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之家
員們畫著濃妝穿上校服,輪番上演著車禍、墮胎、打架、退學、沒完沒了的撕逼和三角戀。
看得多了,你甚至懷疑自己過了一個假的青春。
這也是為什麼熒幕上的演員越是哭得撕心裂肺,命運越坎坷波折,越想把針狠狠扎進你的心口,臺下的觀眾越是一臉麻木,無動於衷,甚至爆發鬨堂大笑——
因為這劇情和真實的青春沒有任何碰撞和共鳴,好像兩個永不交錯的平行時空。
但【狗十三】真真切切讓每一個人感到了疼,這種疼是無聲無息的。
影片講了一個如此普通的故事:買狗,丟狗,再買狗,狗再次被丟棄。所有的故事都圍繞少女李玩和兩條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展開。
剛剛進入青春期的李玩對成長還一無所知,她青澀,單純,又有那麼一點點孤僻不合群,熱愛天文和物理,總想去研究宇宙的另一頭到底有沒有平行時空。
李玩的父母很早就離異了,她被爺爺奶奶帶大。老兩口很疼愛這個孫女,骨子裡卻仍是重男輕女。
爸爸和繼母生了一個弟弟,全家人歡天喜地獨獨瞞著她一個。這個出發點是善意的,可是善意的背後,情感的重心還是不知不覺發生了微妙的偏移。
面對叛逆期的女兒,爸爸並不願花時間去了解她的內心世界,他關愛的方式就是送來一隻小狗哄女兒開心。
李玩把狗當做自己的親人,和它同吃同睡,和狗的友誼映襯的是她在現實世界中無人能訴的孤獨。
狗意外走丟了,李玩瘋了一樣找狗,一家人被鬧得雞犬不寧。沒人真正去安撫她的傷痛,他們抱回來一隻長得有幾分相似的狗,堅稱它就是丟失的愛因斯坦。
她接受不了這樣的欺騙和愚弄,用最激烈的方式反抗。
被偏愛才會有恃無恐。她任性,叛逆,胡鬧,是因為深信身後有無條件愛她包容的家人。
直到被父親的一頓暴打徹底鎮壓。
前一秒還說著“我的孫女我不疼誰疼”的爺爺目睹著這一切,一言不發。
她終於明白了這份愛有著最嚴苛的附加條件,隨時都可能撤回,這是她懂事的開始。
她懂事地為從天而降的弟弟慶祝生日,卻發現自己已經成了這個家可有可無的局外人。
她懂事地接納了那條不是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卻眼睜睜看著它被家人丟棄,再一次從自己的生命裡消逝。
爸爸是愛女兒的,至少他自己是這麼深深以為的。可是他從來不瞭解她的喜好,不明白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甚至連她不喝牛奶都不知道。
她只有英語考第一,物理競賽拿一等獎的時候,他才是眉開眼笑的。
他代表著最典型的中國式父母,總把愛孩子掛在嘴邊,卻永遠只愛優秀懂事的孩子。
你乖,你優秀,要什麼我都滿足你。你不聽話就是欠揍。我打你,也是因為愛你。我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任何時候你都要服從我的安排。
在這樣有條件的愛之下,她終於被徹底馴化了,再也不敢發出一點不合時宜的聲音。
得知第二隻愛因斯坦的死訊時,她波瀾不驚地對爸爸說“謝謝”。
面對飯局上的狗肉,她沉默良久,夾起一塊強顏歡笑嚥下去。
她又何嘗不是那隻籠子裡的狗,聽話就有肉吃,不聽話就是一頓鞭子,直到老實為止。
她甚至比爸爸還要成熟了,在他情緒突然失控崩潰大哭的時候,她仍能一臉平靜地說:要不要給你換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她彷彿一夜之間,就從童年進入了成年,而成長,就是一場殘酷的自我閹割,割掉身體最尖銳的那部分,去迎合這個庸俗的世界。
為什麼這個電影讓人有如此強烈的共鳴,因為它的每一個細節都足夠真實。狗十三的字面意思,大概就是狗日的青春。
童年他們沒能給我們無條件的愛,成年後我們給他們的愛也默默附加上了條件。長大後的李玩也許孝順懂事,但父女之間註定隔了一條河,誰也無法越過。
她一定也以為自己已經給了父親最好的愛。
我聽過很多父母抱怨子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不是想要他給我花錢啊,我只想他能多關心一下我,有空陪我聊聊天,不要沒事就跟我頂嘴惹我生氣。
你不知道的是,你的孩子曾經最需要的也不是那些最流行的玩具,最時髦的衣服,而是你能無條件去愛他,陪他,認可他,不因為他的不優秀而責罵他,羞辱他。
給你花錢是他能做到的最簡單的事,恰如當年給他花錢是你能做到的最簡單的事。
我很慶幸【狗十三】的上映遲了整整五年,這五年,恰恰是我不斷自我修復的五年。
五年前,我斷然不會心疼果靜林扮演的那個爸爸,可是五年後,我理解了他,比心疼女兒更心疼他,就像心疼我的父母,我心疼他們的那份無力感。
他們自己何嘗不是原生家庭的犧牲品呢。他們這代人沒有學過心理,把原生家庭的一切全盤接收給我們,以為已經付出了全部。
我們這一代人自以為什麼都懂了,可是又怎樣呢?讀懂並沒有幫助我們和解,反而學會把一切的不幸都歸咎給了原生家庭,站在原地再也不肯成長。
我們這代人和父母的關係,比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好像還要更糟。我們明知道人生的上半場留下了太多遺憾,下半場卻還是要相互折磨。
可是原生家庭給我們的一定是最壞的東西嗎?不是的,當我下意識去走一條跟他們不一樣的路時,它變成了滋養我的土壤,我因此學會了如何去愛,無條件地去愛我的孩子。
我循著來路,把埋在童年裡的雷一枚一枚地挖出來,然後領著他,一步一步走下去。
當我拿到這把解碼幸福的鑰匙時,才真正放下了怨恨。原來我也可以把這份無條件的愛去給予我的父母,他們比當年的我更需要傾聽與認可。
如果是五年前看這部電影,我大概只會哭,只會站在原地心疼自己。可是五年後,我懂得了成長並不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壞事,至少它給了我們力量,讓我們的子女不再重蹈覆轍。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看到這部電影對我說:
它到底在講什麼,為什麼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油炸綠番茄
太真實、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識。本片與常規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馬。對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爭取,不吶喊,而是讓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這樣吧。。。一直在放棄,一直在退讓,這就是長大,就是懂事了。
當然也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1.一點都沒看出李玩的青春成長哪裡“殘酷”“暴力”,也完全沒看出什麼重男輕女。她的父親努力平衡兩個家庭,小心翼翼討女兒歡心,還要怎麼樣呢?我們這代人遇到的真正殘暴的父母太多了,毆打的時候可不是影片中那樣象徵性的毆打啊,誰不是從這屋踹到那屋,從樓上打到樓下。爺爺奶奶對她也足夠疼愛有加了,說名字隨意,給弟弟好好起名,不過就是老人那麼一說,故事裡真看不出任何男女有別。就算有別,也是因為李玩大了,弟弟還小。這人之常情。2.用狗喻人不新,但要喻準,這裡就不準。狗丟了之後,一家人都很自責,還要如何?沒看出冷酷和冷漠啊。李玩瘋癲一樣,推搡疼她又內疚不已的爺爺,這算少女被受傷害的青春?我覺得爺爺奶奶和爸爸受傷也不淺啊。3.關於父親宴席上的喝酒和狗肉,可笑的成年人描繪很好,但那時父親應酬,無奈而已,狗肉就更做作
家長的教育觀是潛移默化的,我們這一代又一代,都是這麼長大的,被磨平稜角的孩子,長大後,變成懂事的大人,然後,幫著下一代懂事。
陳不語看世界
《狗十三》這部電影呈現的中國式家庭問題,通過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呈現出中國式家庭的各種碰撞和複雜的交集關係。一些觀眾觀影后的評價:“這片拍的什麼呀”“這片拍的太垃圾”只能說明在少數觀眾面前《狗十三》不怎樣。電影《狗十三》這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之“愛”: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但沒有人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麼;長輩做了錯事永遠不會平等地向孩子道歉,他們只會以“愛”的名義要求孩子原諒自己;當孩子的“任性”挑戰了長輩的權威,執著於事實只會被當作是“死心眼”“不懂事”。我們只能期待這種衝突能在我們這一代停止。環境決定孩子是否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決定孩子的教育,環境決定孩子人格的養成,而李玩從一個愛說話的少女,變成一個默默接受,學會將所有好與不好的事情憋在心裡的女孩。其實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父母的生活和為人處事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
另外該劇在最初策劃階段曹保平導演也是徹底拋析當下青春期教育問題,實力打臉部分父母。拍攝和後期方面也是煞費苦心,其影片的編劇焦華靜是導演曹保平的學生,影片劇本則是她的畢業作品。 在取景方面導演曹保平先生也是選擇一個古都西安。
小聊天下
看完《狗十三》,心情很是沉重。這大概是我看過的青春片裡面最沉重、最深刻的一個。說這個片子沉重,是因為裡面的生活情節太真實。整個片子下來,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衝突,也沒有太多鏡頭語言的渲染,它就是一幕幕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真實場景。讓我們覺得那樣的經歷,其實我們都曾經有過。
之所以對這個影片有所關注,是因為預告片中的一個問題:“你是在哪一個瞬間裡,發現自己長大了?”就是這句話戳中了小編心裡的一個淚點。所有的成長都伴隨著疼痛,因為那是一個被外力反覆打壓、碾壓的過程。
在成長之初,我們像蓬勃的蒿草,努力向外彰顯自己的力量。但是太過張揚的個性,往往不溶於世俗。於是,我們被排擠,被打壓。當然,我們也會奮力回擊,不惜把自己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世俗太過強大,最終我們只有抱著傷口,學會了妥協,學會了隱忍。
如影片中的李玩,她不喜歡喝牛奶,所以當著奶奶的面喝下,又吐出。當愛因斯坦丟失的時候,她玩命的尋找。她憑藉自己微薄的力量,抗拒著外部世界強加給她的一切。然而父親的暴力、爺爺訓斥,最終讓李玩放棄抵制,除了投降,她別無選擇。
所以當她學會順應成年人的規則,吃下那塊狗肉的時候,當她看到曾經的愛因斯坦不是認回,而是轉身跑開的時候。她已經徹底放棄了抵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那一刻,我心裡壓抑到極點。成長,真的是一件很殘忍的事。如果可以,我們真願意一輩子不長大,只生活在父母為我們提供的那一個安全、溫暖的小世界裡,一切都由著本心來。但是,拒絕成長可能麼?
當我們決定成長的那一刻,首先要打破的就是父母保護下的那個小世界。就像即將鑽出雞蛋殼的小乳雞,我們拼命掙扎,以打破限制成長的阻礙,而父母們依舊以固有的思想觀念來維護舊有秩序,青春期的親子衝突便由此而來。
站在為人父母的立場,小編真心覺得每個父母都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然後反思,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們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影片中的父親是非常不合格的。離婚後,他把李玩放在他父母家生活,很少關心李玩,只是在李玩出現狀況的時候,才會管一下,而他處理的手段又是極端強勢、暴力的,從來不去考慮李玩的感受與需求。
而在自己暴力插手李玩事情之後,出於愧疚,又會做出一些溫情的舉動。這種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教育方式,仔細想想,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大多數成年人,或許就是以這種“軟硬兼施”方法裹挾著我們的下一代進入成年人的世界。
孩子終究是需要長大的,但是如果我們成年人換一種方式陪伴、引導他們成長是不是更好呢?如果在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肯坐下來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問問他們的想法,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是不是就會減少許多孤獨感、無助感?
我們經常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去管教孩子,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愛與守護。李玩不是沒有親人,她的爺爺奶奶,父親、繼母都在她身邊,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的關心她,奶奶始終記不住李玩不喜歡喝牛奶,爸爸記錯了天文館的開放日期……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真正關心過李玩。
小編真心希望影片中的李玩只是一個個例。所以才會如此強烈的推薦這個影片給父母們,在反思我們成長之路的同時,也多關心一下我們的孩子,真心希望世上的李玩,越來越少,而幸福的孩子越來越多!
影視口碑榜
特別感同身受,從反抗到逆來順受到妥協,一個悲哀的成長過程。
電影中的種種經歷我們或多或少的家庭都在上演,只因為我們身在其中。我們也是選擇了妥協。
《狗十三》與常規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馬。對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爭取,不吶喊,而是讓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這樣吧。。
電影《狗十三》也是講殘酷青春,但是比之前那些所謂的青春要殘酷徹底,這是從人性的角度剖析家庭原生態。
白巖松說過:“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希望都能看看這部很棒的片子,看看我們是怎麼樣變成現在這樣的!
第一個詩人誕生前
《狗十三》這部電影,從裡頭可以看出很多內容,已經不僅僅侷限在青春期少女成長的路線上。
李玩
李玩很普通,就是高中的我們。
面對弄丟第一隻愛因斯坦的爺爺,她不解,為什麼爺爺不能道歉?
面對父親,她能做的反抗,不過當著他的面喝酒,換來的是一頓毒打。
面對後媽生的弟弟,她小心翼翼地去接近,最後不得不遠離。
一次又一次的失去,讓李玩可以面無表情的吃下狗肉,喝以前無法喝的牛奶。
可以在見到愛因斯坦時,淡淡地說一句:“剛剛那隻,好像是愛因斯坦。”
李玩到底想什麼,沒人在乎。
只是一個孩子而已,她的想法重要嗎?
李玩妥協的背後,是無數的傷痕。但她已明白,“懂事”是什麼意思。
少女被扼殺。
父親
看著電影,某種意義,我突然理解父親。
人到中年,事業、孩子、老人,是三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這位父親,何嘗不是如此?無休止的應酬,讓他無法帶女兒去看航天展,讓兒子睡在酒店的沙發上。
女兒得獎,父親高興。女兒不順著他的意思,他發怒,也無奈。
他不知道怎麼去跟女兒交流,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可悲的是,這種方式,只會激化矛盾,讓父女兩人越走越遠。
有時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個產品,精心打造,推出給各路人馬觀賞。
會唱歌的孩子,在聚會上,會被要求唱幾句;會彈琴的孩子,會被要求彈幾下……
孩子不願意,就被被說不聽話,一直唸叨,直到孩子願意表演或者孩子作出更激烈的反抗。
李玩得獎後,父親的態度大抵如此。
後媽
李玩後媽這個角色,很值得玩味。朋友直接說,這部電影,從後媽但角度看,是一部後媽進化史。
一開始,她說話輕聲細語,對李玩也是小心翼翼。但隨著自己兒子長大,後媽是越來越硬氣,對李玩不假辭色。
造成一點對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有兒子,在婆家的腰桿就硬了。
後媽與繼女,本身關係就比較微妙。
這位後媽的所作所為,是把李玩當作了對手。
她隱忍,有心機。她在看到李玩面無表情地吃下狗肉的那一刻,她有點怕。
她知道,李玩成長了,李玩懂得隱藏自己了。後媽更明白,這樣一個對手,究竟有多可怕。
父母與孩子,是一代又一代的重複與輪迴,想要打破它,太難。誰也不知道,李玩會不會成為自己父親那樣的人。
夜塵音
網上熱議之前都沒注意過這個電影,特意去看了一下。
開始差點一眼看成狗B,但這電影也真夠cao dan的。
1重男輕女,女孩的名字隨便取,弟弟叫朝朝,而她是“李玩”
2懂得發自肺腑的說慌就是成長:
在飯桌上吃下了狗肉、
逼迫自己喝下了高放的牛奶、
路上看出愛因斯坦時不敢相認怕它撲過來,
3服從:
被迫選擇了英語,
喝了張叔叔敬的酒,
弟弟學滑冰、背三字經,
丟狗後家人沒有去尋找,李玩倔強鬧騰,爺爺摔傷,於是後媽買了新狗,全家只有李玩堅持不是愛因斯坦,幾年沒出門的奶奶跨出家門尋李玩,父親大發雷霆,暴力逼迫李玩道歉,教育要懂事
電影90多分鐘時有個黃色衣服的人被抬上救護車沒看懂,後知乎到答案。那個人是“鳥人”不會說話會發出鳥叫聲,李玩兩次聽到,一次是獨自聽見,一次是和唐唐一起在床上,李玩聽見唐唐沒聽見,不屈服於大眾的都是異類…
4英文單詞“偽善”挺諷刺的一幕三角關係;
5高放的紋身(喜歡姐姐時候紋在手臂,後表白李玩時紋在後頸)
6弟弟用柺杖打人時全家配合演戲,打到奶奶時“孩子還小”,打到狗時被咬;
7唐唐假意推脫後媽的禮物,弟弟生日宴時父親的下屬悄悄塞給後媽的紅包
看完心塞…
梅嘲諷看電影
昨天看完的這部電影,說實話中間是有3次淚點的,
第一次淚點的地方就是李玩因為丟失狗自己瘋狂出去找,然後家人莫不關心的給了自己另外一條狗。在這之前引起來的一系列衝突,使得她被父親暴打一頓結束。一個人在洗澡間裡面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甚至不敢大聲的哭出來,這些都是我在我的那個年紀也經常經歷過的。 承擔所謂的痛苦無人分擔和安慰。大人只問你考試考得好不好,工作賺錢多少? 職位高低。而關心你飛的累不累,苦不苦的父母很少。 即使有,也不能給予很正常的溝通和疏導,只能自己默默承擔,漸漸地跟父母之間越來越沒有什麼溝通語言,就電話很簡單的溝通吃飯問題。
是的,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他們更苦,出身農村, 不懂什麼叫做心理問題,也不懂怎麼跟孩子友好的溝通。不對了就是打和罵,而且是以他們的世界觀來衡量。可見多麼狹小,而且自以為是。
他們不愛與你溝通,甚至當子女的也會以為到最後其實給你錢就好了,而不是要所謂的陪伴,老人家真的是需要什麼? 作為子女的自己也不懂和清楚。年老的一輩和我們一輩就是又很多鴻溝。
第二次淚點就是,李玩很懂事的跟父親說謝謝的時候,父親帶著李玩去找第二隻愛因斯坦,然後發現死了,她竟然釋然了。對著父親說了謝謝,而果靜林的表演也是不錯的,各種五味雜成聽到自己的女兒懂事的說謝謝,然而其實內心是有點愧疚的。女兒過早的懂事都是被逼的所謂的懂事。多少人包括我們這一代人80後,都是被逼著過早的懂事,甚至有一刻我還覺得電影中的李玩是幸福的,起碼她小時候生活在城市裡,能早一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現實和殘酷,而我們則更多的是無知的童年。
第三次淚點就是,她和爸爸坐在車裡面,她媽媽打電話過來,她問她爸爸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他爸爸抑制不住的感情哭了。真的,也感受到了她們那一輩的不易。李玩還安慰爸爸說“要不要給你點一首男人哭吧不是淚” 。哎 ,然而這個果靜林扮演的父母也咩有分享他和她媽的相識。中國人的家庭最大的特點就是什麼都不說, 你自己體會吧。有問題了也不會攤開來大家商量解決而喜歡以暴治暴。 這種粗暴的溝通方式,在生活中遇見不少。
而我覺得自己經歷的一定要跟自己未來的小孩好好溝通,告訴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是強迫。也希望下一代會有更好的開放的成長環境。
也有人說,之所以這樣,也是跟整個社會大背景相關的。社會現實要求你這樣,逼迫你這樣,中年父母的心累,家裡還是還不聽話,這是很多人的感觸,感覺活著都不易,何況各自安好?
也終於明白為什麼這個電影被禁了5年,因為太寫實了。而5年之後這部分人長大了能釋懷一些了,然而還真的是能體會到那種似曾相識的待遇,以及逼迫式的成長。 我都不認為這叫成長,這是被迫去過早的接受這個世俗社會的成人世界,然而這樣就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好了嗎? 起碼我覺得沒有。
那些經歷過的苦以及欺騙,以及刺痛會留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有人不懂得自我痊癒則會被這個世界唾棄,如果你太另類則會被粗暴地對待,像精神病人一樣。
這是成年人的世界,大家都堅強點吧,就像這小小的弟弟也被迫學著不喜歡的滑輪一樣,那麼小小的就開始接受成年人的規則,不斷地跌倒自己爬起來,得不到任何的幫助。成年人只會在旁邊看著你,對他們來說一場成功的表演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乎你苦不苦,累不累,需不需要休息。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SUFASHION
13歲的李玩(張雪迎 飾)剛上初中,母親在她年幼時離家,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與年邁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電影一開始的李玩坐在鏡頭前自言自語,呲牙露出剛鑲的牙箍,漏出一種無奈的苦惱。對過往自己的決定總是產生追悔,想要完美的結果,這正是青春期我們的寫照。
剛上初中思想老師就給我們定義青春期是叛逆期,叛逆的對立面是鎮壓,所以很多人的青春期更多的是被父母鎮壓在五指山下,出來之後那個齊天大聖就變成了孫行者。褪去了桀驁,也耗盡了耀眼光芒,然後你聽見周圍人都開始稱讚你:聽話了、懂事了、長大了。
李玩想報物理興趣班,父親認為提高英語成績可以上個好高中,粗暴的推搡下為李玩做了決定,然後拿出幾百塊的零花錢苦口婆心的說:“你要理解我啊,我這不都是為你好嗎,你還生氣了?”
父親為了彌補報班時的獨斷專行給李玩買了一隻小狗請求原諒,少女的溫情讓她接受了這隻小狗,併為她取名愛因斯坦。但愛嬰斯坦在爺爺買菜時跟丟了,家人懷著初始的愧疚對著李玩開始遷就,但長時間的無理取鬧已經達到家人的底線。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家長的反應無可厚非,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太成人化,他們編織一個謊言的陷阱,以自己為餌,請君入甕,親密的朋友在後方助力。面對陰鬱壓抑的牢籠,李玩無處可逃,只能被囚禁。就像被垂釣者釣起放養在護網的魚兒,只能絕望擺動魚尾。
父親與李玩衝突爆發的這場戲裡我看的心驚膽戰,當一個父親爆發出在家庭中的全部權威,孩子的驚恐無助是那麼真切。“你委屈,你有什麼委屈,你和我說說?”“我欠你,我們全家都欠你”這些話也曾在我耳邊迴盪,以我的經驗這後面必將是一番狂風暴雨的單方面武力壓制。中國家長很瞭然這種先禮後兵、曉之以情,動之以拳的教育方式。爆發過後的殘局還要收拾,李玩獨自一人在浴室舔舐自己的傷口,佝身浴盆的一角,稚弱的身體伴由抽泣顫動。李玩坐到父親腿上已然是對粗暴教育的再次低頭。
後來的李玩又長大了一些,理解父親的粗心大意、接受弟弟的從天而降,在新的家庭倒是一番其樂融融。
父親把女兒帶到商業酒宴上,為了奉承巴結領導,把李玩的理想興趣視為談資笑料、不遵守承諾、不置可否的態度激起了李玩最後的自尊。二代愛因斯坦也因為父親對同父異母弟弟的嬌慣被送進了狗肉店。李玩的生活被粗暴的扳回了正軌。
父親拿著李玩獲得的省物理一等獎喜不自勝,完全忘記一開始強迫她選擇英語興趣班的粗暴;對比李玩的無喜無悲,父親更像沒長大的孩子了。
狗肉店是最後訣別,嚥下的那口狗肉李玩重新開始新的人生,你看那周圍關切看著她的親友常舒的一口氣,看她那馴服表現發自內心的滿足。
你看這已經被生活奴役的父女,
還有逃脫不了的下一個。
書與影的故事
先做個提要給沒看片的朋友,愛因斯坦是電影中13歲的女主角李玩的狗。這篇影評有三個部分,分別是 “女性”、“成長”、“青春期”。
我先用劇作五幕劇拆解方式展開給你看。序幕,第一鏡李玩先是說了自己的願望,然後有一個咧嘴動作,我們看到了戴著牙套的牙(從這裡開始就在意指被管制的青春)開篇三個鏡頭看水準,從景別和運鏡不見得多牛,但卻是深扣主題,第一幕的激勵性事件:30min狗丟了。33min第二幕開始,60min第二次激勵性事件:被父親暴打後妥協不再鬧了,不再提找狗的事兒。98min第三次激勵性事件出現,愛因斯坦咬傷了弟弟,所以大人要把它送到狗肉店(這背後其實也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作祟)。接著是第三幕,三次反轉:1、101min 從小喝牛奶就吐的女主開始努力適應喝牛奶。2、117min 得知愛因斯坦去了流浪狗中心後沒吃東西所以死了,李玩居然釋然了。3、120min 李玩不想再認回愛因斯坦了。高潮戲是115min 李玩吃了狗肉。尾聲,最後一個鏡頭,看著弟弟也是喝牛奶會吐,他不想滑冰卻被逼著滑。梳理下來你會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女性成長的故事。
關於成長,我先分享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父親每三天給他10塊錢去買一包煙,同時有1塊的零花錢。小男孩發現要是一次買一條煙10盒可以便宜10塊。於是他忍受住各種零食誘惑攢夠了90元買了一條煙,然後隔三天給爸爸一盒。不久後父親發現了,沒收了一條煙還打了小男孩一頓。從此一個懂得“延遲享受”的品德、具有天才商人思維的小男孩被扼殺了。
只活了27歲的詩鬼李賀,有句“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道盡了少年成長的不易。人們都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那女孩富養的真諦是什麼呢?
那就是不要扼殺她對愛的期盼、執著,尤其不要讓物質的東西羈絆了她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試想一下,一個單親小女孩住在爺爺奶奶家,只有一隻狗作為感情陪伴,走丟後,家裡人不但沒有努力幫她去找狗,反而想讓她承認另一隻狗就是自己心愛的那隻。這種被強行給予的愛真的能算愛嗎?當李玩有了弟弟之後,她親眼看著父親處理事情的雙重標準,也會讓她懷疑自己到底是否在“愛”中成長。而從弟弟的角度,在大人的飯局中他從睡意朦朧中醒過來,還要強行表演才藝背《三字經》,以應和父親是張總詩書傳家的知音;影片結尾,他練滑冰時流淚不止請求大人幫忙,卻只能在一次次摔倒中自己學著爬起來,也是讓人對小小年紀的他十分同情。
這種種的一切都凸顯了成長的主題,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家長與子女交流很重要的典範。我甚至覺得多年後等我有了女兒,我也因此學會了和她怎麼交流。
相對於別的青春片灑狗血的故事,《狗十三》能夠感動大家的重要因素就是它太真實。在《狗十三》的劇情中,高放把李堂、李玩的名字先後紋在身上,以示對心愛的人的重視,雖然很傻但心是真的,這就是青春;無論是李玩額頭上的幾顆青春痘,還是她在鏡子前撩起睡衣觀察自己發育中的胸部,這也才是青春;還有被父親強行更改興趣班、英語演講比賽緊張被全場笑等等情節,《狗十三》不以懷舊戀愛為主線,而是細膩描繪了青春期裡那些平凡常見的點點滴滴, 所以才能引人入勝、讓人感同身受。
密封五年,《狗十三》終於亮相大銀幕,就像電影中李玩闡述的“平行宇宙”,電影是我們人生之外的另一個宇宙,希望我們看完那個宇宙的故事,能讓那些傷痛,不在我們這個宇宙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