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坑道作战,同是装备后勤劣势,为什么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结果差距巨大?

许寅69087390


这个跟坑道战术和装备劣势关系不大,跟战役全局关系很大。

首先,硫磺岛之战时,日本海空军力量已经极度衰落,无法为硫磺岛提供任何火力、装备、后勤和人员补给,所以日方其实是身处孤岛,守军不可能得到任何有效补给,而岛上本身也没有战役资源供给能力。因此,硫磺岛之战从一开始就是守方的死局,受关注的无非就是过程是艰难还是轻松。在孤岛上,日本人能够利用坑道战术对美军造成严重伤害,本身就足以说明坑道战术的成功。而上甘岭上,尽管联合国军一直想通过火力压制掐断志愿军补给以形成孤岛态势,但志愿军的炮火水平、苏联援助下的空军作战能力都使联合国军无法达成目的,所以志愿军的各种补给没有断,虽然中途有量少量多的变化,但有效补给依然没有大问题。

其次,基于不同的战役全局,日军和志愿军指挥官在使用坑道战术的出发点也不一样。日军是主动撤出登岛滩涂和地面阵地以收缩阵型,保证其对美军的杀伤效率,是典型的我死了也要拉够垫背的思路。这其实是战役双方的明局,美国人知道日军的战役方针也没办法有效规避,必须硬上,否则会对美军后续对日作战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美军除了军舰高密度炮击外也没有好的办法来应对日军的坑道战术,即使如此也不解决问题,最后还是靠人力才搞定。而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被动选择,是地面阵地和山脊棱线被占领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战术,这种情况下的坑道战术更多不是杀伤敌人,而是保存自身,因此联合国军虽然一直都想封闭坑道,但那种打击和硫磺岛上美军对日军的打击不一样,前者是战役形势所需,对坑道的打击可伸可缩,后者完全是寸草不生的铲完了再除,没有什么退路可选。因此,两种坑道战术的诉求完全不一样,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前者是尽可能杀伤敌人,后者是保存自身以待时机,这就决定了后者比前者对前线的消耗要更少,也更有弹性,不至于各种玉碎使自己快速覆亡。

第三,攻守态势完全不同。日军的坑道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选择,通常来讲进攻方是主动方,有先手优势,但日军的坑道战术使美军的先手优势不复存在了,最后只能按照日军的路数一步步走,付出极大代价拿下硫磺岛。上甘岭上的坑道战术其实不是独立出现的新事物,它其实是反斜面作战的一种深化类型。反斜面作战是一种被动情况下通过时间和空间最大利用来维持战局的作战形式,它并不追求获得明显的战术优势,追求的是保证己方那口气不断,慢慢消耗,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蓄力量以静待决定性反击时刻的作战方式。可以这么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反斜面作战,是一种典型的战略均势、战术劣势情况下的消耗战,而且是把消耗战由战略指导方针变成战役实施方针的经典战术。这和日军在硫磺岛孤岛作战,追求绚烂的最后一刻的精神式战法完全不同,其结果自然也不同。


成孝良


首先,虽然同样都是坑道作战,但是硫磺岛上的日军和上甘岭上的志愿军面对的美军火力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在硫磺岛战役中,美国海军战列舰编队的一众406MM、356MM大管不仅仅保持24小时支援。而且数不过来的火箭炮支援舰和数百艘驱逐巡洋舰也在不间断的覆盖硫磺岛上的日本坑道工事。


图为硫磺岛战役

相应的,对上甘岭炮击的美国火炮最大口径也没有超过203MM,并且这种203自行火炮由于弹药运输的问题其实发射数量极其稀少,所以上甘岭深达5米的坑道工事自然而然就没有得到破坏了。而在硫磺岛炮击支援作战中,1吨级重型炮弹则可以轻松的贯穿日本在硫磺岛上的防御工事,火力投送的差距可以说是两场战役结果相差如此之大的最主要原因。

图为美国火箭炮支援舰

并且,虽然都是装备后勤劣势,但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无论是T-34坦克还是火炮支援哪个都是不缺的。在战役一开始,志愿军的炮兵部队甚至就消耗了5000吨左右的炮弹用来对美国军队打击。而在硫磺岛上的日军别说是炮兵部队支援,连食物和水都不可能得到任何渠道的保障。

图为上甘岭战役

所以虽然是坑道作战,志愿军炮兵的支援和有限的后勤补给可以支撑志愿军在上甘岭阵地上进行反复争夺,而日本军队则只能在没有任何支援和补给的情况下选择被动防守而最终被美军歼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任何一次岛屿防御作战都没有过兵力优势。而志愿军在次次作战则可以经常用兵力的优势让一个军和联军一个师交战,一个师再和联军一个旅交战,所以硫磺岛和上甘岭结果的差别就可以理解了。


军事新观察


实际结果没什么两样。硫磺岛的日军全部被歼。上甘岭的志愿军也基本阵亡了。一个连剩几个人而已。

区别就是硫磺岛孤立无援,上甘岭有后方。即使是死十个送一个苹果,也是有支援。而且上甘岭得到后方炮兵的火力支援。

其次就是上甘岭没有什么战略价值。美军也不承认有这么个作战计划。中国为了掩饰白马山的失败,极力拔高上甘岭的地位。上甘岭后期是十二军为主力,当了几十年无名英雄。

当初把15军放在前线,就是被攻下前起消耗美军的作用。只是没想到竟然守住了。


天明遥遥山海关


战术和思想观念不一样!记得看过一位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回忆录!上面写着“这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一开始我们用打日本人的方法打中国人,中国人用打国民党的方法打我们,结果发现对手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都打错了!”“我们打日本人只需要瞄准射击就可以了,因为日本人会端起枪往前冲,但是通常我门集中两到三挺重机枪组成火力网来封锁一名中国战士!当你以为你把这个战士消灭打死准备把枪口掉准方向的时候,发现,这个战士又站起来往前冲!


来着不拒16853817


硫磺岛的坑道经过多年准备,应该是最完善的,但是,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被美军堵在里面打,肯定是守不住的,就算不打,堵在里面,饿也饿死他,只是美军不想耗时间,才硬打的。

上甘岭的坑道,优势是有后援,就算美军攻上了上甘岭,却站不住,后面炮火覆盖过来,躲都没地方躲,哪有机会掏洞子。因为洞子没法掏,晚上洞里的人又出来打反击,所以,美军是一点办法没有。

越南也用坑道,解放军一路进攻打过去,躲在洞子里的人失去了后援,表面阵地被解放军占领,都不用掏洞子,封住出口,往里面灌汽油,一把火解决问题。如果上甘岭和越南的情况一样,美军推进过去了,切断了后援,一把火同样能解决问题。


723367392


598号高地是美国人的进攻目标,正当布鲁克斯中校带领他的连队跨出阵地,他们立即就遭到伏击。不到半小时,布鲁克斯以及他的全部排长们都陆续阵亡, 敌人的顽强抵抗以及第31团死伤人数的剧增使得摩西上校和纽博尼少校商议决定于当天晚上的上半夜把3个步兵连撤回主防线, 敌人密集的炮火不断轰击着三角山的美军阵地,L连的全部军官不是阵亡就是失踪,支援第3营的大炮、迫击炮弹却开始捉弄性地落在撤退部队的附近,当韩军第2师于10月25日增援第7师时,该师的9个步兵营有8个营参加了这场为期12天的战斗,死伤人数达2000人之多。中国军队对韩军穷追猛打,死伤人数剧增,詹金斯将军中断了对三角山的进攻。6个星期的艰苦奋战过去了,联合国军司令部所属部队控制了狙击岭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个三角山。他们由最初的2个营的兵力发展到2个师以上的兵力,死伤人数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尽管中国人大概在这场战斗中伤亡了1万名士兵,中国军队以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扭转了白马山之战的败局,并且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13章》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联合国军炮兵部队向敌军发射了120万发炮弹,但在这一月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共军战斗伤亡人数据估计只有10500人。即使所有这些伤亡都是炮击引起的,平均也要100多发炮弹才能使1人伤亡,敌人特别善于利用地形。而且惯于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发起进攻。在进攻中使用火炮和迫击炮支援时,中国军队紧跟在其火炮与迫击炮的弹幕后面。中国军队在发起攻击前进行的猛烈轰炸常常使联合国军的通讯陷于瘫痪。中共军队士兵能迅速挖成很深的堑壕,从而有效地保护他们不受到联合国军的全部轰炸。他们有着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面对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和联络飞机,仍然成功地实施了他们的防御行动。敌人不但智勇双全,而且能吃苦耐劳《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第23章》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共三卷,分别是;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战争爆发前后、南至洛东江北至鸭绿江。由美国军事史专家W.G.赫米斯,沃尔特·G.赫姆斯,詹姆斯·F.施纳贝尔撰写,华盛顿特区美国陆军军史中心1966-1986年分别出版,美国各大网上书店,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官网,美国国会图书馆官网均有英文原版

,专业用美国人的资料打靠想象来崇美的人,有人关注我不,,,


万乘之尊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相当明确的答案了:两者装备和后勤的劣势其实是不相同的。最根本的不同是战场态势不同。硫磺岛在当时已经是孤岛,岛上守军实际上只能“玉碎”。上甘岭实际上是五圣山的前哨阵地,而五圣山以北是将近一百公里的开阔地带,无险可守,五圣山失守,中线就必须后撤这么大的距离。所以这是必争之地。表面上是一个连的阵地,实际上是一个兵团在做后盾。当时志愿军虽在装备和后勤力量上不如美军,但和硫磺岛的孤立无援是截然不同的——可以不惜代价不断补充粮弹,甚至兵员也是可以补充的——开始作战时是15军,后期则是12军接上。虽说同是坑道作战,有援和无援是大不一样的。有援的情况下,白天退守坑道,到晚上就可以反击夺回地面阵地,至少可以趁势补充——阵地其实相当小,容不下许多兵员,只有陆续补充才能延续下来。所以,阵地上的局面也和硫磺岛完全不同:硫磺岛虽说也可以“万岁冲锋”,但是战死一个少一个;上甘岭则是虽然兵员消耗很大,但可以做到每次反击以后恢复到原先规模。

所以说“同是劣势”是一个错误判断。


ZBLiu


上甘岭战斗是联合国军为了赢得谈判条件,而想施加压力,让志愿军有所让步,所以不会下重手,但是没想到志愿军如此顽强,结果打成了消耗战。最后联合国军不愿意把冲突扩大,退出来了。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基本上不把日军当人看,而是像消灭耗子一样消灭所以日军。志愿军也没有把上甘岭战役当作胜利,而是强调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震撼了联合国军,吓退了敌人。真的能够守得住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志愿军领导刚开始就准备放弃了,连一门炮都没有准备。直到打了两个月后,才调来炮兵。那时侯,上甘岭都几乎被炸平了


hengstding


硫磺岛的日军是绝地死战,没有退路,补给有限,弹药有限。而上甘岭战役虽说是龟缩在坑道内,但是是有退路的,补给品和弹药也是断断续续,起码没有中断,而且上甘岭战役的战略态势并不是美军占绝对优势,两军呈现对攻状态,志愿军只是采取了坑道战术来和美军对峙,而且志愿军炮火也多次袭击美军,同时美军也多次采取步兵冲击战术,伤亡较大,志愿军的战术比二战时的日军更为巧妙,没有越出坑道去冲击美军。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上甘岭只是战略态势上的一个点而已,在总体上是志愿军向联合国军的战略进攻,补给也并没有中断,所以上甘岭拖到最后是美军败退。而硫磺岛战役的背景是日军战略退缩,山穷水尽,日军丧失了制海权和制空权,无法对硫磺岛上的陆军进行持续补给,也无法对美军的补给进行打击中断,任由美军轰炸机和战列舰肆意发泄火力,同时在战役期间还越出山洞向美军发动冲击,战术错误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两场战役的结果不仅跟双方战术有关,更与大的战略环境密切相关。


业余自媒体选手


虽然硫磺岛战役时的日本军队和上甘岭战役时的志愿军的情况大致相同,但仔细深究起来却可以发现,硫磺岛战役时的日本军队所面临的装备后勤劣势其实要远远比上甘岭战役要恶劣的多。在硫磺岛战役登陆之前,从马里亚纳群岛的b29轰炸机群就多次对硫磺岛进行了战略轰炸,相对于仅仅是战役水平的上甘岭,硫磺岛所面临的火力打击要远远高于所谓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仅仅是连续三天不间断的406毫米巨炮轰击和上千架舰载机的不断轰炸就远远不是上甘岭战役时最大203毫米的榴弹炮可以相比的。除此之外,上甘岭的志愿军虽然异常艰苦,但仍然还有补给和兵力支援。硫磺岛在战役之前就被美军封锁长达三个月,驻守岛屿的2万名日军也是死一个少一个,结果自然大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