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但很多人卻反而更頑固,原因是什麼?

大家可能都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印象深刻,暫且不去探究這句話的背後哲學邏輯,但我們總能知道要證明我們自己的存在,那就是獨立的思想,在這裡獨立的思想我想可能比較抽象,我覺得用思考更能具象的理解,獨立是一種姿態,就像思考是一個動詞一樣,我們可以利用別人實踐的理論,可以借鑑別人的觀點,但前提是我們要懂得如何去判斷和選擇,一切的盲信和盲從,都是否定了你自己的存在價值。

讀書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但很多人卻反而更頑固,原因是什麼?

我們讀書的目的本就是為了獨立思考而提供屬於自己的判斷依據和選擇方法,但如果死讀書、讀死書,恰恰卻容易反其道而行之,變成一種伏杖而行的假獨立思考,在這裡就有一個表現就是眼睛只盯著上面,不盯著下面,自己只能聽進好話,不能聽進批評的話,自己往往只是想到了自己,而從不替別人考慮,把自己的“獨自思考”理解為我說的那種“獨立思考”。

追本溯源,影響我們獨立思考的有一種主義就叫“教條主義”,他的內在特徵其中就有盲目的個人崇拜,我們過去的古代文化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崇拜姿態,以至於我們把這種崇拜變成一種理所應當,一種正義正當的情感表現,似乎沒有這種崇拜你就不是一箇中國人一樣,因此我我們很多人會因此陷入教條主義的陷阱,把本應該的獨立思考變成固執的“獨自思考”。

讀書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但很多人卻反而更頑固,原因是什麼?

作家矛盾曾經說過,哺養獨立思考的土壤便是民主精神(大意),我想他的意思應該就是改變這種盲從和盲信,通過思辨的讀書心態,通過不斷的質疑和辯證的過程,完成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建設,人類本來就應該具有獨自立思考的能力,但我們曾經的小農經濟,實用主義思維一直影響著我們,有很多古老的實用經驗一直對我們形成一種慣性認識,於是就從小缺少一種辨別和質疑的個性,其實那些被我們習慣利用的經驗,本身就是獨立思考的結果,我們應該把過去的所有這些當成獨立思考的資本,而不是慣性的不假思索的短視利用。

讀書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但很多人卻反而更頑固,原因是什麼?

我們看見身邊的孩子在不斷的長大過程中,從開始的混沌未開,到漸漸的模仿我們,我們總會誇他們“真聰明”,然而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漸漸的遠離我們,不在於滿足模仿我們的時候,我們又會罵他們“不肖”!我們自己這個對他們說“真聰明”到說“不肖”的轉變,其實就是抹殺他們獨立思考的匕首,真是荒誕可笑!

文: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