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30546497


从要求上来说,临帖就要临的分毫不差,要最忠实的

反映出原帖所要表达的所有艺术信息,只有尽所能去

掌握原贴的全部精髓,才能保证书法学习体系的严肃性

和权威性,才能让法贴在学习者的意识里建立起完整

和完美的潜意识影像。🎆🎆🤓🤓

千百年来,我们的书法一代一代

的流传,就是靠着对这些经典的作品认认真真的学习,

使优秀的碑帖广泛的传承着,而在这传承的过程中又不

断涌现出天才级的书者,这些人又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

经典,时到如今,我们的前面站立着一批又一批的书法

大师,他们都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姣姣者,也都是

我们要学习的楷模,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书法艺术已经成为

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也最珍贵完美的人类共有的艺术遗产,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都与先人对书法学习持有

的忠实精神有关,如果不能忠实古人的优秀作品,中国

的书法体系根本就无法建立,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根本

不可能。🤔🤔

但学书法的现实是你永远也临不出分毫不差的作品。

这其中有笔墨纸砚今天我们所有的文房用品都无法和古人

一样,重要的是古人今人因时代之差异,形成各种观念

的差异,各种的不同叠加反映在你当下所临摹的作品就会

产生差异,像只是相对而言,而不像才是绝对之理,所以

追求分毫不差就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现实临的不像才是

你要时时刻刻面对的现实。😴😴📖📖

当你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就要踏下心来,你想练好书法

就只能规规矩矩的跟随着古人的脚步慢慢地去实践,实践

的过程也是你了解用笔与结体等各种问题过程,每天你

只要在执笔用墨那你每天就会遇到问题,而遇到问题你也会

开动脑筋去解决去思考,就是在这种无数次与各种问题的

较量中你得到了成长得到了飞跃,尽管你可能无法临的与

法帖一样,但在越来越接近法帖的过程中你会感到自己

越来越强大,当你进入到更高的境界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

不太纠结于要临的分毫不差的问题,你有了各种更多的

想法和选择,先人的所有艺术技巧都和你的心手浑然天成,

而也就在此刻你才能体会到了书法带给你的巨大快乐。🌈🌈

附图展示照片:清代何绍基【行草诗稿】节临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不用临得分毫不差,要讲究精气神。还可以夸大特点,像画漫画人像一样,虽然很丑但很像。如几位名人看他们的标准像没啥意思,但看他们的漫画头像就有趣多了。临帖要能这样也算一样境界。



云雪书画


临帖中间的问题确实比较多,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说只要掌握了用笔结体之道就行,很多人搞不清其中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小问题来说明: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检验临帖的标准是什么?临的像就代表你学会了用笔和结体之道吗?

第一,临帖的目的是什么?

临帖的目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就像我们看到很多名家留下来的一些临帖作品,似乎跟原帖都相差很多,这是因为书家到了一定阶段,临帖的目的就不一定是为了追求形似了,更多的是为了求得神似,去体会古人的书写时的状态。

王铎临《圣教序》

但是这是高手的做法,对于我们初级阶段来说,不要去多想,想多了就会给自己找借口和退路了。对于初学来说,临帖的目的就是取学习法帖当中的笔法和结构,也称作是用笔和结体。初级阶段章法、墨法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用笔和结体,这是最初级的阶段。等稍微熟悉了用笔之后,还要去追求法帖中书写的笔势,这一点很关键。

因为,真的有很多用笔的问题,其实是笔势产生的,笔势决定了用笔。

第二,检验临帖的标准是什么?

前面说了,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学到用笔和结体,还有笔势的问题。那么如何检验你有没有学到呢?这个检验的标准就是看你临得像不像。这个像呢,就像启功先生说过的,能达到七分、八分像就可以了,完全的所谓的分毫不差是不存在的。

赵孟頫临《圣教序》

例如清代的学欧楷的两位大家姚孟起和黄自元,都临过欧阳询的《九成宫》,那他们的临作与原作相比的话,我们一般人都还是能够明显看出区别的,并不是完全的分毫不差。

那是不是说临得不像也没关系呢?如果临得不像,用笔也不对,结体也不对,那你临的什么帖?因此你只有跟原帖写得差不多了,才能证明你掌握了原帖的用笔和结体了。

第三,临得像就代表你就学会了用笔和结体了吗?

临得像也不代表你学得对。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头条见过很多人写毛笔字,欧楷、柳楷、颜楷什么的都有,因为我自己学柳,就对柳的视频更加关注一些,因此就发现很多人写柳楷的用笔是值得商榷的。启功临《柳公权玄秘塔》

这些人不看他写字,只看作品,你感觉是临得很好的。但是看了他们写字之后,你可能就会有所怀疑了。因为太多的笔画不是一笔完成,而是反复勾画出来的。这样的临帖,虽然临得很像,但是并没有真正学到原帖的用笔。这种临帖也不值得推广,因为失去了临帖的意义,字都不是写出来的,是画出来的,那写得再像又有何意义?

因此,临帖只有在正确的运笔下,临得像才有意义,这个像不要求完全的分毫不差,而是七分、八分像就可以了。


翰墨今香


临帖要不要做到分毫不差?

其实在书法临摹的这一环节,究竟是要学什么是一个值得权衡的问题。那么,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临帖至少来说有三个目的。


01、临帖为了掌握技法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技法问题是贯彻始终的,我们看历史上不同书法家的书迹,基本上能够一眼看到的就是点画的个性,所以我们能够就其不同的风格做出反应。

在一些经典作品下功夫比较深的朋友,早在学习开始就已经掌握了如何实用毛笔写出这个帖的字形,也就是临的像帖。是还不能将这个帖的惯用手法总结出来并运用在创作中,这个时候对帖的不懈深入,就是在试图掌握书家写这个帖所用到的技法,而这个步骤是学习书法的重中之重。

02、临帖是为了丰富技法

上一个要点说临帖是为了掌握技法,那么这里的丰富技法看似冲突,其实不然。技法是什么呢,它本质上其实并不是写某种风格的方法,而是某位书家的写字方式。

我举一个例子,有人用董其昌的技法写米芾,他写的风格是米芾,但是未必就是使用了米芾的技法写出的,这个要搞清楚,这也是很多人同样学二王,为什么写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因为虽然作品风格接近但是书写方法是有差异的。


我们从这一点上去看古代很多书家临帖,虽然号称“如灯取影”,但实际上只是一个 夸张的说法,临帖的味道仍然是自己的。

(赵孟頫临兰亭序)

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临一家像一家技法差别极大的人,实际上压根就没写进去,不过是涂抹字形罢了。

03、临帖是为了体会气韵

古人学习书法,结字用笔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求“神采”,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这个很不得了,有很多书法家临帖,把帖中的一些情感临了出来,虽然不像原贴,但是气韵贴切,这种方式称为“意临”

(王铎临王羲之,参入了米芾、颜真卿的一些感觉)

当然,这种情况更多的体现在行草书手札作品当中。



有太多人认为临帖是为了求结构,其实这个结构在书法中应当称之为“字法”,也就是结字方式,这里相当于学英语要背单词学语法,是个很重要但最基本的存在。

很多朋友临帖临的自己很满意,很像,但是只要脱开帖就不成了,这个问题一来是技法绝对存在问题,二来就是临帖不过脑子。

临帖固然也是学习字法手段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字法的思考,在这方面,临帖的作用替代不了大脑。


以上,就是全部回答。


清妙集


我们都知道,学习书法,临帖是重要手段。想知道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我们就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临帖。

临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临帖是为了什么,我们是要通过临帖,来学习古人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取古人之长,通汇贯通,以备己用。临帖锻炼的是书写的能力,以及汲取古人的书写方法和经验。

对于初学者,临帖的第一步,就是要临写得尽量接近原贴,尽可能的还原法帖的本来面貌,点画、结构、布局、墨色,都要还原,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孙过庭《书谱》里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帖的第一步,就是要贵在“似”。

通过临帖,将古人的用笔、结构、意蕴了然于心,继而通过背临也能写出神形兼备的字。

等到掌握到一定的书写技巧之后,就要跳出古人藩篱,临写时对法帖有所取舍,即“用笔结体之道”。

学成一家,熔铸百家,自成一家。

当然,临帖并不是说做完第一个步骤,就接着是第二个步骤,顺次往下走。不管是对临、背临还是实临、意临,都是相互交替进行,互为补充的一个过程,“自成一家”才是最终目的。

多临摹古人法帖,领会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要诀,融会贯通。多积累,多领会,将书法从继承走向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写字吧


首先,临摹书法字帖,是非常精细的一个学术。我们要把字帖临摹得毫厘不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有临摹字帖要一模一样还是无所谓像不像的问题。

我们临摹不像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我们读帖可能就没有读懂。

既然读帖就是不准确的,下笔要准确就没有基础了。


这并不是夸夸其谈故弄玄虚,把书法临摹说的神乎其神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学习问题。

有的书法家临摹书法一辈子,他的字可能会写好,但是,未必临摹能临摹好。甚至连正确临摹都达不到 。为此,千里马也写过不少文章,谈过为什么我们临摹不像的问题。

我们发现,很多书法家的临摹,都是似是而非的临摹。真正达到准确临摹的人是非常罕见的。

这就说明临摹字帖准确有多难了。我曾经把清代吴让之临摹的《乙瑛碑》拿出来与原帖对比,居然每一个字严格说,没有一笔是准确的,从笔法到结构都是同样的问题。

我又把现代书法家杨再春临摹的赵孟頫的字拿出来对比原帖,也几乎没有一笔是对的,从笔法到结构,问题也是一样的。


  • 清代吴让之临摹的赵孟頫《胆巴碑》

至于书法家启功先生临摹字帖,已经完全不是要与字帖一模一样,而是要写自己的笔法。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事情。

那么启功先生不能不临摹出一模一样的字帖来?我认为根本不可能。

那么,临摹像还是不像对学习书法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我们发现临摹不像的问题了吗

前面已经说过,有人临摹一辈子字帖,也没有发现临摹不像的问题,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临摹像的途经。这就足以说明,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临摹不像的问题,所以就没有去寻找为什么没有临摹像的原因。

第二,为什么会产生临摹不像的问题

按照逻辑来说,我看字帖了,所以,看到的是这样(真实的)现象。但是,学习书法,真的是一个检验我们观察能力都试金石。事实上,临摹不像已经是一种常态。没有什么好奇怪 的。


根据我长期的观察了解,由于我们对书法笔法的原理了解不是很科学,所以,我们对笔法的观察,实际上是停留在一个“假象”之中的。

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就是依据这个“假象”在下笔。所以,我们临摹出来的笔法就与字帖上的笔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长期这样习惯于这种“假象”的观察,所以,要达到临摹字帖毫厘不差,一模一样的效果,就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性。

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出临摹像与不像的原因。

第三,笔法是书法的核心,破解笔法才能临摹像

张旭光先生说过一句话,叫做“临摹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写法,按照字帖的写法去写字”。这个话说的非常精辟准确,也非常正确。

可惜,张旭光先生也没有完全做到“按照字帖的,写法写字”,更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临摹字帖,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在临摹,包括张旭光先生。

临摹字帖确实就是要按照字帖的写法,而不是自己的习惯。

但是,往往我们自己的“习惯”,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是不存在的。

例如,你还没有学习过书法呢,怎么会有书法“习惯”?

但是,“习惯”确实存在。


  • 清代何绍基临摹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的书法《道因法师碑》

一方面,是我们原始的对书法字帖笔法的直观理解就有自己的“习惯”,所以,这就是一个事实上的先天性“习惯”。

还一直情况是,比如你学习欧阳询一年了,然后学习《兰亭序》了,你还是用欧阳询的“习惯”写《兰亭序》,这就肯定写不好,也写不下像。

如果我们真正学会了破解笔法的能力,那么,就不存在“习惯”问题。


  • 赵孟頫临摹王羲之《十七帖》

我们的写字“习惯”,实际上是因为不懂如何阅读字帖笔法而产生的原始的直觉而已!这就是产生“习惯”的原因。

假如我们有破解笔法的能力,那么,就不存在这个很主观“习惯”了。

第四,正确了解字帖笔法是认识书法规律的基础

我们说了这么多临摹不像,究竟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把一个笔画,没有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来分析。



如果你不是把每一个笔画都按照有“起笔、行笔、收笔”这样固定的规律来分析,那么,你认识到字帖中的笔法就非常不稳定,这样临摹字帖,也就不会像了。

所有的书法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正确写出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这就是临摹书法的基础。

当然,仅仅对孤立的笔画分析准确也还不够,还有一个笔法叫“接笔”一定要准确。

临摹每一个字,假如笔画准确是开始正确,那么“接笔”正确就是准确到最后,也是保证我们临摹字帖始终正确的基础。

把分析笔画与一个字的结构合起来,我们准确临摹字帖,就是要有“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四个笔法的准确性。

第五,临摹准确和不准确有什么重大意义

我们说了这么多临摹准确的问题,难道临摹准确就是学习书法的根本?

我的回答是那也不一定!写好字和临摹准确字比较而言,目的是把字写好。


  • 看看杨再春临摹的《胆巴碑》单字

临摹不正确不等于不能写好字,也不等于不能成为书法家。

我只想说一点,那就是,能够临摹准确,说明你对书法的理解会更自觉,对书法的用笔规律会认识的更深刻。

因此,也更善于创新,更能够创造高质量的书法艺术作品 。

因为,准确临摹和认识笔法的过程,是对书法精深的认识一个过程。

你临摹不像也可以创新,也能用成为杰出的书法家,但是,总会在笔法上留下一定的不足。

而且,临摹准确,对笔法结构的认识会更加完美。

千万不要自己忽悠自己,以为临摹不像无所谓。

我认为,能够在准确认识笔法的基础上,准确临摹字帖,说明你是书法学术造诣更高。

当然,临摹的一毫不差,也不是写好字的唯一原因。


千千千里马


这里着重谈谈掌握某种字帖用笔结体的方法对集字创作的作用。

比如我们以陆柬之《文赋》里的字作集字创作,内容是一首古诗,问题出来了,《文赋》字帖里没有的字怎样补字?怎样写才和此帖风格相合,既和谐又自然?

如果在临《文赋》时,只注重表面的形似,不细心体会原帖的神气,不认真理解它的用笔、结体特征。要做根据字帖上己有的字的形态作追加延伸,把补字写出来符合该帖特征就比较困难。

所以在平时临帖时,要动脑筋作分析的临摹,多问几个为什么?理解原帖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

在作集字作品创作时,字帖上没有的字,要参考己有的偏旁、部首以及相似的结构。根据平时临帖对结构规律的理解,写出既符合该帖特征,而字帖上又没有的字来。最后把它放在整幅作品中风度、神采、韵味浑然一体,达到既和谐又不生硬的风格统一目的。

所以临帖既要准确,又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为后期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陆柬之书写的《文赋》局部)。











神韵轩书法


临得分毫不差当然是功夫,但临摹的最终目的还在于用笔结字之道,如果讨论二者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后者。举个例子,以当代绘画大师冷军的实力,仿画个逼真的『兰亭序』不是难事。从书法艺术全局看,临为写用,临摹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书法圈绝不会承认有两个王羲之,今人临摹得再好的作品也只是原作的影子,不可能成为经典。

临摹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十之八九的书学者都明白临摹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意义。临摹的过程,就是师法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习借鉴其笔法与结字的道理技巧。临得像是表,用笔之道是本,这是原则性问题。

初学书法时,可以将相似度作为效果的参考,此时就是要越像越好,需要先临进去,临深临细。书法学习入门之后,从依托式学习转入反叛式学习,这个时候的临帖,更直观的体现在于“法”的借鉴,去表留本,像不像不是重点,重在师其用笔结字之“法”。这也是常说的,临摹最终一定要“临出来”。

天下行书多出于二王,但贵在和而不同,有创新有特色,如果完全临摹得一样,反而会被艺术淘汰或历史淹没。书法是一定要有些个人精神的,千篇一律不足道,从这个角度讲,上乘的书法是不容易被模仿的,始终带有原创性与独特性,反之,必不足贵。

临摹是书法人终生之学,学贵乎道,更在有法。这个道这个法,就是工具性的东西,方法论的东西,是一种抽象且普适的规律性。照帖练帖,照猫画猫,必然走不出帖,始终是就帖论帖,只见树木难见森林。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习作。


抱庸詩書


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是通过临摹掌握经典书法美观的字形和技法要做到这一点,自然临摹的越接近原帖越好。如果临摹不像,说明点画不准,结构不准,整个字形自然不到位。形不准,有那里能够见神。所以初学要得形和技法,第二部则是见原帖之神,第三部才是融会贯通。学习书法能够见形得神,悟“道”,这里的道就是规律,书法技法和理论的基本规律,一家之法的基本规律。


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不同情况下都人可能对书法上某方面的技法理论有所深悟,就是说并不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参差不齐。这种不同就会逐步形成自家面目或风格。

对书法的学习从基础上来说,就是通过临摹获得法、势、意、形、神等方面的元素。

临摹,临摹的越接近原帖,说明我们掌握的东西越较丰富和扎实。形似和掌握用笔结体之道只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两个环节。都是要达到的基本层次。


临摹学习书法还有学会读帖,练眼,熟练自己的观察入微的能力。还有一个方面也非常重要,就是背临,对临可能只是掌握初步的技法知识,还不能完全离开字帖,要想做到脱帖,从有无我到有我,就不像要学会背临,能够背临字帖上的字,甚至通篇背临。才能真正将古代的经典技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背临即是解决单字的问题也要考虑章法的问题。也就是单字背临和通篇背临的问题。

还有就是意临,意临是由临摹到创作的过度阶段。意临一般情况以形为基础,偏重某一方面或整体风格去临摹,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去临摹。如王铎的临摹方法。


翰墨书道


上图为中州耕牛堂主临习的汉代摩崖《石门颂》选字,旨在追之!

在学习书法中,有的书友喜欢临帖,有的书友不喜欢临帖,还有的书友临帖不专一,不深入,更有甚者,是经常换帖,今天临隶书,明天临楷书,后天又临行书,有的书友临帖还没入帖,就急于写作品,这些都是学习书法的大忌。



上图为答主的隶书作品,作品正文为简体字

临帖练字,一定要先尊重原帖,因为无论哪种书体的笔法和字法都在原帖中。无论学哪种书体,无论学哪种书体的风格,须先临出形似,尔后慢慢的临出神韵,最终达到(五六分)形神兼备。

完成以上程序后,就要进入边临边悟的程序,并尝试揉入书者的个性,以提高自己的学书境界,为今后书法创作做准备。记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需要花费一生的精力。

上图为中州耕牛堂主的隶书作品

建议:无论是喜欢临帖或者是不喜欢临帖的书友,都不要再提“临帖分毫不差"这几个字,因为临帖达到分毫不差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强调一下:学书法临帖,主要是学习古人书法的笔意、结字规律和书法精神,并非要临到分毫不差。但是,学习古人书法的笔意、结字规律和书法精神,必须要老老实实的临帖,而且还要深入、专一临帖!

上图为中州耕牛堂主的临帖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