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為什麼為多爾袞、多鐸平反,而不為阿濟格平反呢?

艾登堡1


乾隆帝給多爾袞平反的具體情形和原因見於《清史稿 諸王傳》:

談古論金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乾隆帝想表達的幾點原因就是:

1、清朝入關成一統之業最大的功臣就是多爾袞;

2、以多爾袞當時兵權在握的權勢,如果有野心,無事不可為,最終沒有謀反足證其本心無他;

3、其謀逆罪名是蘇克薩哈誣告,順治帝當時沒有親政,給多爾袞定罪不是自己祖爺爺的本意。

這幾個原因特別的第2、第3有點簡單化了,未必完全成立——比如順治八年二月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的時候順治帝早已經在前一個月親政。不過,我們考察乾隆帝的內心,無非是因為即使順治朝康熙朝滿洲貴族內部存在的政治鬥爭和利益衝突,在乾隆朝這已經是歷史上的恩怨,已不牽扯現實政治,通過給多爾袞平反昭雪,可以體現出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願望,也表現乾隆帝本人英明公正,對歷史問題有自己的擔當和交待。


而對於阿濟格,乾隆帝也有自己的評判:

在乾隆帝構建的評價體系內,多爾袞雖然有獨攬朝政、擅作威福的地方,但總體上是忠誠於清王朝的,大部分舉動出於公心,而阿濟格則秉心不純,吃相難看,所以一個可以平反一個卻不可以,乾隆帝也想通過這個對比告訴當時的諸王和臣僚,要做一個忠誠於自己和王朝的人。


談古論金


這就是帝王心術。

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實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而多爾袞是排行老二,阿濟格是老大。多鐸是最小的。



當年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努爾哈赤的時候,阿濟格已然成年,時年22歲。多爾袞是15歲,多鐸才13歲。

對於阿濟格來講,母親的被逼殉葬與多爾袞大汗位置的失去是連在一起的。畢竟當年努爾哈赤是準備把大汗位置傳給多爾袞的。繼而在皇太極死後,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競爭汗位,也是差一點點就勝利的。

這一切都給阿濟格帶來了深深的刺激——原來最高權力離自己這麼近。

因此,在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死去之後。阿濟格試圖再次擾動已經初步穩定的滿清,讓自己更進一步,成為新汗,或者是皇帝。他在順治七年的年末,自己兄弟多爾袞死去後,決定派親信入京靠武力爭奪皇位。然而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他失敗了。最終落得一個圈禁處死的下場。



而帶兵爭奪皇權,這也是乾隆皇帝不給他平反的原因。要知道多爾袞雖然也曾爭權奪利,但是總體上是以勢壓人,在大家坐在一起的情況下,尊重議政會議的決定。因此,即使多爾袞都被平反了,阿濟格也沒有被平反。因為他超出了鬥爭的底線。


王斌兔斯基


首先明確一點,乾隆皇帝因何要給多爾袞三兄弟平反?原因無非兩個,其一三兄弟在清朝的建立立下不世功勳,其二乾隆皇帝這一系的皇位之位是多爾袞爭取來的!


努爾哈赤十幾個兒子,其中多爾袞,多鐸,阿濟格是親親的一奶同胞,親兄弟!代善失勢,為了預防多爾袞母親阿巴亥暗地掌權,四大貝勒將多爾袞的皇位攪黃,立皇太極位皇帝。

到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多爾袞三兄弟勢力最大。當時朝廷分兩派,一派支持多爾袞,一派支持皇太極兒子豪格。豪格勢力雖大,但顯然不是多爾袞對手,可以說多爾袞的皇帝職之位是手到擒來。當時正好明朝滅亡,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和滿清四方爭雄,為了不內鬥,消耗滿清國力,多爾袞妥協退出皇位爭奪轉而擁立皇太極另一個兒子福臨繼位,這就是順治皇帝!

多爾袞三兄弟南征北戰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清朝最終一統天夏。也就是說清朝的統一天下是多爾袞以自己失去皇位為代價換來的。若不是多爾袞立福臨為皇帝,皇帝的世系只會出外多爾袞一脈或者豪格一脈,和乾隆不會有一毛錢關係,這就是乾隆為多爾袞平反的原因。

至於為何乾隆皇帝不給阿濟格平反,史書記載是阿濟格謊報軍情,實則這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和阿濟格造反有關係。福臨當了皇帝,多爾袞雖然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權傾朝野,但是一直沒有篡位的舉動,雖是權臣,但也是忠臣。阿濟格則相反,在多爾袞死後,要皇帝封他為攝政王,順治不同意,直接發兵圍城,造反兵變,這種行為在性質上就是叛逆,是奸臣,而且是要奪皇權。乾隆時期,天下太平,忠君思想最重要,乾隆皇帝為此還編撰了《貳臣傳》,為了告誡臣工忠君,所以乾隆皇帝肯定不會為阿濟格其平反。


睜眼看西安


這就是帝王心術!

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當年皇太極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努爾哈赤時,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才13歲。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時,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死前並沒有留下遺囑,代善、范文程、皇后等人為了避免大清帝國剛剛建國就陷入內亂和分裂,決定從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兩派之外的皇子中另選一人繼承者。最終經過通盤考慮當時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繼承大位。這種結果刺激了阿濟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多爾袞乘機聯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擊破李自成,清軍入關從而問鼎中原,多鐸打下南京城,消滅南明小朝廷的萬軍統帥。沒有多爾袞和多鐸也就沒有後來大清王朝。

《清史稿多爾袞傳》稱: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但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錘,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乾隆稱多鐸為“

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詔令配享太廟。由此可見,乾隆對多爾袞和多鐸的高度認可。

清高宗乾隆對於阿濟格評價:“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清高宗實錄》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說的是阿濟格謊報李自成已死等,可實際這是官話,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阿濟格對皇位產生窺竊。

1650年冬,多爾袞因狩獵墜馬而死,阿濟格就開始調兵遣將,並且自己親自扶棺進京,準備武力奪位。順治提前得到密報做了佈防,將阿濟格兵將盡數誅殺。順治帝出迎柩車,而阿濟格不解佩刀,便被擒獲。最後被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不久將阿濟格處死。

乾隆後恢復了阿濟格後裔宗籍身份,並命其後以奉恩將軍世襲,但對阿濟格並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平反。


美麗青春您真痘


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二兒子多爾袞、三兒子多鐸。他們分別被封為英親王、睿親王和豫親王,三人都能征善戰。順治繼位,多爾袞當攝政王,在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的鼎立支持下,帥清兵入關,定都北京,滅李自成,滅南明,問鼎中原。他們兄弟三人為大清基業的奠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爾袞當攝政王期間,不斷排斥異己,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被排擠,主動退出,和多爾袞爭皇位的政敵豪格被整死,最後他獨攬大權,順治成了多爾袞的傀儡。這種扭曲的君臣關係使順治很不舒服。



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為了樹立君主的權威,也為發洩壓抑很久的不滿情緒,他給多爾袞定個謀逆之罪,把多爾袞掘墓鞭屍,挫骨揚灰。

很明顯,多爾袞是被冤枉的,他名譽上是攝政王,實際上是大清朝的掌權人,他要是謀逆,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並不是什麼難事,或者換他的侄子當皇帝也很容易。多爾袞沒那麼做,說明謀逆之罪不成立。

多鐸在多爾袞死前就已經死了,多鐸獲罪完全是受多爾袞牽連。



阿濟格的情況完全不同。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想接替多爾袞當攝政王,為保證自己能順利當上攝政王,他進行了秘密調兵,安排自己的部下運送多爾袞的靈柩回京,並準備進入京城後實施兵變。因手下向濟爾哈朗告密,濟爾哈朗先下手為強,逮捕並囚禁阿濟格,歸政於順治。



多爾袞沒有兒子,他攝政時順治還小,而且後來多爾袞已經準備還政給順治了。阿濟格完全不同,他有很多兒子,多爾袞死時,順治可以親政了,他攝政的理由沒有了,強行攝政,奪權的目的昭然若揭,明顯是想把權利據為己有,然後傳給自己的後代。對順治來說,阿濟格的行為就是謀逆。

乾隆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皇帝,他給多爾袞和多鐸平反,不給阿濟格平反是基於對歷史事實的正確判斷。

感謝您閱讀點贊留言轉發!歡迎加關注互動!


豫有得


很簡單,乾隆為多爾袞平凡是為了什麼?為了維護滿洲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


說實話,多爾袞不管怎樣,人家是真有功勞的。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後來的清軍入關,也就沒有他們這些後世子孫的花花江山。而多澤同樣如此,不管怎麼說,人家是打下了南京城,消滅南明小朝廷的萬軍統帥。


但是,這種維護團結是有限度的,底線就是不能損害了自身的利益。如果把當年他的曾祖父欽定的案子完全推翻了,反而會引發反噬:


完全推翻的話,會不會被說成背棄祖宗?


完全推翻的話,既然當年你祖宗錯了,那現在你是否還有資格坐在那張椅子上?


所以,出於維護團結的目的,一定要翻案,但是出於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不能全翻案。


於是,多爾袞和多則是幸運的,而阿濟格是不幸的。


星城搞機娃


從乾隆對這三人的處置結果就可以看出,乾隆心中的準則是:擅權獨專沒啥事兒,但你若想篡奪皇位那就只能永不翻身。

多爾袞,我們都瞭解,雖說多爾袞這人獨斷專權,不怎麼將福臨放在眼裡,但這就是他的性格,而且雖說他這樣,可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想要推翻福臨,自己當家做主。以至於《清史稿多爾袞傳》裡如此描述: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但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錘,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由此可見,多爾袞對大清入住中原,付出了不可抹滅的作用。



多鐸亦是如此,乾隆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如此高的評價,可見多鐸在乾隆心目中佔有很高的位置。

而對於阿濟格,《清高宗實錄》裡則是這麼說的: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取。官方說的是阿濟格謊報李自成已死,可實際這是官話,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阿濟格對皇位產生窺竊。

順治七年時,多爾袞病逝,但當時阿濟格卻率領三百騎兵奔赴京城,如此大動作有很大的篡奪之嫌疑,還好這一切都被當時的大學士剛林給發現了,於是提前關閉九門,做了防禦措施,將阿濟格的三百騎兵一網打盡。再加上阿濟格再護送多爾袞靈柩進京時,面對順治帝迎接時,沒有解兵相見,惹怒了順治帝,於是便下旨對阿濟格進行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沒多久,阿濟格也就被處死了。




由此可見,相比較於多爾袞的獨自專權,阿濟格做的就非常出格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突破了乾隆平反的底線,這也是乾隆為啥不給阿濟格平反的原因。畢竟,阿濟格犯的乃是歷代皇帝心中的大忌。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1651),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與多爾袞,多鐸同為大妃阿巴亥所生。

1626年,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為了爭奪汗位,逼迫阿巴亥殉葬,這使得皇太極與掌握兩白旗的三兄弟結下了一定的仇恨,但是更重要的是,三兄弟認為皇位應該屬於他們三人其中之一,皇太極只是靠詐力取得,這為以後的很多事都埋下了伏筆。


1643年,皇太極病逝,死前並沒有留下遺囑,在八旗互相制衡的情況下,擁有很大實力的兩白旗多爾袞和兩黃旗豪格都未能奪得帝位,而是最終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獲得,這種事實再次刺激了阿濟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多爾袞抓住機會,聯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擊破李自成,從而問鼎中原。在掃蕩群雄的過程中,多爾袞居功至偉,阿濟格和多鐸也出了很大力。

1650年冬,多爾袞因狩獵墜馬病重,死前曾招阿濟格面授機宜,兩個人談了什麼很難知道了,但是多爾袞死後,阿濟格就開始調兵遣將,並且自己親自扶棺進京,準備武力奪位。

然而勇氣可嘉,但缺乏頭腦的阿濟格很快被早有準備的清廷拿下,幽禁在監牢。到了監獄的阿濟格並不反省,還一味叫囂,最終惹怒了福臨皇帝和眾王公,大家一致意見將其處死。

面對這段過往,乾隆帝是看的最明白的,多爾袞這個人雖然也很跋扈 ,但接受八旗制約,而且清朝能入主中原,主要是多爾袞的功勞,所以力主為多爾袞平反,多鐸跟隨清軍入關,參加了很多戰役,也有功勞,而且沒有謀逆之心,多爾袞死前,多鐸已經故去,故而也給多鐸平反。



但是阿濟格這個人做人就太糟糕了,應該說他是那種特別任性,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人,為人一點也不成熟,早年在皇太極時期,就沒少被皇太極抓住小辮子狠整,這次多爾袞去世,他不知道收斂鋒芒,還明擺著要謀逆,不僅語言叫囂,而且還武力篡奪,雖說他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大家也由不得他這麼胡鬧,所以他的下場應該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只是乾隆看在他還算有些戰功的面上,也沒算完全不給他平反,只是力度不如他那兩個弟弟,僅僅設立了一個將軍位,讓他的後代世襲罔替的繼承下去,算是一個交待了。從以上事情看,乾隆做的算是公允了。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1178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追復睿親王多爾袞封爵。乾隆感念開國之初多爾袞等人的卓越功勳,死後卻蒙受不白之冤,還被剝奪了封號,為了維護大清統治,讓功臣能夠得到公正的評價,所以為多爾袞、多多鐸平冤昭雪。


可能很多人會費解,阿濟格和多爾袞、多鐸同樣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同樣也是大清國的開國功臣,為啥乾隆偏偏沒給阿濟格平反呢?

這就要和王權爭奪這件事兒有關了。

作為多爾袞的一胞兄長,阿濟格在皇太極時期就曾屢建功勳,參與過和明朝的邊境之戰,也參加過與朝鮮的戰爭,入關後打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後來被封為英親王兼大將軍,可是阿濟格卻並不滿足。他認為自己件件都是大功,不甘屈居人下,說白了他也想當皇帝,但是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後來在皇太極暴斃後,清政權內部圍繞著帝位的繼承,展開了一場權力的爭奪戰。他就鼓動多爾袞造反,但是多爾袞是個行事謹慎的人,滿清八旗的控制權不在自己手中,沒有十足的把握自己不會去冒險,況且自己已經位極人臣,何必還要爭哥哥兒子的帝位呢,留下個千古罵名也不好聽。於是多爾袞就擁立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同時也是乾隆的曾祖父,所以乾隆為多爾袞平反也符合情理,至於多鐸一直跟著多爾袞,死的也比較早,所以為多爾袞平反順帶帶上了他。

至於阿濟格三番四次的想著製造清王室內部矛盾,而且在多爾袞死後還想著篡位奪權,威脅順治帝的利益,後來叛亂失敗被處死並開除宗籍,所以乾隆沒有必要為阿濟格平反。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關注。


納蘭談史


向敬之

擅權獨專不為過,但謀逆篡位是大事。這是清高宗於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多鐸兄弟平反,而對他們的胞兄阿濟格維持原判的基本原則。

多爾袞攝政期間,不但功高震主,而且勢重逼主。然其始終沒有對少不更事的順治帝欲取而代之。乾隆帝后來為他蒙冤抱不平,給予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清史稿·多爾袞傳》)

對於早逝而受多爾袞被順治清算牽連,降為郡王的多鐸,乾隆帝稱其“開國諸王,戰功之最”,詔令配享太廟。

而對於阿濟格,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十四日說:“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取。”(《清高宗實錄》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說阿濟格謊報李自成死亡、脅迫地方官攫馬等事,並非清廷皇帝一以貫之嚴懲阿濟格世系的真實原因。

阿濟格的問題,主要出在多爾袞死後,欲行陰謀篡位之事。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逝,阿濟格立即派出三百騎兵,奔赴京城,很有搶班奪權之嫌,最起碼有再造一個攝政王的可能。卻被多爾袞心腹、大學士剛林窺知其意,提前趕至京城,關閉九門,做了佈防,將後來的阿濟格三百騎兵盡數誅殺。阿濟格隨多爾袞柩車至京途中,便已被濟爾哈朗派出的人員監控以來。順治帝出迎柩車,而阿濟格不解佩刀,便被擒獲。最後給他議罪多款,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不久將阿濟格處死。

倘阿濟格篡位成功,那麼也就沒有乾隆的繼承皇位了。雖然乾隆在四十三年恢復了阿濟格後裔宗籍身份,並命其後以奉恩將軍世襲,但對阿濟格並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