊”區域為重點,支持省內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工程承包、裝備貿易和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四川製造、產品、技術、標準、品牌鏈條式“走出去”,加快培育一批一流的國際化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四川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